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密密麻麻 于 2013-11-2 15:52 编辑
谢谢朋友们关注。发自存的民国木尺,请欣赏。
1、伪满洲竹制市尺:
2、民国大华印染厂木尺:
木尺正面:“标准市尺,上海四达尺厂出品。上海大华印染厂敬赠。上海南京路永安公司六楼”
木尺反面:“大华布啶。质料优良。颜色鲜艳。完全国货。爱国同胞。共请提倡。邮购委办。无任欢迎”
繁体隶书。成色尚可。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
永安纺织印染公司
民国18年,在永安二厂内西端空地兴建厂房,筹建永安四厂。共有纺锭6万枚,并自设发电厂,减低成本。民国20年11月,位于平凉路的纬通纱厂因投机失败停业清理,由“永纱”投资,合股经营,集股120万银元,双方各占半数,改组为纬通合记纱厂,有纺锭2.8万枚,由郭顺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民国22年,“永纱”收买另一半股份,实现兼并。同年,又在永安一厂附近处兴建印染厂,设备大部分向英国订购,共有漂染整理机244台,锅炉2座,于民国24年建成投产,每月可漂染坯布13万匹(每匹36.576米)以上,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印染厂,定名为大华印染厂,由郭棣超担任印染技术主管。郭氏还不惜重金聘用外籍专家及留学生骆乾伯、雷炳林、吴大鼎等。“永纱”在30年代初,逐步建立分步分类的成本计算制度,总办事处建立成本科,各厂设立成本会计员和建立车间原始记录制度。生产品种有棉纱27种,棉线13种,棉布达81种,以“金城”、“大鹏”为商标的纱、布行销全国各地及东 南亚。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永安二、四厂沦陷,部分厂房建筑及机器设备被战火所毁。永安一厂及大华印染厂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陆军野战病院”。纬通合记纱厂也被日军占驻,新仓库物资被日军劫掠。永安三厂遭日机轰炸,10余工人罹难。据统计总计损失:棉花4.79万担,棉纱1266吨,坯布和色布701万米,纺锭4万枚,按当年价格计算共达法币852万元,折合美金250万元。日本军部作为“战利品”,将永安二、四厂交由日商裕丰纱厂管理,永安一厂由日商日华纱厂管理,纬通合记纱厂由日商丰田纱厂管理,大华印染厂由日商同兴纱厂管理。“永纱”系统各厂,除三厂以外,均处于日军军管之下。
“永纱”为收回被占产权,与美商在民国27年3月合组“大美企业公司”,作为“永纱”的“母公司”,由大美总裁吉利兰出面与日军交涉。日军要郭乐亲自出面谈判,郭避走香港。后经几度洽商,日军虽承认大美对永安二、四厂的管理权,但以与日商纱厂合作经营为条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永安三厂也被视为“敌产”实施军管。民国31年5月,日军宣扬“中日亲善”发还永安三厂。同年8月,永安二、四厂与日商裕丰纱厂签订合作合约,组成永丰企业公司,10月解除“军管理”。11月下旬,永安一厂与日华纱厂签约组成永华公司共同经营,大华印染厂与同兴纱厂签约组成永兴公司共同经营,两厂于12月8日也解除“军管理”。纬通合记纱厂于民国32年7月发还,虽未与日厂合作,但被勒索“清算金”103万日元。日伪统治时期,“永纱”生产日益萎缩,唯有处于“孤岛”畸形繁荣的三厂,从民国 26~ 30年的五年中,获得2292万元(法币)巨利。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以“永纱”曾与日军合作为由,查封永安一、二、四厂,大华厂,纬通合记纱厂及新仓库。民国34年11月,郭顺离沪赴美,郭棣活任副总经理,主持全盘工作。后经多方活动,花去许多“运动费”,各厂得以陆续归还,修复开车。民国35年8月,纬通合记纱厂改名为永安五厂,大华印染厂改名为永安印染厂。10月,“永纱”共开出纺锭14.5万枚,织机1080台,印染全部开齐。民国36年,“永纱”年产棉纱15240吨、棉布3032万米,获利1.16亿元(法币),但棉纱产量仍低于民国22年的25400吨,棉布低于民国20年的4206万米。
民国37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采取限价政策,“永纱”被迫售出棉纱1321吨。9月2日,郭棣活被警局传押,摊派勒索,仅“美金公债”一项,就交付黄金6208两,美钞10万元,及细布162.4万米。至解放前夕,“永纱”已困难重重,濒临瘫痪。
上海解放后,永安各厂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代纺代织,统购统销,克服困难,逐步恢复生产。郭棣活热爱祖国,对发展生产充满信心,决定将解放前在国外订购的一批纺织机械和原料运回国内,支持国家建设。这批物资有瑞士制造的7000千瓦汽轮机组一套,1万枚纺锭机器设备和6000包美国棉花,价值250万美元。
----------看看,一把木尺讲了很多故事;这就是收藏的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