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吗?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0-28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uzerg 发表于 2014-10-28 09:15
您的这个观点我有异议,比如卡尺A的示值误差是Ex=(0.10±0.06) mm,和另一把卡尺B的示值误差是Ex=(0.13± ...

  有异议完全是正常的。我认为在讨论“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吗?”时,应建立一个时空概念。时间顺序是首先根据被测量的大小和允差选择合适的卡尺,确定测量方法,然后实施测量,获得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不能还停留在卡尺的选择层面上。
  第一,卡尺示值误差没有Ea=(0.10±0.06) mm,Eb=(0.13±0.01) mm这样表示的。如果是表示“允差”,应该用±0.10或±0.13(注:检定规程没有±0.13存在);如果表示卡尺示值误差检定结果,0.10和0.13都是有可能的,但后面正负号的数据是什么?是不确定度吗?如果是不确定度还应该给出包含因子k。假设你说的就是不确定度,因为卡尺检定方法是检定规程规定的统一方法,被测尺寸是同一个,两把卡尺测量范围上限和分度值也应该相同,那么其示值误差检定结果无论多大,不确定度都应该完全相同,又怎么会出现±0.06和±0.01两个不同的测量不确定度呢?
  第二,如果卡尺A的示值误差是Ea=0.10 mm,卡尺B的示值误差Eb=0.13 mm,仅就哪一把卡尺准确性高的问题,我想不会有人回答错误,卡尺A一定比卡尺B准确性高。但如果这两把都是测量上限2000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用它们中任意一把测量零件尺寸,所得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都应该是相同的,都应该用检定规程的示值允差0.14作为半宽参与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估。
  第三。如果用卡尺测得零件尺寸为1566.86mm,告诉你卡尺1500至1600之间的修正值是-0.04mm,则修正前的测量结果是1566.86mm,修正后的测量结果是1566.82mm。1566.82mm比1566.86mm更贴近于零件加工尺寸的“真值”,其误差一定会比修正前的测量结果1866.86mm的误差小,但,修正后的1566.82mm因为比修正前多使用了一个测量结果(修正值)-0.04mm,其测量不确定度理所当然多了一个由-0.04mm引入的分量,比修正前1566.86mm的不确定度要大。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10-28 1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10-28 11:04 编辑

-
       我讲一点看法。
       本楼主帖是“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吗”?我反对不确定度理论,不想用不确定度的语言说事,因而凡牵涉用不确定度概念处理实际问题的场合,就基本上不发言。原因是,不确定度的概念,本身的含义极不确定。没法讨论清楚。
-
       规矩湾认为不确定度是可信性,多一个“修正”,增加不确定因素,因而修正后不确定度增大。我认为这是在不确定度论的误导下的错误说法。如此说,傻子才会搞修正。因为不确定度论当初“可信性”说教本身是错误的,信奉不确定度论的规矩湾也就不能不错。规矩湾的说法,在VIM3 2008版以前,是可以谅解的,因为“可信性说”当道;错误的责任在不确定度理论本身。但2008年,VIM3已说“不确定度是包含真值区间的半宽”,就是说,除包含概率略有不同外,不确定度(包含概率95%)与误差范围(包含概率99%)的含义相同。当今的大量实际工作,例如著名大公司安捷伦与福禄克的测量仪器,都已声明:不确定度就是准确度(误差范围),这是符合VIM3的。世界最顶尖的美国的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其指标1E-16,就称“不准确度”。就是说,提出不确定度论的美国NIST(相当国家计量院),1993年前,铯基准的指标是准确度,1993年到2006年叫“不确定度”,而2007年直到目前(2014年)叫“不准确度”,这表明NIST已“迷途知返”。不知规矩湾先生为什么会迷得那么深。猛醒吧,先生!请注意,你的“修正后不确定度必然增大”一说,违反国际规范VIM3。正确的修正,缩小了包含真值的区间,就是减小了不确定度,你给弄反了。
-
       njlxy先生,把“不确定度”就当“误差范围”来说事,这个理解符合2008年以后的世界潮流。njlyx对“量值本身的随机变化”与“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的理解,以及必须区分二者的主张,都是正确的。
       但是,本主帖有毛病。没有注意到“修正减小误差”是有前提条件的。
       误差范围由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共同构成。修正的前提条件是:确定系统误差量值(包括数值与符号)时的测量误差范围,必须远小于欲修正的系统误差。修正系统误差,减少了一部分系统误差,但却叠加了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这包括两部分,1 所用高档测量仪器的误差,2 与仪器系统误差分离不开的仪器的随机误差部分。
       如果测量仪器的系统误差很大,占主导地位,而随机误差较小,可以准确测定系统误差,则修正可以进行。主要用于量块、砝码等单值标准。修正减小误差范围,修正好。
       如果系统误差比重不是很大,随机误差大体与系统误差相当,修正要慎重。修正后,误差范围可能缩小,也可能增大。
       如果系统误差小而随机误差占主导地位,确定系统误差的数值时,有较大的误差,那样,修正减了一个小误差,却加进一个较大的误差。这时,修正后误差范围加大,不该进行修正。
       如上,你表达的修正比不修正好,不一定;要看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与系统误差本身的比较。
-
       我自己搞时频、电子测量计量一辈子,就从来没搞过一次修正。其原因为:
       1 测量仪器的测量点,数万到几十万(频率合成器8662的输出值一百二十亿个),没法逐点修正。
       2 仪器一般没有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恒定的系统误差源。修正风险很大。因此,一般认为“修正不如不修正”。
       3 就是单一的量值标准,我的最高业务上司,国家计量院的马凤鸣,他主张不能修正。我单位每年送检铯原子频标HP5061A,却不给修正值,无法进行修正。1984年,我所(电子27所)研制小型铯钟,所总工程师派我送检,要求我利用与马凤鸣是老熟人的便利,让计量院给确定铯频标的修正值。并说:不计较费用(要多少钱都给);马凤鸣说:你是计量院的老人(我在计量院10年,并参加铯基准研制3年),可以进我们的“钟房”,可以抄写我们的原始记录,但让我们给出修正值并写入检定证书,没门。计量讲究原则。你也不能例外。当时,我觉得老马不讲交情,不给面子;后来,经过一些事,才觉得马先生是对的。
       当前“校准”兴起,“修正”之风也就泛滥开来。njlyx的修正必然减小误差范围之说,可能给“修正”之风推波助澜,请njlyx先生与诸位网友慎重。该修正时修正;而绝大多数场合是不该修正的。
       对测量仪器来说,“修正不如不修正”。要求高,就选用够格的高档测量仪器,这既可提高测量计量工作者的信誉,也可促进仪器制造业的发展。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0-28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0-28 12:54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10-28 10:51
-
       我讲一点看法。
       本楼主帖是“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吗”?我反对不确定度理论 ...


支持! 除了不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

“测量误差修正”一定是要有条件的,没有“把握”的“修正”无异于“胡作非为”。

另:最后一段有点“异议”——“测量仪器”涵盖很广,不能一概而论的。许多测量应用要考虑经济效益,需要可能的“测量误差修正”。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0-28 2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10-28 21:15 编辑

  2008年,VIM3说“不确定度是包含真值区间的半宽”,其实这个含义早在“不确定度”术语诞生之初就确定了。“误差范围”是被测量测量结果的最大误差限定的区间,或者是测量设备的允差限定的区间,也是早已确定了的。误差范围的半宽被用来定量评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也早已众所周知,而不确定度用来定量评判测量结果的“可疑度”是其诞生之初就确定的目的。本质上误差范围半宽是测量结果的限定范围半宽,不确定度是被测量真值存在的区间半宽,怎么可以将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半宽画等号?安捷伦与福禄克的测量仪器声明“不确定度就是准确度(误差范围)”完全是概念混淆的错误行为,是违背VIM3的,美国的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指标1E-16,一会称“不准确度”,一会称“准确度”,一会叫“不确定度”,2007年又叫“不准确度”,恰恰说明了所谓的“世界最顶尖”的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虽然达到了世界顶尖,但该机构的“不确定度”和“误差”概念却是混淆的,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的确不敢恭维。
  正确的修正,缩小了包含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半宽,使测量结果更趋近于被测量真值,这是客观事实,误差理论也完全支持这个推论。而因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仍然是由原来的测量方法获得,修正前后测量方法没有任何改变,修正后不能缩小用测量方法的所有信息评估得到的包含真值的区间宽度,不能减小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反而因为修正过程多使用了另一个测量结果(修正值)而增加了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双刃剑”的特点,“修正比不修正好”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改善,但却是以牺牲部分可靠性(可信性)为代价的,当准确性不高是主要矛盾时需要用修正的方法加以提高,当可靠性是主要矛盾时就必须改进测量方案才能加以解决,靠修正提高不确定度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的做法。
  我的看法是修正与不修正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完全是看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另外,楼上说“测量误差修正一定是要有条件的,没有把握的修正无异于“胡作非为”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仍然离不开不确定度,就是要考虑修正值的可信性(不确定度)允许的范围,超出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允许的范围对测量结果进行的修正是无效的、错误的修正,不仅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无益反而对其准确性产生危害。
  支持楼上关于许多场合下需要使用修正值修正测量结果的观点,测量设备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十大类计量,测量活动更是涉及各个技术领域,许多情况下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修正值的使用是简捷而有效的方法。时间频率计量毕竟只是个别技术领域,本人并不了解时间频率计量,相信绝大多数计量工作者也不会深入研究该领域的深奥理论,不能用时间频率计量的例子说明使用修正值修正测量结果是“修正不如不修正”,不能作出其它测量领域里的修正测量结果做法是“修正”之风泛滥的结论。
fuzerg 发表于 2014-10-29 0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10-28 10:51
-
       我讲一点看法。
       本楼主帖是“进行误差修正后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吗”?我反对不确定度理论 ...

我认为,能修正的都是稳定性好的,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稳定性好的比如砝码、量块、标准电阻、卡尺、水银温度计等是可以考虑修正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0-29 09: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fuzerg 发表于 2014-10-29 08:23
我认为,能修正的都是稳定性好的,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稳定性好的比如砝码、量块 ...

  你的说法是基本正确的。有一点需要订正,“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并不是关键关注点,“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是对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或可靠性要求,之所以要对这个测量结果“修正”并不是其可信性差,既然要使用这个测量结果,其测量不确定度应该是满足要求了的,关键问题是其准确性差,是测量结果的误差过大。因此需要用一个误差比该测量结果小得多的另一个测量结果(即修正值)来修正它,从而削弱原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是消除系统误差),使原测量结果修正后更贴近被测量真值。修正后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由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和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合成,合成的测量不确定度只要满足小于被检仪器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这个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就不仅仅是准确性得到了提高(误差减小)而且可信性的削弱并未影响到测量结果对可信性的最低要求,仍然是可信的、可靠的。
fuzerg 发表于 2014-10-29 1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0-29 09:08
  你的说法是基本正确的。有一点需要订正,“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并不是关键关 ...

呵呵,我说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 是因为比如洛氏硬度、湿度、量块、压力计、高温标准偶、辐射温度计等准确度高的时候 检定/校准 满足不了这个条件。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0-29 1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fuzerg 发表于 2014-10-29 10:08
呵呵,我说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 是因为比如洛氏硬度、湿度、量块、压力计、高温标准 ...

  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要小于被检仪器允许误差的1/3是完全正确的,我并不反对这个观点。我之所以做一点点订正,是指我们关注的重点要放在确保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被检仪器允许误差的1/3上面,而要保证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求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和修正值的不确定度都必须小于仪器允许误差的1/3。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因为不确定度比修正前增大,如果超出被检仪器允许误差的1/3,这个修正后的测量结果虽然准确性得到了提高,但可信性降到了不可接受的限度,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就无法采信而失去价值,此时我们应建议提高原测量方法和/或修正值的测量方法技术水平。
  你所说的例子中有些要求更高,例如压力计检定规程规定应达到≤1/4。有些确实是达不到≤1/3,例如硬度块,为了实现≤1/3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其它措施,例如利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不确定度小于单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这个理论,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取代单次测量。
QDJXTD 发表于 2014-11-7 14: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DJXTD 于 2014-11-7 14:39 编辑

看的有点头晕了,请教一下:
1L老师的意思是指:设A为一级标准器,B为二级标准器,C为被检设备。A对B进行校准给定修正值和不确定度,B对C进行校准的时候需要带上修正值,简单的来说B对C校准时加上修正值距离真值更近,这样可信度更高。

规版的意思是:如果加上修正值的话,修正值自身也有不确定度,所以修正后不确定度必定大于不修正的。

史老师的意思是:要看情况,看这个修正值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哪个比例大。

那请教各位老师,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既然相联系,测量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评定,它按某一置信概率给出真值可能落入的区间。既然这样不就是指这个修正值的可信度么?那当B校C的时候代入了A给B的一个修正值,这样C的结果距真值更接近啊,可信度更高啊?按规版的意思,修正值还有自身的不确定度,您是将B当做真值,不修正的话,C只是针对这个假设B为真值的条件的测量的不确定度,也就是说即使C的置信概率再高,真值也不会落入这个区间,因为B毕竟不是真值。而C的不确定度评定与计算里是包含了B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吧,毕竟B的偏差与修正值(既误差)是有直接关系的。除非C的评定里不包含标准器B的这个分量。C的不确定度只是指C本身的测量能力,但是它有个限定标准,参考物是B。
史老师说修正或不修正要看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的比重,而这两个误差是是指例如B的测量的能力吧,跟修正值是有区别的吧。如果不修正的话,但是C的不确定度评定依然要包含B这个分量啊。福禄克安捷伦的声明等于是说把它们仪器的参考标准当成真值,所以它们生产的仪器的不确定度就是误差吧。
例如,假设A为真值,B的修正值为1,B不对C修正的话,即使C的测量能力再高,没有任何误差因素,C在使用中的测量结果距离真值永为1.

初学不确定度,很多不太懂,很多不对的地方请教各位老师。

还有补充一下,1L老师说的,修正后离真值更近,可信度更高,确实,修正后距离真值更加接近,但是跟C的测量能力没关系吧,依然是同样的测量能力?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1-7 17: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1-7 17:58 编辑
QDJXTD 发表于 2014-11-7 14:32
看的有点头晕了,请教一下:
1L老师的意思是指:设A为一级标准器,B为二级标准器,C为被检设备。A对B进行校 ...


         C的测量能力(给出被测量“真值”的能力)与其所获得的“校准”质量是相关的,由A“校准”后的“能力”通常会比和由B“校准”后的“能力”强一点(具体取决于“C的测量能力”的影响因素的主次:有的测量器具,标度误差可能是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那“强”的度就会比较明显;有的测量器具,其标度误差可能只是其“能力”的次要影响因素,那“强”的度就会比较微弱——但通常不会为零!)

   另:我们认识的“测量不确定度”与规版先生的“认识”大相径庭,各自的表述是没有任何契合点的,若是混杂起来必定是没有头绪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7 21: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QDJXTD 发表于 2014-11-7 14:32
看的有点头晕了,请教一下:
1L老师的意思是指:设A为一级标准器,B为二级标准器,C为被检设备。A对B进行校 ...

  问题“测量不确定度会不会加大”的前提条件是“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后”而不是“单独”使用修正值,解答这个问题涉及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又称比较测量)两种测量方法的常识。下面以用0~25mm千分尺测量一个20mm的尺寸为例加以说明:
  绝对测量法时,直接用千分尺测得测量结果20.006mm,千分尺的允差是0.004mm,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不确定度分量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1=0.005mm,现在有人告诉你千分尺20mm处的修正值是+0.002mm,修正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0=0.001mm,则此种情况下给出的修正后的测量结果为20.008mm,20.008mm的测量不确定度U2为U1与U0的均方根,U2=0.0054mm≈0.006mm>U1=0.005mm。
  相对测量时,用20mm量块的实际值(名义值+修正值)调整千分尺,使其刚好对准20mm示值,假设用千分尺测量被测尺寸得20.007mm,量块的中心长度不确定度U0=0.001mm,因为采用了比较测量法,千分尺将在“对零”时的同一个点读数,示值误差将被消除,允差0.004mm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不再存在,那么考虑到测量过程的估读和环境条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大致为U=0.001mm,量块不确定度引入的分量U0=0.001mm,合成后可得20.007mm的测量不确定度U2=0.00141mm≈0.002mm。此时“相对测量法”得到的测量结果与用绝对测量法不加修正的测量结果相比,不确定度0.002<0.005。
  因此我一再强调如果“基于”已得到的不确定度为U1的测量结果a1,知道修正值(不确定度为U0)后对a1修正得到测量结果a2,不确定度为U2,那么测量结果a2比a1准确性提高了,但U2由U1和U0合成而大于U1,虽然准确性提高了,但可靠性也就降低了。如果采用比较测量,直接得到的测量结果是a2,而没有产生a1,这就消除了测量设备示值误差影响,U2由未加修正值时的U1′与U0合成,此时U1′比U1剧减(由0.005减小到0.001),U0也远小于U1,因此合成后的U2将小于绝对测量法时的U1
  1楼说的情况是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后的“‘测量不确定度’会加大”的说法是“吃饱了撑的”显然有失偏颇,对已知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后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的确确比未修正前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变大了,可靠性变差了,只不过其准确性变好了而已。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1-7 2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1-7 22:15 编辑

用0~25mm千分尺测量一个大约20mm长的工件长度——  
    若用千分尺测得测量结果20.006mm,千分尺的允差是0.004mm,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不确定度分量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1=0.005mm(P=99.73%);
   如果现在有可信的人告诉你所用的这把千分尺在20mm处的修正值是+0.002mm【注:此“修正值”是对合格器具实施校准所得“示值误差”的“负值”】,修正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0=0.002mm(P=99.73%),那么,您应当报告
      工件长度的测量结果为20.008mm【20.006+0.002】,测量不确定度为U2=U0=0.002mm(P=99.73%)。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7 22: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楼上这个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是错误的,错在忽略了测量结果20.006mm的来源,20.006mm有自己的不确定度0.005mm,现在再用一个不确定度0.002mm的测量结果与它相加得到另一个新测量结果20.006mm,原结果和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就应该是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的不确定度必大于任何一个参与合成的不确定度分量。新测量结果是原结果和修正值两个测量结果的和,和的不确定度是两者不确定度的合成,选择两者不确定度最小者作为两者之和的不确定度是极其荒谬的。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1-8 2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1-8 22:04 编辑


本人理解的“测量不确定度”与某人的“认识”大相径庭,在他眼里的“荒谬”或正幸事!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8 23: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名词术语的真实含义,每个人理解可能是有差异的,甚至会南辕北辙,荒谬还是正确。自己说了不算,应该回归到国家规定定义和国际公认定义上来,如果连国家规定定义的正确性都不承认,非要用自己的理解把它解读为另一样东西,非要把不确定度解读为误差范围,当然是与其他人的解读就大相径庭了,如此解读正确还是荒谬,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1-10 14: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1-10 14:32 编辑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当前“规章‘定义’  ”,原本并未感觉它有多么不确切,不过‘含蓄一点’罢了,反正业界大抵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上了两个论坛,才知已然有“专家”将其解读成了如此虚无飘渺的浮云了!让1059的大编们情何以堪?....由此说它“朦胧”似不为过。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11-10 15: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14-11-10 14:28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当前“规章‘定义’  ”,原本并未感觉它有多么不确切,不过‘含蓄一点’罢了 ...

        不确定度理论的诸多错误,是隐晦的。经不确定度论的忠实信徒规矩湾锦苑先生一解读,就原形毕露了。这正是我愿意和他辩论的原因。我批驳不确定度论,书本、规范都不会回话,而那些制定中国规范的专家们,只知道照抄外国的洋货,并不真正懂得实际测量计量业务,也难说有多高水平,对老史的置疑,也就只能装聋作哑,他们是不敢到网上来辩论的。一说,就会露馅。幸好,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规矩湾先生,自愿为不确定度论说话,那我就把他当活靶子打。我们的辩论已经3年半了。我真的感谢他,因为从他的话里,我得知一些人信不确定度论,大概迷在哪些地方。他耐打、耐批,不逃避,我认为是优点。他激发出我的不少想法,从反面对我有帮助。他是个难得的辩友。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小于没修正时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没修正时考虑的是测量重复性和标准器的准确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修正后考虑的是测量重复性和标准器上一级对其校准时评定的不确定度。测量重复性基本不变,没修正时的标准器的准确度引入的不确定度明显要小于标准器上级对其校准时评定的不确定度,所以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小于没修正时的测量不确定度。这样在相同的置信概率下真值落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不是说明测量过程更可靠了么。以上个人之言,望指正。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11 1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1:20
个人觉得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小于没修正时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没修正时考虑的是测量重复性和标 ...

  你所说的“修正后考虑的是测量重复性和标准器上一级对其校准时评定的不确定度”,后者正是“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前者则是消灭了所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PEV)引入的不确定度后剩余的不确定度。要消灭所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PEV)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只能采用“比较测量法”(也称相对测量法),比较测量的测量结果是计量标准值加测量设备显示的被测参数与计量标准值之差,这个新测量结果并没使用原来的测量结果,也就谈不上对原测量结果修正,没有修正原测量结果何l来对“原测量结果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呢?又如何谈论不确定度大小的比较呢。
  所谓对原测量结果使用修正值修正后得到的新测量结果,一定是要用绝对测量法测量。具体操作是:测量设备对零,直接在测量设备上读取被测量值得到测量结果a1,然后有人(含机构)告诉你修正值是x,从而得到修正后新的测量结果a2=a1+x。此时输出量a2由a1和x两个输入量得到,a2的不确定度U2也就有a1的不确定度U1和x的不确定度Ux两个不确定度分量,两个分量的合成肯定会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分量,所以U2>U1。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4-11-11 1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11-11 13:01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11-10 15:21
不确定度理论的诸多错误,是隐晦的。经不确定度论的忠实信徒规矩湾锦苑先生一解读,就原形毕露了 ...


如果不了解情况,也许可能误会你们是在“唱双簧”.....那样“极致”的“解读”真的不多见。若是能针对叶德培先生等大家的论述发问,或许更有作用?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4: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11 12:01
  你所说的“修正后考虑的是测量重复性和标准器上一级对其校准时评定的不确定度”,后者正是“修正值” ...

我还是有点不同意规矩湾老师的观点。举个例子,A为被测,B为这次测量用的标准,C为上级标准。B对A测量时B的结果为U1,查C对B校准的证书发现修正值为x,也就是说这次测量的真值落在以U1+x为中心的一个区间内,现在U1+x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以C为上级的校准证书中得到的,就取为U2吧,所以这次测量得到的值就为U2.考评这次不确定度时已经不能再单独考虑U1和x了,因为B已经只是一个载体了,他的准确度对这次测量没有影响了(默认其重复性稳定性很好),应该考虑到C的准确度了,也就是查证书上的不确定度了,那最后得到的不确定度肯定应该小才对。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11 14: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2楼史老师,兼回复41楼
  一个概念的定义从来都是追求简捷明了,而并不讲究“含蓄”,为了含蓄而令人们对概念感到“朦胧”,必是一个失败的定义。不确定度定义本来是简捷明朗的,把“不确定度”定义解释为“误差范围”或“误差范围的一种”,混淆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的区别,这才是感到“不确定度”定义“朦胧”的根本原因。回归到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给不确定度的本意,才是消除朦胧,使头脑清晰的根本办法。
  我的态度和性格与史老师相近,崇拜权威和权威机构,但绝不迷信权威和权威机构,也许就是史老师所说的“不知天高地厚”吧。我不会像有的人一见到不同意见就头疼,就挖苦讽刺,甚至个别还有出口大骂的,我不怕打,不怕批,敢于面对不同观点,而且也从内心欢迎不同意见的提出,没有不同意见也就不存在讨论、研讨和辩论了。正因为有这个共同之处,所以我和史老师在不确定度方面的讨论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也许还要持续下去。在讨论中我从史老师那里获得了大量信息,也逼迫我不断地学习,加深对不确定度定义和评定理论的认识,我还自认为我找到了否定不确定度者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确定度”定义是简捷的,明朗的,并无错误,不确定度理论总体上也是科学的,实用的。为什么有人感到“朦胧”,甚至反对,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混淆了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因已有十分成熟的误差理论存在,只要把不确定度与误差或误差范围相混淆甚至画等号,不确定度及其评定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放着成熟的理论不用而另搞一套的确就是纯属添乱。有些不确定度理论的拥戴者也是因为把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画了等号,认为不确定度评定理论是误差理论的发展,不确定度是误差范围的一种,试图用不确定度取代误差或误差范围。否定不确定度和否定误差理论都是错误的,其根源都是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老师说的对,鄙视在技术辩论中喜欢挖苦讽刺谩骂对方的那类人,凭真本领说服别人才是王道。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1-11 14: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4:08
我还是有点不同意规矩湾老师的观点。举个例子,A为被测,B为这次测量用的标准,C为上级标准。B对A测量时B ...

  为了避免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相混淆,我对你的例子中的符号进行了规范,统一用a表示测量结果,U表示测量不确定度,x表示修正值,下脚标1表示修正前,2表示修正后,A为被测参数,B为测量A用的标准,C为检定B用的上级标准,操作如下:
  1.用B对A测量,得到被测量A的测量结果为a1,a1的测量不确定度U1;
  2.查用C对B校准的证书发现修正值为x,上级C的校准证书中给出了用C校准B时得到的修正值x的不确定度为Ux;
  3.现在用x修a1,得到修正后的测量结果a2=a1+x。
  请问:a2的不确定度U2=?U2和U1哪个大?
xuliang959 发表于 2014-11-11 15: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a1+x作为一个整体,因为a1+x是通过C测量出来的,可以直接通过C对B 的校准证书中查到,故考虑a1+x的不确定度就直接查证书就可以了,如果再分开来计算a1和x的不确定度,我认为是多余了。因为测量过程中和B的准确度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已经追溯到上一级去了。如果完全以规矩湾老师给出的数学模型中来求不确定度,那显然没人能从中找出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7-16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