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八一八 于 2014-12-14 14:50 编辑
50年前的一朵蘑菇云,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挺直的脊背,也看到了大国崛起的身影;50年前的一声惊雷,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改变了大国间的力量格局。要反对核武器,你就必须先拥有它,这是安全的保障,实力的体现和民族的尊严。
5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从那个任人欺负的“穷小子”,变成了举足轻重的“真汉子”。这个转变的背后,有无数人的奉献和牺牲,有无数人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在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史中,有些人的名字被永载史册,有些人的名字却化为烟云。但无论贡献大小,他们都是改变了整个国家命运的真英雄。或许,原子弹爆炸50周年,最该被纪念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本身,而是这个事件背后,无数个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蘑菇云 新中国的逆袭与加冕
国家的崛起之路与个人的成功之途其实并无二致,政府间的外交和个人间的人际关系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把刚刚建立的中国比喻成一个一穷二白的屌丝,或许也并不算过分。 四处凋敝、百废待兴、内忧外患、腰板不硬,新中国的一切都刚刚起步。那边美国的核大棒随便一挥,这边的我们也就只能忍气吞声。这样的日子,着实不怎么好过。而中国这个屌丝想要挺直腰板,帮助他华丽逆袭的工具,就是后来在罗布泊爆炸的那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
“敌人”的步步紧逼
早在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的时候,毛泽东还当它是“资本主义的纸老虎”,并没有什么可怕。但当他访问苏联,亲自观看了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纪录影片后,毛泽东就转变了态度。“原子弹确实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将原子弹运到了朝鲜半岛附近,预备对志愿军进行攻击。杜鲁门也不止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将采取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来应付当前的军事局势,更扬言要将原子弹作为普通炸弹来使用。此时的毛泽东和党中央更加坚定了中国要有自己的原子弹这一信念。没实力就要受欺负,没武器就要受威胁。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说:“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核武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中国也正式踏上了艰难逆袭的长征路。
中国要有自己的原子弹,横在这个美梦面前的困难不止一两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连个正规的军事工业都没有,国民党留下的破铜烂铁也根本无法派上用场。1950年5月19日,毛泽东亲自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所长和夫人何泽慧两人,在一个四合院内,开始了中国核事业发展的筹备工作。两个年轻人,一个四合院,两台自行车,两台简易车床,中国的核研究机构就这样有了雏形。中央更是特意从国库调拨了5万美金,让钱三强购买有关的书籍和仪器。据说,钱三强拿到的这沓纸币,已经有了一股发霉的味道,因为这些钱是随着作战部队东奔西走,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
在钱三强的邀请下,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物理学家朱光亚、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材料科学家吴自良、核武器科学家陈能宽等人先后从国外归来。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还带回了约里奥·居里夫妇赠送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同时,也带回了让·弗雷德里克送给毛泽东的一句话——“如果你们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
1954年10月,在李四光的带领下,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简称普委二办)在广西采集到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保密程度极高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钱三强等人用极其浅显的语言说明了原子弹的原理、中国铀矿的分布、开发原子能的设想。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核能发展的起始日期。毛泽东在会上说:“原子弹这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这样,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计划正式启动,代号02。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具体领导全国的核工业发展建设和核武器制造。1956年,聂荣臻,陈云,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同年,中央在二机部下设立了一个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大批拥有世界尖端科学知识的高级人才都汇集到了这里。1958年冬,九局局长李觉带领第一批技术人员和解放军一共20多人,来到高寒缺氧的青海金银滩,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63年初,二机部九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陆续地迁到了金银滩的221厂,全面铺开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老大哥”的背信弃义
195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接到了苏联发来的一封信,称苏联正与美英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两年后看情况再说。听到这个消息,当时负责核工业的二机部部长宋任穷说:“天快下雨了,准备伞吧。”
几个月后,暴雨如期而至。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苏联专家全部被撤回国,随他们而去的,还有几十个项目,以及几百份合同的撕毁。就这样,中国开始了核武器研制道路上的“自力更生”。
早在中国刚刚决定要发展核武器的时候,中国就向苏联请求了帮助,但被赫鲁晓夫拒绝。经过协商,苏联还是同意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核反应堆,并培训技术力量。1955年4月,中苏两国签订了苏联帮助中国建立核设施的协议,协议规定苏联帮助中国建立重水原子堆和回旋加速器,提供全套设备及技术资料,并且接受中方人员去苏联学习考察。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赫鲁晓夫急需中国的支持,在对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他原来的态度。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在1957年10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承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在模型图纸、原子弹制造技术,以及专家方面给予中国支持。1959年初,苏联派了一批专家来到中国。
本以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过程会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当所有人都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所谓的“苏联援助”的真实面目。苏联专家只愿回答一般性的技术问题,一旦涉及到关键问题,一概闭口不谈,中国因此也就无法得到核心技术。而合约里答应的模型图纸,苏联也迟迟不给提供。而就是这样掺了水的援助,最终也没有维持多久。
“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这就是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要撤走援助的回答。苏联的突然撤退,让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闪了腰。重大项目半路停顿,工厂停工停产,因为没有留下说明书,昂贵的机器也没人敢动。
别人靠不住,那就只能靠自己。苏联专家被撤走后,原来许多只能在这项工作中“靠边站”的科学家被秘密调进了原子弹研究队伍。许多人隐姓埋名,来到了代号“17号工地”的燕山山脉古长城脚下,开始自力更生、自己摸索,秘密进行爆轰实验。但原子弹的研制所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止于此。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线部分指挥人员合影 “全家人”的同舟共济
“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实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这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为征集粮食时说的话。
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让原子弹研制工作雪上加霜。吃不饱肚子,是横在所有科研人员面前的一大困难。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一小时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枣,应坚持工作一个半小时以上。而理论技术出成绩后,得到的奖励就是粮票。
为了让科研人员吃饱肚子,中央想尽了办法。周恩来常让海军去捕虾捞鱼给他们吃,还让商业部调配黄豆,甚至给科研人员发枪,让他们去打猎。1962年春节,中央宴请一千多名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请他们吃了一顿肉,这一举动,鼓舞了当时一大批科研工作者。
在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中央内部甚至为要不要继续研制原子弹这一问题而激烈争论。陈毅甚至激动地说,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干。对此,中央特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了50多个重点单位,三千多名工作人员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各项保障跟上去,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进行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
于是,周恩来,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等15人组成了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最高领导机构,简称“中央专委”,统一协调全国力量。1962年,在周恩来的部署下,中央在全国各地抽调了197名高中级科技干部,以及1.5万人的基建力量,迅速安排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工厂和科研单位里。随后,喜讯频频传来。
1964年1月14号,甘肃兰州铀浓缩厂获得了中国第一瓶丰度为90%的可作为原子弹装料的高浓度铀-235;1964年4月7日,内蒙古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第一套核部件;1964年4月,甘肃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核部件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武器级浓缩铀金属;在离酒泉不远的404基地,青年车工原公浦切削加工出第一套高浓铀核部件;1964年6月6号,青海金银滩221基地进行了全球爆轰实验。这时候,代号596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全部核部件都加工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移师新疆罗布泊,进行真正的原子弹爆炸实验。
新疆罗布泊,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地点。罗布泊上,为原子弹爆炸而建的巨型铁塔高102米,共8647个构件。工程兵用飞机、火车、汽车、马、骆驼等工具从北京将铁塔部件运到了戈壁滩,累计行驶了18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0圈。试爆之前,共有5058人为了顺利试爆而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各项测试。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4日,原子弹被运抵新疆罗布泊试验场区。14日晚7时20分,原子弹被送往塔顶爆室就位。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一声巨响后,罗布泊的上空升起了蘑菇云。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毛泽东的第一句话是:“是真正的原子弹爆炸吗?”王淦昌激动地说:“当然是!”
原子弹第一基地——青海221厂 从代号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正式启动,到罗布泊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中国的原子弹研究经历了近10年的历程。随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摆脱了“核大棒”的威胁,挺直了腰板,成为了“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对于中国核武器事业来说,这些词汇并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50年过去了,我们要记住那些事,那些人,还有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要记住那个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