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数据] 请教检测能力Mcp出自哪里?

[复制链接]
黑嘿小哥 发表于 2015-7-7 18: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要想知道来源于GB,还是其他文件,最终的出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00: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进企业计量定升级时,原国家计量局为评价企业计量器具配置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该企业测量要求的一种指标,国家计量局按测量能力指数大小将企业的测量能力划分了五个等级。
随风飘扬 发表于 2015-7-8 06: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2#版主:Mcp现在还适用吗,应该说不强制使用了吗
长度室 发表于 2015-7-8 08: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00:49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进企业计量定升级时,原国家计量局为评价企业计量器具配置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该企 ...

早上好!请问能否给介绍一下五个等级,很想学习一下呢。谢谢!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1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5-7-8 11:58 编辑

测量能力指数Mcp值评价推荐表
 检  测                  Mcp能力评价               
 类  型           A           B           C    D            E
检验 高精度    2            1.3      1          0.7        <0.7
与  一般精度  3~5           2~3       1.5~2         1~1.5 <1.0
监控 低精度   7.5            4.5    3         2.3            <2.3

测  高精度    1.1           0.9            0.7             0.5        <0.5
   一般精度     1.7~2            1.3~1.7       1~1.7         0.7~1         <0.7
量      低精度           3                    2.5                   2               1.5        <1.5
  注:A配置高,B配置足够,C配置尚可,D配置不足,E配置严重不足。
  本人注:测量过程控制的重点应该是“检验与监控”这种测量过程,作为管理人员,我们的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般精度”测量的能力“配置尚可”上,即关注Mcp≥1.5上。测量能力指数小于1.5的测量方案是不足为取的,应该要求相关测量过程的设计人员加以改进。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12: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风飘扬 发表于 2015-7-8 06:43
请教2#版主:Mcp现在还适用吗,应该说不强制使用了吗

  应该说Mcp用来评价测量能力仍然是有效的、实用的,虽然并不强制,但Mcp与现在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判测量方案的可信性的1/3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三分之一原则是:当U/T≤1/3时,测量方案是值得采信的,是可靠的,其中U为测量方案的测量不确定度,T为被测参数的控制限(允许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
  用Mcp评判测量方案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的指标是:Mcp=T/(2U)≥1.5。变换一下为T≥1.5×(2U),即T≥3U。T≥3U与U/T≤1/3是同一个效果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
随风飘扬 发表于 2015-7-9 06: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规矩湾锦苑版主,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高境界也!
yw1121044948 发表于 2017-3-13 1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之一原则是:当U/T≤1/3时,测量方案是值得采信的,这句话出自哪个标准呢????一直找不到
wll_8712 发表于 2017-3-26 1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ll_8712 于 2017-3-26 13:47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11:47
测量能力指数Mcp值评价推荐表
 检  测                  Mcp能力评价               
 类   ...


MCP推荐数据是参考那本书?


针对测量的  一般精度     1.7~2            1.3~1.7       1~1.7         0.7~1         <0.7

我看到有几个参考文献建议数据是  1.3~1.5           1.1~1.3       0.9~1.1         0.7~0.9         <0.7

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

另外MCP的建议是如何得来的? 是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还是权威部门根据国情确定?


附 参考文献:测量能力指数Mcp值的工程应用  http://www.doc88.com/p-9455294752177.html
                      关于测量能力指数Mcp值的分析  http://www.docin.com/p-878896264.html

以上两个文献内的数据就是不同的。
wll_8712 发表于 2017-3-26 13: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5-7-8 00:49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推进企业计量定升级时,原国家计量局为评价企业计量器具配置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该企 ...

“国家计量局按测量能力指数大小将企业的测量能力划分了五个等级”,是说国家计量局的创新呗? 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国际上还有其它国家也使用五个等级和MCP的推荐值?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3-26 16: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wll_8712 发表于 2017-3-26 13:43
“国家计量局按测量能力指数大小将企业的测量能力划分了五个等级”,是说国家计量局的创新呗? 是中国特 ...

  三分之一原则不是标准的规定,而是大家公认的公理,是标准要应用公理,因此你只能找到标准对1/3原则的应用,而找不到哪个标准规定1/3原则。
  按测量能力指数大小将企业的测量能力划分了五个等级,是因为1/3原则的取值范围是U/T≤1/3的取值范围是1/3~1/10,将T写成最大允差绝对值MPEV的2倍,则U/(2MPEV)≤1/3时,U:MPEV=1:1.5,当U/(2MPEV)≤1/10时,U:MPEV=1:5,Mcp=1.5至5之间再细分为尚可、较高、很高三个级别。而小于1.5的不满足要求提出了不足和严重不足两个级别。
wll_8712 发表于 2017-4-9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3-26 16:02
  三分之一原则不是标准的规定,而是大家公认的公理,是标准要应用公理,因此你只能找到标准对1/3原则 ...

三分之一是公理?公理后面也应该是有科学道理的吧?

我是想让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MCP推荐数据是参考那本书?


针对测量的  一般精度     1.7~2            1.3~1.7       1~1.7         0.7~1         <0.7

我看到有几个参考文献建议数据是  1.3~1.5           1.1~1.3       0.9~1.1         0.7~0.9         <0.7

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4-10 01: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wll_8712 发表于 2017-4-9 21:15
三分之一是公理?公理后面也应该是有科学道理的吧?

我是想让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你提供的两组数据都不正确,要以原国家计量局的推荐意见为准。该推荐意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国家对企业计量定升级时考核我国企业测量能力的指标,指标分为“测量”和“检验与监控”两种情况,分别为五个档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所说的“测量”非常狭义,仅指不需判定合格与否的测量活动。凡需判定合格与否的测量活动称为“检验”,需判定工艺过程受控与否的测量活动称为“监控”,因此那时候的企业均有“检验科”,冶金行业、化工行业还有“计控科”,分别负责质量检验和工艺过程监控。
  原国家计量局对“一般精度”的“测量”推荐测量能力指数为:1.7~2;1.3~1.7 ;1~1.3; 0.7~1;<0.7五档,对“一般精度”的“检验与监控”推荐测量能力指数为:3~5;2~3 ;1.5~2; 1~1.5;<1五档。显然,作为测量过程控制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做符合性判定的“检验与监控”,作为测量过程的管理人员应该用3~5;2~3 ;1.5~2; 1~1.5;<1,因此你提到的两种Mcp系列均没有价值。其中1.5~2是测量能力“尚可”的最低界限,即马马虎虎基本满足要求的测量能力,不出大事故的能力,企业的测量能力小于1.5无论如何都不允许。
  你的1.7~2 ;1.3~1.7;1~1.3;0.7~1;<0.7这组数据不知来自何处,我估计可能来自于“工艺能力指数”,是教科书上工艺能力指数>1.67 ;1.33~1.67;1~1.33;0.67~1;<0.67的近似值。因为测量结果要用于评判工艺能力是否受控,评判工艺加工的产品是否合格,决定了测量能力必须大于工艺能力,所以你的这组数据不能用于测量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的判定。
  Mcp≥1.5其实就是三分之一原则的具体应用,两者完全是一回事。Mcp=T/(2U)≥1.5,则T/U≥3,也就是U/T≤1/3。
wll_8712 发表于 2017-4-15 2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4-10 01:19
  你提供的两组数据都不正确,要以原国家计量局的推荐意见为准。该推荐意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国家对 ...

“1.7~2            1.3~1.7       1~1.7         0.7~1         <0.7” 这组数据是从您 2015-7-8 11:47:57 的帖子中复制的。没仔细核对,1~1.7应该是1~1.3。看来您认为“1.7~2;1.3~1.7 ;1~1.3; 0.7~1;<0.7”这组数据是原国家计量局对“一般精度”的“测量”推荐测量能力指数。

我在2017-3-26 13:39:37 发表的帖子中附了两个参考文献的链接,两个链接的参考文献内容是不一致的,因此有了前面的问题。我觉得很多文章不提供数据的出处和根据,不够负责任!

“1.7~2            1.3~1.7       1~1.3         0.7~1         <0.7” 这组数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既然“测量”不像“检验与监控”需要进行符合性判断,那么这与误判率应该没有关系,那么与什么有关系呢? 原国家计量局不会不负责任地乱推荐,推荐的数据应该是根据某种计算分析的结果,可是我却没找到。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4-16 1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wll_8712 发表于 2017-4-15 22:13
“1.7~2            1.3~1.7       1~1.7         0.7~1         <0.7” 这组数据是从您 2015-7-8 1 ...

  据我的经历和记忆,测量能力指数最先由原国家计量局和原辽宁省计量局有关领导陈渭先生和梁春裕先生提出,并由原国家计量局在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中加以推荐,两位领导合著有关于测量能力指数介绍和应用方面的书籍,您可以检索和查阅有关原国家计量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相关文件和上述两位领导发表的论文或合著的书籍。
  关于“1.7~2    1.3~1.7    1~1.3    0.7~1   <0.7这组数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我认为,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实施的“测量”也是一道工序,是一种生产工艺,因此也有自己的工艺能力指数Cp。“>1.67 ;1.33~1.67;1~1.33;0.67~1;<0.67”这组数据是工艺设计人员所熟知的工艺能力指数,根据就是《工艺设计》这本大专院校的教材,其近似值就是您提到的“1.7~2    1.3~1.7    1~1.3    0.7~1   <0.7” 。生产人员进行的生产(包括测量)工序,其能力指数达到1~1.3也就基本可以了。
  正如你所说,“原国家计量局不会不负责任地乱推荐”。我们可以这样来想,要判定生产人员的产品质量或工艺过程是否受控,检验人员执行的“检验与监控”这种测量过程,为使判定正确无误,其能力就必须大于生产人员进行测量的所谓“测量能力”。根据三分之一原则U/T≤1/3,稍作变换就是T/U≥3,再根据Mcp=T/(2U),很容易推导出Mcp≥1.5,Mcp=1.3也就显然能力不足。因此,1~1.3用于评判生产工艺的能力,即用于评判生产人员的测量活动尚可,用于评判“检验与监控”这种质量检验人员实施的测量过程,则不可取。
  ≥1.5,当然是越大越好。Mcp越大,测量工程越安全,测量结果越可靠,但随之而来的是测量成本的增加。像工艺设计必须考虑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要求的平衡一样,测量过程的设计也必须综合考虑测量成本与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性要求的平衡,也同样像工艺能力指数一样可划分为五个档次。我认为这就是原国家计量局推荐“3~5;2~3;1.5~2;1~1.5;<1”这组Mcp值数据与生产工艺能力指数“1.7~2    1.3~1.7    1~1.3    0.7~1   <0.7”这组数据相对应的原因。
  以上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11-20 2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wll_8712 发表于 2017-4-15 22:13
“1.7~2            1.3~1.7       1~1.7         0.7~1         <0.7” 这组数据是从您 2015-7-8 1 ...

  实在对不起,现在我才看明白你14楼(2017-4-15 22:13:23 )所说的“‘1.7~2    1.3~1.7    1~1.7     0.7~1    <0.7’这组数据是从您 2015-7-8 11:47:57 的帖子中复制的。没仔细核对,1~1.7应该是1~1.3。”的意思,是指我在5楼说的“1.7~2    1.3~1.7    1~1.3     0.7~1    <0.7”这组数据,的确是将1~1.3错写为1~1.7了。
  关于“1.7~2    1.3~1.7    1~1.3    0.7~1   <0.7这组数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其实这组数据就是《机制工艺》教科书中的工艺能力指数Cp。在15楼我做了一个解释,“生产人员实施的‘测量’也是一道生产工艺的工序,因此也有自己的工艺能力指数Cp”。而检验和监控是为了判定生产工序是否受控,产品质量是否达标,因此产品质量“检验”或生产工艺“监控”的能力指数就必须高于生产工艺“实施”的能力指数至少一个级别,不高一个级别就无法判定。“3~5    2~3    1.5~2    1~1.5 <1.0”这组能力指数比“1.7~2    1.3~1.7    1~1.3    0.7~1   <0.7”,大体上就高一个级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要控制测量过程,就应该重点控制“说了算数”的“检验与监控”过程,要重点掌握“3~5    2~3    1.5~2    1~1.5 <1.0”这组能力指数,特别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及各级负责签批技术文件的领导,要重点记住Mcp≥1.5这个测量过程可行性最起码的判别标准,满足这个条件才能批准,不满足这个条件就应该打回去要求工程技术人员重新设计测量方案。
  顺便说一下,5楼给出的两组数据来源就是原国家计量局在计量定升级活动时期推荐的测量能力指数,当时我国没有“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U/T≤1/3这个判别式中的U指的是测量设备(当时是计量器具)的允许误差,T是被测参数的控制限(允许的最大值减去允许的最小值,在几何量计量中也叫公差)。
justas 发表于 2019-5-21 17: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比较清楚,关于过程能力指数,知网上有论文专门阐述。
豌灵豆素 发表于 2024-4-24 14: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3-26 16:02
  三分之一原则不是标准的规定,而是大家公认的公理,是标准要应用公理,因此你只能找到标准对1/3原则 ...

请教下老师,MCP值计算,理论上会不会大于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6 09: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