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不确定度理论的十种逻辑悖论(2)

[复制链接]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16 09: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16 09:52 编辑


-
                  不确定度理论的十种逻辑悖论(2)

-
                                                                                                                史锦顺
-
6 理论上要求计算相关系数,实际没人计算也无法计算
      不确定度论否定误差理论的理由之一,是说误差理论没有统一的合成方法。不确定度主张一律用“方和根法”。方和根法成立的条件是1随机、2独立(不相关)、3大量。不确定度论认为系统误差也有随机性,不必提第1条;不认为第3条是条件,于是只剩第2条。只要独立,就可直接用“方和根法”。而当不独立时,要计算相关系数。
      理论上主张计量相关系数,而实际上的所有不确定度评定样板,都不计算相关系数,只是一句话:假设独立。事实上,大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以系统误差为主,测量误差不可能完全“独立”。不顾“相关”与部分相关的事实,一律假设独立,这是掩耳盗铃,违背逻辑。
      笔者在本轮讨论中,较深入地研究一番相关系数的公式,发现:相关系数对系统误差的灵敏度为零;就是说,不论分项误差的系统误差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系数不会有任何变化。任何大小、正负的系统误差,在单个测得值中出现,相应必在平均值中出现,自己与自己对消了。结果总是零。因此相关系数的公式,不能用于判断系统误差间的相关性。“方和根法”对系统误差的应用,前提错了。回归吧,有系统误差的地方,还得用“绝对合成法”,方便、可靠。
-
7 有集合却没有单元;说区间包含真值而没法推导
      误差理论的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集合。构成误差范围的单元是误差元。误差元定义为测得值减真值,物理意义明确。误差范围等于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如此,误差理论的区间,物理意义明确,数学推导严格,实测方便(计量中以标准为真值)。
      不确定度的最新定义是包含真值的区间。是集合而没有单元,没有与真值关联的量,也就没法推导出区间包含真值的表达式。
      说“包含真值”,是正道,但却说不出包含真值的逻辑关系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文艺可以想象,逻辑学却通不过。
-
8 用统计的贝塞尔公式,却不知被统计的对象是什么
      误差理论用贝塞尔公式,被统计的对象是误差元,标准值是真值;统计理论用贝塞尔公式,被统计的对象是偏差元,标准值是数学期望。
      不确定度理论一登台就用贝塞尔公式,却不知“标”是什么标,“元”是什么元。
      无“标”无“元”而用贝塞尔公式,说不清物理意义。物理意义不清的根源是前提不对。
-
9 真值定义违反定义规则
      误差理论的基础是真值的概念。
      量值是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真值就是客观的量值,就是实际值。
      不确定度理论登台后,胡乱给真值下定义。
      VIM3给出的真值定义是:真值是符合真值定义的值。
      定义的规则之一是:定义中不能包含定义。定义中包含定义,形成循环定义。
      不确定度论给真值下的定义,正是个循环定义。是个明显的逻辑错误。
-
10 企图代替误差理论,却没有必要的功能
      不确定度论登台,基本的说辞是:“真值不可知,误差不能求,可以计算不确定度。”
      说“真值不可知”,是挖掉误差理论的根;说“误差不能求”,是扒断误差理论的路。说“可以评定不确定度”,意思很明白:误差理论不可行,要用可行的不确定度论。
      不确定度论的基本目的是取代误差理论。
      可惜,不确定度理论没有真材实货,没本事取代误差理论。推行不确定度论二十年了,除了添乱,没有任何好作用。管用的,还是误差理论。
      不确定度论否认真值可知,出发点错;否定误差可求,路线错;舍实测而搞评估,方法错;多条悖论,逻辑错;于是一错再错,处处错,全盘错。
      不确定度理论是世界科学史上少见的慌花、莠草,是伪科学。一位网友称不确定度论的一套是“洋垃圾”,说得好!
-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10: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16 10:56 编辑

回复 1# 史锦顺


      【 量值是物质、物体、现象的可定量确定的属性。真值就是客观的量值,就是实际值。】是没有错的,但一个客观存在的量的“真值”究竟应该取什么‘数值’却实实在在是人们‘约定’出来的!.....由此,说“量值(量的‘真值’)是量的‘定义’值”应该无大错的。

      否定“真值”的客观存在,说“‘测量误差’不能定量描述而要换用‘测量不确定度’“,....,这些无疑都是捣糨糊的说辞,赞同先生对此类说辞的鞭挞。....正确的”测量不确定度“应该是承认“真值”的客观存在的,它应该就是在约定包含概率下对测量误差限的估值——它的第一归属者应该是相关的认识主体,而不是被认识对象(测量结果)。除了各级计量基准(标准),‘测量不确定度’都应该都有责任主体。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完整的表述是——测量结果=X±U(99.7%,...或k=2,...),测量者:张三!  其中的‘测量不确定度’U由张三负责。(各级计量基准(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其实也有责任主体——大家都信任的‘国家’)。

     对于同一个被测量,张三、李四可以给出不同的”测量不确定度“(尽管他们可能用的相同测量器具!)....测量还是需要专家的。 都是用弹簧式台秤称量糖果,张秉贵的准头是一般人不能比的。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1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16 11:17 编辑

除了各级计量基准(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并不是测量结果(或测量器具)的一个‘客观指标’! 它只是相关认识主体基于自身能力的一个‘估计指标’,但发布者须对它负责任。

各级计量基准(标准)之‘测量不确定度’的‘客观性’是基于相应认识主体(国家!)的‘权威性’---一方面它的认识能力相对强,另一方面是它承担责任的能力强——大家都可放心信任。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16 12: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njlyx


njlyx质疑:

     “一个客观存在的量的“真值”究竟应该取什么‘数值’却实实在在是人们‘约定’出来的!.....

史辩:
        一个量值的真值是客观存在,与人的认识无关。例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维持地球的绕日运动,周期约365天。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公转的周期,它们真值的大小,人类只能认识它,而不可能定义它。
      人们能定义的是测量标准的量值。真值的大小与所选单位无关。地球自转的周期,用小时表达是24小时,而用秒表达是86400秒。秒单位比小时小3600倍,用秒表达比用小时表达,数值大3600倍,因而两种表达的真值是相等的。真值与人定义的单位的大小无关。
      人类能定义多少个值呢?很有限。基本的是国际计量大会定义的七个基本单位。加上导出单位,人类的约定值(定义值),不超过一百个。而人类社会,宇宙万物,真值有多少呢,万万亿,谁定义得起?世界人口总数大致是七十亿,说身高,就有七十亿个身体高度的真值,说体重,就有七十亿个身体重量的真值,怎样定义?
-
      定义中包含定义,是明显的逻辑错误。任何科学理论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先例。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用“等式”与“含有未知数”就把“方程是什么”说的很明白。如果说方程是符合方程定义的东西,那不是白说吗?
      说“一个客观存在的量的'真值'究竟应该取什么‘数值’却实实在在是人们‘约定’出来的”,是不对的,此说不成立。如果真值都能约定,还要测量干什么?
      总之,人们能约定的是测量单位的量值。客观量的真值是客观存在,不能约定。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15: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史锦顺


      不光“测量单位”是人们约定的,“量值”的确切‘含义’通常也是需要人们约定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用什么‘指标’确认它‘自转’了一周?...  
             人的“身高”——从哪点到哪点的‘长度’算‘身高’? ....
      
      所谓‘量值’的约定或‘定义’ 或可能就是指这两方面吧: 基本量(“测量单位”)的取值‘约定’;一般量的‘含义’“约定”。...... 客观存在的量只有在这样“统一”的‘约定’下才会让人们对它们有‘一致’的认识。

    客观存在的只是“量”(一个石块客观存在‘质量’,一根棍子客观存在‘长度’,一个人客观存在‘身高’,...),但“量”的‘值’还是要“约定”的!....“真值”的通俗‘含义’就是全世界守规矩的人们(显然不能包括ISIS)‘一致认定’的”值“。 “真值”要义是“一致性”,而不是一个客观存在量的“本来值”!---“量值”是人类认识的产物,不存在“本来值”。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16 16: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njlyx


       一个行业 需要各种人才。不同水平的人承担不同层次的工作,才是人尽其才。计量基准的建立、计量标准的研制,新型测量仪器的发明,所需要的是顶尖人才。我知道的频率标准的研究者,就有四人获诺贝尔奖。而迈克尔逊,仅仅是测量光的速度,就得诺贝尔奖。因为这项测量,证明光速与参考系本身的速度无关,说明物理学界的经典变换伽利略变换在光速条件下不成立,要用洛伦兹变换。由于证实光速不变,导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诞生。迈氏得诺奖,当之无愧。
       中国的计量人员是二十万,测量人员(包括检测等人员)也有几十万。至于涉及测量的人员,则有几千万。
       鉴于测量计量的基础性与广泛性,测量计量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又必须是通俗易懂的,现实可行,便于操作的。世界通行已二百多年的误差理论,是成功的。
       不确定度理论推行二十年了,所以理解不一,争论四起,不是因为它多复杂,而是它本身不行。
       先生对我的议论有不同意见,我持欢迎的态度。我可藉此了解我的论点哪里有不足,哪里说得不清楚。至于能证明我哪点确实错了,那就该改正之。不过先说明,只要我认为正确,我是要坚持的。
-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16 17: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16 17:07 编辑

回复 5# njlyx

      把量与值区分开来讨论真值的定义,是不妥的
      真值就是指客观的物理量,必须是数值与单位一起来论问题。如果说真值只是那个“数”,而不是“数值与单位”连起来的物理量,那个数,显然与人为的定义有关,因为单位是人为定义的,那个数是与定义的单位比较的数值,当然就有人为的因素。须知:数值与单位的乘积才是物理量,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值”。请注意:物理量、量值、真值,都是数值与单位的乘积,这个乘积必是客观的。客观的量值与人为定义无关,或者说,真值与定义无关。
      我搞过七年微波阻抗计量,用得最多的是矩形波导。三厘米波段,波导的截面尺寸,我国标准是引用国际IEC标准(60年代,只有3厘米、10厘米、8毫米波段是国际标准,是我力争到的,而其他波段,说为加工方便,而按苏联、日本的方法圆尾了)。三厘米波段波导截面尺寸是10.16mm×22.86mm,因为引进(香港转口)一些美国仪器,就要考察波导口径的对接问题。实际情况是,美国标准是0.4英寸×0.9英寸。初看,数值差异甚大,似乎对不上;其实英制的1英寸定义为25.4mm,因此,中美的三厘米波段波导口径的尺寸的“量值”(数值与单位的乘积)是一样的,完全对得上。
      测量计量领域,说到“量值”一定是数值与单位的乘积,单单说“数值”,毫无意义。
      真值是量值而不是数值,真值是客观的。
-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16 21:48 编辑

回复 7# 史锦顺


      正是因为“量值”包含‘单位’及‘数值’,才恰恰表明它是基于人为‘定义’才有的东西——‘单位’需要统一“定义”吧?前面的‘数值’究竟以什么效应(或标志)与‘单位’相比较而得出需要统一“约定”吧?  量的客观存在性无可否认,但“量值”(量的值)只对信它的人们才有意义,真是“约定”的东西。 当然,“约定”是泛指,可能是直接约定“量的值”——如那块铂金块在18XX年X月X时X刻的‘质量’被“约定”为1kg;也可能是约定”量的取值规则“——如一般物体的‘质量’值按X条件下,XX效应是那块铂金的多少倍而‘定义’。
  【量的”真值“只是大家约定一致的‘量值’,而不是量值对象的固有属性。】可以由基本量的“定义”变迁适当说明: 始皇帝当年颁诏的“皇尺”,当朝谁不认那‘一尺’是一个长度‘真值’;X大帝那只英尺脚长度,那帝国上下谁不认其长度的‘真值’是‘一英尺’?   如果那‘皇尺’、大帝脚能完好保留至今(假定其实际长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现在定义的米尺衡量,其真值也不会是‘一尺’、‘一英尺’了!----为了实用,人们一定会“约定”“皇尺”与“米尺”及尺”与“米尺”的有限位数转换关系。按现在的米尺定义,那皇尺的长度可能是XXm,那大帝脚的长度可能是YYm,这是现代认识的真值。按“约定”的转换关系转换,那皇尺的长度可能成为1.003尺或0.9983尺, 那大帝脚的长度可能是1.0005英尺或0.9995尺。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2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16 22:12 编辑

回复 6# 史锦顺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及应用现状确实有点让人不能恭维。赞同您对它的许多具体批判,但某些方面的观点还是不能苟同,只是现有的朦胧定义及某些高端阐释让人无力与您辩解(说起来就成了自以为是的东西了--如您所说,我们理解的”测量不确定度“好像不是您所批判的那个”‘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宣扬的东西?)
njlyx 发表于 2014-8-16 2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论坛的编辑系统是怎么回事?------初时正确的单引号‘’、双引号“”,如何会自己变得反转错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6-19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