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交直流高电压] 5720A比对,10mA不满足指标,为何?

[复制链接]
lyzlzldj 发表于 2010-12-2 22: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720A比对,被测件为fluke wavetek 4950数字多用表.
4950A我查了一下,在10mA的指标大概为12ppm,而5720A在10mA的指标大概为39ppm.
(1)测量方法一,在测量10mA点时,首先4950在10mA清零,在测量发现测量值稍稍大于5720A的指标.此方法也就是比对要求的方法.
(2)测量方法二,在测量10mA点时,4950首先测出一个值,然后把测量线反向再测出一个值,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次测量值之差除以2.用
此方法发现测得的结果大大优于第一种方法,当然也满足5720A的指标要求.
疑问:
(1)第一种法已经清零,但测量结果和第二种方法相差仅如此之远,不知何故?
(2)如果是第二种方法消除了零电流、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等的影响,那么我的5720A为何只是在10mA超出指标,在比对的其他测试
点100uA和1A均满足指标要求呢?
当然第二种方法也有问题,因为用了4950的10mA和-10mA两个测试点,这两个点指标一样但实际值是不一样的,这些均会带来误差
比如4950在10mA实际值为-11.9ppm,在-10mA实际值为11.9ppm,测量正反电流后,4950对测量结果只差带来的误差就有近22ppm。
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可以比第一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优或糟22ppm。
请专家门解答!
 楼主| lyzlzldj 发表于 2010-12-3 12: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了: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方法不同,所以清零方法不同,电流表要串联来测量电流故开路清零,电压表要并联所以要短路清零,以使得测量更准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chuxp + 3 认同观点

查看全部评分

chuxp 发表于 2010-12-3 16: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4950是个传递标准啊,很少见,都没见过。
比对实验还是应遵守规定的方法更好一些,当然作为研究也可考虑用其他的方法验证一下,按楼主的实验室条件,可以考虑用一等标准电阻转换成电压,然后再用8508或3458来测量,比较一下结果。
ESWOOD 发表于 2010-12-12 1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等标准电阻转换成电压,可验证你的4950及5720A在10MA这点的指标问题。
gaobingic 发表于 2010-12-21 16: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obingic 于 2010-12-21 16:22 编辑

4950是很不错的传递标准,指标也高的惊人,一般难得一见!
比对的关键是要判断参加比对的仪器测量结果是否有离群的,参加比对的应该是多台5720A,在一定的环境下(要求均温24小时,预热至少不低于4小时),而5720A在充分预热后要进行Zero自校正和原器校正(Artfact Cal 需要10V固态基准734A或者4910等+10kohm电阻-最好优于742-10k的,如SR104),而方法一中提及的直流电流零值的调零是应该将5720A的输出接至4950后,5720A输出0mA,4950设置好相应量程,并且注意5720A的量程和锁定,因为5720A不同的量程可能带入的偏移量是不一致的,然后将4950清零,再去测量读数,这样可以消除5720A带入的偏移量和导线引入的偏移量),方法二值得推荐,此方法在K公司仪器上得到了应用,有效地消除了测量线的热电势。
LS几位提出的用电阻转换成电压的过渡传递方法,其实就是分流电阻器的方法,10mA电流一般要100ohm左右的电阻较为合适,如F的A40B中10mA采用80ohm,当然还有加拿大Guildline高联的9230系列,但需要定温且温度变化要小,而且这样的电阻要求比较高,要有可靠的溯源,一般计量机构很难量传,而一级计量机构多采用“蓝箱解决方案”。
 楼主| lyzlzldj 发表于 2010-12-22 1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大家无私奉献!
oldfish 发表于 2011-2-11 16: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太明白楼主的实验,目的和过程我都没看太明白:(

另外,如果溯源电流值,最好还是用标准电阻,伏安法,如4楼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25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