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质量] 求助天平砝码\新旧规程的主要差别

[复制链接]
wangxupd 发表于 2008-3-16 0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求助天平砝码\新旧规程的主要差别~~~~~~~
容儿 发表于 2008-3-18 17: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新规程采用新的等级,从E到M等级,旧规程有一等、二等和1-7级(E-M级)。
2.质量允差稍微有些改动,变动不大。测试时误差掌握在-1/3MPE---+2/3MPE.
3.测试方法有些变化,用替代法(ABA),不再使用连续替代法。
4.对磁性、粗糙度等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zcyjkl + 1 热心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liuxuekai 发表于 2009-6-2 11: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详细一点,最近申请复核,要交一份新旧规程对比,烦死了
容儿 发表于 2009-6-2 12: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1.新规程与国际建议R111保持一致,取消了原工作基准砝码、一等二等和各级砝码。
2.采用测量不确定度替代原规程中检定精度,增加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规范了质量量值传递的工作。
3.原规程对一等二等砝码给出最大允许误差与E1到M3级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不一致,存在两种类别、两种质量传递模式,新规程统一为一个最大允许误差,使质量传递统一。
4.扩展不确定度对k值不同。采用国际惯例K=2的覆盖因子。
5.衡器仪器的选择:给出了衡器仪器在质量量值传递中的影响来源和计算方法。
6.砝码磁性:给出砝码磁性的两个极限值及检定方法和不确定度分析中的影响。
7.体积测量:不仅保留原规程对于实心体积测量方法,还提供对带有调整腔砝码密度计算方法。
8.稳定性考核:相邻两个周期的检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砝码最大允许误差的1/3.
zhaoyan 发表于 2009-6-2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uomeiti 于 2009-6-3 15:49 编辑

砝码规程2006年与1990年的主要区别
1.        规程所采用的版本一同
2006年规程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R111(2004年版),1990年规程采用R111(1994年版)
2.        准确度等级与折算质量    P1
2.1 本规程与国际建议R111保持一致,采用E1、E2、F1、F2、M1、M12、M2、M23和M3等级和折算质量值表述砝码准确度等级及质量值,取消了一、二等砝码、各级砝码和工作基准砝码,以及真空质量值的表述。
2.2 将1991年量传系统中砝码的等和级统一合并为等级,并规定相同的最大允许误差和扩展不确定度。
2.3 将1990年的M11改为M12、M22改为M23、M0改为M3。
2.4由于E1等级的砝码取代原工作基准砝码,本规程替代两个规程,即JJG273-1991《工作基准砝码》检定规程和JJG 99-1990《砝码》检定规程。

3.        检定精度与测量不确定度
新规程采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概念替代原来“检定精度”,并增加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规范了量传工作。

4. 最大允许误差   P4,表一
4.1改正了原规程中一等和二等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与E1级至M0级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不一致的问题。
4.2 规定:在规定的准确度等级(E1等级砝码除外)内,任何一个质量标称值为m0的单个砝码,
首次检定时,折算质量mc与砝码标称值m0的差,正值不能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 的三分之二,负值的绝对值不能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 的三分之一:
  
将新生产的砝码允许的最大负偏差由原来的1/2MPE提高至1/3MPE,正偏差不大于2/3MPE的要求(除E1等级砝码外)。
后续检定中,折算质量mc与砝码标称值m0之差的绝对值不能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减去扩展不确定度:

即使用中合格的砝码,砝码的修正值的绝对值不大于2/3MPE,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1/3MPE。

4.3规定了专用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确定方法。
表一之外的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按同等级砝码相同的比例关系由质量标称值最大允许误差线性累计得到,而不是用内插方式得到,但组合的个数应最少。如F2等级的250g砝码,其最大允许误差应为F2等级的200g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3.0mg和F2等级的50g砝码最大允许误差1.0mg之和为±4.0mg,最大允许误差的有效位数按最大砝码有效位数保留。而不是两个100g砝码和一个50g砝码最大允许误差之和±4.2mg 。
4.4表一中MPE原7.5的统一改为8.0,15的统一改为16,允许误差略有扩大。F1、M110mg以下的砝码最大允许误差的有效位数增加一位。

5. 砝码间的量传
5.1有修正值的邻级传,无修正值的隔级传。标准砝码的质量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砝码质量允差的1/9。1990年为标准砝码的综合极限误差对等砝码来说不大于被检砝码检定精度的1/3,对于级砝码不大于质量允差的1/3。(综合极限误差对级砝码为砝码的质量允差,对等砝码为检定精度与砝码质量不稳定之和)。
5.2原检定精度改为扩展不确定度,覆盖因子k的值由原来的3改为2。1990年规程中砝码的检定精度的置信概率为99.73%(覆盖因子k=3);本规程中由于被检砝码的扩展不确定度比原规程中的检定精度的数值小,若k值再保持不变,必定要再提高衡量仪器的精度,造成浪费,因而本规程中k的取值采用R111中k的数值,即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

6. 符号表示的改变     P3
                    2006年规程    1990年规程
a.约定空气密度           ρ0           ρ1.2
b.砝码的折算质量         mc            m*(用左下标C取代右上角*号)
c.标准砝码                A            B
d.被检砝码                B            A
e.砝码质量修正值          mc           [K]         
f.折算质量修正值          mcc          [K]*
g.砝码的标称质量          m0           m标   
h.灵敏度砝码              ms                 mr
其它详见P3第3.3条。

7. 砝码的稳定性考核
新规程规定砝码的周期稳定性不大于1/3MPE,1990年规程规定不大于检定精度(等砝码)或质量允差(级砝码)。   P5
8. 砝码的形状
2006年取消1g或以下线状或片状砝码的折边高度在1.5mm~2.5mm之间的要求,增加了砝码具体的尺寸要求。P6和附录A
F1等级砝码不允许带调整腔。1990年允许。
9. 砝码材料
a.1990年对E1~F2级砝码的材料有具体的要求,而2006年只有材料性能要求但新增M1~M2砝码100g以下不能用灰口铁的规定。  P7   6.3
b.1990年一、二等、1、2级砝码体积和密度测定精度的要求,2006年为E1~M23等级砝码材料密度的具体要求。P8  6.5

10. 砝码磁性         
2006年规程新增砝码磁性指标的要求,给出了砝码磁性的两个极限值及检定方法和在不确定度分析中的影响分析。P8  6.4
11. 空气浮力修正
a.1990年为空气浮力所引入的误差大于检定精度(或质量允差)的1/5时应修正。2006年为空气密度偏离ρ0±10%,且砝码的密度不为8.0g/cm3时应修正,若不需修正时,则在砝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也应考虑该不确定度分量。
b.砝码采用折算质量时海拔高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P10  6.5.2
12. 砝码体积测量
JJG 99-2006规程不仅保留了1990年规程对实心体积测量的方法,而且还提供了对带调整腔砝码密度计算的方法,使量值传递更加可靠。

13. 砝码的外观
a.增加了砝码表面粗糙度的具体指标;  P10  6.6
b.增加了砝码体上等级和器号标志的要求及具体的尺寸要求。P11 6.8
14. 检定项目
首次检定:增加密度或体积、磁化率X和永久磁性u0m的项目。P13  7.1

15. 检定条件   P13  7.2
a.温度波动:
E2:  1990年为0.5℃/4h,2006年为1.0℃/4h;
F1:  1990年为1.0℃/4h,2006年为2.0℃/4h;    放宽要求
F2:  1990年为常温,2006年为3.5℃/4h;   
M1:  1990年为常温,2006年为5.0℃/4h;       严格要求
E1、E2级砝码新增检定室温度要求:18℃至23℃,同时环境还应满足天平的使用要求。
b.湿度:1990年不大于70%,2006年湿度范围和湿度的波动范围见P7.2.1。
c.实验室气象检测设备:
湿度计:1990年1%,2006年为5%,  对E等级砝码而言;
        1990年1%,2006年为6%,  对F等级砝码而言;   放宽要求
气压计:1990年10Pa,2006年0.6hPa,   对E等级砝码而言;
        1990年10Pa,2006年2hPa,   对F等级砝码而言;放宽要求

d.衡量仪器    P14   7.2.2
1990年为综合极限误差≤1/3检定精度或质量允差,2006年为合成不确定度≤1/6MPE(有空气浮力修正时)或1/9MPE(无空气浮力修正时);
e.标准砝码     P14   7.2.3
等砝码邻级传,级砝码隔级传,综合极限误差不大于被检砝码检定精度或质量允差的1/3,2006年为有修正值的邻级传,无修正值的隔级传,标准器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被检砝码MPE的1/9.
f.砝码的清洗     P14   7.3.1.1
增加蒸馏水清洗。
g.砝码的温度稳定时间    P14   7.3.1.2
1990年是根据砝码的等级规定等温时间,2006年是根据被检砝码与实验室的温度差和砝码的等级确定等温时间,若不知温度差,则以24h为定。

16. 检定方法    P14   7.3
不提倡用交换法,测量过程由开环改为闭环,没有只检允差的砝码的检定方法,不管是否要修正值,均要求修正值。

17. 检定次数     P22   7.3.5.1  3)表16
1990年规定,作标准用的等砝码和F2级以下的砝码两个人各检定一次,两人检定结果不超过4/5检定精度或1/2质量允差(级砝码),M1级以下1 个人检两遍,工作砝码一人检定一遍。2006年规程根据循环不一样,确定砝码检定的人数和次数。

18. 检定证书的信息
2006年新增部份见P24  7.4.1

19. 检定周期    P24   7.5.
1990年时一等、二等、1~3级公斤组二年,其它检定周期为一年,2006年,E1单个砝码、克组、毫克组、微克组砝码二年,公斤组为五年,E2、F1组公斤组砝码为二年,其它为一年。


新规程《电子天平》的主要变化

JJG1036-2008《电子天平》检定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修订的基础是JJG98-1990《非自动天平》检定规程(以下简称“旧规程”).旧规程包含电子天平﹑机械天平新生产(包括进口的)﹑修理后和使用中的检定项目及定型鉴顶定实验程序.由于旧规程内容比较多﹑涉及面较广,而且将电子天平与机械天平的检定项目写在一起,在十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广大检定人员普遍反映使用不便.又鉴于JJG98-1990《非自动天平》检定规程和JJG555-1996《非自动秤》检定规程将合并成为《非自动衡器》检定规程,在《非自动衡器》检定规程中对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提出技术要求的原则,针对各种类型衡器分开来写具体的子规程,以便检定人员操作.应此,在这个前提下,与之对应的质量专业的两个子规程出台了,即JJG1036-2008《电子天平》JJG98-2006《机械天平》检定规程,并且与之对应的《质量比较仪校准规范》也即将颁布.
新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天平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改
旧规程中“新生产(包括进口的)﹑修理后和使用中的各类非自动天平的检定”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更改为“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其概念有所不同.

二、删除了旧规程中有关定型鉴定的条款
生产企业如申请型式评价试验,试验大纲可参照国际建议R76《非自动衡器》编写.

三、增加了一些规程中涉及的名词、术语
如置零装置、零点跟踪装置等,并引入了“多分度”、“多范围”的概念。这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型衡器的需要。同时规定了“最小称量”。天平的读数能力是可以看到的,但在天平最小可分辨的读数与“最小称量”自荐之间的区间测量会引入较大的相对误差,所以要求生产厂商必须在天平铭牌上标注出来,以免误导用户。

四.取消了“标准天平”与“工作天平”的概念
在工作中很难区分标准天平与工作天平,无论用于质量量值传递还是用于其他用途,只要按天平的准确度级别正确选择即可

五、明确了检定电子天平的标准砝码的计量要求
检定电子天平胡标准砝码应符合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胡计量要求。砝码质量允差应不大于相应载荷最大允许误差的1/3,砝码磁化率也应符合相应的要求,如使用砝码的等级较高,允许用不确定度来代替不大于相应载荷最大允许误差1/3的要求,但应对砝码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

六、对一些技术指标概念进行了重新确认
以前厂家生产的天平基本上都是方形秤盘。现在的天平不仅有方形秤盘,还有圆形及三角形秤盘。旧规程中“四角误差”的检定比较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新规程中改为“偏载误差”,即指同一载荷不管是在天平秤盘的中心位置,还是偏载位置区域内均应符合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把“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俗称为“线性误差”。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旧规程之22.2.2规定了“天平各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的检定”方法,步骤及合格与否的判定原则,天平“各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即包含天平“线性误差”的影响,也包含了天平内校砝码,重复性及四角误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计量检定人员,对电子天平进行检定时,如果天平各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就完全可以判定天平不合格,待修理时再分清是内校砝码还是天平的非线性的影响。绝对不能用“线性误差”来代替“各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的检定,否则很容易把不合格天平判为合格。另外,由于“最大允许误差”与规程中的“允差”容易混淆,所以在修改旧规程是,将“各载荷点的最大允许误差”修改为“各载荷点的示值误差”。

七、新、旧检定规程检定项目和判定原则的差异
新、旧检定规程检定项目和判定原则的差异如表1所示。
检定项目              旧规程                          新规程
        检定方法        判定原则                   检定方法        判定原则
重复性        1.在加载和空载下.
               2.加载载荷分全载和半载.
               3.分别记录加载和空载的读数.
              4.对于I级、II级,测量次数为6次;对于III级、IIII级,测量次数为3次.        1.        极差法.
2.        标准偏差发.        1.        自动置零或零点跟踪装置,应处于工作状态.
2.        选择80%~100%最大秤量的试验载荷.
3.        测试次数不少于6次.
4.        测量中每次加载前可置零.        天平的重复性等于,加载时天平示值误差的最大值-加载时天平示值误差的最小值.
偏载误差        1.        标准天平的试验载荷为最大秤量,放在距中心1/3处.
2.        工作天平的试验载荷为最大秤量的1/3,放在1/4偏心面积处.        标准天平的四角误差=最大示值-最小示值.
工作天平的四角误差=各点示值-中心示值的最大值.        1.        试验载荷选择1/3(最大秤量+最大加法除皮效果)的砝码.
2.        放在偏载区域的中心位置.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误差须满足相应载荷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示值误差        1.        选择的载荷点:空载、自动指示秤量、能调节平衡方式的载荷、最大秤量加上最大加法配衡、最大允许误差的转换点对应的载荷.
2.        不少于5个点.        各载荷点的示值误差与相应载荷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        1.        试验载荷必须包括:空载、最小秤量、最大允许误差转换点所对应的载荷、最大秤量.
2.        首次检定测量点不得少于10个点;其他不得少于6个点.        各载荷点的示值误差不得超过该天平在该载荷时的最大允许误差.

综上所述新规程无论是计量要求还是技术条款都有较大的改变,希望广大计量检定人员尽快理解新规程的变化之处,熟练掌握电子天平的检定方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zhoujidai 发表于 2009-6-2 17: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uomeiti 于 2009-6-3 15:50 编辑

天平砝码\新旧规程的主要差别你仔细看看新旧检定规程不就明白了吗?
liuhuaxing 发表于 2009-6-4 2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砝码新检定规程与旧检定规程JJG991990的主要区别:
1  准确度等级和折算质量:
本检定规程与国际建议R111保持一致,采用了E1、E2、F1、F2、M1、M1-2、M2、M2-3、M3等级和折算质量值表述砝码的准确度等级及质量值。取消了原工作基准砝码、一等到四等和各级砝码,以及真空质量值得表述,简化了计算,方便了量值传递工作。
E1等级砝码取代原工作基准砝码,因此本检定规程是替代了两个检定规程,即JJG2731991《工作基准砝码》检定规程和JJG991990《砝码》试行检定规程。
2  检定精度与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本检定规程中,采用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概念,替代了原检定规程中检定精度,增加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规范了质量量值传递的工作。
本检定规程在附录C中详细介绍了这算质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使质量的量值传递更加科学、合理、准确。
3  等、级与等级:
统一了原来等和级的概念,规定了砝码的等级。OIML国际建议R111中,砝码被分为E1、E2、F1、F2、M1、M1-2、M2、M2-3、M3七个类别。而JJG991990规程中将砝码分为一等、二等和各级。本检定规程由于等效采用了国际建议R111,因此统一了等和级的概念,砝码以等级划分,将砝码是否采用修正值的问题,放到了不确定度评估中去考虑,简化的传递路线,规范了数据处理。
4  最大允许误差:
JJG991990检定规程中,对一等、二等砝码给出的最大准确误差与E1到M3级砝码的最大允许误差不一致,存在着两个类别的砝码,两种质量量值传递模式的存在。本检定规程将两种不同的最大允许误差统一到了一个最大允许误差,在附录G中规定了原一等、二等砝码的处理办法,使质量量值的传递统一。
5  扩展不确定度对k值的选择不同:
JJG991990检定规程中,检定精度的置信概率为99.73% (k=3);在本检定规程中,由于被检砝码的扩展不确定度比原检定规程中的检定精度的数值小,如果保持k值不变,则必定需要提高上等级标准砝码、被检砝码体积测量、空气密度测量和衡量仪器等方面的准确度,这势必造成原有设备无法满足量值传递、设备大量更换、实验室需要改造、经费大量消耗的局面。而国外计量部门也均采用k=2的覆盖因子,选择其他的量值也不利于国内外之间的质量计量交流,因此本规程采用了国际惯例。
6  衡量仪器的选择:
JJG991990检定规程作了这样的规定:衡量仪器示值的综合极限误差为被检等砝码总不确定度的1/3;为被检级砝码最大允许误差的1/3,为被检克组砝码的1/5。而这“示值的综合极限误差”如何计算在规程中没有介绍。本检定规程给出了衡量仪器在质量量值传递中的影响来源和计算方法。
7  砝码磁性:
JJG992006检定规程中给出了砝码磁性的两个极限值、检定方法和在不确定度分析中的影响。
8  砝码体积测量:
JJG992006检定规程不仅保留了原检定规程中,对于实心体积测量的方法,而且还提供了对于带有调整腔砝码密度计算的方法,使量值传递更加可靠。
9  砝码稳定性的考核:
JJG991990检定规程规定了在检定过程中,测量结果一致性,而周期检定结果之间的稳定性没有规定,广大检定员在基标准考核中,采用的是标准考核的统一要求进行稳定性考核。本检定规程参考了上面的规定和国际上有关砝码稳定性的要求,明确地给出了检定周期间的稳定性要求。
10  符号等的区别:
增加了大量的术语,统一了规程中的符号,有别于JJG991990检定规程,本检定规程中,“A”表示标准砝码,“B”表示被检砝码。
质量监督员 发表于 2009-6-5 17: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yan :
16. 检定方法    P14   7.3
不提倡用交换法,测量过程由开环改为闭环,没有只检允差的砝码的检定方法,不管是否要修正值,均要求修正值。
理解不对。砝码规程虽然模糊了等和级的概念。但在检定证书的格式中能看出砝码还是有有修正值和没有修正值的。
liyajuanivyu 发表于 2009-8-24 15: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平鉴定过程中是不是可以不检定最大量程,而且我看到好多专业计量人员对电子天平检定时也不是严格按照规程中上要求取最小秤量和最大秤量进行检定,那天平的检定是否必须严格按此进行检测呢?如果平常使用很少用到最大量程,是不是可以不检定?谢谢各位!
Law 发表于 2009-8-24 18: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填“履历表”中“新旧规程”的“主要变化内容”时,需要填那么多的变化内容吗?
zhousiyu 发表于 2009-8-24 2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JJG991990检定规程中对天平的要求是被检砝码的1/3以上,2006年新规程对天平的要求是被检砝码的1/9以上。
zhaoyan 发表于 2009-8-24 2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9# liyajuanivyu
严格按照规程来检定或校准。
nldxw 发表于 2009-10-16 18: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老兄真是大好人啊,看了你发的东西,收益匪浅,真得感谢,这方面的资料挺难找的 5# zhaoyan
cpwon 发表于 2009-11-30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们也刚刚遇到。

按JJF1033规范7.2款,“如果开展检定或校准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发生更换,应当在《计量标准履历书》中予以记载;如果这种更换使技术要求和方法规范发生实则性变化,则应当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申请复查考核时应当同时提供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变化的对照表”。

问题一:如何证明有或者没有“发生实则性变化”?
问题二:到哪里找新旧规程“变化的对照表”?
guoyang 发表于 2011-8-15 16: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谢
guoyang 发表于 2011-8-15 16: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4 1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