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电磁学] 双芯单股Teflon的屏蔽测试线的制作方法

[复制链接]
上帝 发表于 2009-10-13 1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lymex

千万别小看了测试线的漏阻。国产的普通测试线,绞在一起用高阻仪测试一下,很少有能有小于100GΩ的电阻的。这样的绝缘电阻,用在普通测试上也许能凑合,但用在精密基准上就很可能是灾难。我最初接触Fluke的计量仪器,发现内部布线都是捆在一起,难道不怕互相漏电么?后来才发现,人家用的是Teflon(特氟龙)材料,漏阻可以忽略。
Teflon具有优秀的性能,是制作高档测试线的首选材料。计量仪器内也一般都用Teflon线,不仅绝缘非常好而且没有漏阻,焊接的时候接头不往后缩不会有短路隐患。更主要的是,几乎不老化。70年代的仪器,内部用的Teflon线,打开看,绝对像刚刚生产出来的一样。即便在非常恶劣环境下别的都被腐蚀了、老化了,Teflon也仍然能保持其特性。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热电动势,正规的做法是用低热电动势插头。低热电动势插头很难做,因为既要低热电还要保持弹性,材料好象只有碲铜合金和铍青铜,Fluke的低热插头就是这样做的(下图左),价格昂贵。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用无氧铜叉,必须压接上(焊接有热电动势),材料和做法也受限制。HP/Agilent 34420A纳伏表的低热线就是这样的(下图中)。第三种做法就是直接把导线压在接线柱上,没有中间过渡,更直接,因此效果更好。DataProof的低热电势开关,有两款就是这样做的,典型热电动势20nV以下(下图右)。
21.jpg
综合起来,自己做要求绝缘用Teflon,内芯要单股镀银线或裸铜线,同时外边还要屏蔽。有人可能要问,直接用多芯的Teflon不行吗?这个当然也行,而且效果也一样,我上次在测试1等标准电阻的时候就应急这样用的。但由于多股线比较散,不能焊接到一起(否则将引入较大的热电动势),用不了几次就坏掉了。然而,还真没有见过有这样的单股的线可买,所以,必须自制。下面就给出自己的一个方法。

1、首先选取一截大约1米长的4芯Teflon屏蔽线,准备抽取其外皮和屏蔽
22.jpg
2、先剥一断皮,把线头夹在虎钳上,戴上手套,拉住线皮的中间和端部逐渐用力,同时不断挤压,由于Teflon比较滑,可以逐渐能分离

23.bmp
4、为了省力,最好找一短木头钻个孔,把线头穿进去,这样好用力。注意要及时用手捋顺后面的线皮以免积累成堆

24.jpg
5、芯线和皮成功分离后的照片。Teflon皮内包含屏蔽层

25.jpg
6、准备3根单股Teflon线。我选用的是外径1.4mm、内芯直径0.8mm的,很适合做这样的用法。先穿入1根(这很容易),注意不要穿破屏蔽,出来的时候是从屏蔽的中心。然后焊接上两根要最后穿入的芯线,处理好毛刺,用1根带动2根拉进去。直接穿二根线一般是穿不进去的。如果要想穿入4根,除非用线比原来的细,否则是基本不可能的。

26.jpg
7、穿好完成图。事实上,内皮也可以很容易的抽出,也可以与内芯通过同样的方法重新一起被单芯线带穿进去。

27.jpg
8、测试线的一头要分开得比较长,因为经常会有背靠背的测试要求,两个基准有一定的距离。这样,要把屏蔽线拆分为2部分,分别绕在两个芯线上,然后再用热缩管包好,这样才能保证分开的部分也有屏蔽。绿线就是屏蔽层接线,一般是接Guard的,是焊接在外屏蔽网上的。

28.jpg
9、另一头。这头主要接万用表、指零仪等,因此距离分开不大。尖端已经弯曲,便于直接挂到插座上。屏蔽的绿线比较长,而且为方便用了插头,线也比较软(是拆下来的4线Teflon的芯线),对屏蔽无任何影响,可以接到其它地方。

29.jpg
10、接到3458A上的情形

30.jpg
11、这个是背靠背的测试接法。另有一根白线把两个被测基准的地接到一起。

31.jpg
gaobingic 发表于 2009-10-14 15: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我也是用特氟龙线,连自己做个电路也用!呵呵呵!
量院高才生 发表于 2009-10-15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重来没自己做过线,看来可以试试
likeliu 发表于 2009-10-15 17: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线是做的,不过用这么好的却是很少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8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