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概念] 测量方程的构成意义——测量计量的基本公式(1)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5 17: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史锦顺

  也许是学生愚钝,我仍然没有看到关于M、L、R代表含义的澄清,反而更糊涂了。您说R代表“误差范围”,我理解为误差范围的半宽,因为有了正负号,合起来理解为范围,尚不会南辕北辙。M到底是代表“测得值”还是代表“测得值区间”,L到底是代表“真值”、“真值的区间”还是代表“测量结果”?符号代表的含义说清楚了,公式的解读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史老师在22楼告诉我的是:“M是测量仪器的测得值;R是误差范围;L是被测量的真值”,随后的公式解读是: M“是测得值的区间”, L“是测量结果,又叫真值区间”。
  24楼lyx老师解读为:L是用来‘检定’仪器计量品质的“已知量值”,理论上就是“真值”,它是一个值,而不是什么“真值的范围(或区间)”;得到一个测得值M,M也是一个值,不是一个范围(区间)。
  24楼说得很清楚,M和L都是“一个值”,并毅然否决了老师您在22楼解读两个公式时关于是“测得值的区间”和“真值的区间”的说法,现在老师您又说他讲得比您到位、严格、正确,因此我实在搞不清楚你们讲的M和L到底代表一个值还是一个范围了,总不能一会代表一个值,一会又代表一个区间吧,万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澄清。 对不起,可能影响您休息了。
njlyx 发表于 2014-8-5 18: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规矩湾锦苑


       请您看清楚我在24#说的话! 两种情况分的如此清楚,为何您还要将他们肆意‘归纳’在一起? 您究竟有没有做过任何实际的测试、计量工作呢?如果没有的话,最好别如此对后生‘释文解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5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njlyx

  24#的话我看的很清楚,【(1) M=L±R 】是‘在仪器研制、计量(检定)等场合用’的式子,【(2) L=M±R 】是一般测量场合用的式子。但在理解您说的两种场合之前,必须先弄清楚式子中的符号M和L各代表什么意思。我只是发现您说M和L都是代表一个值,断然否定代表一个区间,而史老师说的正是 M“是测得值的区间”, L“是测量结果,又叫真值区间”,M和L代表的意思如此对立,可史老师又赞扬您说的比他说的“到位,严格,正确”,“用不着再解释”,所以M和L到底代表一个值还是一个区间的疑问就更加突出了。我认为要解读公式,公式中的符号含义弄清楚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公式的符号代表含义说法都是对立的,无论M=L±R和L=M±R用在什么场合,用的场合说的天花乱坠,对公式也都将无法解读。
njlyx 发表于 2014-8-5 23: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5 23:04 编辑

回复 28# 规矩湾锦苑


    你要评说,麻烦您全录存照!真受不了您的胡乱“归纳”,近乎让人崩溃....
njlyx 发表于 2014-8-5 23: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说一遍(请您别再‘归纳’)——

     对于一次的具体的“‘检定’测量”或“一般‘测量’”,真值L和测得值M都是一个值,不会是填满某个范围的若干值,史老师及本人等更不会说它本身是个范围(宽度),只有R是“测量误差范围(半宽)”;

    “‘检定’测量”【适用M=L±R】是对“已知真值L(在一定的实用假定下)”的‘测量’,目的是为了‘获得’或‘验证’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R ———通常是会对“已知真值L”  进行多次如此‘测量’,会得到一些列测得值 {M1、M2、...Mn}, 它们都应该落在L±R的范围内——由此‘获得’或‘验证’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R 值;

     “一般‘测量’”【适用L=M±R】是用“测量误差范围(半宽)”R已知(已确定)的测量器具“测量”未知真值L,相应于每一次的测得值M,都可以认为未知真值L应该落在M±R的范围内。如果也进行了多次测量,得到一些列测得值 {M1、M2、...Mn}, 那么未知真值L应该:既要落在M1±R的范围内,也要落在M2±R的范围内,...,还要落在Mn±R的范围内——要落在M1±R、M2±R、...、Mn±R的公共区域内!....如果不存在公共区域,那就有问题了!---要么是这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指标R涉嫌‘吹牛’?要么是‘测量’中出现了‘粗大误差’?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6 0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njlyx

  我说的够清楚的了,我并没有反对也未赞成您的解读,因为需要确认公式所用符号的含义,M和L代表的含义清楚了,解读也就迎刃而解。如果按您的设定,L代表“真值”,M代表“测得值”,均代表一个值而非代表一个区间。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才能够分别解读两个公式。因此:
  你对(1)的解读是:用被‘检定’的仪器测量这个“已知量值”L时,被‘检定’的仪器给出测得值M的范围(多次测量会给出若干个测得值M,可形成一个范围)应不超过L±R。
  对(2)的解读是:由测得值M和仪器“误差范围”指标值R,可以认为被测的未知量的真值L落在M±R的范围内。L只有一个,可能落在这个“范围”中的任何位置,并不是有若干‘真值’分布在这个范围内。
  在您对M、L、R的含义设定下,我认为您对两个公式的解读应该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换一个设定,设定M代表“测得值的区间”,L代表“真值的区间”,这两个公式可否请您再解读一下呢?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8-6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上是篇好文章,我只是对绝对值合成法有异议,如果一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制造成本都将大幅提高,仪器是可靠了,但是成本降不下来,且造成指标上的浪费。除非客户确实有较高要求,否则没必要搞得可靠性那么高。
njlyx 发表于 2014-8-6 0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9:05 编辑

回复 38# 规矩湾锦苑 -----哪儿来的38#????现在看应该是31#?? 何以如此??


    【可是我们换一个设定,设定M代表“测得值的区间”,L代表“真值的区间”,这两个公式可否请您再解读一下呢?】??....有点强盗逻辑了!您自己瞎设定,让别人给你“解读”?!恕我凡人无能为力。
njlyx 发表于 2014-8-6 08: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8:51 编辑

在{被测量值定义明确,量值唯一、不变的情况,也就是史先生称之为“常量测量”的情况}下——
     对于一次的具体的“‘检定’测量”或“一般‘测量’”,真值L和测得值M都是一个值,不会是填满某个范围的若干值,史老师及本人等更不会说它本身是个范围(宽度),只有R是“测量误差范围(半宽)”;
    “‘检定’测量”【适用M=L±R】是对“已知真值L(在一定的实用假定下)”的‘测量’,目的是为了‘获得’或‘验证’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R ———通常是会对“已知真值L”  进行多次如此‘测量’,会得到一些列测得值 {M1、M2、...Mn}, 它们都应该落在L±R的范围内——由此‘获得’或‘验证’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指标R 值;
     “一般‘测量’”【适用L=M±R】是用“测量误差范围(半宽)”指标R已知(已确定)的测量器具“测量”未知真值L,相应于每一次的测得值M,都可以认为未知真值L应该落在M±R的范围内。如果也进行了多次测量,得到一些列测得值 {M1、M2、...Mn}, 那么未知真值L应该:既要落在M1±R的范围内,也要落在M2±R的范围内,...,还要落在Mn±R的范围内——要落在M1±R、M2±R、...、Mn±R的公共区域内!....如果不存在公共区域,那就有问题了!---要么是这测量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半宽)”指标R涉嫌‘吹牛’?要么是‘测量’中出现了‘粗大误差’?


说明:上面30#是昨晚发的,当时显示是要“版主审查”,发不出去! 故以为不成,在此重发了....发后看回复楼层号对不上,查看才知重复了!
njlyx 发表于 2014-8-6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9:03 编辑

回复 32# 285166790


      赞同。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6 12: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M、L、R的含义并不是我设定的,也不该我来设定,而应该谁给出公式谁就应该设定公式中符号的含义,读者要理解公式首先必须知道公式中所用符号的含义。因此在我理解公式之前才一再请求两位老师明确符号M、L、R的含义。根据25楼史老师的帖子和随后lyx老师24、30、34楼对两个公式解读的帖子,我试着做以下判断,判断错了敬请老师们不要生气,因为我的学习态度历来是没搞清楚的问题,我会不顾老师们烦不烦,生不生气,没完没了地发问,并毫无顾忌地将我的理解全盘托出,目的是检查我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师们说的话。
  根据史老师22楼回复的开篇设定“M是测量仪器的测得值;R是误差范围;L是被测量的真值”(不是分别对两个公式解读时说的M=L±R是测得值的区间,……L=M±R是测量结果,又叫真值区间),以及您的设定,我认为你们的设定可确认为:M是测得值(测量结果),L是被测量真值,R是误差范围的半宽(以下按两位老师的观点就把“半宽”R昵称为“范围”,尽管我并不认可半宽就是范围)。如果R对称于M或L,那么由±R限定的区间就是测量结果M的所在区间或真值L存在的区间(我也赞成您说的测量结果M可以是n个,真值L则是唯一的,因此两个区间的内涵还是不相同的)。
  另外因误差不灭,故理论真值无法通过测量获得,故实际测量活动常用高一个准确度等级的上游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L作为本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M的“真值”使用,过去常称“约定真值”,现在更多的称为“参考值”。所以产品测量中测量设备显示值可约定为被测对象的真值,检定中计量标准值可约定为被检对象检定结果的真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可约定为单次测量测量结果的真值,溯源系统中上游溯源链的测量结果可约定为下游溯源链测量结果的真值,如此等等。
  根据以上符号的约定和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准确度高低的关系,于是可对两个公式解读如下:
  公式(1)M=L±R可解读为:测量结果存在于以被测量真值L为中心,误差范围R为半宽的区间内。对于一般测量活动,测量结果M是用测量设备测得的值,约定的被测量真值L是准确度高于本测量过程的上游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对于检定这个高级别的测量活动,测量结果M是对测量设备的检定结果,约定真值L是计量标准的输入参考值(常称为计量标准值)。
  公式(2)L=M±R可解读为:被测量真值L存在于以被测量测量结果M为中心,误差范围R为半宽的区间内。M和L的来源与(1)相同。因此我们只要给出了测量结果(包括检定结果)M,并已知“误差范围”(测量方案或测量设备的允差)R,人们就可以断定被测量(含一般被检产品和被检仪器的被测参数)的真值L一定不超出由M±R限定的区间。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史老师给出的公式(1)和(2)既可以解释测量设备的使用(测量过程)场合,也可以解释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特殊测量过程)场合,而不是(1)只适用于“仪器研制、计量(检定)等场合”,(2)只适用于“一般测量场合”。两个公式同出一辙,属于同一个公式的等式变换两种形式,不同之处仅在于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置进行了调换。(1)的输出量是测量结果M,被放在等式左边,被测量真值的参考值L被作为输入量放在等式右边;(2)的输出量是被测量真值的参考值L,被放在等式左边,测量结果M被作为输入量放在了等式右边。仅此而已,所以我说两个公式实质上是一个公式的两个变异,并无更多的新意,它们解释的现象都是测量结果、被测量真值和误差范围三者间的关系。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6 1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6 19:13 编辑

回复 35# njlyx


   
-
    高兴地得知你与28516679035先生都反对“绝对值合成法”。有人反对,正说明谈论这个话题的重要,
      我先说几点:
      1 不确定度论宣贯以来,给许多人造成误导。
      2 介绍、宣传“绝对值合成法”很有必要。
      3 大家要耐心地好好看看,绝对值合成法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很有用。
      4 浪费说是不确定度论为否定误差理论而编造的谎言。没用的消费叫浪费;有用的开支是必要的成本。“绝对值合成”是“磨刀不负砍柴工”,一分的支出,多倍的效果。值。
      5 “方和根合成法”,是好方法,适用条件是“随机”“不相关”“大量”。其实,我几十年的测量生涯,基本是用“方和根”而且主要是“均方根”。然而,该用时用,“一律方和根法”就成灾。
      6 方和根法的基础是“二量之和的平方,等于二量平方的和”,这在5的条件下成立,而对大多数测量与仪器设计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是错误的。工程或生产,你仪器上省了一千元,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百倍、一万倍;这上边讲节约,绝对是得不偿失。
      7 我搞过几项新仪器设计,参与过铯频标NIM1的研制,发明过一项国家阻抗标准(1965,双探针法定度标准负载),特别是参加过多次计量院、电子部以及本所的新产品鉴定会。“绝对值合成”是严于律己,容易通过;“方和根”貌似合理,实则隐患;聪明的设计者没必要自找苦吃。
      8 我验收并使用过多种美国著名公司的测量仪器。首次验收,基本都在计量院进行。且长期使用证明,测量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都仅仅是其误差范围指标值的一半以下,有的是1/3,甚至是1/5。误差范围算得大,指标留有较大余地,信誉就高。这是非常合算的。
      9 归根到底是误差量本身的特点。误差的“上限性”极为重要。一般量要求准,而误差量越小越好。自己把自己的产品误差范围说得大些,是必要的、有利的。按准确度等级生产的测量仪器,一般都要把实测误差范围放大两倍以上而纳入产品规格系列。何在乎“合成法”那点名义上的收益?
      10 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确定度宣扬的“一律方和根”合成,是个陷阱,是无法越过的难关,是骗人的一条死路。除满足“独立”,“数量大”那些纯粹的随机误差与随机变量外,测量计量遇到的最大量情况是既有随机误差又有系统误差,而一般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靠多次测量,随机误差可以减小)。这就必须计算相关系数,而这是很烦、很难的事。我见过几百个不确定度评定的样板,没有一个是计算相关系数的。都是假设“不相关”“独立”,这纯粹是“掩耳盗铃”,完全是蒙混。
      著名的费业泰的著名大学教材,讲半天相关系数,到头来计算还是“假设独立”。算圆柱体体积,用卡尺测量直径与高度,竟假设误差“独立”,不是扯淡吗?我不是瞧不起费先生,我是说,任何人相信“方和根”合理,都是没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算那不好算的相关系数。
      有人说:再难也要学,也要做。我说,要看什么事。生孩子难,但要维持人类的繁衍,大多数妇女还要知难而行。游泳过长江难,但现在有长江大桥,过长江如履平地,何必游水过江。“方和根”要计算协方差,要做大量实验,何必?“绝对值合成”不就成了吗?有桥不走,你去游泳过江吧。也许你说,没那么难吧。好,我想起不久前讨论计算的那个题目: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用卡尺测量,长100毫米,误差范围0.1毫米;宽50毫米,误差范围0.1毫米。一位网友的计算是,假设独立(不能怪他,假设独立是常规)。我说不独立,你也认为不独立。我认为。管它独立不独立,就用“绝对值合成”,于是一分钟算完,求得的面积误差范围,保险,可用。你既然主张按“方和根”处理,因为你已认定不独立(当然是对的),那你就必须算一算长宽误差之间的相关系数。我看这不仅是游泳过长江,水性好的,是能游过的;应该比做是游泳过太平洋,不可能。你还是回头用“绝对值合成”吧,简单,容易,合理,可靠。
-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6 2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6 22:05 编辑

回复 38# 规矩湾锦苑


      一般来说,研究者要对自己所提的新观点的正误负责;有人提出异议就要考虑,主要是考虑观点的正误。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这就是学术讨论。

      现在规矩湾提出的问题,没有提出史锦顺观点不成立的理由,史锦顺认为,没有回答的必要。须知上大学,要高中毕业,要经过高考的选拔,认定。大学教师不必再讲中小学知识,学生应该会。
      我查了一下,百度文库有关于不等式的课件,是小学的。在我推导误差公式时,明明是解不等式的问题,规矩湾一定要用等式的观念来看问题,一年前如此,现在还是这样。就是弄不懂“二量和的绝对值的最大值等于二量的绝对值之和”,你让我怎么回答?我不是搞教育的,确实弄不明白为什么越简单的问题,越有人弄不懂。
      现在的问题,又是这样,简单到几乎没法回答。
      说明M是测得值,L是真值,R是误差范围,就足够了。还需要怎么解释?
-
      我还是试着说明一下,管不管用,就难说了
      只有仪器有测得值,这个意义是唯一的。但绝不能规定测得值M是单一值,还是个可变化的范围。单一的测得值是测得值,难道在一定范围中变化的测得值就不是测得值吗?算术上2+3=5,每个数都是专一的,很正确,但也很局限;代数的a+b=c 就有普遍的意义。你一定要质问a到底是2是4还是5,这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就绝不会这样提问。测频公式是f=N/T,我在讲测量方程时,一位专家就质问T到底是常量还是变量?其实,变量常量,物理公式都成立,不设才能研究,一设,就限死了。不说明正是给研究留了余地。这里有点类似,在计量中,有单一的真值(有标准),因为有误差,必有多个测得值与之对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测得值表现为一个区间,事实如此,表达正确
-
(一)研制
      R是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分析确定见正文),但它有两个相近的含义,一个是仪器的误差范围的指标值R(仪),一个是检验实测得到的误差范围的实际值R(实)。厂家实测得到的各台仪器的R(实),必须放大,对同一型号给出共同的R(仪),才便于用户购买应用。
      出厂检验的合格性判别就是看R(实)是否小于R(仪)。生产厂家必须有能判别自家产品是否合格的标准。VIM3说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由计量给出,是不负责任的胡说。HP8662A有一百二十亿个输出值,计量单位只能抽样证实,而整个的测得值函数必须由研制者给出。
-
(二)计量
      由于测量仪器有误差(误差范围为R),当计量时,用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一个真值L(标准的标称值)就对应多个测得值。就被检的这台测量仪器来说,其示值可能大些也可能小些,但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R。这就是计量的公式:  
               M=L±R                             1
      (1)式表示:
               L-R ≤ M ≤ L+R                                        (附1)
    计量得知R(),合格性判别标准是
              R()R()
    当前规范JJF的记法是
             |Δ|max MPEV
    JJF少个符号max,不妥)
-
(三)测量
      L是被测量的实际值、客观值,就常量测量来说,就是真值。有人把真值想得很玄,其实它就是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真值是对应测得值而言的。如果误差可忽略,或者较粗地看问题,测得值M与真值有一一对应关系。
-
    在测量的场合,得到测得值(单次测得值或平均值)MM是唯一的。测量的目的是求真值,如果仪器误差范围R可略,则所求的真值L就等于测得值M
现实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R,则根据(1)式,有:

              L = M±R                            2
      (2)式表示:
              M –R ≤ L ≤ M+R                                      (附2)
      (附2)式说明,被测量的真值的最佳表征值是测得值M;由于测量仪器有误差,被测量的真值可能小,但不会小于M-R;被测量的真值可能大,但不会大于M+RR是本台测量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用测量仪器的指标值R()代换,方便,合理。这是冗余代换。

      注1
      比较(附1)与(附2)两个式子,可知公式(1)与公式(2)的物理意义不同,怎能说倒来倒去一个样?


      注2
    测量结果(测得值加减误差范围)一定包含真值;找“上游测量”的说法,是不确定度论之“真值不知,误差不能求”谬论的流毒,是“骑驴找驴”,是对计量测量制度的歪曲。

-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6 22: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史锦顺

  非常赞赏史老师关于学术讨论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的情操,因此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应向你学习的计量界老专家和精英们的优良传统。
  既然史老师确认了“M是测得值,L是真值,R是误差范围”,确定M不是测得值的区间,L不是又叫真值区间,这就和我在36楼估计的一样,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以这个设定为条件,我在36楼最后三个自然段对您的两个公式的解读是否合适,也请老师不吝赐教。
  对史老师38楼的帖子,我觉得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其实在解读这两个公式时不必将计量、测量分家。您说的“测量”是“测量”,使用的测量工具是仪器量具,被测对象是产品工件,被测参数是尺寸大小(以长度为例)。您说的“计量”还是“测量”,无非使用的测量工具是计量标准,被测对象是仪器量具,被测参数是示值误差。两者都属于当今广义术语“测量”范畴,因此都有测量结果M,一个是实测示值误差Δ,一个是实测尺寸d;也都有被测量真值L,一个是上级检定结果,一个是上游测量结果;大家也都有确定误差范围R的最大允差,一个是MPEV,一个是尺寸允许上下偏差。所以,我在36楼最后说,您给出的两个公式不能说一个适用于“计量场合”,另一个适用于“测量场合”,这两个公式对“计量场合”和“测量场合”都一样适用,因为两个公式是同一个计算式不同的两个等式变换结果,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物理意义上颠过来倒过去说的都是测量结果M、被测量真值L和误差范半宽R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同一件事。
ydq 发表于 2014-8-6 2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计量人员和测量人员的区别
                            ---回复rock同志的来信
你 2014年2月24日多次来信收到,关于你单位是一家测绘仪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位于天津,隶属中国地震局。你觉得你单位是一家测量单位,常常会出现测量人员和计量人员沟通上的问题:测量人员认为仪器只要通过修正可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就可以继续使用,计量人员则会根据检定规程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你认为:两种人员是否可以按使用情况分别对待,关键是该计量器具是否属于强检仪器。另外,你认为“我们国家的计量事业在起步阶段做了很多扎实创新的工作,建立了我国的各项国家基准,之后对计量理论和计量装置的研究都比较缓慢,建树不多。不知道我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比较片面。” 现回复如下。
    关于计量人员和测量人员的区别?首先要理解计量和测量的关系和区别,计量是测量的科学,人们需要测量,测量结果要统一和准确,从而形成了计量这一概念,计量和测量这二者不可分割,但又有区别。我国计量单位就是测量单位,计量器具就是测量仪器,这二者名称虽不同,但内含完全相同,含意是等同的。而计量人员决不等于测量人员,因为测量的目的是使用计量器具为了确定被测量值大小,而计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测量人员需要熟悉计量器具,了解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获得测量结果,保管维护好计量器具。而计量人员要统一计量单位,开展研究建立基准标准,要实施计量法制管理,要通过检定、校准和比对开展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还要对测量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要确定测量方法和程序,培训测量人员,要指导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这二者人员的职能有很大差别。计量工作不只是检定、校准,计量的核心是要确保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和可信度,测量结果是量值传递的终点是量值溯源的起点,计量工作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将失去计量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强检计量器具管理责任将更大,更需要对测量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要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度以提供计量保证。你单位可能也从事大地测量话动,但测绘仪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计量机构不是测量单位,其性质和职能都不同。过去总把计量与测量相分隔,如果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开展检定、校准有何意义?尤其是基层计量人员必须要联系应用实际,要加强对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才真正到位,才能更好体现计量工作的价值,这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正确理解计量和测量的关系,要认识计量人员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要转变理念才行。作为测绘部门计量工作是开展大地测量话动重的要基础和保证,当然计量人员也可以从事测量话动,但计量人员和测量人员其职能是不同的,几乎人人都在进行测量,量体温看手表测血压,全国计量人员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国计量工作应该说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完善基准标准,健全计量法制,有很大发展,但今后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去开创新的事业,祝你们成功。以上供参考。   
                                              金华彰  2014.2.28
njlyx 发表于 2014-8-6 23: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23:29 编辑

回复 37# 史锦顺


      对于“测量误差限”R的‘合成’,本人的观点可能一时不会改变:既不赞同一律按“绝对和”,更反对一律按“方和根”! 还是应该‘尽量’区分情况。“测量误差限”R值的‘确定’免不了“风险”与“成本”的博弈,“相关性”的认定或正是“专家”发挥技术水平之所? ......“测量误差限”R值的‘合理性’最终只能由‘检定’结果说明:比‘检定’出的最大误差|Δ|max刚好大一丁点儿的R值是‘最合理的’--- 这种‘合理性’是不可能靠几条刚性的条文来保证的,需要必要的经验和责任心,也需要一定的风险担当魄力。

    另:本人是赞同在理清‘定义’(及相关概念)的前提下使用“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问题亦类似上述(个别地方可以表述更严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7 0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8-7 01:08 编辑

金华彰老师说的非常清楚:  计量人员决不等于测量人员,计量人员要统一计量单位,开展研究建立基准标准,要实施计量法制管理,要通过检定、校准和比对开展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还要对测量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要确定测量方法和程序,培训测量人员,要指导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可是,不知楼上在本贴此处转载金华彰老师的这篇文章想说明什么。史老师这个主题帖讲的是关于一般测量和计量检定的两个公式,讲的“计量”是单指计量检定和校准,是狭义计量。金华彰老师讲计量人员的“计量”是广义计量。计量人员除了检定/校准还有很多的“计量工作”要做,史老师与“测量”并列的狭义“计量”当然不包括金华彰老师所说的那些更多计量工作内容。
  计量检定是用计量标准测量量具仪器的示值误差,一般测量是用量具仪器测量工件的尺寸,两者本就同属于“测量”活动。无非测量对象不同,并且一般情况下,一个在高端,一个在基层;一个相对准确度要求高,一个相对准确度要求低;一个在实验室,一个在现场;一个由检定员执行,一个由检验员执行。史老师的狭义计量和金华彰老师所说的广义计量,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本来就不发生矛盾。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8-7 0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8-7 09:46 编辑

回复 37# 史锦顺


   您说的是,现在方和根合成方法,很多人在运用上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相关性分析上经常被忽略。这个不属于理论性本身问题,是运用这个方法的人的问题,这个咱们要把它区分清楚。理论的和运用上的问题,最好分开讨论。要说在运用上,确实很多人经常犯些错误,这个我也经常发现,是事实。说到底,还是运用的人水平的问题。我认为,具体采用何绝对值合成还是方和根合成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要能方便,准确,经济的得到想要的结果,就是好方法。各种合成方法,只是属于理论推导部分,仪器的实际性能指标,最终还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所以理论推导部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应当尽可能使之与最终实验结果接近,这样才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深圳渔民 发表于 2014-8-7 11: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与“成本”的博弈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质量”和“品质”的不同追求。在当今天国,成本和风险的博弈一定是成本获胜。由于制造水平的进步,我们现在许多计量仪器生产厂商有能力将产品稳定的控制在误差范围上限,节约了成本,毁了品质,以至于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被称为垃圾货。
该用什么方法约束自己的产品,其实代表的是企业的理念,是保证质量,还是追求品质。我们国家大部分计量器具的产品标准还是分级的,国标在某些领域已经严重的限制了计量器具水平的发展。然而,ISO则采取了开放的模式,只规定设计和计量特性,不规定具体的误差指标,让生产者负起他该负的责任,让使用者根据需要和品质去选择适合的产品。我们的国标应该尽快走向这条路。
多说一句,有些事不讨论也罢,我们更期待史先生的新作。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7 1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宏观问题和文化问题可以另外开个主题帖谈论,我们有必要回到史老师本主题帖的中心内容“测量方程构成的意义” ,M=L±R和 L=M±R这两个公式可同时用在检定场合与一般测量场合,还是各自只能用于一个场合不能用于另外一个场合。
  有人认为,M=L±R和 L=M±R,前者只能应用于对量具仪器检定的场合不能应用于一般测量场合,后者只能应用于一般测量场合,不能应用于量具仪器的检定场合,我的观点是两个公式可以同时应用于量具仪器的检定场合和一般测量场合。因为检定过程也是测量过程,两者都有被测对象、被测参数、使用的测量设备,都有允许的误差范围,都要给出测量结果,都有相对于测量结果准确度更高的真值,唯一不同的是具体叫法不同,例如一般测量的结果叫被测参数测量结果,检定的结果叫示值误差检定结果,一般测量使用工具叫测量设备,检定使用的工具叫计量标准,等等。所以,两个公式同时适用于各种测量场合,包括一般测量和检定、校准、试验、化验、检验、……。
qjzx|tsq 发表于 2014-8-7 14: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8 13: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8 14:19 编辑

回复 43# 285166790


  
先生说:
      “现在方和根合成方法,很多人在运用上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相关性分析上经常被忽略。这个不属于理论性本身问题,是运用这个方法的人的问题,这个咱们要把它区分清楚。理论的和运用上的问题,最好分开讨论。要说在运用上,确实很多人经常犯些错误,这个我也经常发现,是事实。说到底,还是运用的人水平的问题。”

-

史辩

    你也看到“相关性分析经常被忽略”这个事实,我们有共同语言。
      但对原因的分析,我们则根本不同。你认为这不属于理论本身的问题,是用者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责任不在应用者。
      如果计量规范、样板评定、教科书是计算相关系数的,而应用者不计算相关系数,那就要怪应用者。不确定度推行以来,二十年了,哪里有一个计算相关系数的实例呢?没有。
    1 国际规范GUM、VIM2、VIM3的三个版本,中国的计量规范JJF1001、JJF1059,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的宣贯教材,有一个计算相关系数的吗?没有。
       2 欧洲合格性组织的不确定度评定样板,有一个计算相关系数的吗?没有。
    3 我国的讲不确定度评定的书籍,如倪育才《实用不确定度评定》,范巧成《测量不确定的评定的简化方法与应用实例》,有一个实例计算过相关系数吗?没有。
       4 网上查到的、刊物所载的不确定度评定的例子,有一个计算相关系数吗?没有!
-
      以上种种,都是假设“不相关、独立”。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是错误的。多数情况是部分相关的,却假设“不相关”,这是掩耳盗铃。
-
      一般的测量,既有随机误差,更有系统误差。多数测量仪器的误差,是以系统误差为主的。在有系统误差的条件下,怎样计算相关系数,是个有待研究的课题。于是,应用者就只好“假设独立”,以便回避相关系数。因此,不能怪应用者。
-
      “绝对值合成法”能列入《数学手册》,说明是经过长期考验的、成熟的、通用的方法。至于与“方和根法”相比的优劣,利弊,值得认真研究。我认为绝对值法,合理,符合误差量的“上限性”特点。数值大些,留有余地,是必要的。成本高些,值。
      除随机误差该用“方和根法”外,我认为,凡有系统误差的地方都该用“绝对值合成法”,仪器研制者,用“绝对值合成法”,指标有冗余度,鉴定会易通过,计量少麻烦,用户欢迎,自己省事,何乐而不为之?从国家与行业来说,有利于仪器实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到出口仪器的信誉,不好吗?测量方案的设计者,好处同上,不再细说。
      计量工作者是公证人,是凭实测数据说话,不需要误差合成。个别仪器给出的是分项指标,就要分项检定,不必合成。
-
      不确定度论推出“一律方和根”,目的是否定误差理论,否定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分类。取方和根的理由之一是所谓“合理性”,就是说,绝对值法数大,而方和根数较小,合适。这种思路,没认识到误差量的上限性。而是按一般量那样去追求“合适性”。这是不妥的。例如,建筑住房要设计屋门。屋门是人的通道,高度取多少?这要考虑家人的身高,也要考虑客人的可能身高。通常,住房门高取两米。就是取上限而留有余地,大概没人说太高。立交桥的高度,按国标“允许上路车辆高度”计算,不能按通过车辆高度的概率计算,也是必须取上限。
-
     所谓“成本”、“浪费”,都是当初不确定度论出世时的一种说辞,没有道理。尽管国际规范取包含概率95%,美国的测量仪器公司福禄克却声明说:为对用户负责,本公司产品包含概率一律取99%;仪器公司是要谋利的,尚有此等+见解,值得人们深思!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8 0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