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6-26 09:38 编辑
回复 1# 草根在起航
梦中论道 - 史锦顺 - 几篇校准证书,引起纠结。中字号单位是哪家,我估计就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别人指错,我也发了个帖子指谪。国家计量院何许单位!何致如此?。想也想不明白,竟至朦胧…… - 恍惚之间,前面就是北京三环路东北角西的计量院。五十年前我初到此地时,还叫“安外小黄庄”。三环路还是土路,不通公共汽车,周围尽是农田;如今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也。 过了那曾走过十年的松柏夹道,来到无线电楼的接待厅。沙发上坐着马凤鸣。脸黑如故,头发却白了。 史:马兄怎么还在这儿?你不是说,你女儿倒腾计算机,在美国给你买了个小楼吗,怎么不去住? 马:在外国呆着,没劲;没人聊天,找个吵架的都没处找。 史:你不是认识因“阿仑方差”出名的阿仑吗,怎么不找他? 马:阿仑我倒认识,他比我小一岁,比你大一岁;如今都老了。阿仑1966年提出“阿仑方差”,1971年被巴纳斯等人推荐,随后成为国际标准。这小子30岁立论,35岁起名扬天下,是个当代科技界少见的幸运儿。 你80年对阿仑方差提出质疑,随后冒失鬼李恩显在印度整得阿仑面红耳赤,阿仑一气就不干了,去做生意了。 史:我听说阿仑是为赚钱才去做生意,与学术讨论无关。 马:阿仑生了七个孩子。经济问题可能是他转行的主要原因。不过,阿仑对时频界,还是功不可没的。你小子对阿仑的评价,有失公允。如果没有阿仑方差,时频界恐怕难以抵制不确定度论。 史:马兄曾夸奖我对阿仑方差的置疑。难道我的置疑有错吗? 马:你说阿仑方差物理意义费解、说阿仑方差引用贝塞尔公式前提出错,都是对的;你的“自偏差”,概念就清晰得多。1985年北京专业组会上,我提议推广你的理论,你却说:“孙权劝曹操当皇上,曹操说孙权那小子不坏好意,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好心好意抬举你,你却推辞。 史:人生难得几次机遇。马兄的推荐,我视为终生的荣耀。但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时我的学术理论,确实只是个雏形。马兄的提议我虽推却,但马兄的美意对我鼓舞甚大,此后,我便立志创立测量计量的新学说。经过三十年之奋斗,才形成《新概念测量计量学》。今天带来一本打印稿,敬请马兄指正。 马:好,我看看。待形成定见,再告诉你。《新概念》先不说;你这几年对不确定度论的抨击,我是十分欣赏的。对这样错误的理论,就是要彻底地揭、狠狠地批;把火烧得更旺些,烧他个干干净净! 史:我批驳不确定度论的信心,大部分还是来自老兄你。你在全国讲习班上说:“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们吃饱撑的,弄出个不确定度来麻烦人”。这话是我的徒弟告诉我的。是你说的吧? 马:当然。那是当初的评价;如果现在说,就是:不确定度论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因为那是伪科学,你怎么骂它,你都是对的。 史:推行不确定度以来,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最近网上有几份校准证书,引起大家的不满。发帖者说来源是“中”字开头的单位。这位网友很留情,不说出名字,我估计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不知马兄怎样看待此事。 马:你也好,那些网友也好,都误解了。我的意见写在纸上,拿去看吧。 马先生年逾八旬,说话间就睡着了,竟打起呼噜来。我悄悄看马先生的文章。摘要如下。 - 简单中的真知,无奈间的对抗 史锦顺说误差是泛指的概念,概括地表示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误差的概念包含两个主要概念:误差元与误差范围。误差元定义为测得值减真值,非正即负。误差范围的定义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一定概率(99.73%)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恒正。史锦顺的概念没错。 检定证书的“示值误差”的“误差”就是泛指概念。这个示值误差,既可看作是误差元,又可看作是误差范围。 检定证书如果写误差范围,那仅仅是重复仪器的指标,而没表明已经测量验证过。而带有正号或负号的误差元的实测值很多个,不便于写。 印成:示值误差:±R 就说明该仪器的误差范围是R,而实际测量得到的误差元的绝对值都小于R. 因此,示值误差一词简要,正确。“误差”二字泛指,写得太具体,反而不好。这样写几百年了,大家不是都理解吗? 那么为什么不给出检定中实际测得值呢?就是防止按给出的数据去进行修正。 不给数据是正确的。你史锦顺83年带HP5061A铯频标(优质管)来,目的就是让我们给出个实测数据,回去好当单位研制的小铯钟的标准。那是不合理的要求。我们检定只能保证原来仪器的指标是否合格,不能把仪器提高指标应用;这就是计量的严格性。好像当时你服了我,现在怎么忘了? 有人说校准不同于检定,只判定个合格性;校准要给出具体测量数据,以用于修正。这是错误的讲法,国外的校准必须判别合格性,等同于中国的检定。至于国外有些校准证书给出实测数据,实际是用不上的,因为测量仪器的测量点从几千个到几十万个,凭那几个或十几个实测数据,没法修正。而关键是,修正是一种误导。不给实测数据,可以杜绝修正。此乃真知也。 至于证书中写的不确定度,那也是无奈。但无奈中包含着对抗,就是只列标准的指标,而不搞什么评定。评定不仅麻烦,而且错误,因为评定必然包含被检测量仪器的重复性与分辨力的指标,这是混淆对象与手段,这是错误的。美国的校准证书,不确定度也是所用标准的指标,这是符合误差理论的,是正确的。计量院的校准证书名义上写的是“不确定度”,似乎已按不确定论办事;实际上那个“不确定度”就是所用标准的性能指标,就是误差范围。由此可见,写“不确定度”是一种无奈,而其本质是不搞不确定度评定。直接写出标准的指标是正确的;这是对不确定度论的无声的对抗。好! - 看过,我认为对测量仪器修正不应该,而对单值的标准如量块、砝码乃至铯频标,修正应该是可以的,正要同马先生辩论,此时门声响,闯进一位壮汉,网上见过他的照片,竟是计量院软件室的崔主任。来者气势汹汹,手提板斧,开口便道:好你个史锦顺,你也太放肆,我在网上说,“在你面前,我是班门弄斧”,这本是让步、是谦辞,你却回话说“班门弄斧也得能拿起斧子,你还拿不起斧子,班门弄斧也不够格”;你真没礼貌。今天,我就让你看看,崔某人是怎样耍斧子的。我正要道歉。说时迟,那时快,崔某竟抡起斧子向我砍来,斧子带过一股冷风,顿觉全身凉彻。我惊呼“可卿救我!”喊又喊不出,使大劲,终于喊出“可-卿-救-我!”老伴从隔壁屋赶来,道:“醒醒吧,都啥年纪了,还做那红楼美梦!起来把窗户关上,起风了,要下雨。”原来,我感到凉,不是因为崔先生的斧子,而是雨前的一股冷风。 噢,原来是一场梦。梦里的事,也不必当真。学术讨论太单调,加点调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