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角度/平直度] 平板规程中附录C中的数据处理,请问?

[复制链接]
cxp 发表于 2018-4-11 0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平板规程最后面的例子中,后面的δ0 δn是怎么来的,,我以前学过,现在忘记了,因为现在都是用的电脑程序自动计算平面度,看规程δ0是起始端对于理想面的偏差。δn是终止对理想面的偏差,该怎么理解,用谁减谁,我都忘了,奥,还有2013版的那个附录案例中,数据处理是错误的,格数换算微米错误
IMG_1138.JPG
IMG_1139.JPG
xqbljc 发表于 2018-4-11 16: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您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您对采用对角线评定的方法还不够熟悉,我们先看一下JJG117规程对角线评定方法的文字描述:
            对角线.jpg
        由上述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对角线评定方法的评定基准位置是由空间两条对角线各自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的两端点连线来确定的(需要有点空间概念)。这与数学中空间两条直线可以确定唯一性的一个平面的定理是相通的。“通过平板工作面的一条对角线”则意味着这条对角线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的两端点连线在理想平面(评定基准)上,所以该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偏差就是对理想平面(评定基准)的偏差,故δ0= δn=0;“平行另一条对角线”的文字描述则表明:理想平面(评定基准)与这条对角线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的两端点连线平行(一般情况下这条对角线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的两端点连线不在理想平面(评定基准)上),所以该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偏差,再加上一个平移量(两条对角线中间交点的高度差Δh,Δh=C3(a1e5)-C3(e1a5))就是各个受检点对理想平面(评定基准)的偏差(故δ0= δn=0+Δh)。

        上面的东西搞清楚了,您的问题“后面的δ0 δn是怎么来的”就很简单了,对于四条边线的δ0、 δn,可以从相关联的两条对角线起、末点查找;中间非对角线、非边线截面的δ0、 δn,可以从相关联的四条边线上查找。总之,把对角线评定方法的定义搞清楚了,事情还是非常简单的。

        您谈及的“附录案例中,数据处理是错误的”,此事情很正常,毕竟由非业内人士对修订的规程来把技术、文字关,不出错也是不可能的。您谈及“格数换算微米错误”,说明您还是清楚需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换算”,就这一点来讲,说明您比胡言乱语直接“读出高度差的测得值(长度单位μm)”人的水平要好得多,胡言乱语之人妖术了得,是无需进行“换算”的。至于“换算微米错误”也属前面谈到的事情很正常。如果您能够再细心些,结合规程后面的不确定度评定来看,您会看出包括换算公式在内的错误更多。
 楼主| cxp 发表于 2018-5-28 1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xqbljc 发表于 2018-4-11 16:37
由您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您对采用对角线评定的方法还不够熟悉,我们先看一下JJG117规程对角线评定 ...

谢谢,学习了
xqbljc 发表于 2018-5-30 0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8-5-30 09:18 编辑


         不必感谢,量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而已。

         下面以具体的8截面25点为例,再啰嗦一下δ0、 δn的计算取值:
          ①、在两条对角线截面,由于规定了a1e5截面“通过平板工作面的一条对角线且平行.........为理想平面(评定基准)”,
          则:a1e5截面这条“通过理想平面(评定基准)的对角线,其δ0=δn=0;
          ②、在两条对角线截面,由于规定了e1a5截面为“平行理想平面另一条对角线,且Δh=C3(a1e5)-C3(e1a5)),
          则:e1a5截面这条“平行理想平面另一条对角线,其δ0=δn=0+Δh;
          注:由上述可以看出,两条对角线中,其中“通过”的δ0、 δn等值为0,“平行”的δ0、 δn等值为Δh。
           (数据处理软件,出于不显示负值的考虑,对理想平面(评定基准)进行了平移,故δ0、 δn尽管分别各自等值,但并不一定分别等值为0,或分别等值为Δh,但其最后的平面度数值肯定是相同的。所以,对角线法评定的显著特点就是:两条对角线的δ0、 δn分别各自等值。)

          ③、在四条边线截面:
                a1a5截面的边线 :δ0=a1(a1e5)=0、 δn=a5(e1a5)=Δh;
                a1e1截面的边线; δ0=a1(a1e5)=0、 δn=e1(e1a5)=Δh;
                a5e5截面的边线; δ0=a5(e1a5)=Δh、 δn=e5(a1e5)=0;
                e1e5截面的边线;δ0=e1(e1a5)=Δh、 δn=e5(a1e5)=0;
          注:由上述可以看出:在四条边线截面,其δ0、 δn可以从相关联的两条对角线起、末点找到。

        ④、在两条中线截面:
                a3e3截面的中线:δ0=a3(a1a5)、 δn=e3(e1e5);
                c1c5截面的中线:δ0=c1(a1e1)、 δn=c5(a5e5)。
          注:由上述可以看出:在两条中线截面,其δ0、 δn可以从相关联的四条边线的中点找到 。

          通过上述所讲,大家可以看出,尽管论述的正确无误,且仅需初等数学基础即可,但确实够啰嗦的。所以最好还是将对角线评定方法的定义清晰的理解为好。所以在这里,还是向大家再次推荐本论坛深圳渔民量友“权当是做个游戏,有助于对测量方法的理解”的论述,该论述如下:
        假如直线度手算没有问题的话,平面度手算也不难。我们撇开公式不说(公式有时候会把人搅昏),其实检平板平面度就是在规定的位置检定若干条直线度,再把它拟合到一个平面上。我们想象把算好的各测量位置的直线度放在原位(它们是独立的直线度曲线实为折线,首尾为零),拟合的第一步,以一条对角线为基准;第二步,把另一条对角线的中心点拟合到作基准的对角线的中心点上,这需要把第二条对角线整体垂直平移,平移量是两条对角线中心点的差值。想象一下此时的空间图像,是一个搭好的十字骨架;第三步,选择任意一条边,将它拟合到十字骨架上,此时直线的一端和基准线的零点重合,将直线绕重合点抬起一个高度,使得另一端与另外一条对角线的端点重合,抬起的高度值就是两条对角线中心点的差值;第四步,依次将其他边线拟合到骨架上;第五步,拟合过中心点的两条直线,首先垂直平移直线,使其一端与某边线的中点重合(比如与a3点重合),然后再绕a3抬起直线,使另一端点与对应边线的中点重合(比如与e3重合),抬起量是a3与e3的差值。同样方法处理另外一条过中心点的直线。绕点抬起一高度,中间各点需要按比例内插,应该不用说啦。
      计算熟练的话,25点的平面度计算,10分钟够了。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练习一下手算,权当是做个游戏,有助于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如果楼主愿意在测量原理上搞得更透彻一些,可以看一下http://www.gfjl.org/viewthread.php?tid=164138&extra=&page=8中的180楼~185楼,总之,“对角线法手算平面度”,实际上仅仅牵扯一个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其余那些众多的计算公式,实质上都是由一个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变异”而来,没有什么难度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6-9 16: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8-6-9 17:01 编辑

  表格没有上面描述的那么复杂。表格共11列,前6列是实现测量基准的统一,7、8两列是格数转换成高度差值,后3列是用两端点连线(使两端点高度差为0)时的各受检点高度差评定结果。节距法测量平直度,读数值是相邻两点的高度差,是后一点相对于前一点的高度差。因此测量基准自始至终变化着。比较各点的高度必须统一测量基准,用逐点累积将读数值统一到同一测量基准(起始点)在所难免。
  以你给的第一张图为例,读数值(第3列)分别为:0、42、44、46、44。第4列多余可不要,直接累积得:0、42、86、132、176(相当于第5列)。第6列也多余,可用来说明第7列数据来源:0+0x=176+4X,解之得x=-44,乘以各点序号得:0、-44、-88、-132、-176。与第5列对应序号数值相加得第7列:0、-2、-2、0、0。至此完成了测量基准的统一。
  所用测量设备是桥板和水平仪的组合,桥板跨距180mm,水平仪分度值0.005mm/m(注:新规程使用了旧规程的数据,却写错了水平仪的分度值)。此时水平仪不再是独立使用的仪器,而是新测量设备的显示器,分度值不再是小角度(单位mm/m),而是高度(单位μm)。新分度值为桥板跨距与原分度值的积:180×0.005=0.9μm,即每格代表被测量值0.9μm,两格为1.8μm,这就是第8列。
  第一张表是第一条对角线的数据,是确定对角线平面的“根”,计算到此即可结束。后面给出的第9、10、11三列,纯粹是为了与其它表格内容保持一致,对于第一条对角线没有一点实际价值,实际工作中可以不要,以提高工作效率。
xqbljc 发表于 2018-6-10 12: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8-6-10 13:23 编辑

          臭气熏天的规氏歪理邪说,磨磨唧唧的唠叨个没完没了,这不就是站着茅厕拉不完的屎吗!

        “测量基准自始至终变化着”的说辞,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大家都清楚,所谓的测量基准是使用仪器“在测量过程中,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或参考面)”,根本不存在什么参考点的概念。如果这个被使用的仪器“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或参考面)”是在“自始至终变化着”,那么“测量过程”又如何能够得以进行下去?“测量值”又如何能够“获得”(读取)?还胡言乱语“测量基准自始至终变化着”,已经不需要继续使用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了,后面的数据处理(评定)过程(至终),还需要被使用的仪器“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或参考面)”吗?蓄意误导、忽悠公众对于“学术流氓”来讲,就不能有个其码的底线吗?!“搅屎棍子”横嘴说“后一点是前一点的测量基准”,刹那间又竖嘴说“同一测量基准(起始点)”,那么请问:这所谓的测量基准到底是无数个呢?还是就一个(起始点)?屡屡自我掌嘴,老琉球你到底是疼还是不疼?自虐的嗜好也实在是够奇葩了吧?!

        “确定对角线平面的“根””这样的文字表述实在是够蹩脚的,莫非是对角线平面开出的平方“或立方“?就算是信口开河瞎讲一气,也得讲点人话吧?!

        规程中给出了数据处理实例,竟被倚老造过之人斥之为这“多余”,那“也多余”,搞搞清楚,规程给出的实例是表格计算实例,不是什么规氏所谓的“解析”实例。动辄攻击国家规程的实例“多余”,实则是某位“搅屎棍子”最“多余”!这不,“学术流氓、搅屎棍子”被定点清除出版主群队伍了,“多余”之人得到了“善报”。所以,论坛的民意得到了体现,“搅屎棍子”灰头土脸的狼狈相实在可悲,呵呵,一切也就“统一”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6-11 02: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技术讨论,请6楼放自重点,请不要满嘴恶臭地骂人。你连什么是测量基准,什么是评定基准,什么是测量设备,基本概念都搞不清,还有脸骂别人“胡说八道”吗?测量基准可以是面,可以是线,也可以是点,点线面这些几何要素都可以用来当测量基准,你否认不了点基准的存在。在宇宙中,测量月球的位置,我们可以以太阳的中心点作为测量基准,也可以以地球的中心点作为测量基准,这些基本理论给你讲永远都是对牛弹琴。平面度误差本质上是各受检点相对于某理想平面的高度差,但这个理想平面并非送到你手中,而是通过测量每一个受检点的高度找出来的,每一个受检点的高度可以以一个平面做测量基准,也可以用一条直线做测量基准,当然更可以用某一个点做测量基准。节距法测量正是以一个点做测量基准读取另一个点相对于它的高度。但节距法是不断地移动桥板,每移动一次,测量基准点和受检点都在发生变化,这种浅显的道理你懂吗?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6-11 03: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4列和第6列多余不多余,我在5楼已经用实践证明了,我省略了第4列的过程和数据,一样得出最后的结果。
  有的人虽然曾经是全国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但是长期以来钻研骂街技术,自持有老本可吃,不学无术,他那点老本已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这种人连测量基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在其眼中“点”是万万不能作测量基准的。
  其实节距法的真实原理是利用桥板与小角度仪组合,依次逐点检测相邻两点的高度差,通过数据处理将相邻两点的高度差统一到以同一个点为测量基准的高度,再按规定的评定基准评定直线度或平面度。走上骂街之路后的人只知道满大街跳着脚骂人,理解不了“测量设备”新概念,不懂桥板与水平仪的组合是另一套崭新完整的测量设备,不知道水平仪的分度值符号mm/m是SI导出单位,也是SI导出单位的十进分数单位,死抱着mm/m是什么“因子”,连因子是符号还是数据都不懂,此人已经完全与平直度检测专家的名誉背道而驰了。我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取消此人平板检定规程的主笔实在是太英明了,否则检定规程永远都别想修改他所坚持的那些个低级错误。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8-6-11 20: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那里满口恶臭地骂街,谁的语言臭气熏天,我不做评论,大家都有识别能力。
  “测量基准自始至终变化着”的说辞正确与否,事实就摆在那里。以直线度检测为例,假设5个受检点(等分4个跨距),起始点设为0,依次为1234,那么桥板的两个支撑点最初是跨在0和1上的,以0点为测量基准,测量点1相当于点0的高度,然后移动桥板,以点1为测量基准测量点2相当于点1的高度,再移动桥板以点2为测量基准,测量点3相对于点2的高度,最后以点3为测量基准测量点4相对于点3的高度。每移动一次桥板,测量基准就发生一次变化,这就是典型的测量过程中测量基准不统一的客观事实,谁也否定不了。在进行等分盘及滚刀圆周节距检测时,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xqbljc 发表于 2018-6-12 06: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倚老造过之人竟然能提出“谁在那里满口恶臭地骂街,谁的语言臭气熏天”的疑问,这不就是现代版的 隔壁“小孙子”不曾偷吗?!那些大面积的刺激大家眼睛的蓝色字面规氏精神文明语言”,早已证实了老不正经就是“骂街的始作俑者”,所以其当下不得不哀叹“大家都有识别能力”。

         平直度的节距法测量,争议之一就是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基准”到底是什么?下面简单的将某位“学术流氓、搅屎棍子”多年来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部分说辞整理、剖析如下:按照规氏理论:①、“起始点是测量基准”;②、“后一点是前一点的测量基准”;③、“两端点连线是测量基准”;④、“对角线起、末点是测量基准”;⑤、“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测量基准”................;当下在7楼,“搅屎棍子”的规氏理论又有了“创新”:“点1为测量基准测量点2 ............ 点3为测量基准测量点4”......,不断“创新”的胡言乱语明显又推翻了“一点是一点的测量基准”的规氏理论,而变成“一点是一点的测量基准”。如此奇葩搅屎、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自我掌嘴的伪理论,难怪其自己不得不承认“自始至终变化着”,这不就是“帕金森”综合症发作的症状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横竖嘴功能吗!“学术流氓”就不要继续不断的搞奇葩“创新”了,其就告知大家,是否可以用“搅屎棍子”独特的横竖嘴做“测量基准”呢?语无伦次、朝三暮四、变幻莫测、神乎其神、横竖一线间,大家看,是不是完全可以有?!

        平直度的节距法测量,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基准”到底是什么?本人在本主题版块6楼,以及过去许多帖子中已经多次阐述过了,此贴不再重复。有兴趣的量友还可以看一下GB/T11336和GB/T11337,那里有明确的“测量基线”和“测量基面”的定义,定义中还有“参考线”和“参考面”的术语,但遗憾的是国标“测量基准”定义中就是没有“参考点”的术语及概念,要想找到“参考点”的术语及概念,只有去查阅独特、奇葩、自创且不靠谱并臭气熏天的规氏理论。呵呵,独一无二、奇葩空前的规氏歪理邪说即将要获诺奖了,大家点赞并恭喜吧!


补充内容 (2018-6-15 17:08):
嗨,用了3天的时间审核通过了一个帖子......。还是删除吧,免得重复。
xqbljc 发表于 2018-6-12 07: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倚老造过之人竟然能提出“谁在那里满口恶臭地骂街,谁的语言臭气熏天”的无耻疑问,这不就是现代版的 隔壁“小孙子”不曾偷吗?!那些大面积的刺激大家神经的蓝色字面规氏精神文明语言”,早已证实了老不正经就是“骂街的始作俑者”,所以其当下不得不哀叹“大家都有识别能力”。

      平直度的节距法测量,争议之一就是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基准”到底是什么?下面简单的将某位“学术流氓、搅屎棍子”多年来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部分说辞整理、剖析如下,按照规氏理论
      ①、“起始点是测量基准”;
      ②、“后一点是前一点的测量基准”;
      ③、“两端点连线是测量基准”;
      ④、“对角线起、末点是测量基准”;
      ⑤、“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测量基准”................;
      当下在7楼,“搅屎棍子”的规氏理论又有了“创新”:“点1为测量基准测量点2 ............ 点3为测量基准测量点4”......,不断“创新”的胡言乱语明显又推翻了“一点是一点的测量基准”的规氏理论,而变成“一点是一点的测量基准”。如此奇葩搅屎、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自我掌嘴的伪理论,难怪其自己不得不承认“自始至终变化着”,这不就是“帕金森”综合症发作的症状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横竖嘴功能吗!“学术流氓”就不要继续不断的搞奇葩“创新”了,其就告知大家,是否可以用“搅屎棍子”独特的横竖嘴做“测量基准”呢?语无伦次、朝三暮四、变幻莫测、神乎其神、横竖一线间,大家看,是不是完全可以有?!

      平直度的节距法测量,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基准”到底是什么?本人在本主题版块6楼,以及过去许多帖子中已经多次阐述过了,此贴不再重复。有兴趣的量友还可以看一下GB/T11336和GB/T11337,那里有明确的“测量基线”和“测量基面”的定义,定义中还有“参考线”和“参考面”的术语,但遗憾的是国标“测量基准”定义中就是没有“参考点”的术语及概念,要想找到“参考点”的术语及概念,只有去查阅独特、奇葩、自创且不靠谱并臭气熏天的规氏理论。呵呵,独一无二、奇葩空前的规氏歪理邪说即将要获诺奖了,大家点赞并恭喜吧!








补充内容 (2018-6-15 18:52):
刚刚看到7、8楼的帖子,堂堂大名“学术流氓”的帖子,也要经审核而延期补发了,“巡视”大臣感受如何?憋屈的感受能够分享吗?

补充内容 (2018-6-15 18:57):
点基准的存在”在GB/T11336和GB/T11337中能找到依据吗?“月球、太阳、地球”如此广阔的空间胡扯瞎绕,实在是无聊!

补充内容 (2018-6-15 20:53):
在GB/T11336和GB/T11337中有“参考线”、“参考面”的术语,但就是没有“参考点(点基准)”的术语,呵呵,不知天高地厚的老东西去攻击国家标准吧。
 楼主| cxp 发表于 2018-7-19 11: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xqbljc 发表于 2018-6-12 07:28
倚老造过之人竟然能提出“谁在那里满口恶臭地骂街,谁的语言臭气熏天”的无耻疑问,这不就是现代版 ...

谢谢老师,我还想问一下,9点 时的算法跟25点是一样的吧,还是有简单方法,
我对平板平面度的理解,就是2条平行的对角线为基准,各点相对变化量组成平面,
对于最后的数据处理时,一定要符合最小条件原则吗,可以直接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吗,虽然比起来数会大一点,我感觉没啥问题,对于定级影响不大
 楼主| cxp 发表于 2018-7-19 1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不确定度的评定,小于1/3最大允许误差为目标不确定度,只要比这个小就可以了吧
xqbljc 发表于 2018-7-20 1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cxp 发表于 2018-7-19 11:17
谢谢老师,我还想问一下,9点 时的算法跟25点是一样的吧,还是有简单方法,
我对平板平面度的理解,就是2 ...

        使用对角线法评定平面度,不管是9点、25点、49点还是121点........,数据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毕竟采用对角线法评定平面度仅仅牵扯一个两端点连线计算公式(唯一性的),也就是JJG117-2013规程附录B中的计算公式(B.3)。

        您谈及的“对平板平面度的理解,就是2条平行的对角线为基准,各点相对变化量组成平面”,此话,我似乎有些看不懂。我在2楼的个人理解和认知的表述为“对角线评定方法的评定基准位置是由空间两条对角线各自被测截面的误差折线的两端点连线来确定的(需要有点空间概念)。这与数学中空间两条直线可以确定唯一性的一个平面的定理是相通的”,由此“以工作面上各测量点对理想平面偏差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做为平板工作面的平面度”。此所谓的平面度应该讲一般并不符合平面度的定义(不符合最小条件准则),毕竟做为评定基准的理想平面只是一个,而不是包容实际受检平面的,且距离为最小的一组平行平面。但是,这样由对角线法评定得出的平面度是国家规程/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一种近似方法,并非“一定要符合最小条件原则”,从产品生产及产品检验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要求更严了。当然在对检测结果有争议时,还是要按最小条件准则来进行评定。

      “不确定度的评定,小于1/3最大允许误差为目标不确定度,只要比这个小就可以了”,您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本人没有什么需补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8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