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概念] 试论“测量误差范围”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复制链接]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9 16: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9 16:05 编辑

回复 4# njlyx


   最后一个式子漏了“21”,应为:
                                R22≤R23≤R21
1#后段及4#的文字重新整理(略有调整)如下——

      所谓的“测量误差范围”(或谓“测量误差限”、“最大误差”)R,其实有不同含义的“取值”!
      
      对于一个未知量Z的测量结果(测得值M),其“测量误差范围”R1有——
      
      第1种“取值”是应用要求的“允差R11:‘合理’的测得值M应满足(M-Z)≥-R11或(M-Z)≤R11或│M-Z│≤R11(三者之一,不同应用有不同要求:如卖货称量要求(M-Z)≤R11;收购称量要求(M-Z)≥-R11。)……致于实际是否满足?可靠的“检验”只有“用一个‘测量误差限’Rj被公认且小于R11/3的‘测量方案’再测出一个Mj近似替代Z,然后判别(M-Mj)≥-R11或(M-Mj)≤R11或│M-Mj│≤R11是否满足?”----- 这种费事(也费钱)的实际“检验”一般是不应该做的(有时也是做不了的!),应该做的是“评估”如下的“第2取值’R12”!
      
      第2种“取值”是‘测量工作的完成者’(或者他委托的‘专家’)根据本次‘测量工作’的相关信息(所用仪器设备的好歹、测量条件保障的完善程度、…)“评估”出的【本次测量结果(测得值M)‘实际可能’的“测量误差范围”值】——“评估值”R12:‘测量工作的完成者’有99.x%的把握保证│M-Z│≤R12。如果应用者相信‘测量工作的完成者’的技术水平与职业操守,那么,只要R12< R11,便可安心使用测量结果(测得值M)。……如果不相信,那就只好做那费事(也费钱)的实际“检验”了!
       ----- 这R12就是测量结果的一个扩展(测量)不确定度U(P=99.x %)!
      
      对于一般的“测量”,以往通常是不要求给出这个R12值的,‘测量工作的完成者’只须如实报告“测量条件”,不必“估计”出这个‘实际可能’的“测量误差范围”值究竟是多少?.....对应用者而言,是不方便的!……(测量)不确定度应用的积极意义之一或在于方便了测量结果的应用者!
       如果考虑到(测量)不确定度概念及应用已被糟蹋到‘不堪’的现状(如史先生批评所列种种),或可请史先生为此R12拟就一个更恰当的称谓?(本人现在还是赞同用(测量)不确定度)。
     
    对于一款测量仪器(器具),其“测量误差范围”R2有——
   
    第1种“取值”——相应“规范”或应用要求的“允差R21:‘合格’仪器(器具)对其测量范围内的任意被测量Z,测得值M都应满足│M-Z│≤R21。……对于大部分商品化的通用测量仪器(器具),都有相应的“规范”说明“允差R21;对于一些尚无“规范”约束的新型测量仪器(器具),“允差R21可能由相关的应用来要求。
   
    第2种‘取值’是由有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按‘规定’进行“抽样检定”,由‘检定’实验数据统计获得的“测量误差范围”值——‘检定值’R22
    仪器(器具)‘合格’(或‘可用’)的必要条件:R22R21
    R22的长处是“客观”,以往的测量仪器(器具)“准确度”便通常以此为据;R22的短处是其“抽样局限性”,没有人保证样品以外情况的测量误差绝对值不会大于R22! 使用者若基于R22“评估”相关测量结果的‘实际可能’“测量误差范围”R12,会有较大风险。
   
    第3种‘取值’是‘测量仪器(器具)提供者’(或者他委托的‘专家’)根据此‘测量仪器(器具)’的相关信息(原理结构、标定或检定实验数据、……)“评估”出的‘实际可能’的“测量误差范围”值——“评估值R23:‘测量仪器(器具)提供者’有99.x%的把握保证:对仪器(器具)测量范围内的任意被测量Z,测得值M都满足│M-Z│≤R23
如果应用者相信‘测量仪器(器具)提供者’的技术水平与职业操守,便可安心基于R23“评估”相关测量结果的‘实际可能’“测量误差范围”R12!
   ----- R23就是测量仪器的一个扩展(测量)不确定度U(P=99.x %)!
      3测量误差范围值的数值关系:     R22R23R21
285166790 发表于 2014-9-9 17: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不确定度的基本公式没什么问题,本质和误差合成的公式是相同的,只是有些案例在使用中值得商榷。但是,虽然有不完美之处,目前不确定度指标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没有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无法简单的做出的“合格”与否的判断,而如果只给数据,却没有反映数据可靠性的参数的校准证书,客户也无法对数据进行评判。现在只有不确定指标相对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至于怎么完善它,那是后话,况且比对工作也却要这一指标的参与,目前少了它还真不行。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9-9 1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9-9 19:07 编辑

回复 26# njlyx


      无论是生产线、研究室、交易场所,对测量仪器,最方便可行的办法是群体管理,同一种型号的测量仪器,就是一个同样的误差范围指标值(与被测量大小可能有关,而与具体那台仪器无关)。认为同一型号的仪器,性能各不相同,要评定一番,一是测量场所没有标准,评定不出来;即使有计量标准评定出来了,也没法用。一个单位,同一型号的仪器可能有一百台,同一型号的量具可能有几百件,每件都标出它的实际误差范围,没办法管理,也不必要。同一的指标值,可以满足要求,用者掌握就可以了。误差量有点余量,保险。

      检定是逐台进行的,是公证指标值;用,还得用指标值。一台仪器测量点有几千到几十万,检定不可能逐点进行,因此说“用计量的赋值”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校准可以赋值;其实校准证书上的十几个或几十个数据,没法实用。因为测量仪器的测量点上万个,没法逐点校准。我让人在国外大生产公司考察,结果是:国外的校准,就是合格性管理。实际用的就是仪器的指标值。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9 19: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9 19:53 编辑

回复 28# 史锦顺

       没太悟明白史先生的话。是否说:目前大部分测量仪器(器具)其实并没有另一个实验“检定”出的“测量误差范围”‘检定值’R22,“检定”实验只是核查了该测量仪器(器具)的‘测量误差’不会超出相关“规范”要求的“测量误差范围”‘允许值’R21。----  实用的测量仪器(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值就只有R21,它就是测量仪器(器具)的“测量误差范围”‘指标值’

      如果是都基于“规范”‘允许值’R21估计”相关测量结果的“测量误差范围”值R12,当然是比较‘保险的’,只是不能充分体现相对优良者的品质了----只要符合那个“规范”的起码要求,名牌百分尺与杂牌百分尺不分伯仲.....

     若没有了R22,那R23的必要性便更突出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9-9 2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规矩湾锦苑


       思路两岔,难免互为‘天书’。 该说的早已说明,不劳您做任何‘翻译’,‘翻’ ...
njlyx 发表于 2014-9-8 23:27


  楼主提出了《试论“测量误差范围”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的主题帖想与量友们共同探讨,说实话对于严重混淆概念的讨论我本来也没兴趣,出于响应楼主号召和活跃论坛的目的也就参与进来了。楼主对提出的反面意见如此反感,那就只听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意见好了,楼主既然已将此讨论排除本人在外,本人就只有针对与其它量友共同探讨,不参与回复老师您的帖子了。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9-10 07: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9-10 08:11 编辑

回复 29# njlyx


     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检定场合能实测R22,但这是抽样,仅仅是为了公证R21,检定不可能在全量程的所有点进行,因此不能靠计量确定测量仪器的指标值。VIM3说:

4.22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由所用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
注:
1. 除原级测量标准采用其他方法外,仪器的不确定度是通过对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得到。
2. 仪器不确定度通常按B类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对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有关信息可在仪器说明书中给出。
  摘自 VIM2008 4.24, JJF1059.1引用,有下划线的是原文
-
      显然,这里的“仪器的不确定度”,就是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误差范围的指标值,只能由研制生产单位给出。通过“校准”得到,不可能。既不能靠计量部门的校准,也不能靠生产厂自家的“校准”。每台仪器有几万个测量点,生产一千台测量仪器,怎么“校”?怎么“标记”?不可能吗。必须按仪器的物理机制建立测量方程,给出测得值函数,做误差分析,得出误差函数,就是误差范围的表达式。
      检验、检定、校准,都是在有计量标准的情况下,抽样证实误差函数,即误差范围的表达式。
-
      厂家只承诺R(),广告、论价、说明书,都是说R(),就是测量仪器的指标值。厂家的评定、实证,都是证明R(测)R(),不可能再给出其他指标。世界上的各种名牌测量仪器,都是一个指标(可能是函数)。
      计量单位是公证。抽样证明R(测)R()R()通常不给出(检定);当下国际上是“校准”,给出几个点或最多几十个点的R();但实际上没法用。测量仪器的测量点几万个,那几个R(),杯水车薪,不管用,实际是摆设,用,还得用指标值R()
-
      先生说:“若没有了R22,那R23的必要性便更突出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是:说R23是厂家的承诺,那它就是R21。厂家只能承诺一个指标,不可能来个二层皮。至于请专家评议,世界上没有那么傻的专家,干这种傻事。须知,任何一种测量仪器,都有它特定的物理机制,掌握它的恰恰是该仪器的发明者,研制人,他不能给出更贴切的指标来,让别人去评价,没门。不确定度理论企图搞统一的评定模式(例如GUM法),是失败的。例如B类评定要用说明书的数据,就是利用说明书给出的指标。既已相信说明书给出的指标,那还评什么,用那个指标值就是了。在同样概率意义下,R23要大于R21(是包含关系)。厂家既已承诺R21,R23还有用吗?
      先生心目中似乎有个真正的好的评定方法。我认为,用标准进行检定,就是实行已久的计量,就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考核、检验的方法。不利用计量标准,空口搞评估,在我看来是思路的错误,不可能不失败。
      利用标准进行实际测量,也就是计量,乃是必由之路。任何评定都代替不了。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10 08: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10 09:24 编辑

回复 31# 史锦顺


    【 在同样概率意义下,R23要大于R21(是包含关系】?  若理顺了,不应该如此的!仪器提供者“承诺”的R23理应不大于R21!只是仪器使用者在实际测量中考虑R23对测量结果的R12影响时,相应分量偶尔可能会比R23值大(在测量条件明显违背仪器要求的情况下)。

    大于R21R23的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R21是大家都必须要“承诺”的,是基本要求; 小于R21R23的是体现我家产品优异性的额外“承诺”,应该是有意义的。

     既然是“承诺”,当然要经得起“检验”!   如果‘检定’(或者史先生说的‘计量’)出的测量误差最大值超出了R23,提供者是下不了台的!

   可能我认识的“不确定度”不地道? 但站在本人的立场上,更愿意质疑现行的“规范定义”不太确切。


本人愚见:

    “ VIM3之4.22 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说条是在现有仪器并没有提供者“承诺”的“测量不确定度”指标【R23值】的情况下,教导测量者(测量仪器的使用者)评估‘测量仪器’对“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R12值】影响量的方案。对其中‘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描述,即像R21,更像R22!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10 09: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10 09:54 编辑

回复 32# njlyx

许多非通用的测量仪器(器具)可能是没有什么“规范”来规定一个“允差值”R21的,只应有‘提供者’给出的“承诺”值R23!在概念混沌的背景下,多数‘提供者’“承诺”的R23就取了‘检定’(或者史先生说的‘计量’)所得到的R22值。更多情况或是:测量仪器(器具)的众多‘指标’中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表达‘测量误差范围’的综合性指标值,既没有R21,也谈不上‘检定’出R22,当然更不会有R23了!
......这应该是现状吧?---难言合理!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10 0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10 09:58 编辑

回复 30# 规矩湾锦苑


     感谢规版先生的理解!

     您与别人不同,欢迎别人批评。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9-10 1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9-10 10:32 编辑

回复 31# 史锦顺


    无论是测量结果的R12,还是测量仪器(器具)的R23,其“评估”的主导者都应该是“责任人”(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的‘提供者’)或者他委托的“专家”!---- 不可能由所谓的“公正”第三方来“评估”别人的R12或R23!....由使用者去“评估”他所用‘游标卡尺’的R23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

    所谓“评估”,有时未必一定是技术上的事:譬如,您史先生给出某个量的测得值M,“承诺”了一个相应的R12值。我对您的学识、人品充分相信(基于对您的“评估”),我便可能引用您的结果(付给相应的报酬),向我的下家宣称:此量值为M,有99.x%的把握保证“测量误差”不超过R12。....此R12便也成了我对该量值认识的“不确定度”。
sxx413 发表于 2016-11-15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了,学习了
zwr 发表于 2016-11-15 2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边有几个高手,一个是史老,一个是njlyx,一个是都云先生,一个是规矩先生,都擅长理论研究与思辨。我等p民只是坐等观看,似乎有时也能从中悟出点道理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8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