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与替代衡量法 曹冲(公元197~208年),字仓舒,曹操之子。曹冲称象的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卷二十、《魏书》的《武文世王公传》中。其原文为:“邓哀王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文中的邓哀王是曹冲死后追封的谥号,太祖是指曹操。把上文译成现代语,其大意为: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幼年聪慧,五、六岁时,其智能就赶得上成年人。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问他手下的官员,都不能说出称出大象重量的方法。曹冲说:“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刻下吃水线的位置,把大象赶上岸后,再把称出重量的物体往船上装载,直到船也下沉到船载大象时的吃水线位置为止,计算出船上物体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曹操听了很高兴,就命人们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三国志》是陈寿(公元233~297年)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陈寿原为蜀汉文士,后入晋朝作官,陈寿生年距曹冲生年仅相距36年。陈寿撰《三国志》对史料的取舍、剪裁相当严谨,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可信的。 曹冲小小年纪为什么能解决称量大象的难题呢?这是因为,曹冲年龄虽小(死时年仅十二三岁),但已接触了不少社会实践,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出身军事世家的曹冲孩提时常在军中戏耍,对作为重要军事运输工具的舰船一定非常熟悉,也会见到船工观察吃水线估算粮草、军需品载重量的情形,再加上曹冲天资聪慧,平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因此会联想到以船作秤,并以巧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以现在的衡量理论去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巧妙的称象方法正是计量学中的“替代衡量法”。 所谓替代衡量法,就是以已知重量(严格说,应叫“质量”。但古时质量、重量不分,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质量仍习惯称为重量,以下同)的物体,在衡器上去替代未知重量的被称物,使衡器达到相同的平衡位置,被称物体的重量就等于砝码的重量。在曹冲称象中,被称物体是大象,已知重量的物体就是往船上装载的已称出其重量的物体,比如用石块。此物体的重量相当于砝码的重量,当二者使“衡器”(船)达到相同的平衡位置(相同的吃水线位置)时,大象的重量就等于船上所装载的物体的重量。可惜的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对精密称量或特大称量没有十分迫切的要求,因而“称象方法”没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衡量原理。然而这则故事记录了在距今一千七、八百年前,我国已能解决称量三、四吨大秤量的计量科技问题,是一项重大的创造发明,在我国的计量史上写下了昭示古人聪明才智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