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修订,有一个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藏着掖着不说,导致业内对不确定度概念的理解争论不休。那就是他所说的“测得值(赋予被测量的值)”,就是经系统误差修正后的测量结果。所以他才会说“测得值就是真值的最佳估计值”。 但不确定度是定量表征离散程度的参量,与修不修正没有关系。修正仅仅是为了“纠偏”,是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对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不确定度)不会有丝毫改变。也就是说,不确定度是不可能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加以改善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对某被测量进行多次不修正重复测量,得到一组测量结果y1、y2、…、yn,平均值(最佳估计值)为yp。假设评定出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为U。现在我还是对这组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只不过评定前对每一测量结果进行了修正(假设修正值为Δ),即y′i=yi+Δ,那么修正后的“测得值”就是y′p=yp+Δ,评定出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仍然是U吗。所以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离散区间的大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不会因为你是否修正,而改变其大小。这两组测量结果,仅仅是在坐标轴上进行了平移(即“修正”),但两组测量结果的离散区间的大小(不确定度)不会改变。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就是以“测得值”为中心的,在一定置信概率下的不确定离散区间的半宽度。我这里所说的“测得值”,不仅仅是“真值的最佳估计值(即修正后的测量结果,或称‘估计的实际值’)”,也可以是未经修正的估计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