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概念] 不确定度评定的十条弊病(2)

[复制链接]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25 11: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25 12:17 编辑

回复 24# 规矩湾锦苑

   
      
先生问:如果说基准有误差,请问老师,误差用什么测得
-
     史答:先生问我这个问题,算问对人了。我不是这方面的权威,但毕竟有过研制基准的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
      我国国家计量院的研究基准的两位院士,一个是张钟华院士(电学基准),一位是李天初院士(时频基准)。先引两位院士的论述与成果,再谈我的经历与看法。
-
(一)中国质量报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 2013-04-15
   
         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大有可为(摘要)

   
                                     本报记者   
    张钟华长期从事建立计量基准的工作,负责建立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其准确度比国外最高水平高了10多倍,居世界第一,2007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此《规划》中提出的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国家计量基准研究成为他最关注的内容。尤其是《规划》明确提出应对国际单位制中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重大技术革命,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这些内容正好与张钟华正在从事的研究紧密相关。他认为,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规划》高瞻远瞩的战略考虑。当前国际上计量科学的研究重点就是用量子基准替代实物基准。我国如不在此方面迎头赶上,必将影响到我国建成创新性国家的目标。
-
(二)一千克有多重?工程院院士张钟华解析质量标准(摘要)

                                                                                               2012
0113日 人民政协报   王菡娟


  砝码原器已出现一定误差
  “尽管这种实物基准一般是用工业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材料及工艺制成,难保证其绝对稳定。”
  “最高等级的实物计量基准全世界只有一个或一套,一旦由于天灾、战争或其他原因发生意外损坏,就无法完全一模一样地复制出来,原来连续保存的单位量值也会因之中断。量值传递检定系统庞大繁杂,从最高等级的实物基准到具体应用场所,量值要经过多次传递,准确度也必然会有所下降。”张钟华说。
  量子计量基准成为救星
  如何采用一种新型的计量基准来代替传统的实物基准砝码原器,使一千克的重量更为精确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计量科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量子计量基准的出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张钟华表示,用量子现象复现量值的计量基准统称为量子计量基准,其有着下述明显优点:量子计量基准的准确度一般要比实物计量基准高几个数量级。量子计量基准是一种物理实验装置,可以多处建立。不会有一旦损坏不能准确复现的问题。按照相同原理建立的量子计量基准所复现的量值也相同,避免了计量基准的量值多次逐级传递而造成的问题。
  “量子计量基准一旦取代实物计量基准,计量科学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量子计量基准的研究被作为国际计量科学的最前沿、尖端课题。”
  量子计量基准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展极为迅速。第一个付诸使用的量子计量基准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采用的86Kr光波长度基准。第二个量子计量基准,也是最著名和最成功的,是1968年在国际上正式启用的铯原子钟,代替了原来用地球周期运动导出的天文时间基准,铯原子钟在上亿年中才可能出现一秒的误差
  据张钟华介绍,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电学的量子计量基准得到了飞速发展。1962年,约瑟夫森效应被发现,可把电压与微波辐射频率联系起来,得到准确度与频率基准相接近的量子电压基准,目前其准确度已达到10-13。另一项重大发现是1980年由德国科学家冯克里青发现的量子化霍尔效应。利用此种效应,可以建立一种准确度远远高于传统的实物基准的量子电阻基准——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同时对于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量的单位摩尔在利用量子计量方面都有不同的进展。
  攻克质量实物基准尚需时日
  在量子领域取得的诸多进展令世界各国的计量科学院为之振奋,如今各国的计量研究院正在努力攻克经典计量学中的顽固堡垒——用某种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尚在使用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实物基准。国际计量委员会已明确号召各国的计量科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方案来攻克量子质量基准这一难关。
  “目前,对这一十分迫切的课题已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例如,用高度提纯的硅晶体中的硅原子质量作为新的量子质量基准就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其关键步骤是实际计数出硅晶体中原子的数目。这一方案经多年探索,准确度已达到3×10-8,但要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则遭遇到很大困难。还有一种办法是利用约瑟夫森电压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导出量子电功率量值,再经过速度及重力测量后可导出质量量值。从原则上说也算是一种量子质量基准。尽管这种方案构思十分巧妙,但稍嫌复杂。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计量实验室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进展不太顺利。”张钟华告诉记者。
  面对国际上热烈开展的前沿课题,我国也作出了积极响应。

(三)2007年科技日报消息
      200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次大会奖励共计3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4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实验测试和评估,我国最新一代时间频率基准“NIM4激光冷却一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频率准确度达到5×10^-15,相当于600万年不差一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史注:NIM4的负责人是李天初,随后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
(四)关于基准的指标
      从以上关于我国计量界的两位院士的论述与成就的报道看
      1 基准是有误差的,说基准没有误差是错误的。
      2 基准的表征指标是“准确度”(见红字)。不确定度论硬性规定“准确度是定性的,不能给出具体数值”是错误的说法。是瞪眼睛说瞎话。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准确度就是误差范围,又叫极限误差。就是误差元的绝对值一定概率意义下的最大可能值。推行不确定度论20多年后的2012年2013年张钟华院士,两篇报道中连称六次“准确度”可见这个词的定量性、科学性和根本性。世界上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也是否定不了的。美国的世界最高水平的铯喷泉钟,频率“不准确度”是1E-16,(2007年、2011年、2014年都这样称呼)美国两大测量仪器公司安捷伦与福禄克的仪器指标一直用“准确度”;该两公司还申明:不确定度就是准确度。
-
      党中央、国务院在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两项成果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时候,都有准确度说明。
     1 “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其准确度比国外最高水平高了10多倍,居世界第一,2007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NIM4激光冷却一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频率准确度达到5×10^-15,相当于600万年不差一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准确度一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奖决定中使用,有最高的权威性。
请你不要再按不确定度论的错误言论,放肆地说“准确度是定性的”。一个指鹿为马的谎言,怎么就那么迷信它?

-
(五)答规矩湾问
         
      1 我1963年到1973年在国家计量院工作10年。

      1964年6月提出革新微波教科书阻抗概念的“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经钱学森批转,与七级部二院讨论;1970年,经十院科技部介绍给14所。林守远、王典成等学者将阻抗新概念用于人造卫星地面站馈线设计,获得成功(此前按大学教科书概念设计,产品反射大,不合格)。此文1979年在有争议的情况下,经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芳允院士签署,发表于《电子学报》1979年第2期。
      我1963年参加工作不久,就受命参与筹备建立“微波阻抗国家标准”。阻抗新概念的提出,为研制标准奠定了严格的理论基础。1964年下半年,在分析原苏联微波阻抗标准误差大的基础上,提出“双探针法定度标准负载”的新方案。要点是相位差四分之一波导波长的两次测量,方便的消除了接头反射等几项系统误差。1965年通过计量院院级检定,开始检定大华仪器厂生产的标准负载。1966年初,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
       2  1966到1967年,我用较长时间,用实验方法来鉴别教科书上“测量线误差公式”的正误。那些公式有苏联的、美英的,也有中国人推导的。种类繁多,差异甚大。我的办法是用“外推法”,即特意放大误差值,提高测量的分辨力,在误差大值的条件下,判别公式的正误,再运用于正常的误差分析中。终于肯定了一些公式正确;而否定了一些公式。随后编写了我国第一版《测量线检定规程(试行)》。后来写成论文《测量线检定与误差公式的实验鉴别》,发表于《无线电技术》1976年第10期。
      3 1970年,因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原子钟研制,我被调到时频处,参与铯时间频率基准的NIM1的研制工作。从无线电处调去的14人,就是一个任务:铯基准的一项误差——频谱误差的分析与测量。为了测量频谱误差,还要专门搞氨分子钟(原有加工件);大部分人干这件事,我则主要进行理论分析。一个月内,我对拉姆齐双腔跃迁(1951年发明,1979年获得诺贝尔奖)函数作了推导和简化处理,给出跃迁公式的简化模型,从而推导出新的频谱误差公式(此推导后来被北大王庆吉教授编入《量子频标原理》的附录中,打印本,占7页)。在时频处作了学术报告。受到薛传恽等专家的肯定。我被任命为NIM1误差理论组成员,参加铯基准核心技术问题的论证。一年以后,薛传恽告诉我:“用你的公式一年前计算的结果与美国刚刚公布的结果一致”。于是在NIM1中就用这个公式了。NIMI后来研制成功并受奖(不是后来的NIM4),我已调到27所,接到过“参与NIM1研制”的奖状。
      4 我的在计量院工作的十年经历表明,建立基准(导出单位一般称国家标准),主要是选取物理机制。铯双腔跃迁的物理机制是美国人拉姆齐发明的,我国是选用。十多年前美国人发明铯喷泉原子钟(也获得诺贝尔奖。到此,已有6人因原子钟获诺贝尔奖,包括美籍华人朱棣文,他发明激光冷却法,是铯喷泉钟的基本技术之一),我国的NIM4仍是仿制,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不是发明奖。
      说来好笑,我的《双探针法定度标准法》,外国没有,应该是一项发明。但项目小,也不是世界最好的方案,比不上“反射计”方案(双探针法简单,曾解决一时之需)。那时是贬斥个人名利的时代,组内6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方法是组长提出的,还是副组长(史锦顺)提出的。组长在鉴定会上不说,我也不便自己表白。倒是我在离开阻抗小组时,整理组内文件,才发现组长给院领导报告的草稿,内称:“史锦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明双探针法”云云,方知,组长并没有埋没我。李乐山院长(兼党委书记),很器重我,除阻抗概念外,大概与此也有关系。
-
      5 以上材料,我是在说明,基准(或国家标准)的建立,第一是物理机制,第二是误差分析,第三,按分项误差的要求,设计加工部件,按装调试,第四误差测量。基准靠自身的分项误差测量与计算、合成,没有整体比较法。建立基准的这个误差范围确定方法,就是VIM3说的给出基准指标的特殊方法。全世界都是如此。不要说基准没有误差那样的错话。
      国际单位的定义值,是国际约定值,而基准的量值,是复现单位的定义值。基准的输出值与定义值是有差别的,这就是基准的误差。因定义值没有实物(除千克原器外)不能将基准的值与定义值作实验比较。但可以按物理机制的函数关系,分析误差因素,得出的公式,在放大因素量的条件下,证明其正确性(外推法),再实际测量误差因素,代入误差公式计算误差元。把各项误差合成,即得误差范围。这就是基准的准确度。也有人把这个误差范围就叫“不确定度”,其实,是一个意思。
-
thearchyhigh 发表于 2014-8-25 1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archyhigh 于 2014-8-25 12:52 编辑

回复 16# 规矩湾锦苑



总结:
1、约定真值在JJF 1001-2011中已不采用,新的表述是“约定量值”
2、测量结果:与其他有用的相关信息一起赋予被测量的一组量值。通常表示为单个测得的量值和一个测量不确定度。
单独对规矩:
1、 Y=y±U只是测量结果的表述方法,或是不确定度在测量结果中的表述方法。没有谁说这样表示就是误差了。当然不确定度单独使用时不能加正负号(见JJF1059.1) 。
2、不确定要落到实处,必用区间公式。【先生说不确定度只表征"可信度“,与真值大小无关】,当然应是”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这点我认可,前提是要有一个量值,同样不确定度为1,量值为10000和量值为100的可信度一样吗?。像MCM法(比GUM适用范围更宽,可验证GUM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直接就是区间了:给定概率,【ymin, ymax】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5 13: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史老师用这么大的篇幅回复我,史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特别是在时间频率计量方面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在误差理论研究方面的功底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但就不确定度理论的观点上我的确和史老师有不同的看法。
  1关于基准是否有误差
  史老师说,基准的量值也是测量得到的,因此必有误差,应该说是对的。但基准是当前准确度最高的,所有的同类量都必须溯源到基准,没有比基准的量值准确度更高的另一个量值和它相比较,因此基准的误差是无法获得的,或者说误差视为0。史老师说“基准靠自身的分项误差测量与计算、合成,没有整体比较法”也正是说明无法通过测量获得基准的误差,只能通过对测量方法的的所谓“误差分析”得到一个所谓的“误差范围”,其实这种分析就是现在的“不确定度评定”雏形,得到的是“不确定度”而不是“误差范围”。在不确定度诞生前,以及非计量专业人士并不了解不确定度的现在,用所谓的“误差范围”表述“不确定度”是情有可原的,无可挑剔的,但在计量领域的业内应该清楚的理解他们的表述本质上的含义是不确定度。史老师所说“基准误差范围常常取1σ。其他标准特别是测量仪器不得效仿,必须取3σ”,这正是扩展不确定度的包含因子k的取值大小问题,1σ正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3σ正是扩展不确定度U,且k=3。
  2关于术语“准确度”的用法
  准确度是个定性的术语而不是定量的术语,这在计量领域里已经明确规定,计量领域以外的人习惯性理解为定量的名词,这有赖于计量工作者的不断宣传加以纠正,而不是背离定义附和不正确的使用。定性的准确度术语按高低排序的标识或符号是准确度等级,因此准确度等级也是个定性的术语。基准是唯一的,同类量中准确度最高的,无法获得误差,永远在准确度高低排序中排在第一位,因此基准连准确度等级也没有,或者上连给出准确度等级的必要性都没有。基准就是基准,基准准确性最高,没有准确度等级,没有误差,只有测量不确定度。
chuxp 发表于 2014-8-25 14: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准的误差为0是不言而喻的。但有时也有特殊手段,来监视基准的误差变化情况,例如过去的实物基准“欧姆”。1990年前欧姆是实物基准,各国把自己国家的实物电阻基准定期送国际计量局检定,获得基准量值。澳大利亚的国家计量实验室NML每次送检电阻回来,都用一个特殊的实验来核对检定证书上的数据,即用“可计算电容法”连续监视国际计量局的标准电阻器组的量值达24年,证实了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电阻单位随时间线性下降,变化速率为-6.14×10-8/年。并且这一著名的实验结果成为后来决定量子化霍尔电阻的SI值(克里青常数)的重要依据之一。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5 2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thearchyhigh

  你说的很对。
  1.“真值”的“真”字在“量值”中是多余的,量的真值与量值同义,约定真值是过去的应该术语,因此现在使用的是约定量值。但当前大家更习惯于用约定真值,我说的约定真值就是当前的约定量值。
  2.正如你所说新的术语“测量结果”的定义包含了测得的结果和这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两部分内容。但因本主题帖讨论不确定度应不应该存在的问题,主题帖认为测量结果有误差或误差范围足矣,并不承认测量结果有不确定度,所以我不得不就新定义两部分单列,“测得的结果”按过去的定义作为测量结果,将不确定度单独游离出来,就其是否存在致命弊病而必须被扼杀进行探讨。
  3. Y=y±U是测量结果的表述方法,U是不确定度,但必须后面紧跟包含因子k,例如k=2。Y=y±Δ是测量结果过去的表述方法,Δ是最大误差。两种方法写成公式因使用了符号Δ和U很容易区别,但实际工作中以数据表示时,例如给出测量结果Y=123.50±0.03,就很难判别0.03是最大误差还是不确定度。如果后面紧跟包含因子k,0.03就必为不确定度,没有给出k又不加文字说明的可视为最大误差。这就是JJF1059.1-2012特别强调给出Y=y±U必须紧跟着给出k=2(或3)的道理。
  4.即便MCM法评定的不确定度,也不会背离不确定度的定义,测量不确定度表述的仍然只是个宽度(半宽)而不可能是区间。MCM法的评定结果有以下四方面内容:δY,u(δY),给定概率,[Ymin, Ymax],分别是输出量、输出量的不确定度、给定概率、输出量的包含区间。因此,你说的区间[δYmin,δYmax]表述的是在给定包含概率的条件下输出量δY的包含区间,既不是不确定度也不是不确定度表达的区间,不确定度是u(δY),仍然仅仅是个半宽,不是区间。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5 2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chuxp

  是的,基准的误差为0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如你所说,任何测量过程都必须受控,基准量值的向下传递这个测量过程也不例外,也应该用特殊手段来监视,监视基准的误差变化情况。你给出的电阻欧姆案例以及国际间相同基准的比对等都是监视的方法。因为有了对基准的监视,才会发现基准相对很微弱的不稳定性,也才会促使人们研究更为稳定的仪器、实物或自然现象取代现有基准成为新的基准,不断改进和完善。每有一个新的基准实现,也才同时测得了原有“基准”的误差,新的基准误差仍然约定为0。  澳大利亚NML每次送检电阻回来,都用“可计算电容法”监视国际计量局的标准电阻器组的量值,发现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电阻单位基准变化速率为-6.14×10-8/年。这促使国际电阻基准必须用新的基准代替,促使量子化霍尔电阻(克里青常数)的诞生。为大家熟知并最为典型的长度基准1m,对其进行的连续监视结果何尝不是促使对其多次改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监视在新的基准诞生之前,仍然改变不了对基准误差为零的约定,基准只有测量不确定度而没有测量误差,基准仍然是所有同类量溯源的源头,具有任何测量结果都不能对其说三道四并给出基准误差大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26 15: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4-8-26 15:51 编辑

回复 29# chuxp

      先生说:“基准的误差为0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一词的意思是不用说话就能明白,表明道理很浅显。不知先生从哪里得知“基准的误差为零”这种话。这是一句错话。不仅不是“不言而喻”,而是根本没道理的话。既不符合事实,也毫无道理。
     计量单位的定义值,是国际计量大会的决议,是人为的一种约定,“单位的定义值”没有误差。但一个国家的计量基准(全国的最高标准)是复现计量单位定义值的装置,这个装置的量值与单位定义值必定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误差。因此,绝不能说“基准的误差为零”。
-
     先生接着说:“但有时也有特殊手段,来监视基准的误差变化情况”。这后一句恰恰否定了前一句。有误差,才有误差的变化;连误差的变化都可以“监视”,不正说明基准有误差吗?
-
     我这里绝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尽我所知,讲点计量知识。我引用两位院士的讲解与成就,并讲了我个人从事基准与国家标准误差研究的情况,先生总该参考一下,竟说:“基准的误差为零是不言而喻”,你这样一口否定国家计量院的以及世界上研究基准误差的一切人,不觉得放肆吗?因为你这句话,等于说研究基准误差的人,都是笨蛋,基准误差为零,还去研究个屁!
-
 楼主| 史锦顺 发表于 2014-8-26 1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规矩湾锦苑

      先生说:“是的,基准的误差为0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如你所说,任何测量过程都必须受控,基准量值的向下传递这个测量过程也不例外,也应该用特殊手段来监视,监视基准的误差变化情况。……每有一个新的基准实现,也才同时测得了原有“基准”的误差,新的基准误差仍然约定为0。
-
     我引那些材料,有两位院士的论述与成就,有我个人参与研究基准误差、国家标准误差的情况,怎么就一点都听不进去?不信中国人的话,看看外国的情况吗,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项基准,说自己的误差是零呢?没有,一个也没有!“新的基准误差仍然约定为零”,是一句错话。现在的基准,实物国际基准只有“千克原器”一种。早期,人们曾一度认为它是计量单位的定义值,没有误差,后来发现它有变化,于是千方百计想代换它。1986年公布的“千克原器”的1σ是2E-9.就不能说它没有误差。至于其他基本计量单位,都已过渡到自然现象。单位定义值是人为约定,无误差;但基准是复现单位量值的装置,必定有误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项基准,声称自已的误差为零!也绝不会“约定为零”。要知道,各国的基准,多数是进行比对的(铯原子钟几乎天天通过GPS比对),有的要送检(如千克基准),怎能有约定自己的基准误差为零这类昏话?说自己的误差为零,还怎么比对,还怎么送检?请你自重,说自己知道的事,不要凭自己的想象乱说。
-
都成 发表于 2014-8-26 17: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8-26 17:17 编辑

回复 33# 史锦顺

史老说的很好,很精彩!就目前来讲,只有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约定为1千克,没有误差也没有不确定度,即便它的质量变了,但是,其质量确实在变化。其它基准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家的,都有不确定度,最准的时间不是也有吗?有不确定度就说明不准,就存在误差,不确定度就是可能误差的度量,不确定度曾经不就是这么定义的吗?
史老对过去的误差理论认为存在缺陷,对其进行改造:给出了“误差元”和“误差范围”的概念,大致对应原来“测量误差”和“极限测量误差”的概念。“不确定度”概念的提出没有改变“测量误差”的概念,他对应于史老的“误差范围”的概念,只是史老强调3倍的标准偏差,而不确定度强调对应概率约为95%,当然也可以99%,如此而已。
不确定度评定国际已成定局,我认为可以做的是在理论上去完善这个评定方法,在应用上研究如何简化评定。不确定度评定真的是误差理论的发展,是取代误差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国际国内研究发展了这么多年,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大错特错的问题估计很少,否则这些参与起草GUM和1059的专家和组织颜面何在。
有些人的观点不辨也罢,因为他不会改变,徒劳。
chuxp 发表于 2014-8-26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史老
嗯,是我没说清楚。应该是定义值误差为零。定义是有时间点的,当时规定那一组标准电阻的平均值是一欧姆,多年后,其量值肯定有所变化,只不过是大家认可了,那个是国际计量局的原器,所以没误差。。。而已。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6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史锦顺

  史老师的每个帖子我都认真拜读了,我不是没有听进去史老师所讲的例子,我也相信专家们包括院士讲过您所说的话,但,我认为不确定度的定义是不能违背的。我们的专家和院士的确水平和贡献远远不是我们所能与之相比的,但我仍然认为误差理论的深入人心和根深蒂固也会造成一些习惯性的看法不适应科技发展步伐的情况。在没有不确定度时期,上述说法没有丝毫问题,但自从诞生了不确定度,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疑性严格区分开来,将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严格区分开来,上述说法就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了。
  现在的基准,实物国际基准只有“千克原器”一种,基准本来就是同种量溯源源头,不再有比它高的源头,是最高准确度的量值,具有量值溯源的绝对权。,只能用基准的量值去说其它任何测量结果的误差多大,而不能反过来说其它的东西测得基准的误差有多大,否则基准就不再是基准而是另一样东西了,因此基准的误差是约定为零的,是这条“水系”的最高端。后来人们通过对测量过程(量值传递过程)的持续监视,发现了质量基准的微小变化,科学发展知道了基准有误差,才促使人们努力寻找一个更好的东西取代它的基准地位。和长度基准1m的多次更新换代一样,新的质量基准现正处于怀孕待产期,如果某一天新的基准诞生了,现在的质量基准将不再是基准,就可以用新的基准测量并确定老基准的误差了,那时新的基准又被约定为误差为零,任何东西的量值准确性都不会超过它。还是那句话,基准虽然约定为误差为零,但不确定度不能为零,因此以前所说的基准的不准确度实质上是其测量不确定度而不是其不准确度。
八一八 发表于 2014-8-26 2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几位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不回复一下感觉只有2位再讨论
作为观众我基本每天来刷新一下。。嘿嘿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7 0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成老师和史老师两个人的观点,表面看一个承认不确定度的存在价值,一个坚决否定不确定度的存在价值,但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确定度”概念的提出没有改变“测量误差”的概念]认为[不确定度评定真的是误差理论的发展,是取代误差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其实不确定度的概念与测量误差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毫无共同之处,更谈不上用不确定度理论去取代误差理论,也谈不上取代误差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乃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各自从不同侧面来解释测量活动中的现象,就如同人们了解大象,只不过一个是描述了大象的腿像柱子,另一个描述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不确定度描述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误差和误差范围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各自只定量描述测量结果的某个质量参数,只有相互合作,共同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才是其质量的全部面貌。把不确定度视为误差或误差范围的别称或改良,混淆在一起,永远也解释不清测量现象,更无法解释清楚不确定度这个概念,不确定度理所当然有百害而无一利,该扼杀在摇篮之中。
都成 发表于 2014-8-27 08: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8-27 09:00 编辑

规版的观点真是山难改性难移,您在本论坛中有许多个错误观点,也有许多人与您辩论,有些话也说的很不好听,可是都没有用,您不在乎。当然您也有许多正确的,请网友甄别吧。
我敢断言史老所说的“误差范围”等同于“不确定度”用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只是获得和表示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敬请史老评判,此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扯淡。
直白的说,对一个特定量的测量要给出测得值,再给出“不确定度”或史老所说的“误差范围”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是给不出误差的。什么误差和误差范围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派胡言,误差都得不到,哪来的描述准确性。对于仪器的检定或校准是一种特殊的测量,可以获得仪器的示值误差,来对仪器的计量特性做出判断,示值误差等于仪器示值减标准值,示值是一个纯数,示值误差本质上是一个测量结果,其值取决于标准值,这个测量结果的误差我们还是给不出,还是只能给出“不确定度”或史老所说的“误差范围”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
njlyx 发表于 2014-8-27 09: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都成


    赞同!

   另,本人观点:现时“不确定度”应用的主要“含糊”之一可能是其“归属者”错了。 “不确定度”的真正“归属者”或应是‘认识主体’,是‘认识主体’对‘被认识对象’的“不确定度”。如果把“不确定度”看成是‘被认识对象’的‘客观特性指标’,便总难厘清关系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8-27 1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在未得到科学的否定之前,我的确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那些好听的难听的话我都不在乎,我关注的只是其中的技术观点和看法,任何量友与我不同的观点我都非常欢迎提出来,我很高兴与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只有不同观点摆在一起对比、分辨才能真正理解正确的观点的真实含义。
  我认为史老师在误差理论方面的功底是深厚的,对于史老师关于误差理论方面的观点我只能认真学习而几乎毫无不同看法。史老师所说测量准确性是测量、计量工作的核心,用误差和误差范围表述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我都持完全赞同的观点。我认为因为误差的定义就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现定义为参考值)之差,换言之就是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程度,这就是准确性的概念。我和史老师的不同观点仅在于对不确定度的看法,我认为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无论从名称、定义、性质、用途等各个方面都毫无共同之处,因此将不确定度与误差范围混淆在一起,用解释误差范围的道理去解释不确定度是不适当的,是概念混淆的错误,其结果必然会越解释越混乱,读者也就越糊涂,甚至必然推导出不确定度纯属多余、添乱,必须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的错误结论。
  虽然真值通过测量不可得,误差也就不可得,但较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可视为较低精度测量结果的真值从而计算出较低精度测量结果的误差,这是计量界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误差是可以得到的,是可以给出的,只不过给出误差的任务落到了溯源链的上游测量过程身上,而不是给出测量结果的这个测量过程自身。
  的的确确"仪器的检定/校准是一种特殊的测量,可以获得仪器的示值误差,来对仪器的计量特性做出判断,示值误差等于仪器示值减标准值",仪器示值减标准值正是“测量结果减真值或参考值”的具体应用,属于误差的概念,因此示值误差可用于评判被检仪器的准确性,这就是误差或误差范围用于准确性定量评判的典型案例之一。如果把示值误差看成是一个测量结果,计量标准就是使用的测量设备,被检仪器示值误差就是被测参数,被测参数“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将“取决于标准值”。“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误差作为检定人员还是给不出,只能给出通过检定方案所有信息主观估计的“不确定度”。如果按史老所说的“误差范围”来描述这个测量结果的质量,检定员只能凭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是否在检定规程允许的计量要求(示值允差)范围内加以判断。不超出示值允差将判为合格,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说“合格的仪器准确性不超过检定规程规定的示值允差”,这也就是史老师所说的示值允差这个“误差范围”是合格测量设备准确性的判定指标,示值允差完全可以用来描述被检仪器测量结果准确性的质量。
  从上述分析来看,只要是涉及误差、允许误差、误差范围等含有“词根”误差的名词术语,就都可以描述测量结果、测量设备、测量过程的准确性。但描述其可信性却仍然离不开“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是定量描述测量结果、测量过程可信性或可靠性的参数,含有误差“词根”的名词术语无法描述可信性或可靠性这个质量参数,只能定量描述准确性的质量参数。
都成 发表于 2014-8-28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4-8-28 11:53 编辑

请史老点评一下,您所说的“误差范围”是否等同于“不确定度”用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只是获得和表示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没有“不确定度”之前,用“极限误差”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也没人说什么,您将其称作“误差范围”并在获得的方法上做了改良,是不是这样。现在国际上都采用“不确定度”来代替原来的“极限误差”,您主张还用“误差范围”,这没问题,只要科学合理又不被误解,用什么都成,事实不是这样,“不确定度”的提出至少解决了概念混乱的问题,至于评定方法要有一个到成熟再到简化的过程,“误差范围“也没那么简单,如果它有简单的处理方法,同样可以推荐到不确定度的评定中去,应该没问题。敬请史老评判,此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扯淡。
horizen99 发表于 2014-8-28 1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层计量就不要搞那么复杂了,gum那啥的是白瞎。接触到参考标准、基准的同志们辛苦了,够绕脑细胞了。
fuffn 发表于 2014-8-28 17: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基层计量人员是没有能力深入理解这些的。
njlyx 发表于 2014-8-28 17: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28 18:00 编辑

回复 44# fuffn


    这应该是“正解”!所谓“不确定度”应该是‘人’(认识主体)对‘被认识对象’的“不确定程度”,因‘人’而已的,并不是‘被认识对象’的某种‘客观指标’。只有那些各级标准(器)及一些“非常重要对象”的“不确定度”会因为综合了若干‘人’的认识而显得相对“客观”。

   .......只是,现行的“定义”没有往一般凡人好理解的这种意思上走?!

   怎么原贴的“正解”文字被修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7-18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