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國古代度量衡器演進

[复制链接]
南巡不讲话 发表于 2009-12-30 08: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度量衡器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測量長度、容積、重量的器具。中國歷代度量衡標準器上都刻有監製器物的官名,製器工匠的姓名、國別、住地,用以保證器具的權威和信譽。中國研究度量衡器,從《漢書‧律曆誌》始,歷代的律曆誌、尤其是《隋書》、《宋史》的律曆誌,都有記述。另外如《孫子算術》、劉徽《九章算術註》、沈括《夢溪筆談》及清康熙年間的《數理精蘊》等亦均述及,近代則有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楊寬的《中國歷代尺度考》等。
  
度器 商周度器 傳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骨尺和牙尺,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測長工具。尺面分、 寸刻線都應用了十進位制,分別長16.95、15.78、15.8厘米,可作為商代一尺實際長度之參考。東周銅尺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全長23.1厘米,尺面無刻度,只在一側刻十寸,第一寸處刻十一格,與實測商鞅銅方升所推算每尺長23.2厘米相接近。
  
秦漢魏晉南北朝度器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秦舊制為統一的標準,迄今雖未見秦尺出土,而商鞅方升尺可代表秦一尺之標準。漢承秦制,漢尺出土約60餘支,長度一般在23~23.7厘米之間。西漢尺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長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東漢尺形制以幾何紋、鳥獸紋為代表,以紋飾分割寸格。此外還有鎏金銅尺、彩繪骨尺、龍鳳紋銅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於新疆、甘肅、廣西等地。魏、晉時期每尺長度增至24.5厘米。南北朝度量衡比較混亂,南朝基本上仍沿用秦漢舊制,單位量值略有增長,每尺長約25厘米,北朝每尺長29厘米。這期間尺的形制都比較簡樸,多以線紋為分、寸刻度,以圓圈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紋飾。
  
隋唐度器 隋代以北朝舊制統一度量衡。唐承隋制,每尺長約30厘米。唐朝宮廷常以鏤刻十分精美的各種牙尺和木畫紫檀尺贈送給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流傳至今的以日本正倉院所藏紅、綠、白撥鏤牙尺為代表。一般銅、鐵尺也都刻有各式花紋。民間日常所用木、竹尺,十分簡陋,僅有刻寸的分度線,不用圓圈為尺星,與魏晉尺形制明顯有別。
  
宋明清各代的度器 近年來出土的宋尺約10餘支,尺度相差甚多,經各家考證,均以31厘米為暫定之一尺標準。明清尺度大抵相同,明朝嘉靖牙尺長32厘米。清高宗欽定權度尺長32.05厘米。
  
量器 戰國量器 戰國時最具代表性的量器有:秦商鞅銅方升,器壁刻銘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以尺度計算容積,堪稱為度量衡標準器之鼻祖(見商鞅量)。1857年山東膠縣靈山衛出土了3件齊國量器,即子禾子銅釜、陳純銅釜、左關銅。銅釜銘文嚴格規定了量器的管理制度以及違反者所受的處罰,與兩件右里銅量相佐證,可推知齊國容量單位1升約合205.8毫升,1釜合20580毫升。戰國時的量器基本已定型,大容量的器具如釜(斛)多帶雙耳(柄),升、斗多有單柄,便於使用。
  
秦量器 多為橢圓形帶有單柄,器壁上都刻、印(戳式印紋)統一度量衡詔書(見秦詔版),單位容量為每升合200毫升(見秦量)。
  
漢量器 以新莽所造標準器為代表,流傳至今的除新莽嘉量外,還有始建國銅斗、銅升、銅龠、銅撮等,每器皆製作精美,刻銘詳盡。東漢量器以大司農頒發的為標準,有大司農平斛、銅斗、銅合等。這類器物上都有一凸出來的方框,框內可鑲“檢封”,單位量值每升約200毫升。
  
明清量器 有明成化兵子銅斗,容9600毫升﹔清戶部樣鐵方升,容1043毫升。
   
權衡器 戰國權 器形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環形權,另一種呈半球形頂端有鼻鈕,其中以秦國高奴禾石銅權、三晉司馬禾石銅權、楚國木衡、銅環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實測推算,每斤重均在250克左右。  

秦權 所見秦權有三、四十件,以銅質權佔絕大多數,每一件上都鑄刻有40字詔書,分別出土於遼寧、吉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量值基本統一,每斤重約250克。
  
漢權 西漢以官累權為代表,權上多標明自身重量。西漢權單位量值統一,每斤約重250克。新莽銅權均為環形,出土的銅權多刻有始建國元年(公元9)正月癸酉朔日制,有的還刻自身的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間。東漢絕大多數為鐵質權,每斤在200~270克之間,單位量值很不統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允許誤差的範圍。單位量值的混亂(即權的重量已不再都是斤的整倍數),當是東漢多數權已從砝碼變化為秤砣的標誌。
  
北朝權 仍以鐵權為主,器形分兩類,一類似秦漢權為半球形,上有鼻鈕,另一類更接近現代的秤砣,形態有瓜式、葫蘆式等,體積小,重量無規律可循。
  
宋明清權 宋代出土了兩枚大型銅砝碼,一枚自銘銅則重一百斤,合今64000克,另一枚自銘銅砣重一百斤,合今62500克。明朝萬曆戥子是桿秤之精品,每秤有3個提鈕,度值為分、錢、兩。稱量準確,使用方便。明朝已有全套砝碼積裝在一長方形盒內,銅盒本身也是一枚有標定重量的砝碼,製作精巧。砝碼每斤重約合今580克。清朝銅砝碼亦多用積裝式,以庫平兩為標準,每斤約合596克。
  
參考書目
楊寬:《中國歷代尺度考》,商務印書館,1938。
商承祚:秦權使用及辨偽,《古文字研究》,第三輯,1980。
國家計量總局主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文物出版社,1981。
dbhlong 发表于 2010-1-2 08: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点计量史,对当前的工作有借鉴作用。
hongtashan 发表于 2010-1-6 21: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称上的7颗星就是一种溯源吧
bolag 发表于 2010-1-14 14: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啊
泥娃娃 发表于 2010-1-15 0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技术或者器具都有历史渊源,希望计量器具越来越先进
kuku000 发表于 2010-1-21 13: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历史,对看待今日有帮助
计量器具肯定会越来越先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3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