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内新闻] 首部质检题材电视剧《底线》开机

[复制链接]
新闻专员 发表于 2015-2-6 1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部质检题材电视剧《底线》终于开机了,尽管质检系统干部职工很早就在关注这部剧,但是,当看到开机的消息时,还是非常激动,并且有一种好奇心,迫切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为此,本刊特邀编剧缪传真谈谈《底线》创作过程中那些背后的故事。



2015020601.jpg

2015020602.jpg


201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漫天飞舞的大雪,覆盖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到现在,野外依然银妆素裹。办公大楼门前的冬青树上,还可以捧到雪。我听到有人在唱,我爱你,合肥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我在这里分享我的经历和思考,这本身就是妄自尊大,自不量力,忘乎所以,自吹自擂……

至少有四个原因——

第一,现在评价《底线》电视剧为时过早。在开机新闻发布会上,制片人讲话、领导致辞、导演介绍、部分演员发声,我记得,主演黄志忠先生始终一言不发。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猜测主演感觉自己还没有到讲话的时候。

《底线》才刚刚开机,从开机到播出,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作品是一道函数,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自变量,我们只是因变量。就算我们的本子勉强过得去,又有一个好导演,有一批好演员,有协拍单位的全力配合,最终能不能达到质检总局领导要求的精品标准?能不能得到系统内兄弟姐妹们的认可?能被哪些电视台购买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能不能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点赞?能不能实现行业语境与娱乐语境的整合、取得叫座与叫好的双赢?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不能不令我时时悬望,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决策者之明。

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况下,以成功者自居,接受采访,夸夸其谈,头头是道,我只能用“厚颜无耻”来形容自己了。

第二,一切的影视作品都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群人运用各自的优势元素共同创作的结果。作为精神产品,它不是单质,绝对不可以用一个姓名元素符号去标注,而是一个化合物,是众多姓名元素符号的有机组合,尽管化合价配比不一样,但是缺一不可。

有那么一天,电视剧《底线》播出来了,就算还能过得去,我也没有资格贪天之功归为己有,更没有资格作经验之谈。我只能说我参与了、我尽力了,但我不曾拥有、无权占有。如果有幸取得好的播出效果,我愿意引见导演、演员和制片人,让他们谈经验、谈感悟。

第三,《底线》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时代的潮流、组织的力量和领导们的果断决策这三者共同推动的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永远是这样!与这三股强力相比,任何个人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记得2月1日上午,我跟我们安徽检验检疫局局长姜宗亮一道在深圳参加《底线》开机新闻发布会,台上主持人和演讲人多次提到我的名字,我感到自己很像那么回事。当天下午,我跟局长一起回合肥,到家时,已是日暮时分,我接到老婆电话,她在超市买菜,她说:“快来给我拿菜。”我家没有车子,她一时买多了,拎不动。我们两口子拎着大一袋小一袋的菜回家,我一路上眉飞色舞,向她介绍发布会实况。经过一座天桥,在天桥下面,我蹲下来,在路边地摊买红薯——因为比超市便宜嘛。老婆拿手机拍照,说:“看,这就是大型质检电视剧《底线》的第一编剧!”

个人渺小,是因为时代太大了!

《底线》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绝对不是“小时代”,而是宏大的叙事,是激情燃烧的岁月。1958年,中国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称为“魔盒”。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2012年,国产电视剧达到顶峰,年产1.7万集。2014年仍为1.5万集。中国电影票房飙升,电视剧奋起直追,吸引了潮水般的投资资金。我们放眼一看,那些大腕们,好本子一出手,就被各路投资资金包围了。

与此同时,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年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了,这个座谈会在文艺界的影响,一点不亚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你看,三年前让文化火起来,三年后把它调整到更加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党中央的章法。这两步节拍,我们都赶上了,并且踩在关键点上。

《底线》还在孕育之时,这个胎儿的口中就已经含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的名字就叫“中国质检”。

影视公司尽管是国有公司,也是讲经济效益的,为什么愿意冒市场风险,要把数千万资金砸到这部“行业剧”上,他们看中的绝对不是“剧”,而是“行业”。

这么多年,质检部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承受的压力、付出的代价、作出的贡献、吞下的苦水,人们是知道的。有时候,受到网民攻击,我们感到很委屈、很气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局,分清主流与支流。我们不能把少数网民的情绪等同于人民的声音,不能把媒体的受众等同于广大群众。有的时候,也许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故事讲好。

影视剧项目启动之前,必须报请国家广电总局审核批准并且在官网公示。我们这个《底线》,一开始上报的故事大纲上,我写的是发生在“国家质量部”和“通海质量厅”的故事。原国家广电总局反馈审核意见说,我们查了一下,中国还没有这样的部门,从故事内容看,你似乎写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和“通海检验检疫局”的故事,请你更正一下。更正之后,很快就通过了。

有的观众抱怨中国电视剧质量不高,不高的原因是没有好本子。2013年,新成立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行了首届电视剧本评奖,评出18部优秀电视剧本。我的《底线》剧本忝列其中。我知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电总局对质检总局看重。获奖之后,我得知评奖的杠杠,倾向于重大现实题材,倾向于近百姓、接地气、反映一线部门火热生活的作品,倾向于发现和培养中青年新手。这几点,《底线》都像撞大运一样误撞上了。

在推介《底线》的过程中,除了说服制片方,我先后接触过两位央视责编、接触过三位改编编剧、接触过两位导演、接触过几位发行人、接触过多位明星演员,每一场会面都是讲故事。往往是我手舞足蹈地神侃,他们瞪大眼睛倾听,听过之后都感叹:“闻所未闻。原来这些活儿都是你们干的!”那时候,我意识到,“中国质检”“中国检验检疫”本身就是宣传品牌。

推进《底线》,在每一个节点上,都得到了领导的果断决策,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领导的决心是《底线》不竭的原动力。从广告植入方式转变为投资方式,就是领导的一个绝佳创意。

《底线》虽然是一部都市情感剧,但是,毕竟是一部行业剧。就像好莱坞大片都是美国的国家宣传片一样,我们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但是不回避《底线》在政治效应、社会效应方面的价值追求,相反,这一点恰恰是全系统的共识和基石。

为了宣传价值,为了商业价值,为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在整个筹备过程中,从总局领导到系统内许许多多的同事,从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到安徽检验检疫局领导,从影视投资公司高层到员工,从央视责编和策划人到每一个执笔者,从导演到拍摄现场最普通的职员,这五大序列里,不知有多少人为这部剧劳力、操心、费神。在过往的三年里,凡是接触到这部戏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真诚地希望它有一个美好的结果,这种愿望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某一个人以作者自居,大言不惭,自以为是,那他就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第四个原因是,就创作质检题材电视剧来说,我,缪传真,不是最早的人,不是最适合的人,更不是最好的人,我只是一个幸运者,一系列的偶然形成了这个结果。这种幸运可遇不可求。

质检系统有近百家厅级机构,从搜集素材的角度,站在安徽检验检疫局角度观察,我有一种坐井观天之感。与口岸大局精彩的工作现场和典型曲折的案例相比,我没有资格去构架质检故事。

好在《中国国门时报》给了我机会,让我采访了几位重量级的局长,包括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北京局局长齐京安、上海局局长徐金记、安徽局局长姜宗亮、山东局局长周建安、时任广西局局长卢厚林(现任宁波局局长)、湖南局局长龙新平等,填补了一些空白。

全系统23万人中,卧虎藏龙,大腕众多,有的已经出版了行业长篇小说,有的有过拍摄影视剧的经历,有的在影视圈人脉丰厚,他们比我更有资格、更有条件承担这一历史任务。江苏局副巡视员奚菊芬大姐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一道防线》并且已经联系了影视公司,但是,她高风亮节,主动谦让。我们在合肥见面,她对我说:“传真,我支持你先拍《底线》。在《底线》改编过程中,我授权你,可以直接从《第一道防线》上剪辑对你有用的素材。”广东局的张诚,是知名军旅作家和话剧编剧,我们在北京见面,彻夜畅谈文学。他的作品,他的写作功底,他的见识,令我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谓之狂;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谓之妄。知止谓之廉,不知止谓之耻。这是我必须告诫自己的地方。

电视剧《底线》是根据长篇小说《大国遗梦》改编。我是《大国遗梦》的作者。《大国遗梦》是我的“亲生子”,曾经由九州出版社策划出版,后来因为要改编电视剧,只好中止了。

安徽人民出版社现在正在运作,与电视剧同步推出,追求多视角宣传效果。为了体现统一性,更名为长篇小说《底线》。

在我将《大国遗梦》改编为电视剧本《底线》时,原作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被舍弃了,另外增加了一倍的内容。就是这个本子获奖了。

接下来,由陈锐先生主笔修改的本子,改动很大。当然,陈锐先生的修改,从故事大纲到分集剧情到文学剧本,每一个环节我都积极参与,提出了我的意见。特别是在前期,有些意见是颠覆性的。用文学策划的说法,“推倒了三次”。当然,我提的意见汇聚了在质检总局召开剧本研讨会上大家提出的意见。

不过,借此机会,我要表达对陈锐先生的敬意。我们俩同龄,他长我几个月,他是兄,我是弟。但在电视剧创作艺术上,他是我的老师和前辈。

看了拍摄现场之后,感触很深。

《底线》是1月27日开机的,到现在还不到10天。计划拍摄时间是三个月。在我看来,以往三年的故事应该暂时搁置,未来的事情也不必过早地焦急,当下的80多天拍摄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拍摄质量决定作品质量,而一旦拍摄失误,返工整理的后果是有前车之鉴的。

现在,媒体上、微信上正在热传《底线》拍摄花絮。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种声援转化成资源,把资源转化成支援。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人手紧的捧个气场;有条件的支持,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给予支持。相信你为这部戏的任何付出,都会被铭记。相信有一天当你看到你的支持化作灿烂的画面时,你一定会无限欣慰。说白了,人生的唯一收获就是那一个曾经、那一分欣慰!

1月27日,开机那天,我不在现场——尽管我非常渴望在现场,但是我在安徽局执行一个工作任务,陪同媒体朋友去分支局采访。一路上,天也蒙蒙,山也朦朦,雨也濛濛。到了屯溪,住在局招待所,我看到招待所院子的枯草坪上平铺了一层薄薄的、柔和的、温暖的雪,溪流幽然凝咽,岸边有数株红梅,在雪光中盛开,鲜红鲜红的,特别抢眼。我的心头浮荡起伟人的诗句: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015020603.jpg

2015020604.jpg

2015020605.jpg

2015020606.jpg


《底线》还在孕育之时,这个胎儿的口中就已经含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的名字就叫“中国质检”。

影视公司尽管是国有公司,也是讲经济效益的,为什么愿意冒市场风险,要把数千万资金砸到这部“行业剧”上,他们看中的绝对不是“剧”,而是“行业”。

这么多年,质检部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承受的压力、付出的代价、做出的贡献、吞下的苦水,人们是知道的。有时候,受到网民攻击,我们感到很委屈、很气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局,分清主流与支流。我们不能把少数网民的情绪等同于人民的声音,不能把媒体的受众等同于广大群众。有的时候,也许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故事讲好。

在推介《底线》的过程中,除了说服制片方,我先后接触过两位央视责编、接触过三位改编编剧、接触过两位导演、接触过几位发行人、接触过多位明星演员,每一场会面都是讲故事。往往是我手舞足蹈地神侃,他们瞪大眼睛倾听,听过之后都感叹:“闻所未闻。原来这些活儿都是你们干的!”那时候,我意识到,“中国质检”“中国检验检疫”本身就是宣传品牌。

faner01 发表于 2015-2-10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期待这样一部剧作
DY052 发表于 2015-2-10 13: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何时能够看到这部电视剧,作为质量工作者一定要看看,学习学习
乐鱼wyd 发表于 2015-2-11 14: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感觉入一行爱一行阿
moreface 发表于 2015-2-11 15: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吧。   里面有多少内容是和计量工作直接相关的呢?

现在的质检 内涵可广了去了。



bappqig 发表于 2015-2-12 16: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男主角,叫来什么来着。
执法人员 发表于 2015-2-13 09: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待期!值的关注。
yingcong 发表于 2015-3-1 20: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底线》的 亮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20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