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959年上海市推行10两制过程

[复制链接]
aux8180 发表于 2012-11-12 16: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9年上海市推行10两制过程


杨东东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杨东东  关增建
   

一、改制背景

    1959年6月25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把国际公制(即米制,简称公制) 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命令指出,“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 因为折算麻烦, 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这一改革的时间和步骤,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自行决定。”命令颁布后,全国掀起了统一计量制度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埠和重要的工业中心,是如何统一全市计量制度的? 从计量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对1斤10两制的推行为例,讨论上海市在推行统一计量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以此对上海市1959年统一全市计量制度的努力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个案研究。
    上海推行1斤10两制, 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 多种计量制度并存,英制、米制、市制和多种旧制并行,这造成了上海市计量系统的混乱,严重妨碍了商业贸易和社会生产。为此,建国初上海市曾对此做过一番整顿工作。
   

二、改制前上海市计量系统状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接管了当时上海市的度量衡管理机构——度量衡检定所。经过改组建立的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属上海市工商局领导。1950年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指示上海市工商局度量衡检定所,“对外用万国公制,对内沿用市制及公制,并限制英制,其他一切杂乱制度一律废止”。根据这一指示,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通过同业公会,逐行逐业宣传整顿。1951年,废除米粮业的升斗、油酱业的吊提、土特产收购用的司马斤、棉布业足尺加三的陋规,实行平尺平卖,建立以公尺为主、市尺为辅的制度。同年10月,公告全市禁止英制、旧杂制度量衡器具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禁止制造、修理旧杂制度量衡器具。1952年,废除棉纺、服装、新药、百货、南北货、茶食等46个行业的旧杂制,统一采用公制和市制。这次整顿,基本改变了度量衡单位制的混乱局面,民间开始广泛使用市制与公制,尤其是市制,在民间使用得尤为广泛。
    这时使用的市制与公制有简单的换算关系,具体是1公升为1市升,1/2公斤为1市斤,1/3公尺为1市尺,故亦称一二三制。虽然在基本单位的换算上市制与公制建立了简单的比例关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 市制的斤与两之间仍然保留着16两1斤的传统制度。过去的计量改革,为了照顾民间习惯,保留了这一制度。在建国前最近的一次计量改革——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度量衡改革中, 工商部原先拟定的“一二三” 权度市用制, 以及蔡元培等委员审查认定的方案, 都把1 斤分为10 两, 以贯彻十进制, 但南京国民政府最后审定时, 认为既然市用制属于过渡的辅制,不如迁就民间习惯,仍用1斤为16两。这种情况到1959年之前,一直没有改变,而且由于建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市制使用的范围比过去更广。这种情况,使得1959年的这次计量改革,任务空前艰巨。
    上海市的市斤改制工作是自上而下,靠行政力量推动的。为统一计量制度,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是对计量管理机构做了调整。由上海市工商局领导的原上海市度量衡检定所, 至1958年已经沿革为上海市工商局计量管理处。1959年1月,改为上海市计量管理处, 归口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在国务院统一计量制度命令发布后的次月, 即1959年7月,该处归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业务上受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指导。计量管理处归属单位的这两次调整, 时间仅相距半年, 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计量制度。它进一步凸显了计量所具有的科技属性, 为统一计量制度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改制工作全面启动后,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举行了第十、十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计量制度。会议根据上海市的情况, 决定要在半年内完成改制工作,并决定采取“先商业,后工业及其他”的步骤。商业改制方面,计划供应商品和主要的行业,由专业公司负责,同时进行;其他的行业则分块进行。推行10两制期间,旧的16两秤暂准同时使用,以保证生产和交换的正常进行。
    1959年1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将市斤16两改为10两的通知》, 要求在半年内完成市斤的改制工作。改制工作由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协调领导, 由市计量处、市商业一局、市商业二局、市机电局组成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区、县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配备干部,负责本地区的改制工作。改制按照先商业后工业及其他的顺序, 在市区和郊县同时进行。为了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加改制的人员先集中试点,再分散包干推行。计划供应商品及主要商业,由专业公司负责,全行业同时进行。对定量供应的商品,改制前应充分做好定量、价格的换算和宣传工作。居民自备的秤具,以自愿改制为原则。到1960年3月底, 除工业和个别特殊行业外,整个上海市的改制工作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全市共改制木杆秤63031支、小台秤8461台、案秤2720台、弹簧秤(包括无簧自动秤)2279台,全市除工业和一些特殊行业外,机关、团体、学校、商业部门、食堂、医院等单位基本上都实现了10两制。改制后,由于计算方便,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上海市就完成了10两制的推广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宣传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海市采取的方法得当。
    在宣传推广改制工作上,上海市可以说是不遗余力。16两制沿用已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而改制涉及改变民众的习惯问题,虽然有全国性统一法令的存在,但要使改制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让民众在心理上先接受这一改变。所以在宣传推广改制工作上, 上海市必须做足工作。一方面,对10两制的好处,比如计算简单快捷、不易出错、提高工作效率等,进行了充分宣传。另一方面,对改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群众认为改制后,“分量少了”、“价格高了”、“起售点高了”等问题,也都进行了反复解释。
    宣传时,改制人员采取了先内后外、条块结合、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等方法。对内宣传是进行大会与小组的动员与讨论,并且以实物对比进行教育, 让每个营业员都懂得改制的意义, 并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对外宣传则是印发标语、宣传图,通过报社发表评论、社论、消息等, 通过广播电台宣讲有关改制的意义, 并在50多个电影院放映幻灯片进行宣传。此外, 还在各区组织2000多人的宣传队伍,在热闹街道设立100多个固定及流动宣传站,集中宣传3天。文化局还组织了所属剧院剧团进行经常性的演出宣传。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宣传, 改制工作真正被群众接受,从而确保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楼主| aux8180 发表于 2012-11-12 16: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改制过程

    整个改制工作过程分为3个阶段。1959年8月初到9月中旬是改制的第一个阶段, 主要是准备阶段。上海市第二商业局和上海市计量管理处共抽调干部7人,成立了改制办公室, 同时对上海市的商业部门用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 并组织安排改修力量, 编制宣传材料, 拟定与改制有关的物价和器具改修方法。最后决定采取改修旧秤的方法: 对木杆秤“剥皮钉星”,台、案秤则可“换铜尺”,弹簧秤及自动秤“换字面”。一方面保证了改制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改制的速度。
    为了确保10两制的顺利推行,上海市首先采取了试点先行的做法,选取了两个改制工作试点。由于市区和郊县情况不太相同, 上海市分别选取黄浦区和宝山县作为市区和郊县的试点。最终得出了一些改制经验: 如各区县的改制工作必须加强领导, 成立相应组织; 商业部门必须与改制单位的计划紧密衔接; 生产单位必须生产一部分新秤, 以便于改制周转,保证市场交易正常进行;宣传工作需进一步加强。这些试点经验为接下来10两制的全面推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1959年9月下旬至12月,此为全面推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海市首先召开了市区和郊县会议,会议上分别由黄浦区和宝山县作试点介绍, 然后选定卢湾、蓬莱、闸北、虹口、提篮桥等5个区,推行第一批改制。其余各区县在1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第十、十一次会议决议之后,全面推行。在推行过程中,除了组织专业的改修力量外,还发动了商业职工自改木杆秤、弹簧秤,帮助人民银行解决了金银收兑时的计算单位问题,同时还开展了广泛宣传,为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消除了心理障碍。到1960年2月底, 上海市商业用秤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最后阶段是检查和扫尾的工作, 上海市组织各区对商业系统的改制工作进行了自我检查和对口检查。对于非商业系统(比如机关食堂)的改制,先进行调查, 再确定改制方法。分别选取川沙县、卢湾区、静安区等地的食堂进行改制, 然后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各个区县。
   

四、改制过程中各方面工作情况

    此次计量制度的统一,上海市需要改制的计量器具数量巨大,实际能参加改制的工人数量却相对不足。根据当时对上海地区的调查,各商业系统中需要改制的木杆秤55000支,损坏不能修理、须另行购置的有15000 支, 各种台秤共11000台,其中小台秤6662台、案秤1882台、弹簧秤1505台,因不能修理须另购的小台秤584台、案秤88台、弹簧秤279台。而当时全市台秤生产行业实际生产工人只有160人, 木杆秤生产工人只有90人,上级要求半年内完成改制工作,由他们配合改制工作,人员力量远远不足。经过多方讨论,上海市最后决定采用“三结合”的办法,即以专业改修为主,外地支援为辅,并发动群众自改。
    在专业改修方面,台秤、案秤、弹簧秤这几项,由仪器仪表公司所属专业工厂进行改修。木杆秤则由上海市手工业品产销公司派出60名生产人员,组成一个临时工厂进行改修。同时还从商业系统中抽出部分人员到专业工厂或独立完成改修任务。
    专业改修促进了一些技术改进,极大地加快了改制的速度。比如在改修木杆秤时, 改进操作技术,采取了流水作业的方法,木杆秤的改修速度由原来的日二三百支提高到日四五百支,改修速度提高了一倍。改制初期还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铁钮的供应不能满足要求。铁钮是木杆秤的主要配件,历来都是手工制作。后来改为机械冲制铁钮, 日产量由200多件提高到1000多件,满足了改制的需求。又如当时全市只有两台铜尺刻线机,原来每天只能刻制200 多把铜刻尺,与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青浦县经过研究,制造了一台土法刻线机,其他的5个区县效仿制造,共制成了6台,解决了铜尺刻线的要求,使改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外地支援方面,上海市与苏州、常熟、江阴等地的衡器厂取得联系,邀请木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改修人员39人来配合上海的改制工作, 采取分块包干的方法,协助卢湾、提篮、榆林、杨浦等区的改制。郊县一些地方,改修力量不均衡,上海市还组织了县与县之间的相互支援。
    在发动群众自改方面,上海市首先组织浦东县商业职工进行自改,经鉴定质量符合要求。以这次成功的试验为基础,上海市紧接着召开群众自改杆秤现场会议,很快掀起了一个群众自改秤的高潮,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如新城区有木杆秤3500支, 如果只靠专业改修,需要一个半月完成,但发动群众自改后,仅3天就完成了任务;奉贤县原定40天的任务,也在3天内完成了;全市的弹簧秤仅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全部完成。
    1959年上海市的统一计量制度, 尤其是推行10两制的工作,在面临改制时间紧、需改制的计量器具数量庞大、技术落后等各种不利的条件下,最终顺利完成了改制任务,为上海市的计量事业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14 0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