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十万火急:各位看看,这个考核表怎么填?

[复制链接]
ourjia 发表于 2009-11-30 15: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看看,这个考核表怎么填啊?
901.jpg
zhoujidai 发表于 2009-11-30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依照检定证书后面的数据直接填写。名义值就是指的各检定点,允许变化量为计量标准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具体的你可以看看JJF1033-2008.
 楼主| ourjia 发表于 2009-11-30 16: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的规定,为什么不能写的清楚些呢,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呢?朦朦胧胧的,似是而非的,难道这就是学问?我C !
 楼主| ourjia 发表于 2009-11-30 16: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电话问了主管机构,其实,上面所谓的名义值,就是你测量的值,比如,你用电子天平去测量1克的东西,那么这个名义值,就填写1克,允许变化量就是你这个天平在量程内允许的误差范围,后面的年月记录就是你今天用天平测量了1克的东西,那么把实际的结果记录下来,明天再测1克的东西时,再把数据记录下来,通常10个数据就足够了,我倒,原来这么简单!不知道那些知道这些东西人的知识高深又在哪里?简直就是故弄玄虚吗!
 楼主| ourjia 发表于 2009-11-30 16: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依照检定证书后面的数据直接填写。名义值就是指的各检定点,允许变化量为计量标准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具体的你可以看看JJF1033-2008.
zhoujidai 发表于 2009-11-30 16:12

如果按检定证书后面是数据直接填写的话,那只能得到有限的1-2个值,对于新公司来说,这样,做出的图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另外,检定证书后面的值很多都是分段的,比如,1-5克的天平,可能分为1-3克,允许误差多少,实际误差多少;3-5克允许误差多少,实际误差多少,这样以来,是分开填写吗?
计量单位 发表于 2009-12-3 14: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计量单位 于 2009-12-3 14:19 编辑

1# ourjia
    这张表格,如果有其规程规定的计算公式就按其公式计算,规程没有规定的则按照通用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计算。大都采用本年度送检的数值与上年的送检的数值之比除以%。
计量校准员 发表于 2009-12-3 18: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表没看出来有任何意义~我觉得还是做X-BAR管制比较清楚~
dongxinhua7788 发表于 2009-12-31 14: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义值,为检定点,允许变化量为标准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年月是何时进行检定并在其下方填写检定的数据,变化量为检定的数据减名义值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12-31 16: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表实际上非常简单。
       名义值:就是标称值,例如砝码上刻写的砝码质量,或者仪表刻度的值等,也可以说被测量。
       允许变化量:检定规程规定的稳定性最大允许值,也就是相邻两次检定结果的差值的最大允许范围。注意,不是指示值误差允许值。
       年月:填写检定时的时间,在其下面的空格内填写当时检定的实际量值,第一个“年月”下填写上次检定结果,第二个“年月”下填写本次检定结果。
       变化量:将前面填写的本次检定结果减去上次检定结果,所得到的差值填入本列,就是本次检定后的变化量。
       结论:将计算得到的本次变化量与第3列的“允许变化量”相比较,小于等于允许变化量的填写“合格”,大于允许变化量的填写“超差”或者“不合格”。
       补充说明:
       1.以每次检定的时间为X坐标轴,以变化量为Y坐标轴,将通过历次检定结果计算出的变化量在坐标图中作坐标点,并将各坐标点相连,就是稳定性控制图。
       2.如果是实验室自己使用核查标准对计量标准进行稳定性考核,则应该按JJF1033-2008的2.4.1(新建计量标准时)和2.4.2(已建计量标准时)进行,在“年月”下填写的结果应该是当时多次对核查标准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梅塑智 发表于 2010-1-3 17: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规矩湾锦苑


    “名义值”和“允许变化量”说得还是不太清楚,麻烦您再说得详细一些好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0-1-3 21: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0-1-3 21:35 编辑

我的理解如下,供参考:
       名义值:就是标称值。在JJF1001标准的7.3条给“标称值”的定义是:
       测量仪器上表明其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该值为圆整值或近似值。
       例 :a ) 标在标准电阻上的量值:100Ω;
             b) 标在单刻度量杯上的量值:1L。
       另外,我们根据上述定义和例子,还可以举出诸如刻写在砝码上的质量量值10g,或者电流表仪表刻度盘上的某个量值50mA等等示例。
       允许变化量:检定规程规定的稳定性最大允许值,也就是相邻两次检定结果的差值的最大允许范围。注意,不是指示值误差允许值。
       JJF1001的7.14条给“稳定性”的定义是:“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并且注2进一步说明稳定性可以用“计量特性变化某个规定的量所经过的时问”或“用计量特性经规定的时间所发生的变化”表示。而已建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就是“用计量特性经规定的时间所发生的变化”表示的,这个规定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年前后两次的“变化量”就是该计量标准一年中的“稳定性”。因此“允许变化量”就是“检定规程规定的稳定性最大允许值,也就是相邻两次检定结果的差值的最大允许范围”。
dqjlk 发表于 2010-1-4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9楼版主说的已经够清楚了,其实“名义值”也可以理解为标称值,实在不能理解的话,就按照检定证书上的检定点(一般情况下,法定机构每次的检定点不会变化),每次送检后再按实际检定结果填写,次与次之间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变化量,最后看其结果是否符合检定规程要求。至于稳定性,规程上都有明确规定。
池墨 发表于 2010-1-4 21: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要填这表,“允许变化量”有点搞不清楚,像标准器都是送上级单位检定,我们手上也没得标准器的检定规程,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其“允许变化量”呢》?而且“允许变化量”上面也已经有两种看法,谁能解释清楚点吗,谢谢?
池墨 发表于 2010-1-4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表实际上非常简单。
       名义值:就是标称值,例如砝码上刻写的砝码质量,或者仪表刻度的值等,也可 ...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09-12-31 16:36



    请问个版主,像热工电磁方面的检定规程都没给出稳定性允许最大值,那该怎么得到该值呢?
池墨 发表于 2010-1-4 21: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相邻两次检定结果的差值的最大允许范围》怎么得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0-1-4 23: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量值传递系统表和检定规程查不到时,按JJF1033-2008的C.2.4.2条规定,相邻两次检定结果的差值的最大允许范围可以默认为示值误差的允许值绝对值,当使用修正值时,稳定性应小于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
池墨 发表于 2010-1-5 16: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明白,谢谢
梅塑智 发表于 2010-1-6 0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规矩湾锦苑


   茅塞顿开,学习了 ,谢谢,
myshuyan 发表于 2010-1-20 15: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每次都是把压力表送到省局去检一下,说好是要建标用的。问省局要数据,回来再用自己的标准器检一遍。算个差值,不超允许误差就填合格。
kerry728831 发表于 2010-1-23 15: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实际情况填就是了
pbq022 发表于 2010-1-25 2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9楼高手 解释,小弟受益匪浅,再次谢谢!
super022 发表于 2010-1-25 2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
当然也谢谢9#的版主!
whqiu123 发表于 2010-2-1 1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要是考察标准器的稳定性,主要是需要提供标准器历年的检定数据,来判断标准器的稳定性!
heczds 发表于 2010-4-14 14: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我要做直流电位差计2007年至2010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是不是要填两张考核记录表?
三号路 发表于 2010-4-22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中国的书就要写得很深奥,才能显得作者有水平。简单来讲就是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大家去看看大学的教材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本来很浅显的道理非要长篇大论。无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5 0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