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喜欢上了度量衡收藏

[复制链接]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6 1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龄大了,喜欢上了度量衡收藏。
中华民族悠久的度量衡文化,以及古代度量衡与当今计量的纽带关系就不多赘述了。
下面是哈尔滨朋友以及本人收藏的民国铜尺,感觉还拿得出手,先亮亮啦。
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也请拿藏品来欣赏。

1、民国50公分铜尺标准器:
636-10877667_jpg_dm.jpg 116_79426_0a066988644e160_jpg_dm.jpg 116_79426_61cd016497034f2_jpg_dm.jpg 116_79426_bf06a78a9de62ff_jpg_dm.jpg 116_79426_cd60fdefa5ad738[1]_jpg_dm.jpg



2、民国33公分(市尺,厚度7毫米)铜尺标准器:
QQ鍥剧~1.JPG DSC09007_JPG_dm.jpg DSC09009_JPG_dm.jpg

DSC09012_JPG_dm.jpg DSC09017_JPG_dm.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dbhlong + 1 支持!
吉利阿友 + 1 很好的学习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6 14: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铜权9枚:
DSC08135.JPG

河北省度量衡模范工厂铁权及铜权:
DSC08170.JPG
xqbljc 发表于 2013-10-26 15: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密密麻麻


    这喜欢不错,情趣高雅,建议去http://www.sdim.cn/newsmore.aspx?id=37  看一下,那里是山东计量院度量衡博物馆,收藏的计量文物不少,欢迎交流。

          度量衡.JPG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7 19: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往日的英姿难寻觅;
放眼望去,留给我们的也许还有只言片语。
DSC07252.JPG DSC07248.JPG DSC07279.JPG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7 1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密密麻麻 于 2013-10-27 19:35 编辑

伪满洲的计量器具: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于1932年炮制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先后开办了满洲计器株式会社和满洲计器股份有限公司,在1937年8月12日还颁布了《度量衡》法。充分体现出当时日本侵华机构的系统化、规范化及其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

       伪满洲国权度局计量器(度量衡)具统一标识,由“满”字的汉字拼音MAN的首字母“M”与“衡”字的汉字拼音HENG的首字母“H”组成,[size=+0]是最早的计器商标,即通称的‘米’字标。

921-6443433_jpg_dm.jpg 718-6443730_jpg_dm.jpg 718-6443731_jpg_dm.jpg
659-6443084_jpg_dm.jpg 659-6443082_jpg_dm.jpg
xqbljc 发表于 2013-10-27 21: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喜欢比较高雅,但几次回帖不成功,不知为什么?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7 21: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容置疑,度量衡收藏属于冷门,关注的人不多;但它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悠久的历史性贯穿,所以最有震撼力。
“几次回帖不成功”不知指什么情况。
xuwenl 发表于 2013-10-27 2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意义,楼主可以考虑建个私人博物馆。
hblgs2004 发表于 2013-10-28 1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可以开阔一下量友的视野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8 15: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密密麻麻 于 2013-10-28 15:27 编辑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发一些近距离的藏品,也许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1、建国前后的2组铁权:
DSC08913.JPG IMG_0653.JPG

2、5、60年代的瓷砝码一套。瓷质的砝码以及刷漆的铁砝码,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物质的匮乏程度。
T1gai8XlFjXXXW1XkZ_030857_jpg_310x310.jpg se11443381a.jpg
吉利阿友 发表于 2013-10-28 15: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密密麻麻


    有一组砝码外表面铸有“保定  农工 ”,这“农工”两字,有什么特定意义没?
    望计量前辈指导,呵呵,后辈也顺便学习一下。。。。。。
吉利阿友 发表于 2013-10-28 15: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用心。有几组图片 计量文物下面压有 用于大小参考用的钢卷尺 。赞!!!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8 15: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密密麻麻


    有一组砝码外表面铸有“保定  农工 ”,这“农工”两字,有什么特定意义没?
    望 ...
吉利阿友 发表于 2013-10-28 15:24



    你好。繁体农工铁权,目前还没有详尽的资料可考。本人把它定义为解放前、后的藏品。
猪猪侠 发表于 2013-10-28 15: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看来在国内长度和质量方面有不少好东西,欣赏中。
xqbljc 发表于 2013-10-28 2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三天的审核,本人的帖子终于出现在3楼,谢谢版主。

      希望继续看到楼主对历史计量文物的介绍,个人收藏,不容易的。有机会,大家互相交流。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29 08: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密密麻麻 于 2013-10-29 08:46 编辑
经过三天的审核,本人的帖子终于出现在3楼,谢谢版主。

      希望继续看到楼主对历史计量文物的介绍,个 ...
xqbljc 发表于 2013-10-28 21:45

谢谢您的跟帖和关注。
本人只是普通的收藏者,水平和能力都很有限。以后会介绍度量衡收藏方面大藏家的藏品。
下面是本人的一组民国砝码。
1、‘同’字款铜砝码:
025-10893869_JPG_dm.jpg 009-10920937_jpg_dm.jpg QQ图片20131029085129.jpg
2、伪满洲铜砝码:有米字标及满字。
010-10920932_JPG_dm.jpg 010-10920938_jpg_dm.jpg
010-10920934_JPG_dm.jpg
3、伪满洲200斤铜砝码:
d191675348_1_DSC08747_JPG_dm.jpg d191675348_1_DSC08745_JPG_dm.jpg    
4、民国50斤铜砝码及建国后100公斤铜质标准增铊:
d191675348_1_DSC08753_JPG_dm.jpg d191675348_1_DSC08748_JPG_dm.jpg
QQ图片20131029085129.jpg
酱里个酱 发表于 2013-10-29 09: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时间,cctv鉴宝节目中出现了一个天平,底座是紫檀木的一个小盒,价格不菲
 楼主| 密密麻麻 发表于 2013-10-30 07: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密密麻麻 于 2013-10-30 08:21 编辑

发一组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微型铜权,请欣赏。

收藏时的原生态图片:

52525511232.jpg DSC08493.JPG
重量为1分的铜砝码(1/10钱,相当于500毫克)。
应该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古代砝码:
QQ图片20130519123607.jpg
QQ图片20130519125036.jpg
bappqig 发表于 2013-10-30 14: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我只听说过十万分之一的机械天平很值钱,就是没亲眼见过。
dbhlong 发表于 2013-10-30 1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bhlong 于 2013-10-30 16:41 编辑

好贴,支持楼主!谢谢分享!
renkai 发表于 2013-10-30 2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了眼界啊!
野猪 发表于 2013-10-31 07: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东西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年代里还能看到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很震撼。
guojunguo 发表于 2013-10-31 07: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的长见识啦。
兴宁奥浦 发表于 2013-10-31 10: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重量这一块的不是经常接触,但算大开眼界了..果然历史悠久呢
xqbljc 发表于 2013-10-31 14: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计量的发展:

      计量的历史渊远流长,计量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计量
      有关文字记载和器物遗存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处于生产、贸易、和征收赋税等方面的需要,已开始进行长度、面积、容积和质量的计量。计量在我国历史上称为“度量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生产交换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形成,早在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人利用“度量衡”图谋私利,经常发生争执。史籍记载,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传说黄帝就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舜在行使权力时即“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禹在划分九州治理水患时,使用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丈量规划四方土地。我国古代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实做为计量标准,如“布手知足”、“掬手为升”、“取权为重”、“过步定亩”、“滴水计时”来进行计量活动。周朝(约公元前1037年)的度量衡法制记载,《周》说,周朝设内宰颁行度量衡法令,大行人掌管发放标准器;合方氏负责监督检查;办理地方事务的官职叫司事;管理市场的较质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颁发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将秦国的度量衡法制推行于天下,秦朝还监制了许多度量衡标准器,并实行定期的检定制度。我国历史上计量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西汉末年,王莽进行度量衡改革时颁行的用青铜铸造的新莽嘉量标准器,成为我国历史上度量衡器的珍品。我国汉代已用“黄钟律管”用声波对应管腔长度做为长度基准。我国历史上把漏刻做为计时仪器,已使用了几千年。我国古代计量具有光辉的一页。

       铁权(秦).jpg

       新莽嘉量.jpg

      青铜鸟兽权.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 2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