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内新闻] 防控疫情英雄谱之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关闭 [复制链接]
兑水 发表于 2009-6-15 1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国家质检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迅速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抽调得力人员增援口岸一线,严格口岸检验检疫措施,严密防控疫情传入。在国家质检总局党组统一指挥下,各单位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齐京安:“我的办公室就在机场”


    当4月的风把大洋彼岸一种叫“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带到中国时,担负着守卫首都口岸安全使命的北京检验检疫局局长齐京安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从今天起,我的办公室就在机场。”4月26日,北京检验检疫局防控甲型H1N1流感应急领导小组会议上,齐京安局长的一句话掷地有声。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齐京安局长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在首都机场的航站楼内,现场指挥,现场解决问题。在该局卫检处处长黄健华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日历,上面简单记录着齐京安局长每天的工作情况,以备查阅。随手翻开5月2日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凌晨4时从家出发去机场;4时45分,到T3航站楼协调CA984航班旅客截留问题;8时40分,在机场吃早餐;10时,陪同国家质检总局卫生司人员在机场现场办公,再次督促人事处紧急抽调人员支援一线,并要求今天一定到岗;12时45分,到北京市政府参加防控工作会议;15时50分,在办公室吃盒饭;16时,在局里召开防控工作会商会;20时,在T3航站楼现场指挥增加检疫通道工作;22时,检查当天健康申明卡收取情况,并征求旅、航检工作人员意见;23时50分回到局机关……

    自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开展一个多月以来,每天下午16时,齐京安局长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检验检疫局11楼会议室,主持召开该局应急小组的会商会。每次开会听汇报时,他都会在笔记本电脑上认真记录下各部门提出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协商解决的困难以及值得推广的好经验等内容,在最后他会逐项进行研究分析,现场提出解决方案,并责成相关部门认真落实。

  这种高效务实的会商制度只是齐京安局长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摸索出的多项创新之一。除此以外,他还带领北京检验检疫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创造了多个“率先”:率先实行“一把手”亲临现场指挥作战,发现问题现场及时解决,缩短请示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率先加强对入境健康申明卡相关内容的重点核查,实现对入境旅客“无缝隙”疫病排查;率先对入境旅检通道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旅客通行速度;率先提出将工作指令和工作流程书面化进行传达的做法;在我国出现输入性病例后,率先提出完善健康申明卡的建议;学习兄弟局的先进经验,率先提出加强卫生、旅游、公安、边防、海关等相关部门沟通合作的合理化建议,并牵头负责入境监测组的组织协调工作,避免推诿、扯皮,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率先提供多种语言的健康申明卡填写范本;率先推行了全新的后勤应急保障工作体系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的“率先”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对首都口岸的严密监管,主要靠的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战斗力。”齐京安局长骄傲地说。


汪涛:忘我工作的女处长


   汪涛,看起来恬静柔弱,实则果敢坚强,是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旅检处人人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一夸的女处长。

    坚守在岗位一线,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每天穿梭在偌大的T3航站楼里,人员部署、信息上报、突发应对,事事都要她操心。然而就在防控阻击战打响前,汪涛的父亲被查出患了癌症;母亲的癌细胞也发生了转移,病况垂危。汪涛的丈夫因工作原因常常出差,只有一个上高二的女儿每天在家。父母需要安慰、女儿需要照顾,可是汪涛却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防控工作中。

    从4月末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汪涛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5月7日下午,T3航站楼入境的UA航班上发现一例疑似病例,需要在8日早上8点前将整个航班的旅客名单整理后录入上报。此时“健康申明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规范,当汪涛带领现场工作人员从当天收集的上万份“健康申明卡”中挑出该航班的信息进行整理核对后,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但她不敢有片刻停留,马不停蹄地赶回办公室打开电脑逐张录入旅客信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她也终于完成了76人的信息录入工作。

    疫情来得猝不及防,许多措施、工作制度、行为规范也都是在摸索中逐步完善。每天的最后一个航班结束,现场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可以休息一会了,而只有这个时候汪涛才能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学习上级机关下发的文件,考虑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完善各项规章流程等。这样的工作强度每天都在延续。45天的时间,没有人能算得清汪涛加了多少班,大家只知道每次关键时刻,她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期间,旅检处共新增加了13批228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北京检验检疫局支援和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内部调剂的89人,新聘用人员81人,首都医科大学支援人员39人,北外小语种志愿者18人等。他们的学历、专业、工作情况各异,共同特点就是对旅检现场的工作要求及制度不是特别了解。汪涛在几位副处长的配合下结合人员整体情况进行分组、分科,指定每个组别的负责人,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环境,尽早开展工作。为此,汪涛连续5天没有离开入境检疫现场,系统地耐心地为每一个新同志讲解、培训工作要求并时时监督检查,使得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理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名工作人员的作用。


王康琳:“7加16”工作制下的多面手


    在这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王康琳所在的北京检验检疫局卫检处不仅是防控保障的大后方,更是防控指挥和政策研究的第一线。从4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30号警示通报,防控战役的冲锋号刚刚吹响开始,卫检处全体人员便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始实行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时的“7加16”工作制,承担了大量艰苦、紧张、繁重的工作。

    王康琳负责多项综合业务和对外联络协调工作,工作内容囊括预算申报、文件起草、信息通报、总结报告、外联协调等,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而繁琐。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她积极承担入境监测组办公室多项工作,参与组织多次入境监测组工作会议,一度白天在机场入境监测组办公室工作,晚上赶回局里继续处理疫情报送和文件处理等其他综合工作至深夜,几乎每天都在22时以后才能回家。期间,祖父、父母和公婆来京探望,她因为工作繁忙连一天也无暇陪伴。

    作为入境监测组办公室成员,她积极参与各单位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多次就入境监测组经费和物资问题与北京市财政局等单位进行交涉。另一方面,她还积极参与了向国家质检总局进行确诊案例报告的工作,每天无论多晚,只要卫生部门报告确诊病例,都需要立即整理相关材料上报总局,累计报送案例专报十余期。


苏海龙: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北京检验检疫局食品处的苏海龙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战役打响后,第一批奔赴首都机场口岸的“火线支援人员”。在支援防控的日子里,他认真负责、勤奋踏实,一双“火眼金睛”更是闻名遐迩。

    刚到旅检处时,苏海龙没有经验,他虚心向其他同志求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入境旅客检疫的全部要点。接过“健康申明卡”,逐项核对填报内容,对旅客察言观色,严密注意流涕、咳嗽、打喷嚏等症状,不时还要用流利的英语询问旅客基本情况。每天上千遍地重复劳动单调而繁重,但是苏海龙却没有一丝的懈怠,还因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5月21日19时10分,疲惫了一天的苏海龙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又和同志们一起迎来了CA982航班的旅客。队伍快速地向前移动,检疫查验细致严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苏海龙突然发现一名入境人员在“健康申明卡”上填写有咳嗽症状,一种多日建立起来的职业敏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使他的神经立刻紧张了起来。苏海龙立即对该名旅客采取了防护措施,并把有关情况报告给了相关领导。为防止造成周围环境和旅客的进一步污染,苏海龙直接将其引导至负压隔离室进行排查,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排查,该旅客复测体温37.5°C,且已连续咳嗽3天,现场无法排除该旅客甲型H1N1流感嫌疑,苏海龙又和同事们一起将他送到指定医院进行医学观察。最后,该旅客被初步判定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并于5月22日进一步确诊为北京第四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而作为全国质检系统首次在空港口岸检获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关键人物苏海龙,也因一双“火眼金睛”声名大噪。


岳英龙:“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值”


   岳英龙,负责航空器检疫消毒处理工作,一个多月以来,他和同事们一起都在为把甲型H1N1流感疫情挡在国门之外而努力工作着。

    天有不测风云,在岳英龙忙于防控H1N1流感疫情期间,他的家里发生了火灾,两间房子被烧毁,场面惨不忍睹。他的母亲急得昏了过去。就是这样,他也没有请假,因为他知道单位也正在用人之际,知道防控疫情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非常时期,作为消毒检疫组的组长,他把自己内心的愁闷强压在心底,请两个舅舅帮忙先把房子盖起来,并叫姐姐把父母先接到她那里住些日子,同时还要忍受因加班而疏于照顾的家人的埋怨。

    每次遇到有发烧病人的航班,他都要亲自带着组员们去检疫消毒。“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们把疫情堵在了国门之外。”这就是岳英龙———一名检疫消毒人员的独白。


张芳:病而不倒的“拼命三郎”


    4月30日夜里,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负责入境航班检疫消毒工作的张芳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到朝阳医院就诊后,医生强烈建议她输液3天并卧床休息。但是当5月1日晚23时接到处领导的紧急电话后,张芳不顾医生的叮嘱,立刻奔赴工作现场,共同商讨对来自美国CA984航班的卫生处理措施,一直工作到凌晨3时30分。在稍事休息后,张芳又于2日早晨9时出现在了工作现场,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4日凌晨2时半,她接到电话通知,又披星戴月地从家出发,赶到机场紧急处理了7名从墨西哥回国的中国旅客所乘航班的检疫消毒事宜。

    这就是“拼命三郎”张芳的日程缩影。几天高强度工作把张芳的皮鞋跟都走断了,却依旧磨不灭她防控疫情的斗志。

    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有发热病人出现的航班,作为检疫消毒工作负责人的张芳就一定会出现在检疫消毒现场。看到有些消毒检疫人员因担心被感染而产生心理压力,张芳就主动开导他们,辅导他们在消毒时做好防护,开导他们在空闲时放松心情,从而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紧张的工作。同时她还承担着消毒人员的调配,以及办理证件、做服装、订饭卡、开展岗前培训等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张芳笑着总结自己的工作状态是:杂而不乱,忙而不忘,病而不倒!


马在存:旅检一线年纪最大的“新丁”


    和众多同志一样,北京检验检疫局财务处调研员马在存是主动要求支援一线的。他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一腔无私奉献的热情和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平凡工作。

    马在存是当前首都机场口岸旅检一线上年纪最大的“新丁”。虽然明年就退休了,可是能参加此次防控工作,他就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旅客入境时,他在工作台上查收健康申明卡常常一坐就是4、5个小时,经常连饭都吃不上。不忙的时候,他就凭借着自己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帮着科长协调各岗位的工作,主动做起部门间的联络员。由于应急处变的能力强,许多年轻同志遇到棘手问题时也会向马在存请教,对此他都是热情回应。谈到马在存,处里领导都说:“只要有老马在,我们心里就感到踏实。”

    工作强度大、时间不规律、休息不好一直是困扰旅检工作人员的重要问题。可是马在存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也从来不因为自己年纪最大而搞特殊,相反他总是争着干、抢着干,好让年轻同志得到充分的休息。马在存就像是一面旗帜,在旅检岗位上迎风招展,彰显着党员“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时刻豁出来”的奉献精神。


牟丽丽:扫描组里的“榜样老大姐”


    为把到港航班旅客信息及时、迅速地传送给上级机关和地方卫生部门,确保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进行,5月12日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临时成立了旅客“健康申明卡”信息扫描组,组长就是该局机关党委副书记牟丽丽同志。

    扫描工作刚开始时,由于设备扫描速度慢,扫描仪运行一次需要42秒,如果一个300人的航班,按类把旅客和机组人员的信息完整地扫描进电脑中储存,大约需要2个小时。但每天需要扫描的单子有近万张,由于人员少,牟丽丽亲自上阵,常常是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她的一言一行让扫描组的所有同志自觉地对她产生了敬佩与信赖,在她的感召力下形成了巨大的战斗力,大家加班加点地完成了每天的工作。

    牟丽丽每天不仅要承担具a体的扫描任务,还要组织组内人员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航班上所有人员的“健康申明卡”信息分三次转送到北京市疾控中心。截至6月9日中午12时,扫描组共录入航班640架次,录入旅客和机组人员“健康申明卡”110965张,向北京市疾控中心提供379个航班、65182名旅客和机组人员信息,为疾控部门及时开展流调工作、有效阻止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的蔓延作出了贡献。


刘振春:北京西站检疫把关人


  自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以来,北京检验检疫局北京西站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立即投入到了首都口岸防控工作中。作为对入境列车实施登车查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一个多月来防控工作的甜酸苦辣,西站办旅检科科长刘振春是感受最深的人了。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刘振春带领的登车检疫组要对所有入境列车实施登车查验,并逐一对入境旅客实施体温监测。火车停靠后空调设施往往就关闭了,狭小的车厢异常闷热。身穿全套防护装备的刘振春在这样的空间里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一趟列车查验下来,他们的头发、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为了缩短旅客在车厢内等待的时间,刘振春练就了熟练的业务技能:手不停、脚不停、眼不停、嘴不停。一边快速给旅客测量体温,认真核对检测结果,一边反复地说:“您好,请配合进行体温测试,谢谢”、“您的体温正常,谢谢,请下车”。对于个别在封闭的车厢内等待不及的旅客,丢白眼、不理解甚至进行辱骂的行为,刘振春总是默默忍受着,从未与旅客发生过一次冲突。刘振春说:“有时候真生气,但想想这是我的职责,我必须争取旅客的理解。”

    下面这组数字让刘振春备感骄傲:5月1日0时至6月10日24时,北京西站口岸共检疫来自香港入境列车21车次,检疫入境旅客4183人次,日均102人次,向地方卫生部门转送有发热或急性呼吸道症状者19人。


坚守检验检疫人严防死守的信念


   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我国口岸疫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对此,北京检验检疫局结合防控形势不断完善防控体系,在体温监测、健康申明卡审核、日常医学巡查、医学排查转送等环节做到依法、严格、规范、高效,确保了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加严口岸防控措施,扩大排查范围,构建更为严密的口岸防控体系。

    5月30日15时20分,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AC031航班抵达首都机场T3航站楼。检验检疫人员对该航班入境旅客实施了细致、严密的检疫查验。经检查,该航班所有旅客在健康申明卡中均申报过去1周内未与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无发热、咳嗽、咽痛、肌肉痛、头痛、腹泻、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旅客陆续经过两道红外线体温监测岗。16时10分,检验检疫人员邓潇潇发现一名儿童旅客经过第一道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器时,仪器报警显示体温为38.2摄氏度。邓潇潇同志立即落实防护措施,将该旅客及随行家属引导至负压隔离室。检验检疫人员上官文学、苏美华两位同志对该旅客进行了医学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经检查,该旅客水银体温计检测腋下体温为38摄氏度,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旅客自述咽痛、畏寒。该旅客随行家属自述,近期未接触类似症状病人,密切接触者也未出现相关症状。鉴于该旅客来自发现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国家,无法排除甲型H1N1流感嫌疑,检验检疫人员决定将该旅客转送至地坛医院作进一步排查。

    5月31日,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该旅客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这是继5月21日在首都机场口岸检获全国质检系统首例空港口岸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后,北京检验检疫局检获的第二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此次检疫查验工作,更凸现了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精神。有这样一支意识强、效率高的钢铁团队,有这样一群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把关战士,我们有理由相信:防控工作再苦,阻不住检验检疫人热情无私的付出;防控工作再难,难不住检验检疫人严防死守的信念———为保国安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7 1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