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9526|回复: 20

关于计量确认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7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测量管理体系7.1.1总则: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我公司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实施计量确认,是否应该对每种产品的测量过程进行计量确认?比如A产品工序为1车、2铣、3磨,B产品为1铣、2车、3磨,如果每个工序的公差要求都相同,只是工序发生变化,或加工尺寸、公差有微小变化,按标准理解是否需要做两次确认?如果有上百上千种产品,是不是对每种产品对应的每到工序的测量都需要进行计量确认?


求大神指导!急!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hblgs20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9-10 08: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测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看计量器具还要看生产加工工艺各个测量点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之,但这些过程不叫计量确认它被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就是测量系统分析简称MSA.
发表于 2016-9-7 18:0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计量器具的选择公差要求1/3~1/10配备,对计量器具进行确认。
发表于 2016-9-7 15: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igen 于 2016-9-7 15:25 编辑

确认是对计量器具的测量能力进行的,与工序无关,
看每个工序的公差要求,如果计量器具不变,取公差要求最高的确认.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9: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计量要求的导出提出的,本人的理解是:企业接到2种产品的合同,技术部门分别制定了2套加工工艺(如上),在每到工序都提出了测量要求(产品控制公差),实施计量确认时,必须有针对测量要求导出计量要求的过程,随后开展校准、验证,即应开展2次计量确认,相当于是做一份全面的测量工艺及评审,这个测量工艺及评审的过程就是计量确认。
hblgs20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9-9 08: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计量确认的对象是计量器具而非产品工艺,产品工艺再多只要计量器具不变计量确认也不会变。
就像楼主所述,两种工艺过程所用计量器具应该是一样的,只要两个工艺使用的是相同的计量器具就没必要每个工艺都要计量确认。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86438751 于 2016-9-9 10:16 编辑
hblgs2004 发表于 2016-9-9 08:35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计量确认的对象是计量器具而非产品工艺,产 ...


感谢回复,如你所说,计量确认的对象是计量器具,但对应的是产品测量的要求,产品测量的要求又和加工工艺有所联系,比如某产品需要测量长度100mm+/-0.005mm,长度的测量必然会有公差要求,且分加工过程的测量和产品最终检验的测量,加工工艺会规定先车到100+/-0.05mm,然后磨至100+/-0.005mm,这时两个加工过程都需要进行测量,并使用不同的测量设备,产品加工测量完毕后,生产单位向检验部门报检,检验部门接到检验通知后,对产品实物最终质量进行检验测量,需制定检验工艺,对这份检验工艺的确认,也可采用计量确认的方式进行。所以计量确认虽然是对计量器具的,但是设计联系成加工工艺工程和检验工艺工程这个是符合标准要求的。
再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单件小批量的情况,每个产品都会不一样,哪怕两件产品只有很小的变化,尽管都是测量长度、直径等,由于公差要求不相同,最终所使用的计量器具都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我在设计计量确认的时候会结合产品加工工艺来进行应该是最符合标准要求的做法。只要进行测量就必须进行计量确认,并规定一个合理的再确认间隔时间,如果该产品仅一件,这个间隔就不再重要,如果产品还有,你的间隔时间不能超出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除非你不实施测量,测量设备只要校准放仓库睡大觉就可以了。

理解是否有误,请广大量友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7: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hblgs2004 发表于 2016-9-10 08:27
你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测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看计量器具还要看生产加工工艺各个测量点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之 ...

确实如您说就是MSA,这也是我对计量确认反复纠结之处,我设计的计量确认最后变成了MSA,工作量变的巨大,实施也就非常困难,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头摇的像拨浪鼓。能把你单位的计量确认的相关文件和表格发来参考下吗?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部分:计量确认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中计量确认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 术语
3.1 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3.2 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定、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3.3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实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4 计量验证——顾客的计量要求(CMR)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的直接比较。
3.5 确认间隔——从上一次计量确认过程到下一次计量确认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
4 职责
4.1 计量部是计量确认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检定/校准方法的选择及确认;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负责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负责检定/校准的实施。
4.2 公司各单位负责按计量部提供的检定/校准结果对测量设备实施计量确认,要求进行配合,负责计量验证的实施。
5. 过程控制
5.1 校准方法的选择
计量部应采用满足使用单位需求并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校准的方法,包括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也可使用经过验证能满足预期用途的自行制定的校准规范。方法选择时应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
5.2 校准方法的确认
5.2.1 当使用最新版本的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开展校准时,无需另行对校准方法进行确认。
5.2.2 当采用非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开展校准时, 计量部负责组织方法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用途。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确认人员应填写《方法确认记录表》,经领域技术管理者审核,技术负责人确认。计量部应收集和保存使用的确认程序、确认所获得的结果、以及该方法是否符合预期用途的结论等。
5.2.3 方法确认可采用下列方式之一或其组合,当对已确认的非标准方法作出修改,应制订成文件并重新进行确认。
a. 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校准;
b. 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c. 实验室间比对,按Q/WZD260.29-2013《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程序》执行;
d.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评审;
e. 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5.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评定按Q/WZD J217﹒12-201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执行。
5.4 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
5.4.1 计量确认间隔依据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确定,在综合考虑经济性和风险性的前提下,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其随后的计量确认间隔,一般不得超过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推荐的确认间隔。
5.4.2 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缩短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
a. 使用频次显著增加;
b. 使用环境显著变化;
c. 在现场巡检或抽查中连续两个周期发现不合格;
d. 连续两个周期检定因误差超出允许极限误差导致检定/校准合格率低于90%;
e. 其它明显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特性变化的情况。
5.4.3 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延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
a. 使用频次显著减少,且设备的计量特性不是时间的函数;
b. 在初始计量确认间隔内,连续两次确认合格且没有产生不合格的风险;
c.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几乎不发生变化。
5.4.4 计量管理人员根据测量设备周检统计结果,提出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调整报告和具体的确定或调整方案,经计量部主管领导批准后予以实施。
5.5 测量设备的调整控制
5.5.1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不满足预期的要求,必要时,应对测量设备进行调整或修理,并做好调整或维修记录。
5.5.2 对经调整或修理的测量设备,应再次进行检定/校准,并根据需要调整确认间隔。
5.5.3对经调整或修理的测量设备,经再次检定/校准,满足预期的要求后,由维修人员对影响其计量特性的调整装置实施封缄或采取保护措施。
5.5.4 需要封缄或采取保护措施的测量设备,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必须封缄或采取保护措施。
5.5.5 公司采用的封缄形式有:铅封、漆封、标签等。
5.5.6 封缄或保护装置的位置,技术说明书或有关技术规范有明确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无技术说明书或相关技术规范的明确规定的,由计量部作出决定。
5.5.7 封缄或保护装置的标志应明显,不易脱落和损坏,一经改变即可被发现。
5.5.8 封缄或保护装置的完整性被破坏,由计量部按Q/WZD J217﹒15-2016《不合格控制程序》进行相应处置。测量设备使用单位按计量部要求予以实施。
5.6 检定/校准实施
5.6.1 公司具备检定/校准能力、已经开展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必须在公司内部进行检定/校准。
5.6.2 对公司没有能力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可委托其它检定/校准机构进行,受委托的机构应具备所承担的检定/校准项目的能力并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资格,相关要求按Q/WZD J217﹒9-2016《外部供方控制程序》进行。
5.6.3 检定/校准应按规定的确认间隔和校准规范或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
5.6.4 用于检定/校准的测量标准,其量值必须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防计量标准。
5.6.5 实施检定/校准时,使用的技术规范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
5.6.6 实施检定/校准时,用于检定/校准的所有测量设备必须经过计量确认,并有表明其合格状态的有效的计量确认标识。
5.6.7 实施检定/校准和校验的人员,持有省国防科工办颁发的计量检定员/校准员证,并持公司授权的上岗证,依法独立实施检定(校准)工作。
5.6.8 开展检定/校准的场所,其环境条件应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有相应的修正措施,且修正后的检定/校准结果经验证满足设计要求。
5.6.9检定/校准人员按照国家检定规程或计量确认过程的设计要求,实施对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并记录检定/校准结果。
5.6.10 校验人员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校验。当检定/校准结果与校验结果相差较大时,应重新进行检定/校准,再次校验后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确认,必要时,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5.6.11检定/校准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置,按Q/WZD J217﹒15-2016《不合格控制程序》执行。
5.6.12 计量职能部门对各类记录报告、证书、标识等的签字人要有授权内容书加以说明签字人员的范围。
5.6.13 对经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检定/校准员出具证书或报告,经检定/校准员、校验员签字后,由相关专业技术主管签字,加盖检定/校准部门专用印章后提供给顾客。对送外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由计量部保存检定/校准证书原件,将检定/校准证书的复印件与测量设备一同交付给使用单位,该复印件作为使用单位实施计量确认的依据应妥善保存。
5.6.14 只在本单位使用的测量设备,如无特殊要求,经检定/校准、标识后,可以不出具证书或报告(计量标准除外),以检定/校准记录作为计量验证的依据。
5.6.15 公司最高标准器和国家规定实施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必须按照国家检定系统表和检定规程的要求执行。
5.7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5.7.1 需要时,计量确认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
a. 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
b. 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
c. 计量确认结果;
d. 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
e. 计量确认程序的标准号;
f. 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g. 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
h. 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i. 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理等;
j. 使用限制;
k. 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
l. 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
m. 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n. 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
o.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
p. 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5.7.2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格式由计量部提供。
5.7.3 如果测量设备在进行计量确认之前已经过检定/校准,并仍处在有效的检定/校准状态,在实施计量确认时,不必重新检定/校准。
5.7.4 对计量确认记录的重大修改或完全删除,由实施计量确认的人员提出报告,报告应写明修改或删除原因,经计量部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由实施计量确认人员执行。
5.7.5 出具的证书或报告、校准(检定)员、校验员、主管人员的签字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手写签名。
5.7.6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控制,按Q/WZD J217﹒2-2016《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5.8计量验证
5.8.1使用单位根据产品加工、项目、合同等要求确定计量要求,对用于生产经营过程指示、监视、工艺检测、产品质量检测、能源计量、安全环保监控等方面的测量设备(包括新配置的同类设备),用于一般测量时,测量设备经检定/校准满足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等要求,则认为该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已满足其计量要求,经检定/校准后由本专业计量检定人员填贴相应的计量确认标识(合格/禁用/封存/限用/准用)。
5.8.2 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项目,对所需测量设备有特殊的计量要求,则需进行计量验证,由使用单位或项目主管单位提出测量要求,与计量人员共同确定计量要求,计量检定/校准人员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比较验证,填贴相应的计量确认标识(合格/禁用/封存/限用/准用)。
5.8.3 如果需要进行调整或维修,经调整或维修后再进行计量确认。
5.8.4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根据计量部门提供的证书和报告对测量设备进行验证,并实施计量确认标识,做好验证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记录表
  
  
QR(W)45 01 15
  
  
测量过程名称
  
  
股骨钉工艺控制质量检验
  
  
产品工艺图号
  
  
ZGG-03-01
  
  
工序名称
  
  
车加工
  
  
测量参数名称
  
  
外径
  
  
测量范围及允许误差
  
  
Ø9.30+0.3  mm
  
  
测量过程计量要求导出
  
  
测量范围
  
  
(0-25)mm
  
  
稳定性
  
  
符合要求
  
  
准确度
  
  
——
  
  
允许误差/不确定度
  
  
+/- 0.05mm
  
  
分辨率
  
  
0.02mm
  
  
环境条件
  
  
常温
  
  
测量设备选择
  
  
设备名称
  
  
游标卡尺
  
  
统一编号
  
  
16检-001
  
  
型号规格
  
  
(0-125)mm
  
  
测量范围
  
  
0-125mm
  
  
使用地点
  
  
曲轴厂
  
  
生产厂家
  
  
成量
  
  
确 认 过 程
  
  
检定/校准
  
  
检定/校准单位
  
  
计量部
  
  
检定/校准依据
  
  
JJG30-1999
  
  
证书编号
  
  
123-456
  
  
检定/校准周期
  
  
6个月
  
  
检定/校准日期
  
  
2016.8.24
  
  
检定/校准人
  
  
张剑武
  
  
检定/校准结果
  
  
测量范围
  
  
(0-125)mm
  
  
准确度
  
  
——
  
  
分辨率
  
  
0.02
  
  
稳定性
  
  
符合要求
  
  
允许误差/不确定度
  
  
+/- 0.04mm
  
  
计量验证
  
  
验证结果
  
  
合 格
  
  
验证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决定和措施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结果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允许使用。
  
  
确认:
  
  
  
  
审核:
  
  
  
  
批准:
  
  
  
hblgs20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9-12 08: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搞的太复杂了,你搞的实际就是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计量确认只是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小过程,我们的操作是对内部校准只要合格就可投入使用不需要再确认,对外部校准主要是对证书内容的确认,如,使用标准是否符合要求,校准结果是否有错误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是按标准一条一条对着编的,感觉内容上应该要和标准对应,之前我们也是自检自校的贴合格证或准用证,外部的做证书确认,问题是外审老师提出没有和测量要求进行比对验证,验证合格都贴计量确认合格证,所以把文件重新编写了一遍 ,越搞越麻烦,请热心量友把自己单位做的发一套给我参考,372966100@qq.com,谢谢了!
发表于 2016-9-13 1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x86438751 发表于 2016-9-12 08:53
文件是按标准一条一条对着编的,感觉内容上应该要和标准对应,之前我们也是自检自校的贴合格证或准用证,外 ...

你这样做的,稍微完善一下就好了,完全按老师说的来,有的忙了
发表于 2016-9-20 14: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做法很好,很规范,满足GB/T19022标准要求。至于是否可以再简化一点以提供计量确认工作效率,可以再研究一下。总之一点,要抓住“计量确认”定义的核心,抓住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预期使用要求”,做到这一点就做到了计量确认。因此,“预期使用要求”是什么要首先确定,与预期使用要求有关的所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什么也必须获得,剩下相比较和给标识的工作人人都会,这也就完成了计量确认。
  你的问题是:同一件测量设备用于两个不同的测量过程要不要搞两次计量确认,如果有上百上千种产品,是不是对每种产品对应的每道工序的测量都需要进行计量确认?
  这属于同一件测量设备用于若干个不同的测量过程中如何进行计量确认的问题。我的观点是:
  在所有该测量设备覆盖范围的测量过程中,选择测量范围最大的那个测量过程的范围作为拟确认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特性要求,选择准确度要求最高(控制限最小)的那个测量过程控制限,作为导出拟确认测量设备允差特性的初始值,导出测量设备的允差要求。这样就可以确保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覆盖所有测量过程的测量范围,测量设备的允差满足所有测量过程控制限的控制要求,而没有必要上百上千种产品用同一件测量设备必须计量确认上百上千次的繁琐局面。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几何量计量中存在,例如同一件卡尺用于许许多多种产品的许许多多个参数的测量,其它计量领域同样存在,例如同一套温度监控系统同时监控进料端、出料端和加工或化学反应端的温度,也不需要进行三个计量确认。
发表于 2016-9-20 17: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1.确认计量器具是否合格,我认为这才是计量确认的事。
2.确认某一测试流程是否可以使用此计量器具,比如该用卡尺还是用千分尺,这应该是MSA的事。
发表于 2016-9-22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利阿友 于 2016-9-22 11:35 编辑

1、特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通常是规程规范要求,量化了的指标参数)是计量确认管的事(基础定义如此);
2、特定被测参数选择什么样的计量器具,是量检具选型的问题,是内部操作程序及相关标准的问题,比如说量检具误差与特定被测参数的分配比例;
3、特定量检具符不符合实际检测要求,是验证问题,比如说计量性能参数核实、实际的能力验证、测量能力指数分析;
4、特定量检具在特定测量系统内具不具备持续的监控能力以及评价分析整个测量系统的变异及改进机会,是MSA的问题;
个人感觉楼主的问题应该是3所述范畴,即审核老师要确定:证明一个特定量具能测量特定质量特性。楼主的那张表说明不了问题,做跟没做一个样(当然,道行不高的审核员那边,基本确定可以过关),没有实际验证,有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感觉。验证的策略,规版讲的比较到位,选精度高的一个验证,自然其它精度要求低的就无问题了。如果审核老师不认可,要求你每个都验证,那只有恭喜你:你碰到了教条主义的审核员了。
感觉楼主对计量确认这个名词使用到错误的地方了。计量确认与MSA,从本质上讲,我个人认为都是属于工具方法之类的要求,都有一套完整的定义与操作流程。但从出处上讲,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内的概念(一个是测量领域的一个是质量体系五大工具之一)。因此,你所说的变成了MSA,也是不恰当的,MSA整体要求及复杂程度要复杂得多。
发表于 2016-9-25 22: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确认应该来源于ISO10012的第一部分,刚引进的时候也曾被翻译为计量检测系统,这份标准的第二部分就是测量过程控制。我感觉楼主好像是将两部分搞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0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6-9-20 14:01
  你的做法很好,很规范,满足GB/T19022标准要求。至于是否可以再简化一点以提供计量确认工作效率,可以 ...


规版主你好,在坛子里看过很多关于计量确认的帖子,如您这种观点的帖子不少,我的理解是计量确认虽然确认的是测量设备,但根据标准的说法,其核心是围绕测量进行的,即有测量就有计量确认,无非是对于连续生产的企业(流水线企业、大批量生产模式)来说只做一次,我们企业是小批量甚至是单件生产的情况,所以针对产品的不同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测量需求,如:生产过程的测量因为不是最终产品成型的加工过程的时候,测量要求会略低于产品成型最终加工过程的测量要求,由于加工和检验所处的场地的影响,所采用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都会不同,计量确认就显得更加重要,加工过程计量确认没做好,产品质量会有巨大隐患,检验过程计量确认没做好,会导致误判,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只要有测量就必须进行计量确认。
在所有该测量设备覆盖范围的测量过程中,选择测量范围最大的那个测量过程的范围作为拟确认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特性要求,选择准确度要求最高(控制限最小)的那个测量过程控制限,作为导出拟确认测量设备允差特性的初始值,导出测量设备的允差要求我也考虑过,比如一把0-200mm的游标卡尺,分度值0.02mm,检定规程允许+/-0.04mm示值误差,实际检定+0.02mm,判定合格,按以上所说,我只需要规定这把尺用于0-200mm或66-133mm的测量范围、公差+/-0.06mm或+/-0.12mm的产品测量即可,是这样吗??
T{UUBCWYVX]8@V31}1%3LN7.png
发表于 2016-9-29 20: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x86438751 发表于 2016-9-29 09:48
规版主你好,在坛子里看过很多关于计量确认的帖子,如您这种观点的帖子不少,我的理解是计量确认虽然确 ...

  你的理解很到位!你提出的是同一件测量设备用于若干个测量过程时的计量确认如何办的问题,这相当于要招聘一个人,需要他兼职好几个工作岗位如何招聘。这就要求此人应具备适应所有岗位标准中相同岗位要求最苛刻条件的能力。以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和示值允差来讲,其测量范围应能满足所有测量过程中最大的测量范围,其示值允差应该满足所有测量过程中控制限最窄的控制限。例如长度、直径、壁厚三个测量过程的要求分别是158±0.20mm,45±0.05mm,8±0.12mm,那么三个测量过程的最大测量值是158.20mm,最小允差±0.05mm,即最窄控制限是0.10mm,0.10÷3=0.03mm。测量范围不小于158.20mm,示值误差不大于0.03mm就是三个测量过程最苛刻的要求。
  根据三个测量过程最苛刻的要求,如果是测量范围上限200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就可以确认合格。如果是测量范围上限150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和测量范围上限300mm,分度值0.02mm的卡尺,就应该确认为不合格,一个是测量范围不满足,另一个是示值误差最大允许值不能满足。
发表于 2016-9-30 16: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前对测量设备做好点检,再做MSA.
发表于 2021-7-30 14: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学习。有所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19 08:33 , Processed in 0.0744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