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关于信息计量研究的几点看法(转)

[复制链接]
vandyke 发表于 2011-1-9 23: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直在阅读和讨论一些关于信息计量方面的问题,有了些思考和想法。
        信息计量说到底无外乎是通过对“世界3”运用已知的定量工具和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帮助我们了解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的一门学科。那么,作为信息计量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现象  也就是考察事务发展变化后所形成的既有信息单元、信息簇、信息集合及其之间的规律性的东西;
       2)信息工具  包括信息计量本身的方法和工具问题;
       3)信息行为  信息主体(多指)人的信息行为,实际上是对信息想象形成的原因做后推解释;
         目前,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研究非常的普遍,当下的文献计量、网络信息计量、专利分析大致可以归为第一类研究;而美国华人学者陈超美的CitespaceII、欧洲的Pajek以及Ucinet等可以算作第二类研究中的工具化研究,目的是借助可视化的工具来表达我们所要研究的信息(知识)问题,而诸如引证分析、被引分析则大致可以算作信息工具研究中的方法层面。但是,对于第三类研究则相对较少,成果寥寥;实际上,个人认为基于信息行为的后推研究是及其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前两个研究内容虽然在定量的工具化上取得了很好的解释性成果,但却在更广泛的层面忽视了context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将信息现象从它存在和衍化的背景环境中抽出来做理想化的解释——比如引文分析,优势累加效益固然可以解释大量的学术信息行为,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追问其真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所要了解的现象么?实际上优势累加有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过度简化的危险。
        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信息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素的问题:比如文化现象、学术共同体的生态问题、国家宏观政策问题、信息群体行为偏向(基于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影响)以及各类信息载体的易用性问题,这些加在一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脱离信息主体所依存情境的理想化模型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解释力?
        因此,个人觉得信息计量的研究也许可以强化对于信息行为(主要是从社会动力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在解释力问题上的逻辑缺陷,同时也可以对目前信息计量在研究范式上的短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对于信息想象和信息工具研究的理论框架;否则我们也许有可能还是在Price先贤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下继续自己搞自己,自娱自乐地活着!
       当然,本人时实属浅尝即止之辈,限于能力无法给出具备说服力的文字,其间肯定会谬误不断,因此这里只是个人的粗浅认识或者说胡言乱语!看之,忘之,窃笑之!


瞿辉的博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37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4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