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检定与校准的主要区别

 关闭 [复制链接]
李工 发表于 2006-2-19 0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duomeiti 发表于 2007-2-7 15: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 李工的帖子

1.“任何惰况下,当检定完成时,应在计量仪器的专门记录上记载检定的情况。”中,
“惰”应为“情”。
2.“3.我国计量法和忡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动 规定,”中,
“忡”应为“中”。
3.“对于虽列入59种计量器具目录,但实际使用不是用于贸医 易结算等四类领域的计量器具,可不属于强医 制检定的范围。”中,
应把两处的“医”字剔除。


[ 本帖最后由 duomeiti 于 2007-2-7 15:2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李工 + 1

查看全部评分

zaisheng08 发表于 2007-2-7 15: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巫婆 发表于 2007-2-24 11: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如何区分校准与检定


ISO9001:2000 7.6要素谈到了校准与检定的概念,如何进行区分?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目的:
校准——自行确定监视及测量装置量值是否准确。属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评定示值误差。
检定——对计量特性进行强制性的全面评定。属量值统一,检定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属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
对象:
校准——除强制检定之外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装置。
检定——国家强制检定: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工作计量七类共59种。
依据:
校准——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采用国家统一规定,也可由组织自己制定。
检定——由国家授权的计量部门统一制定的检定规程。
性质: 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
检定——具有强制性,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周期: 校准——由组织根据使用需要,自行确定,可以定期、不定期或使用前进行。
检定——按我国法律规定的强制检定周期实施。
方式: 校准——可以自校、外校或自校与外校结合。
检定——只能在规定的检定部门或经法定授权具备资格的组织进行。
内容:
校准——评定示值误差。
检定——对计量特性进行全面评定,包括评定量值误差。
结论:
校准——不判定是否合格,只评定示值误差.发出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检定——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差范围,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发给检定合格证书。
法律效力:
校准——校准结论属没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
检定——检定结论属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作为计量器具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律依据。

          li_xisheng  发表 于2007-2-9 15:46
烟酒茶 发表于 2007-2-25 11: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认证审核过程中,一些审核员经常向受审核方提出偏离标准的要求。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能将校准和检定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根据实际需要及我国法制计量管理的规定,组织的测量装置通过校准就可以满足要求,而审核员却开出了“没有检定”的不合格报告,强制要求组织按检定实施控制,并强制要求组织到专业的计量部门进行检定,给组织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这个确实是审核员的水平有待提高:victory:

同时,跟楼主讨论一个问题?
校准从定义上,跟检定的区别就不用再说了。校准,从各种标准上说确实对企业(或组织,绕口)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企业一般都不进行校准,而进行检定呢?
俺感觉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溯源:这个不用多说了吧。企业到计量机构检定,量值溯源,不成问题;自己校准,量值溯源,自己解决。:lol
2、校准方法的制定、确认、验证、评审:方法好制定,确认、验证、评审需要大量的证据。在审核的过程中,这些证据大多禁不起推敲。
3、校准间隔的制定:检定有规程规定,校准吗?自己来确定,同样的证据。

所以(不对之处,不要扔砖头:lol ):校准,虽然看似对企业有了莫大的自由,但这样的自由确实过多的未知束缚。:L 为了认可的顺利,为了解除过多的麻烦,大多的企业还是选择了检定,而不是校准。(如果企业提供校准证书,也是相关的法定计量机构出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10-4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