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 全部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日前,市水务局在官网公示了全市五座公共供水厂出厂水的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检测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五座水厂包括第三水厂、第五水厂、第八水厂、第九水厂、田村山水厂。结果显示,全部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这是本市首次公布水厂出厂水的第三方水质检测数据报告。
北京晨报记者在市水务局网站“便民信息”栏目中的“公共供水水质”看到,2014年度的五家水厂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已公布。公布形式为检测报告的纸质扫描图,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106项指标以及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的检测指标一一列出,市民可直观查阅。
“作为独立于供水行业以外的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更符合公共参与监督供水企业水质安全性的要求。”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05年起,市水务局建立了覆盖各区县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受市水务局委托,水质监测网负责承担全市各自来水企业、自备井单位的供水水质监督检测。
今年5月,中科院生态中心受市水务局委托,对各供水企业的水质进行重点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及相关分析形成报告提供给市水务局。作为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当出现重大水质突发事件时,中科院生态中心将为市水务局提供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向公众提供客观、真实的水质信息。
今日,各公共供水企业第三季度的水质信息也将如常在各企业官网对外公示,市民可随时查阅和监督。
■相关新闻
清河整治见效 白鹭重回安家
原有的污水处理厂提升能力,清河第二再生水厂正在兴建,沿岸布设的10处临时治污工程每日运行……这些整治清河的举措多管齐下,曾因河水黑臭一度备受沿岸居民诟病的清河,时隔多年之后重新引来野鸭、白鹭“安家”。
昨天,市水务局宣布,清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东水西调管理处副主任魏旭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为治清河,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比如优化河道水流调度、加强河道养护保洁、水政执法和临时治污工程等。投资了1.5亿元在清河全线布设的临时治污工程,总处理能力达每天10万方。“目前10项临时治污工程都已经竣工投入运行。”在外环跌水闸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污水经处理后“滤”出来的泥高高堆成了小山,等待被运走作无害化处理。单这一处工程,每天就能处理2万方污水。
魏旭给记者算了一笔清河的污水处理“账”。清河沿线的3座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为61万方,由于处理能力不足,每天仍有十七八万方污水入河。这十七八万方的“欠账”依靠清河再生水厂增加的5万方临时治污能力和沿河10项临时治污工程的10万方治污能力,又“抹掉”15万方污水。“也就是说,现在只剩下二三万方的‘欠账’了。”魏旭说。
据了解,明年年底,拥有50万方污水日处理能力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投入使用后,清河有望彻底杜绝污水入河。(记者 王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