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关于检定(定)的合格性“判定”

[复制链接]
njlyx 发表于 2016-7-27 17: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检定(验)的合格性“判定”问题,附件叙说了一通。欢迎大家评论。

补充内容 (2016-7-29 15:45):
修订如8#。
160727_1.PNG
160727_2.PNG
160727_3.PNG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7-27 17: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论述,我认为您在误差理论方面论述非常正确。
但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终1和2都是合格与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否就存在了把不合格品判为合格的可能?

在不确定的评定中,有要求不可以低估不确定度分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无法得到充要条件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充分条件,即我宁愿把部分合格品品判为不合格,也要保正合格品的正确性呢?

新人的小看法哈~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6-7-27 18: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7-27 18:24 编辑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6-7-27 17:33
谢谢您的论述,我认为您在误差理论方面论述非常正确。
但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终1和2都是合格与否的必要不 ...


但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终1和2都是合格与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否就存在了把不合格品判为合格的可能?】....可能是这样的。“执法性”的“裁判”只能凭已有“事实”说话,不能“合理预测”。

防止“将不合格品判为合格的可能”的“合适”措施可能是:合理安排“受检样本”——根据对受检对象特性的“评估”(只要不牵涉“执法裁判”,尽可以“合理预测”), 在相应“规程”中合理安排“检定(验)点位”、“检定(验)重复测量次数”、“检定(验)测量条件的覆盖面(在被检对象申明的范围内)”、...,“想方设法”使“被检对象”充分暴露“缺点”,然后据“实”评判。

以“确保”本厂产品“合格”、经得起“执法性”检定(验)为“宗旨”的“内部检定(验)”是另一回事【但“验收”工人工件、计件付酬的“检定(验)”,也不能“合理预测”。】

在不确定的评定中,有要求不可以低估不确定度分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无法得到充要条件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充分条件,即我宁愿把部分合格品品判为不合格,也要保正合格品的正确性呢?】.....对“自己”狠点是可以的; 对“别人”可能行不通?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7-29 1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6-7-29 10:58 编辑

-
                               几点评论
-
                                                                                 史锦顺
-
       1 数学推导很必要
       测量计量学是关于量的科学,本身讲究准确,因而必须用数学、必须计算。njlyx先生,以数学的方式来阐述计量问题,方向是正确的。缺点、错误难免;但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
       2 关于偏差公式
       所引的第一个“偏差”的公式,错了。
       公式(4)的标准偏差,期望值与(N-1)同时出现是错误的。贝塞尔公式中的(N-1)是用平均值代换期望值μ的结果。因此偏差的公式中,N与期望值同时出现,而(N-1)与平均值同时出现。(4)中的(N-1)应为N。后边的两个关于偏差的公式是对的(均值对应N-1)。
-
       3 两类误差的区分
       测量仪器的检定中,有两类误差。一类是手段的问题,就是计量标准(包括附件)的误差。另一类是对象的问题,就是被检仪器的误差。
       测量是认知量值;计量是确定被检仪器的误差值,以判断其合格性。
       文中没有标明所讲“误差”是手段的误差还是对象的误差。
       手段的误差,形成合格性判别的待定区;而对象(被检仪器)的误差,是被考核的主体,如何确定其系统误差部分,如何计算随机误差部分(除不除根号N),如何合成(绝对和还是方和根),都是必须从理论上论述的问题。
-
       4 关于误差的性质
       文中设误差为均值为零的某种分布,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行不通的。
       系统误差是绝大多数测量仪器误差的主要部分。设误差均值为零,等于否定系统误差的存在,而仅有随机误差。说不通、行不通。是根本性的错误。
-
       5 关于相关系数
       现代误差理论、不确定度理论都有“相关性”的说教,其实是误导。njlyx先生的相关系数是什么、怎样算都没说;提出来又不说怎样算,等于没说。njlyx自己论证过的系统误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的命题,本是正确的,他自己却否定了。抛开这个关键点再谈什么相关性,只能落入GUM与JJF之不相关说以及一律“方和根”处理的误区。
-
       6 关于可操作性等几个现实问题
       理论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但必须落实到“可操作”。
       测得值的计算公式如何?
       合格性判别公式如何?
       待定区的大小如何计算?
       计量中的测量是单次测量,还是多次测量?
       是取平均值还是取最大可能值?
       现行计量规范的不确定度评定,既包括标准的误差范围,又包括被检仪器的部分性能,对吗?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
-
       先生的论述,缺少对上述基本问题的阐述,故显得缺乏实效性。
-
       望先生归纳出一个检定的操作规范。我已写出过两次,知道先生并不认可。我希望我们各写出一个规范来,大约一页纸的篇幅,合理性、可行性,比比看。
-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6-7-29 1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7-29 12:13 编辑

修订稿如附件。
   注: (4)式的错误(N-1应为N)尚待修正。


补充内容 (2016-7-29 15:44):
重新修订如8#。
20160729_2.PNG
20160729_3.PNG
20160729_1.PNG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6-7-29 12: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7-29 12:24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7-29 10:34
-                               几点评论 -                                                           ...


感谢对(4)式的指正。

其中的【“检定(验)测量”的“测量误差”】明确为检定(验)测量的“手段”不够“完善”所引起的“误差”,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测量误差”。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6-7-29 15: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16-7-29 10:34
-                               几点评论 -                                                           ...

关于“误差性质”的问题,“辩说”如下附图——
20160729下午答史先生.PNG
 楼主| njlyx 发表于 2016-7-29 15: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6-7-29 15:15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16-7-29 12:12
修订稿如附件。
   注: (4)式的错误(N-1应为N)尚待修正。


再次“修订”如下——
20160729_1.PNG 20160729_2.PNG 20160729_3.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6 1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