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内新闻] 60年,我身边的质量变迁——奔跑的灯

 关闭 [复制链接]
兑水 发表于 2009-10-14 08: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在冀中大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我的童年是伴着煤油灯长大的。当时,房屋都还是土坯房,多数人家是在两间房屋的隔墙上挖一个洞当做灯台,在外间屋的一面糊一张比较透亮的纸或钉上一块玻璃,这样一盏油灯可同时照两间屋。每天,我的娘亲就是在这如豆的油灯下烧火做饭、缝补衣衫,为一家人的生活日夜操劳。我也是在这昏黄摇曳的灯光下玩耍、看小人书、写作业。

    那时,大人们还习惯把煤油称作“洋油”,短缺的时候就用蓖麻油或拿半截蜡头对付一下。为了节省煤油,大人们能不用灯的时候尽量不点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把我们住得相对近一些的同学编成学习小组,轮流集中到各家学习,几个小脑袋挤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写作业。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买上一包蜡烛,在大年三十晚上亮上一夜。后来,有的人家用上了扣上一个玻璃罩子的煤油灯,老百姓俗称“泡子灯”,比普通煤油灯又亮了不少,这让我羡慕了好长时间。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村里也拉上了电,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全村共用一块电表,按灯泡的瓦数拿电钱。拉电的那天,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大人小孩一个个比过大年还高兴,新鲜了好长时间。有一对老人还闹了个笑话,习惯了吹灯睡觉的老两口,玩命吹也吹不灭,用衣服扇也熄不了灯,老两口还以为闹鬼了,愣是给吓得一夜没敢睡觉。

    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的日子开始明显好了起来,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没过两年,乡亲们都盖起了砖瓦房,二三十瓦的灯棍就替代了普通灯泡,把用白灰粉刷过的屋子照得通亮。再后来,又吊上了各式各样的吸顶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各式各样的吸顶灯、形状各异的台灯、五颜六色的射灯、造型不一的吊灯令人眼花缭乱。就像城市的路灯一样,这时的灯已经不只是照明意义上的灯了,更大程度上是装饰品,突出的是美观好看,体现着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观念,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作为生活水平的一个象征,煤油灯,老一辈子用了几代人;从煤油灯到电灯泡,再到日光灯、吸顶灯、装饰灯、节能灯,我们的生活就像一路小跑似的一步步地美好起来。灯的变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照亮咱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指路明灯。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道路走下去,人民生活必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8-13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