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一切为了国家需要

 关闭 [复制链接]
duomeiti 发表于 2007-3-22 1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切为了国家需要”——记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
      1998年到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连续六年空缺,2005年度再次空缺,在对2006年科技发明奖进行评审时,评委认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项目意义重大,符合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的标准,颁奖委员会将此次大会惟一的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了该成果研制人谭久彬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
  科研工作者的耻辱与职责
  32,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北京获奖归来的谭久彬和他的团队。
  哈工大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着的精益求精创新集成八个大字,这是谭久彬团队向科技高地进军的精神旗帜。
  谭久彬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把小小的瑞士军刀,售价要达到几百元甚至数千元人民币。或许,它的成本很低很低,可是,正是由于它的做工精细,使之举世闻名。同类机器,国外的产品在国内卖到上百万,而我们的产品十几万都没人要,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精密程度不够。”“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耻辱,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超精密领域的国际化,是我们的职责。这是谭久彬团队科研的动力。
  对于谭久彬的团队来说,他们所要求的精确度要达到一根发丝直径的几千甚至上万分之一。他介绍,超精密仪器核心单元的精度水平,处于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精度极限。简单地说,只有解决了超精密测量手段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超精密零部件和超精密装备的制造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先进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有了一流的超精密测量和仪器技术,就会直接提升相关技术,特别是直接提升先进装备制造技术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加工测量一体化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其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攻克的难关与承受的失败一样难以计数
  1992年,时年37岁的谭久彬与同伴们完成了长达3年的前期预研工作,和同为年轻人的杨文国、李东升一起撑起一个大型专用精密仪器研制的项目攻关组。就在他们将目光瞄准超精密这一世界前沿课题的彼时,连栖身之地都没有,遑论实验设备,一切都是在图纸上搞科研。而且,这3个年轻人,都没有独立开展课题的经验。以这种家底挑战极限,谈何容易!
  当时国家有个大型专用精密测量仪器的研制任务,外界无人承接,于是任务下达到了哈工大。谭久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他也有足够的底气来完成这项任务———前期开始该方向的基础研究已有6年多了,针对本项目的主要单元技术的研究也有三年多的时间,在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方面已有了比较好的积累,可以转入工程应用了。由于国家急需,必须赶在两年内完成!谭久彬与伙伴们开始与时间赛跑。项目下来时,谭久彬的妻子正在瑞士读博士,他就把孩子送到姥姥家,除了睡觉吃饭,谭久彬他们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赶上出实验数据的时候,更是整夜整夜地守在实验室,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当时实验条件不够好,白天外界的一丁点儿动静所带来的振动、噪音,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到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没有了喧闹,没有了干扰,这才是做实验的最佳时刻。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忙着忙着,一抬头,发现晨光已露,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
  由于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项目,机械、光学、电子、传感、控制、材料……远远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材料方面缺人怎么办?请学校专门研究材料的专家参与!实验设备不够怎么办?远上北京、上海等地实验室,跟人磨嘴皮子,等上很长时间,然后蹭人家的地方和设备做一个实验!
  很快时间过去大半,一件意外的事情让谭久彬终生难忘。当工作台制作完成进行测试时,测试数据偏离设计指标很大!当时课题的总经费还不到50万元,这个工作台就花了十几万。1995年的大年初三,这群年轻人又集中在实验室,不断地做实验,找规律,看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查出是材料热处理工艺出了问题。
  当确认工作台报废的那一刻,一向坚强的谭久彬忍不住偷偷地流下了泪水。时至今日,回想起那次失败经历,谭久彬仍是下意识的不断摇头,不断地说:那次打击太大了,太大了。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奇迹出现,1995年,我国第一台大型专用精密仪器在谭久彬团队的努力下诞生。1996年,该项目获得航天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放弃小我成全大我
  谭久彬深知,在他做出带领团队在大型超精密仪器技术这一研究方向上坚持走下去,为中国的大型超精密仪器与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做一些扎扎实实的技术积累,拿出硬碰硬的东西来做这一决定之时,他们注定就要走一条漫长的艰辛之路。
  记者问谭久彬:做这个决定时,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预测吗?你想过要在成功的道路上跋涉多久?两鬓斑白之时迎接你的仍然是失败怎么办?瘦瘦的谭久彬微微一笑,说默默努力几十年却没有出成绩的科学工作者有很多,我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哈工大的传统就是为生产一线服务,我们的科研也是围绕国家需求,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的第一任务。
  在研究所的楼里,有10多套铺盖卷。卷铺盖睡到实验室,是所里的一个老传统了。女成员也不例外。每当所里要进新人的时候,谭久彬总要事先跟他们谈话:到我们这里,第一要吃得起苦,我们的研究工作没有节假日,而且每天工作三个单元,即上午、下午和晚上;第二要有很强的毅力和韧劲儿,要有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劲头。
  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让谭久彬的身体严重透支,胃的毛病开始困扰着他。有几次,当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开会讨论方案的时候,整个人一下子虚脱,出溜到桌子底下,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往医院,而他刚刚好一点,就又回到实验室,又与往常一样到很晚很晚才回家。
  从1992年到2002年,3650个寂寞的日夜,数百次的挫败,换来的是一个个单元技术突破。他们掌握了大型超精密仪器的多项核心技术,研究成果站在了国际前列。关键技术突破,使得一系列的重大成果不断推出。他们先后研制出十几台大型专用超精密测量仪器与测试设备,并陆续装备到国防和航天工业部门,解决了精密专用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的测量与测试难题。同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基准型圆柱形状测量仪,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圆柱度量值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大的吸引力是科技报国
  团队成员杨文国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们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但我们不觉得辛苦,我们之所以没有因疾病失败而倒下,是因为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这个团体中。
  这个团队,既有全国高校唯一一名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从其他单位加盟的金国良老师,又有舍弃国外优厚工作生活条件提前归国的崔继文老师,还有将这次得奖名额让给他人的王雷老师。是什么使他们凝聚在一起?
  崔继文的经历引人关注。
  20057月,团队中崔继文老师被派到世界顶尖研究院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开展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由于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为期6个月的课题他花3个月就完成了,解决了困扰德国同行多年的一大技术难题。在接下来的时间他又申请了一个课题,很快两个月内又完成了。德方在给崔继文的评价中连用了“Perfect(完美)”“Excellent(卓越)”两个词。一些在德国学习工作的同行劝崔继文:你拿着这个评价,在欧洲可以轻易地找到待遇很好的位置。但崔继文提前一个月就回来了!
  面对记者有些紧张的崔继文老师,谈到留下来的原因,我们的团队互相帮助的精神、我们的硬件条件、我们的科研环境都是国际一流的,从科研角度讲,我没有必要走,这里应该更容易出成果;另外,这里赚的钱虽然没有国外多,但只有在这里做出的成果,才是属于祖国的,金钱并不是衡量科技工作者价值的标准。崔继文老师的一席话说出了整个团队科学工作者的心声。
  谭久彬团队印象
  王彦高天赋
  几经辗转才约上采访谭久彬团队,心中一直以为肯定是一群不苟言笑、不易接近的模样。
  而一见面,记者心中的石头落地了。谭久彬是一脸和善,一脸笑意。并且总是能用简单的话把问题表述得很清楚,一再强调,他们做的工作没什么惊人之处,哈工大的许多老师都和他们一样,默默地工作,只是他们出成果了。而曾经谢绝德国知名公司邀请的崔继文老师,面对记者采访,竟然有点紧张,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从一开始就和谭久彬老师一起打拼的杨文国老师,接受采访的时候竟然有点羞涩……但努力把记者的问题回答好。唯一的女老师邹丽敏则告诉记者,她喜欢这个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她喜欢这个团队内互相关心、支持的氛围。她也喜欢和这群人一起唱歌、滑雪……
  当谈到科学家的价值时候,这些已经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科学家们,一再向记者声明,他们的身份是科技工作者,不是科学家。(发布时间:2007-3-21
xinghai 发表于 2007-3-22 1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L
好人啊,
科研工作者的耻辱与职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4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