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点刚过,南京化工园某企业危化品存储区,赵运东从正在进行定级检测的1000立方米容量的乙烯球罐里爬出来。长袖长裤的工作服只有边角几处布料还是干的,汗水顺着护目镜一滴一滴往下掉,赵运东摘下安全帽,头发已经湿透了。“高温天气,在这样的有毒危化品存储容器里,我们每半小时就得换一次班。”说话间,他拿起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我先休息会儿,待会儿还得再进去一趟。” 赵运东是市质监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的一名压力容器检测员。“这样一个容量1000立方米的球罐,进行定级检测至少需要3天时间。”在现场的检验中心主任沈正军告诉记者,由于要避开夏季高温时段,每天的检测安排在早上6点到10点和下午3点30分到6点30分,8个人两班倒,每半小时一班,轮流作业。 即使这样,上午9点38分,电子测温枪显示的室外温度已是48.6℃,记者跟着赵运东一起钻进球罐。 在球罐阀口,一台临时放置的工业电扇呼呼地朝着球罐里吹风,赵运东一边弓着腰爬进球罐一边告诉记者,“电扇是用来给内部空间输送新鲜空气的,不然在里面只要待上5分钟人就会感到难受。” 紧跟着钻进阀口,内外光线的差别让记者一下子感到眼前一黑,过了20秒钟,才逐渐适应里面昏暗的灯光。虽然球罐直径有十几米,但由于内部抗压结构复杂,真正留给检测员的操作空间并不大。4位检测员在逼仄的空间里两人一组,分别操作两台检测仪,对球罐壁厚进行测定。这时,内部作业区的实测温度已超过50℃。 “这个作业温度对我们来说真的算是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了。”赵运东解释说,承压的存储容器一般都设计有保温层和隔热层,在高温下的内外温差还不是最大的,另外一些常压容器里的温度经常超过60℃。在3天的检测中,检测员们要完成外观检测、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测定,并最终出具检定报告。 从球罐里出来,赵运东之前刚刚蒸干的衣服又湿了。他笑着说:“每天衣服干湿轮换要好几次,早就习惯了,待会中午回去冲个澡,下午继续战斗。”(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