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有计量,根据药物克数来定量,针灸如何计量?根据针的个数?
朱小明的奶奶中风了,送进了家门口的医院,好在奶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遗留了半边身体没法正常的动弹,严重影响了她的衣食起居。
从小小明就跟着奶奶长大,奶奶又十分疼爱小明,所以小明一听说奶奶病了,立即跟公司请了假,从外地飞回来照顾奶奶。每天陪着奶奶去做针灸、按摩、理疗等康复。
陪着奶奶做针灸的空档,小明有了疑问,我们都知道药物治疗疾病时都有规定的计量,起始量、最小量、最大量等等。针灸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有没有计量呢?针灸的最小量是多少?最大量是多少?
难道是根据针灸针的个数来定量吗?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大部分针灸医生对针灸针的个数却不那么敏感呢?有的医生甚至说多一根少一根都没所谓?这是为什么呢?
1.针灸针的个数会影响疗效吗?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通过穴位和针灸手法来发挥疗效的,而针灸治疗疾病所用穴位的个数是根据病情需要来确定的,也就是说针数不是固定的。针灸治病取穴原则有4种: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取穴和辨证取穴。一般根据病种的不同,选穴方式也不同,施针的个数也就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针数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那么,针数的多少对疾病的疗效有没有影响呢?这还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与医生经验技术水平相关。比如常说的“一针治愈”、“一穴透三穴”、“一针代替三针”等,都是有经验的医生将穴位变少的过程,同时也不会让疗效变低,也降低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另一种是需要多针刺,比如《内经》中提到的多针刺法,如“齐刺”、“扬刺”、“傍针刺”等,都是一个穴位使用多针刺法的情况,是为了增强疗效。
2.针灸的剂量可以理解为气感的强弱和治疗的频次
既然个数不是针灸疗法的剂量,那么什么才是呢?在针灸治疗中,医生特别重视“得气”这种现象。得气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或医生在针刺部位感受或观察到的特殊现象。一般患者可感觉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医生针刺时可感觉到针下紧涩,甚至针体突然下沉的现象;或者观察针刺的局部出现红晕等现象。
一般认为,得气的现象越强烈,也就是患者感觉酸麻胀重越强烈,医生感觉针下气感越强,疗效会越佳,预后较好。
得气的的发生与患者正气强弱相关,也就是脏腑经络气血越充盛,患者接受针刺得气也越容易发生。有时针刺后还没得气,可以通过相应的催气方法获得。这就可以推知,针刺的手法得当,或者说越到位,疗效越佳,可以将针灸的刺激量作为其剂量来看待。
针灸治疗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治疗频次,针灸可以一天两次,一天一次,两天一次,三天一次,四天一次等等,这也是针灸刺激量的另一种体现。治疗频次可以类比药物治疗的频次,也可以作为针刺的治疗量。(针灸龙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