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质量控制] 期间核查与监控

[复制链接]
一凡 发表于 2007-2-4 2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实验室工作中,期间核查与监控的区别是什么呀?请告知,谢谢.
淡如水 发表于 2007-2-4 2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理解:

期间核查是为了监视被核查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间隔之间示值或所复现量值的变化情况。

监控则是为了监视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检定/校准结果的变化趋势。

监控方法在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5.9.1中有,其中a)和d)条综合起来就有点类似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使用核查标准,运用统计分析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

期间核查的方法更多样化,但有些计量器具(如砝码、量块等)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监视其量值的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chamer + 1 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王乾 发表于 2007-2-12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淡如水 发表于 2007-2-12 2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三座标的核查为例,可加工一个形状、尺寸和日常检测任务一致或相近似的工件,材料选好一点,测量点处理好,以保证其测量稳定性。该工件专用作核查标准,不作其他用途。
然后进行第一组测量,每个参数测量6~10次,计算各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和极差。
隔一段时间做第二组测量,注意要和第一组测量时环境条件控制得尽量相近。测量参数和测量次数与第一组相同,计算各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和极差。
        依此类推,大约测量四组以后就可以着手建立控制图了。最常用的是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控制图中心线 是m组n次测量算术平均值 的算术平均值,极差控制图中心线 是m组n次测量极差 的算术平均值,控制图上限(UCL)、下限(LCL)可简单的定为与中心距离3倍的标准偏差,在大多数情况都能适合。(如:均值控制图: , ),这里的s为m组算术平均值 的实验标准偏差。(有时极差控制图须根据GB/T 4091-2001《常用控制图》第五章“计量控制图”给出的公式和系数表计算上、下限。)
如此,以后的每组测量都将各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和极差绘制在控制图,与控制限比较,检查数据点是否有失控点,如有,则需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如都在控制限内,则说明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期间核查的间隔在起初数据积累阶段应短一些,如数据显示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测量间隔可适当延长。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而且在这也难以说得很详细,仅供参考。
 楼主| 一凡 发表于 2007-2-18 2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如水老师您好:
      是否能提供参考标准监控实施范例,这样可能更直观些,也便于我更好地学习,谢谢.
ISOGBT 发表于 2007-2-22 16: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LeoLiang 发表于 2007-3-6 1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计量单位 发表于 2007-10-28 12: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我们这儿的期间核查是半年一次.
duomeiti 发表于 2007-10-28 2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在确定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时,对检验结果有重大影响的、稳定性差的、频繁携带外出使用的以及因送修、外借等原因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应加强期间核查,而对其他仪器设备可以放宽核查间隔。另外对因使用频率较低而延长校准周期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应通过期间核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准确度,或者通过核查发现其准确度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校准周期。
gao0351 发表于 2007-10-29 12: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间核查的频率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制定,但一年至少做一次。
计量单位 发表于 2007-11-7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在实验室工作中,期间核查与监控的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核查一般为半年一次(长短可据实际需求),而监控是随时行为,为了确保您的量质值传递准确可靠,您必须对您所使用的标准进行实时监控。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duomeiti + 2 热心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10-8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