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eses

[概念] 微信公众号开门篇:叶老师给您解析不一样的测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31 10: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21-3-31 12:4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21-3-31 09:54
56是数值,是量的数值表达。数值56在数轴上是一个唯一的点,其发散性是0。

您给出了56这个数值,那就是 ...

您在混淆"量"与"值"的概念……56kg只是一个"值",若脱离所赋予的"量",是没有意义的(在数学中,也要用适当的符号标记抽象的"量",讨论才有意义。)………"56kg",可以是一头猪的在刚吃饱的重(质)量,也可能是一头猪吃饱后撒了泡尿后的重(质)量,……,就看到一个"56kg"的"值",谁知道是什么含义?说它是"常量",我只看到混淆了"量"、"值"概念。

如果从"很较真",世上是不存在"常量"的。但是,从"实用"的角度看,则会有若干若干的"常量"---"常量"是一种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量的模型"---在实用范围内(条件下),量值近似唯一不变(可能的变化远小于人们应用所"在乎"的程度)的"量"。…………在"量值基准"研究者的"世界",大概是没有"常量"的?  在日常生活及工程测试计量"世界",存在"常量"【 实际就是其"固有(本质)不确定度",从"应用"的角度看,小的"不值一提"的"量"】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3: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21-3-31 13:29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21-3-31 12:40
您在混淆"量"与"值"的概念……56kg只是一个"值",若脱离所赋予的"量",是没有意义的(在数学中,也要用适 ...

测量学就是用数值来描述量的大小程度,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但决不存在脱离所赋予的量的意思。无论什么测量理论,这都是必经之路。

数学上的常量就是数值,数学是用数值来描述变量,每个数值在数轴上都是一个唯一的点,数值是参照系。如果没有了参照系,就什么也说不清楚了。

变量之所以是变量,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可能取值,这是纯粹的数学概念。不是客观上处于变化状态的物理量的意思。

世上是不存在"常量"的-----这种对物理量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这种理解本身也是以数值为参照给出的,所以,只有数值是常量。


发表于 2021-3-31 15:1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21-3-31 13:22
测量学就是用数值来描述量的大小程度,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但决不存在脱离所赋予的量的意思。无论什么测量 ...

您从"误"解人们的一种"不太严谨"的表述【--所谓:示值的不确定度、示值的重复性、测得值的不确定度、…】出发,导出了一个混淆"量"、"值"概念,颠覆人们对"常量"认知的理论。

所谓的"示值的重复性"、"示值的不确定度",其实际含义是:"示值"对应的那个"显示量"的"重复性"、"不确定度",正是由于该"显示量"可能会取0.89、0.83、0.91、0.79、……之类参差不齐的"示值",才有所谓"重复性"、"不确定度"的存在;所谓"测得值的不确定度",同解。并非针对那些具体"值"说话-,因为没有意义!

说"8848.8m"这个具体值有多少"不确定度",只是您的"判决",有谁承认他确实这么理解了么?

表述上的"不严谨",可以改进。颠覆认知的"理论",让人接收不易。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6: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21-3-31 16:29 编辑
njlyx 发表于 2021-3-31 15:15
您从"误"解人们的一种"不太严谨"的表述【--所谓:示值的不确定度、示值的重复性、测得值的不确定度、…】 ...


我只是从严格的数学表达和概念说事,我反对通过偷换概念的手法去形成测量理论。我当然也知道人们对不确定度概念的理解方式---但他们都没有按数学表达式的原义理解,是他们在误解数学表达式的含义。

测得值是一个数值,数值不是随机变量,这从数学上讲没有问题。

请阅读《计量科学与技术》(2021-3)之《测量误差理论的真值中心论和测得值中心论》,建议您还是耐心看看我的解释方法,然后再做对比。

正是因为试图改进表述上的不严谨,所以才发现了理论逻辑的面目全非。
发表于 2021-3-31 16: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问题很简单,不必需要什么数学和统计学所谓严谨的概念和原理。

请不要改变术语,也不要改变现有术语的定义,一切遵循JJF1001-2011,请认真理解下列术语:真值(3.21)、测量误差(5.3)、测量结果(5.1)、测得值(5.2)、测量不确定度(5.18)。
现在有一个被测量需要测量,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可有下列几种情况:
1、没有实施测量,真值知道吗?当然不知道,知道了还要你去测量。测量误差、测量结果、测得值、测量不确定度也都不知道。这简直就是废话!
2、实施了一次测量,真值知道吗?还是不知道。真值不知道测量误差也就不知道。但是测量结果有了(包括测得值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根据采用的测量方法和选用的测量仪器评估的。
3、换用准确度相同的不同仪器再实施一次测量,真值和测量误差还是不知道。测量结果较2的结果会发生变化(测得值改变,但测量不确定度不变),因为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方法和选用的测量仪器的准确性未变。
4、换用准确度不同的仪器再实施测量,真值和测量误差还是不知道。测量结果较2、3的结果会发生变化(测得值改变,测量不确定度也改变),因为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方法虽未变,但选用的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发生了改变,换用准确度高的仪器则测量不确定度变小,反之变大。
结论:我们实施测量一定是根据测量的要求或目的,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来获得测量结果(包括测得值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是根据采用的测量方法和选用的测量仪器评估的,一般来说,采用不同准确度的测量仪器,就会得到不同准确度的测量结果,即不确定度的大小不同。在这之前没有真值和测量误差什么事,也不可能知道真值和测量误差的什么分散性。只有知道了测得值和测量不确定度,才知道了真值所处的区间:测得值±测量不确定度,这才有了真值的分散性,以及其分散性的大小,这种分散性与真值无关,而是与测量手段有关。
发表于 2021-3-31 17:2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 发表于 2021-3-31 16:38
其实问题很简单,不必需要什么数学和统计学所谓严谨的概念和原理。

请不要改变术语,也不要改变现有术语的 ...

【这种分散性与真值无关,而是与测量手段有关。】<<<  这说法有个前提"假设"-- 被测量是量值唯一、不变的"常量",也就是"真值"唯一的"量"。   不然,这种"分散性"也与"真值(本身的分散性)"有关。在许多实际"处理"中,正是"默认"了"真值"本身有"分散性"--- 在考虑所谓"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分量"时,认为它与"测量仪器引起的分量(B类方法评估)"无关。
发表于 2021-3-31 17:3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3-31 17:23
【这种分散性与真值无关,而是与测量手段有关。】

"测量不确定度"是基于"测量"评估(猜)出的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不一定是被测量(真)值的真正"分散性"。对于一般的被测量,前者包含后者;对于"常量"型的被测量,后者为"0","测量不确定度"完全取决于"测量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09: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 发表于 2021-3-31 16:38
其实问题很简单,不必需要什么数学和统计学所谓严谨的概念和原理。

请不要改变术语,也不要改变现有术语的 ...

您注意到了测量条件的变化,这个方向是我支持的,我多年前也是您这样想。

但需要补充的是,仅有仪器这一个条件的变化是不够充分的。要想让测得值序列的分散区间肯定包含有真值,就得让所有的测量条件都变,让所有的误差源都贡献发散,这样获得的测得值序列的发散性才能包含真值。

但一个测量中让所有测量条件都变化是不可能的,这只能依赖仪器计量行业的各种误差的检测资料,因为这些检测资料恰恰是在所有可能条件下获得的。这样,不确定度评定就成了一个误差的发散性的传播问题---一个只有测量方案而根本没有实施的测量也能评定不确定度了。

然后,在某些场合下把真值本身的不确定性(如李老师所说的真值本身的变化,定义不完整等)也看作是误差问题,合成出广义的不确定度。

又但是,这些思维要贯彻到所有测量方法之中时(譬如李老师提出的“白糖”问题),就会发现那种AB类不确定度评定根本不适用,AB合成充其量只是不确定度评定中的一个最简单的特例(而且还有概念误区),所以还是要完成一个全新的理论论述。

我这里再提一个另外的白糖问题,您看现有理论的AB类是否适用。

有三包白糖,用秤单独称量获得重量值分别为a、b和c,两两组合称量获得重量值分别是d、e和f,三包一起称量获得重量值为g。求三包白糖重量的最优测得值及不确定度评价。
发表于 2021-4-2 1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21-4-2 12:30 编辑
yeses 发表于 2021-4-1 09:50
您注意到了测量条件的变化,这个方向是我支持的,我多年前也是您这样想。

但需要补充的是,仅有仪器这一 ...


我的举例是最简单和普遍情况,即通常认为被测量的真值是相对恒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仪器的不准(其读数是相对恒定的)。简单的搞清楚了,再加上被测量和仪器的不稳定又有何难,再说,这些分量往往相对仪器的不准又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实施测量就是为了获得测量结果(通常包括测得值和测量不确定度),测得值获得要用到数据处理的理论,测量不确定度用到GUM或1059.1等的方法,如此而已。不就是为了一个不确定度表示符号问题,都这么多年了,目前从GUM到1059.1再到实验室认可相关文件规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有问题,因为都用习惯了就继续用吧。
您说测得值没有方差,测量误差和真值有方差。事实是我们实施测量根本就得不到测量误差和真值,一个也得不到。正确循序是通过实施测量获得测得值和测量不确定度,这个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得值相关联的(测量方法及选用的仪器),有了这个不确定度我们才知道了真值所处的范围, 这才认为获得了测量误差和真值的方差,再重复一遍,这个方差的大小主要与测量的手段有关。请注意先有谁后有谁,你说测得值有没有方差?
不要老盯在什么数学和统计学所谓严谨的概念和原理上。很简单,就看一个测量要获得什么,怎么获得就行了,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就是描述成花又有什么用!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3: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21-4-2 14:02 编辑
都成 发表于 2021-4-2 11:56
我的举例是最简单和普遍情况,即通常认为被测量的真值是相对恒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仪器的不准( ...


说通俗点吧,我就是要解决“白糖问题"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您若能按GUM或1059解决那当然更好啊,“测量手段”如34楼所描述,要获得不确定度评定值。
发表于 2021-4-2 16:5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eses 发表于 2021-4-2 13:55
说通俗点吧,我就是要解决“白糖问题"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您若能按GUM或1059解决那当然更好啊,“测量手段 ...

不知您要解决哪个"白糖问题"? 是您提出的"三包白糖"的问题吗?………如果是我以前提出那个所谓"白糖问题"("问题"表述的具体数值后来有些修正),主要是涉及所谓"测量模型"与"相关性的适当处理"问题,好像看不出您的理论是如何解决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4-2 16:59
不知您要解决哪个"白糖问题"? 是您提出的"三包白糖"的问题吗?………如果是我以前提出那个所谓"白糖问题 ...

因为您根本就没有看,我论文中有个基线解析算法的不确定度评定比您的白糖复杂得多。
发表于 2021-4-2 17:4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4-2 16:59
不知您要解决哪个"白糖问题"? 是您提出的"三包白糖"的问题吗?………如果是我以前提出那个所谓"白糖问题 ...

      设一包白糖的实际重(质)量为 X--真值,按"实用"观点,此X只有唯一真值,是"常量",只是我们不知道X值究竟是多少?--- 是个"不确定量"。
       用秤称它,记秤的"示值误差"为Δ,对X称量的"示值"为Y,可得"称糖"的"测量方程"为
        X=Y-Δ
       重复"称"这包糖n次,可得n个"示值"  Y : {y1,y2,…,yn},由此可统计出"示值"Y的所谓"标准偏差/标准不确定度"u(Y)【说明:假设这"秤"并非按"标准"分度的商用秤,不然,示值{y1,y2,…,yn}不会有变化--- u(Y)=0 】; 示值误差Δ的"标准不确定度"u(Δ)用所谓"B类方法"评估---根据秤的"最大允许误差"之类指标。
       在假定X是"常量"的前提下,"示值"Y与"示值误差"Δ必定是"相关的"(相关系数r一定"大于0",但也一定"小于1",具体值取决于秤的"示值误差"中所谓"随机"成份的比例),于是,X的"标准不确定度"u(X)为
    u(X)=√(u(Y)^2+u(Δ)^2- 2×r×u(Y)×u(Δ))
---> 多次重复称量取"平均"时,所得到的u(X)会小于u(Δ)。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2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njlyx 发表于 2021-4-2 17:40
设一包白糖的实际重(质)量为 X--真值,按"实用"观点,此X只有唯一真值,是"常量",只是我们不知道X ...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包白糖,需要同时获得三个测得值,但共有7个观测值---只有7个,n-t=7-3=4,统计无效;秤的示值误差既导致7个观测值彼此发散,也同时导致了它们的整体偏离,AB类根本区分不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5 08:22 , Processed in 0.0445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