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744|回复: 4

[小贴士] 吴大猷奖银签奖得主:那些奇奇怪怪的“计量单位”是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5 0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近日,第11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揭晓(文末附获奖名单)。由本报组织评选推荐的大陆地区作品《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获创作类银签奖。


“1英里为何是5280英尺”“华氏度下水的沸点为何是212度”,你或许也对这些奇葩的计量单位产生过疑惑,但《计量单位进化史》的作者却“追根究底”,找到了“奇怪”的事物为何奇怪的原因。


以下是宋宁世的讲述。


你上一次听到“计量单位”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


也许是在去美国旅行或留学,或是在网络上看到推送的某个“美国使用的奇葩度量衡”的“奇闻轶事”的时候。


你会看到或听到人们对美国人莫名其妙的计量单位所吐的各式苦水,比如“1英里为何是5280英尺”“华氏度下水的沸点为何是212度”“美国人为何硬要与全世界不同”等等。


甚至在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在“美国人有何令人不解之处”之类的问题下,把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复述一遍,就能换来无数的赞同。


也许是2018年通过的国际单位制改革的时候。如今它也已经是将近4年前的往事了。


在那一阵科技新闻的浪潮中,你也许会看到铯原子钟、基布尔秤、高纯度硅晶球等人类最精密测量仪器的精美照片,以及课本上已经更改的基本单位定义。


但如今,这些新单位也已经通行了许久,你的生活似乎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不过,如果你不关心科学新闻,也未曾到大洋彼岸旅行或求学,你的认知与生活似乎本来就不会有何改变。


你依然会遇到“今天的气温到了××度”或“今年我的体重又长了××公斤”的问题。


从你出生以来,你身边的一切都在预设好的秒、米、克、摄氏度之中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就像我当年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尽管出发前对当地奇怪的计量制度早有耳闻,但该过的生活也并未因此而有过多的改变。一边是在超市里按“每磅5美元”的价格结账,在汽车里留意路上“40英里/小时”的限速牌,一边又熟练地与国内的朋友谈论“30(摄氏)度”的天气,以及在实验室里操作标示着厘米、毫升与克的量具。


在互联网时代,计量单位还是数百年前的样子,但使用计量单位的人,却似乎在科技的代劳下,不再需要关注计量本身的意义。


你会发现,有一些事物,正如计量单位一样,你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它们。你对它们太熟悉,但你并不需要知道它们为何而来。


或者说,人类社会基于底层的科学与技术,赋予了这项事物或制度稳定的基石,人们不需要知道它因何而来,也能在惯例下使用它,并创造出价值。


不过,当年在美国生活时,我却在常年的相处中,产生了一种“追根究底”的遐想——“奇怪”的事物为何会奇怪?它们又为何会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存在?然而,这个问题起初在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答案。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探寻——从我在美国学工程专业接触到的行业资料,到学校图书馆里保存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一手文献,再到身边超市商品上的每一处标签。我尝试去了解“计量单位”背后的故事时,就发现了背后有着无尽的奥妙,也知道了一切看似“奇怪”的事物背后,都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为什么1英里偏偏要定成5280英尺?为什么有着好端端0~100的温标却又要有个“212度水开”的华氏度?为什么美国人的计量制度要与全世界不同?为什么中国的“斤”正好是“公斤”的一半?为什么要把标准的质量单位叫作“千”克?为什么要用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单位?为什么人类已经可以探索太空了,却还要使用那件其貌不扬的“国际千克原器”?


事实上,上面的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段足以令你“恍然大悟”的故事。但是,正因为你对与你朝夕相处的计量单位太过熟悉,你反而不会或者说“没有机会”关注到它们背后蕴藏的一点一滴。


毕竟,比起思考“为什么要把巴黎市郊的那颗金属块换掉”,你更操心的或许是如何不要在考试的计算题上写错单位而扣分……


所以,当《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这本书最终落笔并出版时,我相信自己完成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深入地探讨一个人们也许过于习惯,以至于不会去关注背后来龙去脉的事物。


这本书悉心地剥去了那层“习惯”的外衣,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西方科学革命,从欧洲启蒙时期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日,计量制度的发源、演化、成熟、迭代、更新、完善,这一整套脉络背后的共通逻辑与理念。


这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科学的史诗,也是对人类社会如何一步步构建最基本的“底层架构”的记录。


作为一个市面上还少有涉及的话题,非常感谢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对这样“小众”知识的赏识。


我相信,这也正是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以及背后诸多华人科学泰斗毕生的追求。


让大众了解科学如何作用于社会,如何“润物细无声”般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也就能真正激励大众热爱科学、投身科学。


阅读本书,你不需要为之“改变”什么,你过去所习惯的秒、米、摄氏度也依然如故,但你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它们,你会感受到,它们并非课本或纸面上的一个个冰冷符号,而是无数个蕴含着活力与希望的个体。


正如1千克变成“使得普朗克常数等于6.62607015×10-34J·s时的质量单位”后不会使你就此离减肥大业更近一步,但它的确使人类向宇宙的征程更近了一步——这或许正是计量制度本身的最大意义吧。


第11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揭晓


第11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共选出创作类金签奖、银签奖各一名,翻译类金签奖、银签奖各一名,佳作奖16名。另外选出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3名。


由本报组织评选推荐的大陆地区作品《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获创作类银签奖,《时间的真相》获创作类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冰洲上的游戏:段煦南极博物笔记》《植物的“智慧”》《深海浅说》《医学的温度》《数学与艺术》《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榫卯的魅力》获创作类佳作奖,《噪声》《彼岸: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获翻译类佳作奖。


1.jpeg
发表于 2022-8-9 15: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了。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9-8 12: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应与改变
发表于 2022-9-13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得了,
发表于 2023-2-15 1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一个新的角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5 16:11 , Processed in 0.0433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