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史锦顺
(四)当做误差,又不许说是误差 不确定度到底是什么? 笔者认为:测量计量,说到底,就是那么点事:真值、测得值、误差。测量计量的客观对象是量值,量值的实际值叫真值,用测量仪器测得的是测得值,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是误差。 测量计量这门学科,研究对象是量值,就是处理真值、测得值、误差的问题。不确定度论妄图绕开真值,抛弃误差,于是也就说不清测量计量该处理的问题。 近二十来,毕竟世界上有大量的不确定度在用。人们又是怎样用的呢?仔细看看,仔细想想,原来,无非是偷用,就是拿误差范围当不确定度用。老史说的不是事实吗?且看: 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即得到的A类不确定度,不过是随机误差范围。按贝塞尔公式算西格玛,测量计量界算了快二百年了,不确定度的作法,毫无新意。 2 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就是利用按误差理论给测量仪器确定的误差范围(又称最大允许误差),吃别人嚼过的馍,真没味。偷人家的东西,算干什么。 3 大量样板评定,评出的不确定度,是按误差理论计算出来的。 4 中国的铯原子频率基准,受国家奖励时,指标是准确度,同一值,又报道说是不确定度。美国的铯原子频率最高标准,二十年前的指标称准确度,近二十年称不确定度,2011年4月的报道又称“不准确度”。细分析,“准确度”/“不准确度”/“不确定度”都是指误差范围(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原本为同一指标。也就是说,在铯基准这个范畴中,实际应用上,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等效。 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规范《JJF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对规格项目(同一栏目),多处规定为“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也就是说不确定度与最大允许误差是等效的。 - 由以上5条可知,实用中不确定度是当误差范围用的,但请注意,“是”也不许说“是”,说“是”,就没有不确定度存在的必要了。不确定度论要保持自身的存在,自己是不肯说实话的。 - 不确定度是什么?GUM与VIM给出过几种定义,但莫衷一是。不确定度论即使能解决的问题,误差理论都可以解决。没有一件是不确定度的特有功能(注)。有人问:那还搞个测量不确定度干什么?15年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著名学者马凤鸣在全国时频计量讲习班上说过,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们,吃饱撑的。” - 注:这里说的没有特有功能,指的是VIM意义下的现有应用。 但需说明,“不确定度”一词,曾另有应用。笔者注意到,1973年(不确定度论尚未诞生)的国际基本物理常数的指标用的是“不确定度”,意指测量误差与常数本身变化的综合。 基础测量(常量测量)讲误差,是认识工具的问题,有“误”的含义;统计测量(变量测量),仪器的误差可略,波动量(偏差)由量值本身的变化引入,已不是“误”。基础测量与统计测量分不开的情况,例如物理常数测量、基准测量,既有误差部分,也有量值本身的变化部分,因而不该叫“总误差”“综合误差”之类的词,而可以叫“不确定度”。此不确定度是测量误差与客观量值变化的综合体。不确定度一词在测量计量中的应用,也许这是一个适宜的场合。但这和当前喧嚣于世的不确定度论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