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合格的测量设备是生产合格产品、创建合格工程的技术保证,准确的计量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严格的计量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是准确计量的前提条件,有效的测量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工程)质量能够满足测量要求的必要手段,健全的计量监督管理机制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企业实施贯彻GB/T19022-2003idtISO10012:2003标准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测量过程的控制,加强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落实并保证对计量工作的投入,为企业创建合格产品、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证。在这些企业中,计量监督管理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计量管理工作通过降耗增效产生的效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但是有些施工企业在体系运行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施工企业对计量工作与其它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异,导致基层计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难度,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主要是有些企业对计量工作不是完全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在积极做好计量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工作上下功夫,而是单纯注重建立形式上的东西。具体表现为重认证结论,轻实施运行;重证书领取,轻持续改进;重资质招牌,轻过程控制。因此,为确保施工企业计量检测体系能够正常有效运行,进一步挖掘施工企业的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的潜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发挥监督职能作用,监督企业切实解决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在切实加强计量工作的管理力度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量工作与其它基础工作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科技要发展,计量要先行。”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计量工作在各类管理工作中,既有独立性,又有渗透性,它融合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最基本手段,有了扎实的计量管理工作,有效的测量过程控制,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提供依据和保证。计量检测体系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技术保证作用,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量值的准确可靠;二是过程控制作用,要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准确的、科学的、动态的数据信息;三是法制监督作用,对有关技术指标依法进行追溯,对在用测量设备依法进行检定和校准。没有严格的计量,各大工序的物流就无从管理;没有有效的过程控制,各大工序就会放任自流;没有准确的检测,就不能保证生产(施工)的正常进行和产品(工程)质量的稳定。
但是在企业实施改制过程中,部分企业只注重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企业改制为借口,忽视计量队伍建设,甚至削弱了企业计量工作。表现在,只要政府管理部门不干预,他们就放松了对企业计量工作的投入与管理,利用调整机会,将计量管理机构或进行兼并(撤消),或裁减计量人员,形成“机构非减即并,人员只减不增”的模式。导致改制改掉了建立多年的计量管理机构,使原先历尽艰辛建立的企业计量管理网络毁于一旦。有的机构虽未撤消,但在改制过程中,单纯片面追求减人增效,将计量管理人员调整的调整、裁减的裁减、退休的退休,造成计量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只图一个虚名,将其并入其它部门,致使企业的计量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计量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在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国家已颁发了相关法律的有《劳动法》、《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安全生产法》、《质量法》、《计量法》……等等,各单位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与其对应的部门进行管理,唯独与《计量法》对应的计量管理工作,在许多施工企业中都没有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体制上,计量工作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某个部门、附带式的进行管理,与其主管部门的工作相比,有一种主业与副业之分的感觉。而其主管部门往往由于着重本部门的主业,而顾不上计量工作的管理。这与目前国有企业的产品(工程)的质量下降、浪费大、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生产经营艰难等通病,不能不说是与其管理模式有关。这里即有体制的原因、市场机制的制约、员工素质的问题,但企业领导对计量工作的态度和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僵化、违背客观规律的管理方式是其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由于施工企业行业性质,施工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施工作业面广,横向管理幅度大;二是施工企业产品具有单项性、一次性、公益性和高价值性,工程要求一次成功,不能售后退换或退货;三是鉴于施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国家标准、行业及地方性标准、规范较多,补充更新较频繁;四是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点分散、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五是工程中质量检验数量大、种类多、检验要求时间性强等都是影响企业计量工作开展的因素。从目前现状看,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在计量管理上还未完全探索出一个比较适应施工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模式,还处于一个在政府行政部门进行干预情况下,被迫式的进行改进、以满足行政要求的局面,还未从“要我计量到我要计量”的企业自主行为的转化。甚至有的企业对计量工作持有一种需要时重要,不需要时不要的态度。由此可见,企业对计量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已成为企业增效发展的严重障碍。相比之下,在一线基层从事计量工作的广大计量人员在日常具体工作中的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二、计量检测数据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由于有的企业进行改制后缺乏行之有效的计量管理机构,导致计量检测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购入、生产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检测等方面的过程控制,不能做到“数出一家、量出一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计量是质量的保证,检测是计量的手段,数据是评价质量的依据。计量是基础性工作,计量检测数据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供需双方贸易结算中重要凭证,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降低成本、技术攻关走质量——效益——发展趋势的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加强计量检测数据和测量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重视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是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规范了计量工作的管理模式,它可以使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手段,达到使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即时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计量数据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计量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应用,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没有准确的计量,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就无法正常控制各种测量过程,就不会得到可靠的计量数据。目前有些施工企业管理工作普遍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缺乏对经营核算、能源消耗、工艺过程、质量检测等多方面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对计量检测数据的管理上、测量过程、测量方法的有效控制方面还存在着误区。一方面是数据的采集不准确、不规范、不科学,一方面是缺乏对真实的原始数据、对测量过程、测量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他们往往不是通过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进行科学决策,而是为了谋取一时的虚名和本部门的利益,拼凑数据。从而掩盖了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许多真正问题,导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对其中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方法,又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采用,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计量检测数据管理,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加强对测量过程、测量方法的有效控制是企业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 计量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和投入
多年来,施工企业的计量工作,由于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认为计量工作是只投入、不产出,对计量工作投入不积极,导致计量工作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测量设备不能及时进行配置、更新或周检,形成了影响产品(工程)质量的隐患。有的人甚至认为,施工企业多是和水泥、砂子打交道,它们不值多少钱,多点少点无所谓。再有现在企业资金都十分紧张,哪还有精力搞计量。正是这些不值多少钱的砂石料,我们有个搅拌站在高速公路的施工中,改变了以前检尺打方的验收方法,配置了汽车轴重仪,加强了原材料的进货检测,一次投入7万余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整个工程节省砂石料费用52万元。还有的单位往往只重视形式上的投入,强调招有多少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多么大的提高,却不肯在基础管理工作中进行真实的投入。他们忽视了一个道理,即木桶容积的大小只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强弱,应取决于企业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综合投入,任何一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失控,都会牵制整个企业的发展。不可否认,计量工作是需要资金的投入,但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的产出,是为了明天能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进行了投入,才有可能产出;有了产出,企业才能得到发展,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个现实,在各部门大力普及和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今天,在施工企业计量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导致计量管理工作时常出现滞后现象。在全面要求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的今天,如果我们只看到昨天计量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而看不到今天计量工作面临的危机,是很悲哀的,也是令在基层计量岗位工作人员十分痛心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对计量工作的直接投入,给企业带来的虽是隐性的、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把节省的不必要的开支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由于不直观,往往被人忽略,甚至忽视这是计量工作的成绩,这是影响加大计量工作投入的最大障碍。
就我单位而言,自2000年下半年搬迁到新址后,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由原来的燃煤锅炉改为燃油锅炉,每年的燃油量增加。由于当时计量检测手段没能及时进行更新,仍采用原始的测油尺进行检测换算,总与供应方提供的数量不一致,每车油相差少则1、2百升,多则7、8百升,谁也不相信对方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开始双方采取折中的办法结算,谁还都感觉自己吃亏。当问题反映到公司计量部门后,计量管理人员经过调研分析,认为今后公司年耗油量将由以前几十吨上升到150多吨,应该加强和提高燃油入库的计量检测手段,于是多次向公司领导建议安装流量计,并向天津大学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优化方案,需投入经费8千余元,经过努力,我们及时为油库配备了0.5级数显涡轮流量计,在锅炉房也安装了数显涡轮流量计,并委托市计量技术研究所检定合格后投入使用,对燃油的进出库都进行有效检测。特别是现在的入库检测,每车油一般相差1、2百升,对方随不满意,但在经第三方检定合格的仪器面前也无可奈何,承认按检测数据结算,结束了争议,而且锅炉的耗油量也能进行考核。仅此一项,粗略测算每年最少可为企业节省费用2万余元,5年来共累计节约燃油费用10万余元。
四、 专业计量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计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表现在随着一些老计量员的退休,各单位普遍从近年招来的大学生中(或其它人员)中临时指定一人,分管(或兼职)计量工作。不容否认,年轻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快,工作热情高,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计量工作专业知识的了解,对计量管理工作的管理要求、具体工作的内容了解甚微,对计量器具的包括范围不清楚,简单、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又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工作中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管理什么,导致有些单位的计量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甚至有的年轻人看到企业对计量工作的冷漠态度,也不愿意从事计量工作。即使是从事计量工作多年的老计量员,也应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进行知识更新。现在许多部门多组织进行相关的取证培训,而忽视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导致计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出现空白。因此,多渠道的、有计划的及时组织进行计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计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要确保企业建立的计量检测体系能够有效运行,达到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为企业基层计量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帮助施工企业把计量工作真正转变为企业的自愿行为。施工企业除应积极解决好以上问题的同时,还应有一个“宁失短期利益、不失长期效益”的气魄,在企业范围内强化测量过程控制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大计量管理工作的投入,完善对测量过程、测量方法的有效控制,加强对检测原始数据的分析研究,使企业始终以围绕生产合格产品(工程)开展计量工作,营造一个上到决策层、下到一线员工,人人都重视计量、重视质量、多渠道增加效益的局面,真正达到计量检测体系建立的目的。否则,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良性循环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 本帖最后由 lzl_1972 于 2008-3-10 14:4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