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上海市推行10两制过程
杨东东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杨东东 关增建
一、改制背景 1959年6月25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把国际公制(即米制,简称公制) 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命令指出,“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 因为折算麻烦, 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这一改革的时间和步骤,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自行决定。”命令颁布后,全国掀起了统一计量制度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埠和重要的工业中心,是如何统一全市计量制度的? 从计量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对1斤10两制的推行为例,讨论上海市在推行统一计量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以此对上海市1959年统一全市计量制度的努力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个案研究。
上海推行1斤10两制, 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 多种计量制度并存,英制、米制、市制和多种旧制并行,这造成了上海市计量系统的混乱,严重妨碍了商业贸易和社会生产。为此,建国初上海市曾对此做过一番整顿工作。
二、改制前上海市计量系统状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接管了当时上海市的度量衡管理机构——度量衡检定所。经过改组建立的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属上海市工商局领导。1950年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指示上海市工商局度量衡检定所,“对外用万国公制,对内沿用市制及公制,并限制英制,其他一切杂乱制度一律废止”。根据这一指示,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通过同业公会,逐行逐业宣传整顿。1951年,废除米粮业的升斗、油酱业的吊提、土特产收购用的司马斤、棉布业足尺加三的陋规,实行平尺平卖,建立以公尺为主、市尺为辅的制度。同年10月,公告全市禁止英制、旧杂制度量衡器具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禁止制造、修理旧杂制度量衡器具。1952年,废除棉纺、服装、新药、百货、南北货、茶食等46个行业的旧杂制,统一采用公制和市制。这次整顿,基本改变了度量衡单位制的混乱局面,民间开始广泛使用市制与公制,尤其是市制,在民间使用得尤为广泛。
这时使用的市制与公制有简单的换算关系,具体是1公升为1市升,1/2公斤为1市斤,1/3公尺为1市尺,故亦称一二三制。虽然在基本单位的换算上市制与公制建立了简单的比例关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 市制的斤与两之间仍然保留着16两1斤的传统制度。过去的计量改革,为了照顾民间习惯,保留了这一制度。在建国前最近的一次计量改革——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度量衡改革中, 工商部原先拟定的“一二三” 权度市用制, 以及蔡元培等委员审查认定的方案, 都把1 斤分为10 两, 以贯彻十进制, 但南京国民政府最后审定时, 认为既然市用制属于过渡的辅制,不如迁就民间习惯,仍用1斤为16两。这种情况到1959年之前,一直没有改变,而且由于建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市制使用的范围比过去更广。这种情况,使得1959年的这次计量改革,任务空前艰巨。
上海市的市斤改制工作是自上而下,靠行政力量推动的。为统一计量制度,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是对计量管理机构做了调整。由上海市工商局领导的原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 至1958年已经沿革为上海市工商局计量管理处。1959年1月,改为上海市计量管理处, 归口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在国务院统一计量制度命令发布后的次月, 即1959年7月,该处归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业务上受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指导。计量管理处归属单位的这两次调整, 时间仅相距半年, 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计量制度。它进一步凸显了计量所具有的科技属性, 为统一计量制度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改制工作全面启动后,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举行了第十、十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计量制度。会议根据上海市的情况, 决定要在半年内完成改制工作,并决定采取“先商业,后工业及其他”的步骤。商业改制方面,计划供应商品和主要的行业,由专业公司负责,同时进行;其他的行业则分块进行。推行10两制期间,旧的16两秤暂准同时使用,以保证生产和交换的正常进行。
1959年1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将市斤16两改为10两的通知》, 要求在半年内完成市斤的改制工作。改制工作由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协调领导, 由市计量处、市商业一局、市商业二局、市机电局组成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区、县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配备干部,负责本地区的改制工作。改制按照先商业后工业及其他的顺序, 在市区和郊县同时进行。为了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加改制的人员先集中试点,再分散包干推行。计划供应商品及主要商业,由专业公司负责,全行业同时进行。对定量供应的商品,改制前应充分做好定量、价格的换算和宣传工作。居民自备的秤具,以自愿改制为原则。到1960年3月底, 除工业和个别特殊行业外,整个上海市的改制工作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全市共改制木杆秤63031支、小台秤8461台、案秤2720台、弹簧秤(包括无簧自动秤)2279台,全市除工业和一些特殊行业外,机关、团体、学校、商业部门、食堂、医院等单位基本上都实现了10两制。改制后,由于计算方便,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上海市就完成了10两制的推广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宣传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海市采取的方法得当。
在宣传推广改制工作上,上海市可以说是不遗余力。16两制沿用已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而改制涉及改变民众的习惯问题,虽然有全国性统一法令的存在,但要使改制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让民众在心理上先接受这一改变。所以在宣传推广改制工作上, 上海市必须做足工作。一方面,对10两制的好处,比如计算简单快捷、不易出错、提高工作效率等,进行了充分宣传。另一方面,对改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群众认为改制后,“分量少了”、“价格高了”、“起售点高了”等问题,也都进行了反复解释。
宣传时,改制人员采取了先内后外、条块结合、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等方法。对内宣传是进行大会与小组的动员与讨论,并且以实物对比进行教育, 让每个营业员都懂得改制的意义, 并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对外宣传则是印发标语、宣传图,通过报社发表评论、社论、消息等, 通过广播电台宣讲有关改制的意义, 并在50多个电影院放映幻灯片进行宣传。此外, 还在各区组织2000多人的宣传队伍,在热闹街道设立100多个固定及流动宣传站,集中宣传3天。文化局还组织了所属剧院剧团进行经常性的演出宣传。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宣传, 改制工作真正被群众接受,从而确保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