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点示值 bi 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是对5.4.4关于表桥法的解释。 “各点” i 指的该不是表桥上的某个点吧,其“前后两点”(i-!)和(i+1)居然跑到了表桥上竟出自平直度检测的“专家”之口,难道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吗?点 i 及其前后两点(i-!)和(i+1),均为被测表面上的受检点,当检测(i+1)受检点的示值b(i+1)时,就应该相对于(i)和(i+2)两个受检点的连线来读取数据,以此类推。的的确确大家都是看明白了的,只有某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才会如楼上那样将所有的受检点读数理解为都是相对于表桥上的“两固定支点”连线那么可笑!
不知道作为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的某位是真的不懂呢,还是像他自己所说“蓄意所为,反映的是其恶劣的学风及不端的操行”,本人的确“不想再去多讲或再去评论什么”,大家也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标准条文说的也够清楚了,各受检点示值是“相对于前后两点连线的偏离量”,受检点在测量中不断推进,前后两点也就不断改变,前后两点的连线也就不断改变,测量基准也就无法使用同一个。某专家可以继续回避我指出的两个款项,可以继续回避公式15是统一测量基准的计算公式这个事实,但他绝对改变不了国家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具有“奇葩特质”的专家级人物才会解释为各受检点示值是相对于表桥两个固定支撑点连线的偏离量。还是用其自己的话告诫某专家吧:错误的东西,毫无理由的重复无数次,也依旧是错误的东西,“反复重复”只能使大家更加认识清楚罢了,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效果或作用。
定义不是某专家抄在那里了吗?还要我重复吗?难道不是“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测出中间点相对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吗?请问平直度检测“专家”,你知道“中间点”是指三个连续的受检点位置处在中间的点吗?知道这个受检点以及前后两个点在被测表面上还是在表桥上吗?如果某专家不知道这个定义中“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到底是在表桥上还是在被测表面上,标准给出的作图步骤b)款给你做了详尽的解释,“各点示值 bi,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当bi,为正值时,在 Zi 点向下绘制,为负值时,在Zi 点向上绘制”,解释得何等明白,某专家就是刻意采取省略这个解释,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在那里抠“两个固定支点”字眼,那就继续抠吧,不知道某专家如何解释当测量i+1或i-1点时,它们的前后两点是不是也都在表桥上?
各点示值 bi 当然是在仪器(应该是指示表)读出,任何测量结果没有不在测量设备上读出的。但表桥法指示表读出的是被测表面某个受检点 i 的“高度”,这个高度读数也必须说明是参照哪个测量基准读出的。标准说的非常清楚是参照该受检点的前后两点连线读出的,这条由(i-1)和(i+1)两点的连线就是定义中所说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只有专家级人物才会把它变成表桥上的固定两个支点。把某受检点相对于其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的高度读数曲解成相对于表桥固定两个支点连线的读数难道还不令人“笑掉大牙”吗?如果按其理解,测量第i+1点的高度读数,因为 i 在被检表面上,i+1 在表桥上,我们的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就可以用被测表面的 i 点与一个不知道在哪里的 i+2点相连作为测量基准读取表桥的一个支点高度了,呵呵,至于某专家笑掉大牙后“有齿”还是“无耻”,我们就管不着了。
呵呵,很有意思,我们的知名专家连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也无法理解了。我们在进行直线度检测时总是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受检点逐一进行,这就叫不断推进。每检完一个受检点,就必须依次检下一个受检点,检完了 i 点,就应该检 i+1点。如果按某专家的可笑解读,i 点的前后两点在表桥上,那么 i+1 点的前后两点还在表桥上吗?是不是 i+2点和所有的受检点都在表桥上。此时的 i 是不是也跑到表桥上了?
某专家终于明白了“表桥在测量中不断移动”,可是却仍然没明白这个移动是受检点的不断后移产生,表现形式只不过是测量系统的“传感元件”必须随着被测点的变换而更换位置,测量 i+1 点必以第 i 点和第 i+1 点的连线我测量基准,作为“传感元件”的表桥两个支点要将信息传递到指示表中加以放大和显示,这两个支点就必须分别与受检点第 i 和 i+2 点相接触,前后两点的连线就是第 i 和 i+2 点的连线,而并不是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在表桥上,完成测量采样后表桥刀枪入库,两个支点的连线也就远离受检点。
受检点 i 的测量基准是被测表面上第 i-1 和 i+1 点的连线,完成数据采集表桥拿走了,所有的受检点仍然都在被测表面上,所以完成了第一步布点采样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后面的统一测量基准和直线度误差评定两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