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校准乱象:被A4纸埋葬的国家质量基石

  [复制链接]
buding65117 发表于 2025-9-9 1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间符合cnas标准的校准实验室内,工程师小李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他额头渗出细密汗珠,手中的标准器刚刚从省计量院溯源归来。整个过程耗时半天,生成了一份厚达几页的校准报告,详细记录了数百个数据点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而与此同时,在某居民楼的车库里,小王正在电脑前快速复制粘贴数据,一分钟内就能“生产”出一份看似专业的校准证书,成本不过是一张A4纸的价钱。这两种场景,每天都在中国的计量校准领域同时上演,后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前者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计量校准行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据统计,中国通过CNA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已达2300多家,加上各类官方省、市、区、县计量院所,各种计量授权机构和企业内部建标单位,国内计量行业各种实验室达数十万,从业人数百万。然而这个本该支撑国家质量体系的基石行业,却在上位法《计量法》长期未能更新的情况下,陷入了监管真空和恶性竞争的泥潭。

“我们的校准证书,有时候真的不如上坟烧的黄纸值钱。”一位从业二十年的老计量工程师苦笑着说,“至少黄纸还能表达哀思,而一些皮包公司出具的校准证书,从诞生起就是一张废纸。”

法律滞后:三十六年的等待

中国的《计量法》自1985年颁布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间,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制造大国迈向质量强国,而这部关乎国家质量基础的法律却迟迟未能完成全面修订。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部计量领域的根本大法中,竟然完全没有“校准”二字的身影。法律仍然沿用着“检定”这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概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计量工作的实际需要。这种法律定义的滞后,导致整个计量法律体系存在先天空白,市场监管部门想管却无法可依,只能不断健全各种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弥补缺陷。

一位参与过《计量法》修订讨论的专家透露:“校准入法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但各方利益博弈激烈。一方面要考虑国际接轨,满足WTO/TBT协议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国内监管实际,导致修订工作一再延迟。”

监管缺位:认可委的无奈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属,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承担着对校准实验室的认可工作。然而这个机构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对于违规实验室最多只能暂停或撤销认可项目,无法进行实质性处罚。

“我们发现过实验室公然买卖证书的行为,却只能暂停他们的几个项目,这些实验室明天就可以换个名字继续申请认可。”一位CNAS工作人员无奈表示,“没有牙齿的监管,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看上去威严,实际上毫无威慑力。”

由于CNAS认可本质上是自愿性认可,实验室即使没有获得认可,只要不声称自己获得认可,理论上仍然可以开展校准业务——这就为各种皮包公司的生存提供了合法外衣。

皮包公司:A4纸的暴利生意

在淘宝、闲鱼等平台上,只需搜索“校准证书”,立即会出现大量明码标价的校准服务。一份力学仪器校准证书30元,电磁学仪器40元,量大还可优惠。这些商家大多没有实验室场地,没有专业设备,更没有合格的技术人员,只有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

“这就是一张A4纸的生意。”一位曾从事过这类业务的内部人士透露,“模板都是现成的,只需要修改一下客户名称和设备信息,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看起来专业的证书。成本几乎为零,却可以卖出上百元的价格。”

这些皮包公司往往采取“游击战术”,一个名称被投诉多了就换另一个名称重新开业。由于处罚力度微弱,违法成本极低,这种模式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

实体实验室:成本与良知的挣扎

与皮包公司的轻装上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规校准实验室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溯源成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场地租金、质量控制——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

“我们一台标准器的送检费用就要数万元,一个恒温恒湿实验室的建设成本要上百万元,而皮包公司零成本出具的证书却比我们的还便宜。”某国家级计量院所负责人表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全行业蔓延。”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正规的实验室也在压力下开始妥协。“有时候客户直接明说:别人给出的证书只要20元,你们为什么要200元?要不你们也按这个价格做,我们不需要真正校准,只要证书就行。”这种诱惑面前,不少实验室逐渐放弃了底线。

行业后果:信任崩塌与质量危机

校准数据的失准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一家医疗器械厂使用了失准的测量设备,导致产品尺寸偏差,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一个环境监测机构使用了未校准的检测设备,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数据失真,影响公共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说校准是质量的基石。”计量专家强调,“从武器装备到民生计量,从科学实验到工业生产,几乎每一个领域都离不开准确的测量。校准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然而当前的乱象正在摧毁行业的信任基础。“客户互相认可”成了业内笑谈——不是认可技术能力,而是认可彼此对虚假数据的默契。这种“互认”实际上是对国家质量体系的集体背叛。

破解之道:法治、监管与市场觉醒

面对困局,行业亟待多管齐下的解决方案。

首要的是加快《计量法》修订进程,将“校准”纳入法律调整范围,明确校准活动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要求,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同时需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整合市场监管、认可机构、行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监管合力,对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

此外,还应当推动校准结果采信制度的建立,通过政府采购、行业认证等方式,引导市场优先选择获得认可的校准服务,让优质实验室获得市场回报。

最重要的是培育社会的质量意识。“只有当消费者拒绝接受不可靠的产品,企业拒绝使用不可靠的校准服务,这个市场才能真正走向规范。”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结语:被出卖的精准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计量校准本应是质量的守护神,如今却成了被A4纸出卖的精准。每一张虚假的校准证书,不仅是对企业诚信的背叛,更是对国家质量基础的侵蚀。

当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重振制造业战略都将精准测量作为核心支撑时,中国的计量校准行业却在皮包公司的围攻中艰难求生。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深思:一个在太空探索、量子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国家,为何难以管好一张校准证书?

校准乱象的背后,是法治滞后、监管缺位、市场失序的多重困境。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的手段,更需要一场关于质量文化的全社会觉醒。因为每一次测量都关乎信任,每一张证书都承载着责任——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对消费者安全的责任,对国家未来的责任。

精准不应被出卖,质量不能妥协。只有当校准证书重新获得它应有的重量,而不仅仅是一张A4纸的轻薄,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评分

参与人数 5金币 +5 收起 理由
说换兵法 + 1 很给力!
清空月儿明 + 1 很给力!
mdlhsb + 1 赞一个!
狗血小清新 + 1 很给力!
静心养气 + 1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成精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但这种无奈表述难以改变现状。
校准本来就是企业自主行为,只要检定未丢失初衷中国制造就不会停顿。
jhongbo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法》修订时间,可以创记录了。
计量小白006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证书,珠三角泛滥成灾,从甲方到乙方
Sgs536245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计量那么多年了,一直在等修订发布。
che-zp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需求是第一位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狗血小清新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准是没写入法律里,写入你看这些人怎么做,法律是下限
laohu11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黄纸还能表达哀思,而一些皮包公司出具的校准证书,从诞生起就是一张废纸。
废纸还能擦屁股,这玩意太硬!!!
由于CNAS认可本质上是自愿性认可,实验室即使没有获得认可,只要不声称自己获得认可,理论上仍然可以开展校准业务
其实只要没获得认可,声称那又能咋样???算虚假宣传吗?打个擦边球开个公司名可以“cnas”四个首字拼音,也没有虚假宣传咯。
例如宇宙“超能安审”计量公司行不行
bcho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计量人生不是追求绝对精确的幻梦,而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浮华中坚守初心。--拜读楼主的大作了
高智慧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不是谁都能出假证。工程师小李白天是认真负责的技术工程师。晚上就变成了电脑前无所不能的小王,小刘,小张工程师。
cp8899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市场才会如此
aiaiao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这种恶性竞争只会越来越严重
cy58110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希望有顶层设计给力
非常非常棒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时候就为了那个A4纸
雨蝶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这种恶性竞争只会越来越严重
青葙子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以后触动很大,我做这个行业6年的时间,从跨界菜鸟到持一级证的炮灰,也见证了县级机构的各种乱象;顶着劳务派遣的身份,干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活;顶着专业人员的身份,出具领导要求的报告。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太较真,可一想到老百姓用的燃气表水表不用检测就能出具合格证书,医院的设备一旦面临检查马上就能贴上有效的合格证,类似的情况林林总总,我就对自己对这个行业极度的的绝望。然而现实确实底层的人们总是会因为三斗米而折腰,我终究成为了活在矛盾中的牛马。何以解忧?
Wang910628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目前计量所水深火热的原因吧,劣币驱逐良币
jiazy2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市几千家企业就靠不足十个人进行监管,导致现在的监管力量不足。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相关的业务部门,标准质量认证认可和计量,县级市加起来顶多也就15个人,尤其是政事分开后,技术机构工作人员不再允许考取计量监督员,不再被允许从事计量监督和协助执法工作,我认为这是市场监管部门自废臂膀,只有技术机构专业人员才能一眼看出企业使用的证书是否是合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参与计量监督和协助开展执法工作,工作成了没有举报,没有问题线索就不再主动到企业现场取证,尤其是放管服改革了,市场放开,但是相关的监管手段和力量并没有及时跟上。
wangls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描述的现象确实存在,可能还不少,但显然不可能靠一部上位法就能解决问题。各行各业都需要职业操守,作为计量人,我们任重道远,必须不忘初心。
letkey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市场下就是这样的环境,等出了大问题了,才会彻底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9-17 2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