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评价计量体系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确保计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计量体系内部审核与评审。 3
引用文件与术语 3.1
GB/T 19022.1-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第一部分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江苏省企业计量保证确认规范》。 3.2
计量审核:确定计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能达到预定目标所作的系统的和独立的检查。 3.3
计量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就计量方针和因情况变化而制定的新目标对计量体系的现状与适应性所作出正式评价。 4
职责 4.1
总经理负责组织计量评审,批准计量评审计划和报告。 4.2
分管副总经理负责组织计量审核,批准计量审核计划和报告。 4.3
质保部协助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组织和实施计量评审/审核,负责审核与评审材料的收存。 4.4
审核组负责计量审核的实施。 5
工作程序 5.1
计量审核 5.1.1
计量审核的目的是评价计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计量审核,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使计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确保计量方针目标的实现。计量审核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审核结合进行,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均须单独出具计量审核报告。 5.1.2
计量审核分常规审核和附加审核两种。常规审核按计划进行,一般每年一次,应覆盖体系的全要素和所有部门。附加审核由分管副总经理确定,可以是全要素也可以是部分要素,可以是所有部门也可以是特定部门。 附加审核时机: a)发生了严重的计量问题或用户有严重申诉; b)组织的领导层、隶属关系、内部机构、产品、计量方针和目标、技术及装备以及生产场所等有较大改变; c)即将进行第二方、第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 d)第三方审核后获得的认证注册资格和证书即将到期而又希望继续保持认证资格。 5.1.3
常规审核由质保部于每年年初制订本年度的“计量审核计划”,附加审核由质保部于审核前十天制订“计量审核计划”。 “计量审核计划”内容: a)审核目的; b)审核依据; c)审核部门; d)审核要素; e)审核日期等。 “审核计划”需经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5.1.4
根据“审核计划”,分管副总经理应于审核前一周组织审核组并指定审核组长,审核组由计量确认内审员及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关系的计量管理人员组成。审核组长应提前三天通知被审核部门,告知其审核时间和要求。
计量确认内审员必须经过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持有“计量确认内审员”证件。
5.1.5
审核组长组织审核人员学习和审核计量文件,部署计量审核活动,编制“内部计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和“内审检查表”。“内部计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应经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内审检查表”应经审核组组长批准。 5.1.6
计量审核由审核组采用现场审核的方式进行。审核程序:首次会议(部置和统一审核程序)——抽样检查(采用交谈、提问、查阅文件和现场检查的方式收集客观证据,对不符合事实需与被审核部门负责人沟通并达成共识)——审核组汇总,确定不符合项,填写“不符合项报告”和“不符合项分布表”,“不符合项报告”需经被审核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末次会议(宣布审核结果和整改要求)。 5.1.7
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对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制定纠正措施,经审核批准后通知参加评审的人员,明确审核时间和要求。 5.2.4
各部门按其职责准备评审输入,写出书面材料,其内容主要为:
a)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思想、方针、政策、目标;
b)计量方针、目标和体系的适应性;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管理监督报告; d)近期审核(第一方)和外审(第二方和第三方)结果,重点描述计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e)客户需求和抱怨; f)其他与计量工作相关的内容。
评审输入的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准确性、及时性,应有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分析决策建议等内容。
评审输入由质保部负责收集、汇总和审核。审核意见和审核结论应递交给总经理,供其作体系适宜性结论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