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计量行业:官之殇、民之殇”

[复制链接]
在看似平静的计量校准市场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官方计量院所高举“权威”与“准确”的大旗,却暗中挥舞着行政权力的狼牙棒;第三方校准机构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时而卑躬屈膝,时而铤而走险;广大企业用户则在权力威慑与成本压力下,被迫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这场扭曲的竞争,这场体制催生的怪胎,不仅玷污了计量这一精准科学的纯洁性,更成为观察中国特定领域市场生态的丑陋窗口。

计量,本应是科学与公正的化身,是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然而,当计量机构需要“自收自支”时,科学的圣殿便沦为了生意的战场,公正的天平悄然倾向了利益的一边。在这场游戏中,官方计量院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更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手握政府授予的法定计量权威,却将其异化为市场竞争的利器;他们本应维护市场秩序,却成为破坏公平竞争的最大黑手。

权力寻租:官方计量院的“合法”暴力

官方计量院的生存之道,堪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绝妙讽刺。它们凭借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构建了一道第三方机构难以逾越的行政壁垒。

某省计量院的副院长曾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我们有的,他们(第三方)永远不会有,那就是行政权力。”这句话道破了这场不公平竞争的本质。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权力变现呈现出多种形态:

市场监管局的计量科领着计量院的人员对企业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建议”企业选择指定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企业的新建项目需要计量评审,评审通过的前提是设备的校准证书必须来自“权威机构”;某些地区的企业甚至被告知,使用第三方校准证书将影响其产品质量认证……

一位从体制内出走的计量专家透露:“他们玩的是‘选择性执法’的游戏。对使用第三方校准的企业严格检查,对使用计量院服务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不傻,知道该怎么选。”

这种权力与市场的勾连,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监管市场”——监管者同时是市场参与者,既制定规则又参与游戏,既评判胜负又亲自下场踢球。在这种环境下,官方计量院无需提升服务质量,无需优化服务流程,更无需降低服务价格,仅凭行政权力的加持,就能稳坐钓鱼台,享受市场垄断带来的丰厚回报。

更令人发指的是,某些地方计量院已将自己的“权威”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创收工具。一位制造业企业的质量经理抱怨:“他们的检定证书成了‘护身符’,用官方就平安,不用就麻烦不断。这哪里是服务,分明是收保护费!”

生存困境:第三方机构的道德挣扎

在官方计量院的强势挤压下,第三方校准机构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它们不得不做出各种艰难甚至违背职业道德的抉择。

价格战成为首选的生存策略。当官方计量院的校准报价为每台设备1000元时,第三方机构只能报出800、600甚至更低的价格。然而,价格的背后是成本的压缩,而计量校准的成本压缩往往意味着质量的牺牲——缩短校准时间、简化校准流程、使用超过检定周期的标准器、甚至出具未经实际校准的证书。

一位第三方校准机构的老板坦言:“我们像是在走钢丝,一边要满足客户的价格要求,一边要保证基本的技术质量,还要时刻提防官方机构的打压。很多时候,我们明知某些做法不妥,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

除了价格战,第三方机构还在服务上疲于奔命。官方计量院可以规定15个工作日的校准周期,第三方机构则承诺“3天加急”;官方计量院要求企业送检,第三方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官方计量院朝九晚五,第三方机构24小时响应……这种超常规的服务承诺,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方机构的运营成本,加剧了它们的经营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第三方机构在长期打压下,开始采取更为极端的生存策略:与个别企业质量人员勾结,通过回扣获取业务;伪造校准数据,直接出卖空白校准证书;甚至沦为帮助企业通过不合格产品的“帮凶”……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痛心疾首:“现在的第三方校准市场已经是劣币驱逐良币,老老实实做技术的活不下去,会搞关系的风生水起。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信誉将彻底崩塌。”

体制之殇:自收自支的致命诱惑

这场乱象的根源,在于“自收自支”的体制设计。当计量机构被推向市场,需要自己养活自己时,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内在矛盾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官方计量院所在历史上是纯粹的技术机构,承担着量值传递、计量监督等公共服务职能。然而,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许多计量院被冠以“自收自支”的标签,意味着它们必须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这一转变带来了根本性的角色冲突: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计量院应当秉持公正、准确的原则;作为市场竞争参与者,它们又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两个角色发生冲突时,在现有的制度激励下,后者往往占据上风。

某省计量院的前院长曾私下感叹:“我们像是被抛弃的孩子,上面不给钱,却要求我们维持同样的服务水平。除了利用手中的权力创收,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这种体制性困境不仅存在于计量院所,在众多被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评审机构……这些本应超脱于市场利益之上的技术机构,一旦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其公正性便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这种“自收自支”体制还催生了一种奇特的“伪市场化”——机构享受着市场的利润,却不必承担市场的风险;把持着行政的权力,却不必履行政府的责任。在这种扭曲的环境中,官方计量院既无真正的市场竞争压力,又无严格的行政约束,成为游离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特权阶层。

共谋与妥协:企业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

面对官方计量院与第三方机构的博弈,企业用户的表现同样值得玩味。表面上看,企业是这场权力游戏的受害者;但实际上,许多企业通过精明的计算,选择了与体制共谋而非对抗的策略。

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一张官方计量院的校准证书往往成为最好的“免责金牌”。某食品企业质量总监直言:“选择计量院多花点钱,但出了问题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用的是最权威的官方证书’。要是用了第三方机构,哪怕问题与校准无关,我们也难逃干系。”

这种“责任规避”心理,使得许多企业宁愿支付更高的价格选择官方计量院,甚至主动配合官方计量院打压第三方机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某些行业,龙头企业与官方计量院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着这个市场的‘秩序’。”

更有甚者,部分企业玩起了“双轨制”:需要应付检查的设备选择官方计量院,其他设备则选择价格更低的第三方;重要测量设备选择官方计量院,一般监控设备选择第三方。这种精明的成本算计,进一步巩固了官方计量院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低质低价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了生存空间。

在这场博弈中,最受伤的是那些坚守质量底线、重视测量准确性的企业。它们既不愿向官方计量院支付高昂的“保护费”,又不愿选择质量参差不齐的第三方机构,在夹缝中艰难维持着自身的质量体系。

溃败与重生:计量校准市场的救赎之路

计量校准市场的乱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体制设计、政府职能、行业自律等多个层面。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必须彻底厘清计量机构的职能定位。公益性计量服务与商业性校准服务应当严格分离:前者由财政保障,专注于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强制检定等公共服务;后者完全市场化,各类机构公平竞争。某知名法学专家指出:“只有当官方计量院不再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这个市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其次,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与计量院所彻底脱钩。监管者回归监管本职,不再参与市场经营;经营者回归市场竞争,不再借助行政权力。这种脱钩不仅是机构的分离,更是利益链的切断。一位体制改革研究者强调:“权力一旦与利益勾结,就会滋生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对于第三方校准机构而言,行业自律与品牌建设是唯一的出路。在乱象丛生的市场中,那些坚持质量标准、树立技术权威的机构终将脱颖而出。一位成功转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人分享经验:“我们不再参与价格战,而是专注于提供增值服务,打造自己的技术特色。慢慢地,那些真正重视质量的企业开始认可我们。”

此外,校准市场的国际化可能成为打破垄断的有力武器。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国际互认的校准证书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届时,仅凭行政权力保护的官方计量院将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压力。

而对广大企业而言,觉醒的质量意识是推动市场变革的根本力量。当企业真正认识到计量校准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当它们不再将校准视为“应付检查”的程序,而是作为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时,这个市场才可能回归理性。

结语

官之殇,殇于权力的异化,将公共权力沦为部门牟利的工具;民之殇,殇于生存的压迫,在体制的夹缝中扭曲变形。这场计量校准市场的乱象,实则是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缩影——行政权力不肯退出市场,却又披上市场的外衣;市场竞争缺乏公平环境,却在扭曲中野蛮生长。

计量本该是精准的科学,却在利益的染缸中变得模糊不清。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中,官方计量院赢得了市场,却输掉了公信;第三方机构赢得了合同,却输掉了尊严;企业赢得了便利,却输掉了质量。

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既得利益者的抵抗同样顽强。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依靠权力维持的垄断终将被打破,任何违背公平正义的秩序终将崩溃。计量校准市场的救赎之路漫长而艰难,但唯有打破权力的牢笼,引入真正的竞争,才能让计量回归科学的本质,让精准不再为利益所扭曲。

当某一天,企业选择校准机构不再考虑其“官方背景”,而是基于其技术能力与服务品质;当某一天,计量院所不再依靠行政保护,而是凭借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当某一天,市场监管部门真正一视同仁,不论出身只看合规——那时的中国市场才真正走向成熟与理性。

这一天或许很遥远很遥远,但值得我们期待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10-7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