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老子》中的话。 易或细,均可以理解为小,但小处决不能大意。
豆芽菜小,若站在食品安全角度看,它事关重大。新华网3月31日一篇题为《小小豆芽在监管盲区疯长》的评论称,由于豆芽生产特殊,监管依据究竟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无法确定,导致了职责盲区的产生。同时,应执行哪些相关标准、允许使用哪些农药或食品添加剂不够明确,监管中由农业部门、质监部门还是工商部门来主导执法,也不明晰。如此一来,豆芽菜看似和这3个部门都有关系,每个部门都能管,但谁都不愿蹚浑水,出现“三不管”的尴尬局面。
心里有了,芝麻看成西瓜;心里没有,西瓜看成芝麻。豆芽太“细”吗?不是,是心太粗。心一粗,细的东西就更容易被忽视了。慧聪网近日报道称,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筷子消毒机的生产标准,只是对组成筷子消毒机的各个零配件有规定,部分生产企业也制定了自己的生产标准,所以缺乏国家标准的筷子消毒机的消毒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及早出台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场监管,以确保餐饮器具的安全卫生。
人常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个“小心”,又何尝不是“细心”呢。4月1日起,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进口奶粉新规实施。新规的所谓严,其实就是细。比如,新规要求已获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在向我国境内出口的食品包装上如实标注注册编号。编号不起眼,但有了它,消费者可通过该注册编号查询企业资质、产品真伪,假“洋品牌”将无处藏身。近些年奶粉市场出了不少事,监管部门不得不重视起来,上心了,小心了,也心细了。正是作于细,食品安全的难题才可能变易,才能逐渐得到解决。
比起细心于事,细心于人更要紧,特别是当这个“人”还“小”的时候。质检总局日前发布了对童鞋等产品的监督抽查结果,其中57批次儿童皮鞋抽样合格率为64.9%。有害物质限量项目中,有1批次产品游离甲醛超标、4批次产品皮革中重金属超标。事实上,近些年,从儿童服装到学生用具,儿童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一直是监管难点。难的根源在哪儿?在于人们对儿童作为还没有长大的“小人儿”这一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重视。民间曾有“不要等到6月1日这一天才想起为孩子们做点事,其他364天也不要忘了孩子们”的呼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包括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教育机构及家长)对儿童群体的关心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看到,许多企业都把儿童当作赚钱的对象,希望他们也能够像大人一样为企业带来大利润,但却很少有企业能够真心从儿童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设计制造产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就是“小一号”的大人,给他们“小一号”的产品就行了。而缺乏“儿童专用”的标准及对相关产品市场监管不到位,也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同样存在“小一号”的误区。这一切,其实都是对儿童社会身份定位错位的一个结果。什么时候社会能够以“蹲下身子”对话的态度对待儿童,给予他们像大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消费权益,细心于他们的人,细心于他们的事,什么时候儿童用品市场才能真正成熟。
作于细,能成大事,当然也能成好事。不久前广东省政府印发文件,对第四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进行表彰,其中湛江市质监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在10年的时间里,市质监窗口办理各类事项18万件,接受咨询16万人次,连续10年被市行政服务中心评为“先进窗口”,6次被市政府授予“标兵窗口”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省、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支撑起这份殊荣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细节。然而,这些细小的日常琐事里藏着用心、夹着小心、伴着细心,心流涓涓,一路奔涌,汇成大江大河,最终拥有了感动天下、影响世人的澎湃力量。胡立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