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1-6-12 11:22 编辑
回复 35# yan126
我猜出题专家出这道题的目的可能就是考察考生对误差和不确定度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和相互区别理解程度,所以出题的用意是正确的,不足之处就是24楼栀子说的,应该把“在规定的条件下,对某量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有下列关系( )”改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对某量进行测量,有下列关系( )”。
另外感谢你给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你的例子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做两组共12次测量,测量结果如下:
一、1.21,1.21,1.22,1.22,1.22,1.24 其平均值为1.22 标准偏差为0.011
二、1.20,1.20,1.22,1.23,1.23,1.24 其平均值为1.22 标准偏差为0.017
在本题题意之下,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①将两组12次测量看作为都是在规定条件下进行的12个独立的测量,计算出12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实验标准偏差S。
②12个测量结果重复性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都是这个标准偏差S。
③现在你的案例实验报告是两份,分别给出的测量结果是两组各自6次测量的平均值,由于测量结果都是6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得到,因此这两份实验报告的测量结果由重复性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都等于S除以根号6,都是一样的,而不是你说的分别是0.011和0.017。
④根据③两个测量结果的由重复性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同是S/根号6,是相同的,而其它因素也相同,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当然也是相同的,所以两个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也是相同的。因此B和D都是正确的,唯有C是错误的。
⑤由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误差是评定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参数(等于测量结果减真值),同一个被测量真值是同一个,所以误差随着测量结果的大小变化而变化。不确定度是评定测量结果可疑度的参数(是被测量真值分散性区域的半宽),只与测量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关,与测量结果的大小无关,无论测量结果是否相同,只要测量过程的条件相同,不确定度就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建标报告一定要作不确定度评定,只要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满足开展该项检定/校准工作的要求,在检定规程规定的条件下,测量结果(检定/校准的结果)可以不同,检定结论因为误差大小不同,被检对象可以判为合格,可以判为不合格,但是它们的不确定度是相同的,判定的结果是值得信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