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称为“牛肉丑闻”的风波正席卷欧洲大陆,英国和爱尔兰的数家大型连锁超市售卖的部分牛肉制品被曝含有马肉或猪肉的成分。尽管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但马肉风波的不断发酵却将欧洲的食品监管推上风口浪尖。记者采访中,有关专家表示,消费者通过肉眼很难识别各种肉质的区别,关键在监管及企业责任。 丸子食品乃为添加剂重灾区 假牛肉风波或因抽检率下降 此次事件发生后,很多热衷海淘或购买欧盟进口食品的国内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大打折扣。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告诉记者,假牛肉事件首先肯定是因利益驱使,因为马肉或猪肉比牛肉更便宜,在营养价值和口感上不如牛肉,这种即国人常说的“以次充好”的情况。 其次,他指出,这个事件也暴露出监管的漏洞,欧盟一向被认为是食品安全监管最严的,因其抽检率最高,过去抽检率达5%,但后来由于抽检经费缩减,抽检率随之下降,“一旦抽检率下降到1%、2%,企业就容易钻空子,却不被发现。” 董金狮同时坦承,食品中以假乱真,有时也确实存在检测的难度,“有的食品不是靠肉眼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有时甚至仪器也检测不出来。” 伴随假牛肉事件,不少消费者也担心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假牛肉”。消费者唐女士表示,“之前听说鸭肉冒充的羊肉串,还有羊肉香精兑出的羊汤,前几天我在超市买涮火锅的丸子,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任何标识,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材料。” 记者走访市场也发现,很多家庭冬日里涮火锅时必备的材料——各种鱼丸、牛肉丸、虾丸、蟹棒等在超市的冷柜里直接售卖,没有任何包装,也 没有任何成分说明。而在一些包装好的产品中,细看配料表你会发现,鱼丸不只是鱼丸,虾丸也可能并没有虾。在一款袋装鱼丸的配料表上,记者发现,除了鱼浆外,还有猪肉、鸡肉及食品添加剂(明胶、山梨糖醇),并标明“馅含量≥15%”。而在另一款袋装台式龙虾丸的配料表中,记者看到有鱼糜、水、淀粉、鸡蛋清……却找不到任何和“虾”有关的字眼,只有在食品添加剂一栏,记者看到了“虾提取物”的字样。 董金狮对此指出,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不到3000种,其中2000多种都是香精香料。他介绍说,香料是比较单一的原料,而香精是人工合成的,很多香精成分不明,也很难检测。 他指出,一些不法摊贩确实可能用一些肉味香精的添加,来实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目的,“因为如果使用的肉质很少,就需要用肉味香精来增香,而用鸭肉代替羊肉、用开水兑出羊汤也都需要肉味香精来帮忙。”因此他建议,路边摊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除了其原料不好辨别外,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也很难维权。 他还提醒,对于那些丸子类产品,如果不是预包装食品,超市也应在冷柜旁边竖立产品说明,标明其中含有的具体成分及具体含量,以便消费者理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