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几何量仪器] 直线度计算问题

 关闭 [复制链接]
ydq 发表于 2014-12-3 1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3 19:34 编辑

【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到底是从哪个“死鸭子嘴”嘴里首先“吐出来的”,确实大家有目共睹。其人就不单纯是【鸭子死了嘴硬】的事情,而是“死鸭子嘴臭”了,这颠倒黑白的嫁祸于人的嘴能不“硬”不“臭”吗?!
      评定基准位置上的【唯一】与数量上的“之一”应该不是一个概念的,对此瞎讲一气的某位提出质疑就是什么【抠字眼】,某版主【才享有话语权】的霸道吧?!
      【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的说辞明明不是【标准的原文】,这瞎讲的【引用在那里】以及不打自招的【难道还需要标准不厌其烦地再加上一句【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的话,明显就其中“之一”为【白纸黑字】的瞎话了(此“之一”≠彼“之一”的),某版主编瞎话不脸红,“超级极致”人物啊!某版主经【两点之间】不认可【连N条直线】,但其却【可以连两根直线】,其应该推翻“经两点只可以做一条直线”的【陈旧落后的理论】,而推出类比于“直线三角形”等【新近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观念】了。无所不能的某版主确实“万能”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3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12-3 22:57 编辑

  【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到底是从哪个“死鸭子嘴”里首先“吐出来的”,只需要回过头去看看某专家的帖子就一清二楚了,看看是谁在帖子中发出“做为评定基准的一组平行包容线不【认为就是评定基准】,还能认为是什么???”的疑问,是谁在帖子中声称“进一步解读为‘这一组平行线为评定基准(理想直线),根据实际情况及标准中的图4也应该完全是正确的”,是谁借助于“之一”不是“唯一”否定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白纸黑字在那里摆着。愿意继续抠“之一”和“唯一”的字眼,然后否定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就继续吧。本人已经说清楚了个人的观点,即形位误差的评定基准只能是唯一的,不能存在两个,如果某专家没有什么新的证据证明评定基准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此问题本人将不再重复发言。
  【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的说辞虽然不是标准的原文,但却是原文的真实含义。两端点连线是唯一的,最小二乘中线是唯一的,最小包容区域直线也必须是用唯一的一条,选择了这条就不再允许选择另一条。因此,【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平行于评定基准直线的形成实际线包容区的两条直线只能“视作”评定基准,它们只不过是类似于几何解题中所作的“辅助直线”,不是真正符合定义的“评定基准”。包括最小包容区域直线当选中其中一条作为评定基准直线后,另一条直线也只能算是“辅助直线”。至于两点连线,通过两个点只能作一条直线是人所共知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推翻的不是某专家的陈旧落后观点,我所推翻的只是某专家可以连成N条直线,可以连成“三角形”奇怪理论。
ydq 发表于 2014-12-4 0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某位敢于担当【回过头去看看】的建议赞一个,其终于用【白纸黑字】证实【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就是从其“死鸭子嘴”里首先“吐出来的”。大家可以去23楼看一下,帖子第三行就【白纸黑字在那里摆着】上述这11个字,对于某位“死鸭子嘴”里首先“吐”出的话语,其应该是被“人赃俱获”无法抵赖了。
      对混淆“之一”和“唯一”的词义提出质疑,怎么就成了【抠字眼】呢?前者“之一”是针对上、下两条包容线均可做评定基准(理想直线)的“之一”,后者【唯一】是针对评定基准(理想直线)位置的【唯一】,如今某位非要将均可做评定基准的上、下两条包容线(或区域上、下两条“边界”说成【唯一一条直线】,这就是2=1了,这般“闲情逸趣”不是无聊就是徒劳吧?!
      我们再来看某位【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的所谓“三新”理论,这明显就是以点带面的胡言乱语吧!两端点连线和最小二乘线做为评定基准(理想直线),明显就是【一条直线】。而最小区域线做为评定基准(理想直线),可就是构成最小包容区域,且均可以做为理想直线的上、下两条平行包容线了(或区域上、下两条“边界”线),这还是【唯一一条直线】吗?即使按某位的说辞:评定基准(理想直线)有【这条】,还有【另一条】,那么请某位掰着手指头数一下:【这条】+【另一条】=?条,某位的计算能力即使再差,总不能 1+1=1 吧?
       某位在帖子中谈论问题,从来极不讲究,明知【三种评定基准无一不是“唯一一条直线”的说辞虽然不是标准的原文】,却非要讲是【引用】,所谓【原文的真实含义】不就是某位不靠谱的瞎讲一气吗!如此的自我【引用】与“自娱自乐”、“自言自语”又有什么不同?!
       某位【类似于几何解题中所作的“辅助直线”】的胡言乱语,大家即不屑于听,也不屑于去批驳了,其【推翻】【陈旧落后观点】、【推翻】【N条直线】、【推翻】【三角形】的“怪异”行为,与我们大家毫不相干,请其继续“自娱自乐”!呵呵,大家免单看“一人转”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4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不是“评定基准的一组平行包容线不【认为就是评定基准】,还能认为是什么??”的真实写照?我只不过单刀直入点明了评定基准是“一组平行包容线”的真实含义,撕破了无法遮羞的遮羞布罢了。作为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直线只能是唯一一条,不能有第二条,这是科学的,也客观事实。一般来说实际线的两条包容线并不是评定基准直线,而是平行于评定基准线的两条“辅助直线”(当然专家级人物可以不承认它们是辅助直线,可以继续“一人转”)。有时评定基准直线与两条包容直线中的某一条恰巧重合,这条直线就同时具有了评定基准直线和辅助直线的双重功能,但另一条包容直线仍然只是“辅助直线”而不能是评定基准直线。作为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的某人发出“评定基准的一组平行包容线不【认为就是评定基准】,还能认为是什么??”的质问,难道还不令人感到吃惊吗?
  不管怎么说,某专家还是承认了三种评定基准其中的两种具有“唯一性”,只不过在第三种评定基准中继续玩弄“包容区直线”和“评定基准直线”相互混淆偷换的把戏,非要将“两条平行包容线”以可以选择一条作为评定基准直线为由,通过“之一”的字眼指鹿为马变成【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并发出“评定基准的一组平行包容线不【认为就是评定基准】,还能认为是什么???”的质问,并连发三个问号。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可以继续玩弄“之一”和“唯一”的字眼以否定平直度误差评定基准的唯一性,本人的确不想陪着继续玩这种偷换概念的游戏,我相信大家也不愿意陪着玩偷换概念的游戏。
 楼主| 敲敲打打 发表于 2014-12-4 13:2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就到此为止吧,谢谢大家
ydq 发表于 2014-12-4 17: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4 17:31 编辑

       某人的“水平”确实超高,,其所谈及的什么【真实写照】、【真实含义】以及【遮羞布】这段文字表述,尽管连续看了若干遍,但在本人眼里依旧是“外星人”语言“卍※№♂⊙︿⊙(°ο°)~@ ⊿⊙”,愣是看不懂,联想到某位经常性的讲出【近似】、【略大于】、【外部平移】、【内部向外平移】、【连线穿入】、【平移靠近】、【几何解题的“辅助线”】等出神入化的“首创”“先进理念”,“包括直线是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等等,这些东西确实挺“震撼”的,论坛中的量友们确实都被“惊呆了”。希望某位既然是吃人饭,还是说正常人的话好,既然前面实事求是的谈到了愣是看不懂,本人也就不想再去说三道四了,请继续“一人转”!
       某位【唯一一条直线】的所谓“三新”理论,明显就是 1+1=1 ,这只能说明,在本论坛中,只有某人的“自称”是真正的【唯一】,绝不会有第二个!否则,某位勿扯不绕的告知大家,在GB/T11336图4中,被测实际线的一组平行包容线,哪条才是【唯一一条】的理想直线?请看清楚,上、下两条包容线都曾标有LMZ(理想直线LMz)。告知一下,【唯一】是指评定基准的位置以及评定结果【唯一】,不是指评定基准(理想直线)的数量【唯一】,数量上只能是“之一”,所以算式1+1=2 的。
      某位终于不得不默认了【两条直线共同为评定基准】的话“吐出”自其自己23楼那张“死鸭子嘴”,毕竟谈论问题时,没人使用过这【共同】二字,本人使用的是“均可”与“都曾”,某位无“洞”可钻,老大不小的人了,喜好“钻洞”,这与众不同的低级嗜好还是戒掉的好。
      某位能给大家解读一下这【平行于评定基准线的两条“辅助直线”】是什么“技术含义”吗?从字面上看怎么象 平行线∥平行线∥......∥平行线呢?本人水平有限,某位最好整点不超过小学4~5年级的东西来谈,总是整那些过于“深奥”“奇特”“深不可测”、“云山雾罩”的东西来瞎扯,本人和大家确实只有“被惊呆”的份了。某位应该也是吃人间烟火吧?,为什么老是不接地气呢???
      30楼的量友估计也是“水平有限”,出于“愣是看不懂”以及某位频爆粗语的缘故提出“到此为止”的建议,本人表示完全接受。如果某位不能接受,就请继续“一人转”好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4 23: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完全支持30楼的建议。
  我的观点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形位误差(包括直线度误差)的的评定基准只能是一个,不能是两个、N个。某专家也已认可了直线度误差三种评定基准的两种只能是一个,但坚持在“之一”与“唯一”中抠字眼,这不,楼上又把1+1≠1的真理,用来玩弄“之一”与“唯一”的字眼,坚持在“包容区直线”和“评定基准直线”中玩弄偷换概念的把戏,以反对最后一种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坚持评定基准直线有两条或N条,就自己慢慢抠,慢慢玩吧,的的确确本人不想奉陪了,量友们也不想继续奉陪,浪费精力看这些重重复复的没有价值的帖子了。因此,本人声明,如果某专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内容,本人就此打住,不再回复某专家的这一个内容的帖子。
  在此也奉劝某个知名的平直度检测专家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专家里手”,其他人,包括30楼在内的全部量友就都“水平有限”,要相信量友们不是阿斗,大家都有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某专家真心“完全接受”30楼的建议,就不会攻击别人“水平有限”,并发表楼上的帖子了。说白了不就是想继续抠字眼,玩弄偷换概念的把戏,否定评定基准的唯一性吗?既然坚持玩自己首创的“一人转”,就在接下来的N个楼层一个人继续玩吧,恕不奉陪了。
ydq 发表于 2014-12-7 1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位主演的“一人转”中,显然又将“台词”的“差”说“话”了。能告诉大家何为【包容区直线】吗?大家都清楚,一条直线相对于被测实际线是不可能有一个【包容区】的,那如同“直线是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的歪理是同样的,属于有“自称”的人才能讲出的外星人话语。毕竟在直线度检测中,只有一组平行包容线才可能有“最小包容区域”。而“一组平行包容线”的表述,肯定意味着是两条直线,是 1+1=2 。至于【评定基准直线】的说辞,没人屑于再去评论,毕竟某位早已在23楼就不得不承认【标准不可能说“评定基准直线”一词】,这也就意味着:【评定基准直线】属胡编乱造的首创“三新”理论术语,这样的术语如同【几何解题的“辅助线”】、【内部向外平移】、【连线穿入】等同样,从来就不靠谱!
     【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的外星人说辞,同样让人费解,毕竟大家都清楚,所谓的【唯一性】是针对评定基准的位置及评定结果来讲的,在最小区域评定方法中,针对评定基准(理想直线)的数量来讲的话,只能是“之一”。至于【共同】的瞎话,某位已经默认是出自其那张“死鸭子嘴”了,大家就既往不咎了。某位把“之一”,使用【偷换概念的把戏】改为【唯一】,明显就是否认均可以做为理想直线的上、下两条平行包容线(或区域 上、下两条“边界”线)为2条了,某位能否明确告知大家,是把上包容线否掉呢?还是把下包容线否掉呢?如果都不能否掉,那就只有将【唯一一条直线】的瞎说一气否掉!
      反正免单,某位的“一人转”继续。其表白的【恕不奉陪】就如同其过去所讲的【最后一贴】,同样都是个P!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7 21: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12-7 21:42 编辑

  当然只有专家级人物才能认为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圆或其它什么东西。搞几何量计量的人都知道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必为直线,因此可以称为评定基准直线,浅显的道理本人就不多费口舌了,某专家可以继续回避直线度误差评定基准的直线问题,想让它是什么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
  用【包容区直线】偷换“评定基准直线”乃是某平直度检测知名专家的一大“发明”,现在居然要问别人“何为【包容区直线】?”,没办法,即便被某个以谩骂为荣的人骂为“P”,出于技术讨论的回帖礼仪,我也就不得不以其人之语回答其人了。某专家用三个问号发出了强烈质疑,“评定基准的一组平行包容线不【认为就是评定基准】,还能认为是什么???”自己的这句话已经明确告诉世人“包容线”是平行的两条直线,即直线度误差的实际线的包容直线是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并且还以强烈质疑的口吻告诉人们,包容直线就是评定基准直线,所以该专家始终坚持评定基准直线有两条,而不是一条。这段话一方面说清楚了包容直线的数量和特性,另一方又错误地将包容直线偷换成评定基准直线,把两条包容直线错误地判定为就都是评定基准直线。因为坚持评定基准直线的非唯一性,因此才会讽刺挖苦【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是“外星人说辞”。就让他继续玩弄“之一”、“唯一”的游戏坚持评定基准直线两条或N条吧,我们不必理睬这个两个还是一个评定基准直线的问题了,我们还是以GB/T11336的说法为准,直线度误差评定的三种基准直线,两端点连线是唯一的,最小二乘中线是唯一的,最小包容区域直线也只能是选择一条,只能做唯一性选择,不能把两条直线都当作评定基准。以两端点连线和最小二乘法中线为评定基准直线的两条包容直线,没有一条与评定基准直线重合,而以最小包容区直线为评定基准直线的两条包容直线有一条与评定基准直线重合罢了,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其中一条包容直线与评定基准直线的重合就否定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
  还是原来的承诺,如果某知名的专家下一个帖子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技术发问,本人坚持不与理睬,某谩骂专家自己设计的讽刺挖苦和骂人“一人转”,恕本人拒绝参与。
ydq 发表于 2014-12-8 14: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版主所言【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圆或其它什么东西】,这应该又是其“首创”的所谓“三新”理论吧!大家不屑于搭理也就是了。
       【包容区直线】与【评定基准直线】的所谓“三新”理论术语,也都是某版主的“首创”,现今竟然反诬是他人在二者之间【偷换】,某版主已经不单纯是胡搅蛮缠,纯粹就是个痞子了!
       【鸭子死了嘴硬】是吐自某版主那张“死鸭子嘴”,而【出于技术讨论的回帖礼仪】也是吐自这张“死鸭子嘴”,某版主变态的双重人格暴露无遗!对于这样的痞子,最好的应对就是鄙视以及不屑于搭理!
       某版主表面谎称【以GB/T11336的说法为准】,转眼就攻击标准【因为当时的人们认识局限性造成的】,所以,某版主对规程、标准的选择性褒贬,其实质无非就是以某版主的【说法为准】,一个最底层的无知之人的狂妄、无自知之明表演大家会看的很清楚的。
       某版主在讨论中的这【唯一】那【唯一】,实际上就是“自称”【唯一】,此“自称”是没有“之一”的独一份,论坛中种种怪相,均源自这没有“之一”的独一份的!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8 2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看看前面的帖子,就可以知道本人的历来观点都是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是直线,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因此可称为评定基准直线,否定评定基准直线的的正是某平直度检测专家,因此【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圆或其它什么东西】的说法郑重某专家的下怀。将玩弄“之一”和“唯一”的文字游戏试图混淆【包容区直线】与【评定基准直线】,从而最终否定评定基准直线的唯一性,也是某平直度检测专家惯用做法,明明承认了三种评定基准直线中的两种是唯一的,却“死鸭子嘴硬回避这两种评定基准的唯一性,再玩弄”之一“和”唯一“文字游戏否定第三种评定基准的唯一性,从而达到否定直线度误差三种评定直线的唯一性。我只不过点出了某专家论点和论据的本质,某专家试图倒打一耙的伎俩是没用的。不仅仅是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几乎所有的形位误差的评定基准都是唯一的,这一点知名的所谓平直度检测专家无论怎么样否定都否定不了。
ydq 发表于 2014-12-8 2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是直线,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是某版主的“死鸭子嘴”所吐,【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基准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圆或其它什么东西】也是某版主的“死鸭子嘴”所吐,某版主的“死鸭子嘴”确是了得,但就是“吐”不出“象牙”来!大家看清楚些,或许某一天,某版主还真会吐出类似“象牙”的东西来,可那也就不是某版主的“死鸭子嘴”,而是其...........。
      大家都看到了,【标准不可能说评定基准直线一词】是出自某版主的“死鸭子嘴”,那【评定基准直线】与【包容区直线】这些所谓“三新”理论术语,明显也都是某版主的“首创”,那到底是涉及这两个“三新”理论术语的人在搞【混淆】呢?还是从未涉及这两个术语的人在搞【混淆】呢?结论也就不需多说了,某版主肯定是【否定都否定不了】的!仅就这一点来说,某版主确实与痞子无异的!

ydq 发表于 2014-12-9 07: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来看一下,某版主在平直度检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是如何混乱及错误的:
     1.【两端点连线都要有部分线段穿入被测对象实体,但其方向已经确定。只要用两根平行于它的直线从被测实际线两侧向实际线平移,并与被测实际线相接触,就对被测实际线实现了“包容”。这两根直线的距离,即包容区的宽度就是以两端点连线为评定基准评定的直线度误差】。
      上述蓝色字体为某版主在15楼的原话。首先对神乎其神的【穿入】说,我们不屑于去评论,实际上所谓两端点连线就是一根连接被测实际线首、末点的事先规定的连线位置,并以该连线做为评定被测实际线直线度误差(值)的评定基准(理想直线)。该连线对单凸或单凹的被测实际线是相接触的,对不规则的马鞍形被测实际线是相割的,由于两端点连线为一条线,所以不存在某版主所瞎讲的【包容】,既然不存在【包容】的概念在里面,当然也就不存在某版主瞎讲的【包容区的宽度】,则其最后一句:【包容区的宽度就是以两端点连线为评定基准评定的直线度误差】就纯属信口开河的瞎讲一气了。这里错误的实质是,某版主将两端点连线(两点一线)错误的认为是两条线,并赋予其莫须有的【包容】概念在里面,这与其后面改口所谈及的两端点连线是【唯一一条】线,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2. 【使用平面平晶检测较长被测面直线度误差.........,其测量基准也是不断变化的
       上述蓝色字体为某版主在17楼的原话,【平面平晶检测较长被测面直线度误差】是采用的光波技术干涉的分段法,也就是使用小标准平面检测大截面,该方法中的测量基准毫无疑问应该是模拟理想平面的实物基准平面平晶,平面平晶肯定是比较稳定且准确度比较高的,如果此标准器是【不断变化】的,哪还有法使用吗?所以,分段法的实质是采用实物基准平面平晶模拟理想平面,测出被测实际线每段相对于该段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最后通过近似计算计算得出整个被测实际线相对于首、末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某版主概念糊涂,导致的信口开河、瞎讲一气,必然会出现做为测量基准的平面平晶【是不断变化的】,后面的数据处理(评定)还要进行【统一测量基准”的工作】的可笑之谈。
      
      再次告诫某版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要再闹笑话了!
      
      附:两端点连线评定方法的定义:
         连接被测实际线的首、末点连线为评定基准(理想直线),以被测实际线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最大偏差与最小偏差的差值做为直线度误差(值)。
ydq 发表于 2014-12-9 11: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9 11:55 编辑

           表桥法检测直线度误差时,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的吗?
           某版主在17楼谈到了使用“表桥法”检测直线度误差时,得出【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 】的结论,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对“表桥法”的文字表述,就不去重复了,除测量序号的表述不甚严密外,就按与GB/T11336-2004的“表桥法”定义基本一致来看待,标准中的定义如下: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 ,测出中间点相对测量基线的偏离量b,通过数据处理求出直线度误差值,见图36 。由此定义可见,使用“表桥法”,指示器读数的参考基线为“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 ,此文字表述清楚的表明了,测量基准是“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那么这个“固定支点的连线”在测量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人为的“破坏”,就只可能移动“表桥”的位置,而“连线”肯定不会【不断变化】,而是自始至终保持“固定不变”的!某版主之所以错误得出【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 】的结论,就是其机械且无知的认为被测实际线是高低不平的,因而随着测量点的变化,【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的;而根本没有认识到,所谓的测量基准按照定义应该是“在测量过程中,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所以,该“参考线”仅与获得测量值的测量仪器相关,是相对于测量仪器来讲的,也可以说就是测量仪器读数的“参考线”,而与被测实际线的状况并没有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平直度检测中,不管是使用“节距法”还是所谓的“表桥法”、“平晶分段法”,所谓的【测量基准是不断变化 】的说辞都是完全错误的,都是不考虑定义及实际情况,仅看表象所下的错误结论。这就如同我们讲“火车开动了”,这是依据固定不变的周围建筑物、高山、车站等参照物来讲的,如果是依据对面开动的火车来讲我们坐的“火车开动了”,那很可能我们坐的火车原地未动的。
      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某版主在近两年的问题讨论中,始终处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装睡”状态,应该清醒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9 23: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12-9 23:14 编辑

  37楼纯属骂街形式的帖子,本人拒绝回复。
  38楼的两个技术问题,我可以作以下回答:
  1两端点连线是不是“穿入”被测表面,看看平尺校准规范JJF1097的6.4.2条给出的实例,看看GB/T11336的6.3条的图51,也就自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我想用不着我做更多的解释。评定基准两端点连线为一条线,具有唯一性,是直线,当然是唯一一条“评定基准直线”。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是包容被测实际线的两条平行直线,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是包容被测实际线的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或这两条直线的“包容区域”宽度。两条平行于评定基准直线(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包容区域宽度,难道不是“以被测实际线上各点对两端点连线的最大偏差与最小偏差的差值”吗?
  2使用平面平晶检测较长被测面直线度误差与使用表桥法检测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除了使用的测量设备分别为机械式和光学式不同外,测量原理完全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它们的测量基准都是不断变化的,都是以前后两个相邻受检点的连线为读数参考(测量基准)读出中间一个受检点相对于前后两点连线的高度差,因此也必须完成测量基准的统一后,才能够进一步做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如果某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的确不理解我说的话,还是放下“专家”身段请认真学习一下GB/T11336的5.4.4和5.4.5条吧,标准说得非常简单明了,如果某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连这个专门讲直线度误差检测的国家标准都看不明白的话,本人可以做进一步讲解。
  39楼某专家提到的表桥法我已经在上一条2中说清楚了。但作为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来说却提出了“使用表桥法,指示器读数的参考基线为‘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测量基准是‘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那么这个‘固定支点的连线’在测量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人为的破坏,……‘连线’肯定不会【不断变化】’可笑想法实在是令人诧异。明明是中间受检点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不知道我们的“专家”怎么会理解成“表桥”的两个“固定支点”的连线的,自己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要讽刺挖苦别人,还是自己应该“清醒清醒”吧,呵呵!因此我不得不再次诚心诚意地建议我们的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好好学习学习GB/T11336吧。
ydq 发表于 2014-12-10 1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版主那张臭嘴在25楼是不是属于【骂街形式】的帖子,由大家给以评议。
      1.  对某版主神乎其神的【穿入】说,没人屑于评论,所谓的【连线穿入】、【平移靠近】等出神入化的描写,不就是博人眼球“首创”且雷人的无稽之谈吗?!或许正是这些刺激、雷人的描述才是所谓有技术含量的“三新”理论的体现吧?某版主在无法解释两端点连线评定中凭空而降的【包容】、【包容区的宽度】、【两根直线的距离】等概念后,现又扯入了公差带的概念。告知一下,公差带的概念是对产品被测实际要素的设计要求,尽管也是加工、检验的根据,但其与两端点连线评定直线度误差(值)扯不到一起,两端点连线评定方法,做为评定基准(理想直线)的是一条线,相对最小包容区域评定方法是【近似】方法,这没有【包容】、【包容区的宽度】、【两根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在里面,某版主千万不要再继续加码,将“最小”的概念也扯进来,那样出现的笑话就更大了!大家就将所谓的【穿入】说,当做“穿肠入肚”理解得了,就当文风不正是某版主的特质或嗜好吧。
     2. 某版主所谈及的【使用平面平晶检测较长被测面直线度误差与使用表桥法检测被测表面的直线度误差】两种方法,前者为光波技术干涉测量原理,后者为指示表机械传动(或电子显示)测量原理,这怎么能说【测量原理完全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呢?某版主显然又将“差”说“话”了吧?告诫某版主:对这些基础检测理论知识,还是先搞清楚些再谈论的好,信口开河的瞎讲一气会丢人献丑的!使用平面平晶的光波技术干涉的分段法测量,某版主再次给出【测量基准也是不断变化的】的荒唐结论,并瞎讲一气的说什么以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前后两个相邻受检点的连线为读数参考(测量基准)】,不需再去批驳了,大家就按照某版主的说教:【放下身段】,【认真学习一下GB/T11336的5.4.5条】,共同提高。下面就将该标准内容粘贴如下:
       平晶分段法.jpg
         标准中5.4.5条的内容很简单,其文字表述非常清楚的描述了测量基准就是模拟理想平面的平面平晶“某一轴向截面边缘的两点连线”,该测量基准是模拟理想平面的标准器平面平晶固有的,而绝不是某版主所编瞎话的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前后两个相邻受检点的连线为读数参考(测量基准)】。标准中5.4.5条的内容非常简单,描述的也非常到位、准确和通俗,完全不需他人再去做过多的解读。如果,某版主依旧认为大家语言文字理解、认知水平有限,【看不明白】的话,就请缺乏自知之明的某版主继续【做进一步讲解】,但请其一定不要胡扯瞎绕。非常“遗憾”,我们国家的规程、标准法规性技术文件编写任务下达者,总是找来一些【认识局限性】的同志来编写,而没有慧眼识珠发现本论坛的某版主学识过人、能扯善绕、口若悬河、且有多项首创的“三新”检测理论在身,又有着【四十余年的计量工作经历】,这也太埋没人才了!某版主就认命吧!!!
     标准中5.4.5条的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其对争论了近两年的测量基准到底是什么,给出了很明确的思路,那就是:测量基准是:测量过程中,测量仪器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也就是测量基准只存在于使用测量仪器的测量过程中,且只与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包括辅助工具、附件等)相关,而与测量过程结束后,以及与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毫无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前后两个相邻受检点的连线为读数参考(测量基准)】的说辞,除不靠谱外,也是完全错误不值一驳的。对于这样检测基础理论的错误,除认知、水平、个人特质等原因外,选择测量基准“变”与“不变”的参照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某版主在问题开始讨论至今,一直在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中寻找测量基准,这样的错误不能不说是非常低级的。
     对于“表桥法”的测量基准问题,某版主认为还是【相邻的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并对测量基准为“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的正确理解,认为是【可笑想法实在是令人诧异】,不多说什么,大家就按某版主【诚意地建议】,【好好学习学习GB/T11336】中的5.4.4条内容,一切也就都清楚了,下面将GB/T11336的5.4.4条的技术内容粘贴如下,供对此感兴趣的量友们自己去思考认知:
       表桥法.jpg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11 01: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别节约文字啊,引用这两条就全面引用啊,没有必要偷工减料,还有步骤呢,特别是作图步骤呢,还有公式15呢,楼上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看明白了吗?
  既然楼上真的搞清楚了“测量基准是:测量过程中,测量仪器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那么就应该知道其故意回避的一个条款“b) 各点示值 bi 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当bi 为正值时,在 Zi 点向下绘制,为负值时,在Zi 点向上绘制”的真实含义,也就不会说出“测量基准……只与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包括辅助工具、附件等)相关”这样绝对的话。当人们以太阳为测量基准测量地球运动轨迹时,太阳难道也是“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包括辅助工具、附件等)”吗?
  表桥法的测量基准就是由诸多受检点自身形成的几何要素,每个受检点的读数是以与其相邻的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为“参考线”读得的,而不是以表桥的两个支撑点连线为参考线读得。如果以表桥的两个支撑点连线为参考线,这两个支撑点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表(指示器)测头到这个连线的距离也必将是固定不变的定值。因此这两个支撑点连同测头实际上就是测量系统的“传感元件”,“感应”的是中间点与前后两点连线的高度差变化,传递给指示器放大,并通过读数系统显示出高度差数据。前后两个受检点确定的连线才是仪器读数的参考对象,而这个连线随着表桥的移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这种测量方法的测量基准是变化的,在进入直线度误差评定这一步之前必须“统一测量基准”,公式15正是在仿照节距法统一测量基准的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推导得到的表桥法统一测量基准后各受检点的读数值。楼上还刻意回避引用标准的5.4.5条的4) 款,这个条款说“求出各点的坐标值 Z(方法见 5.4.4表桥测量中的相应方法)”,这正是说明了平晶法在“统一测量基准”时使用的计算公式与表桥法是同一个公式15。
  搞了几十年平直度检测的某知名专家居然说出“在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中寻找测量基准,这样的错误不能不说是非常低级的”,而节距法、表桥法、平晶法、跨步仪法等直线度检测方法的测量基准恰恰都是不断变化的,都是“在被测实际线(被测量的量)中寻找测量基准”,某专家竟然否定这个科学的和客观的真实情况,难道对于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来说,犯这样的错误还不够“低级”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吗?
ydq 发表于 2014-12-11 18: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版主真能胡搅蛮缠,哪来的什么【节约文字】、【偷工减料】和【刻意回避】这些无聊的扯绕啊?GB/T11336是公开发行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找来全文阅读,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大家都会搞清楚何谓“测量基准”的,所以,某版主可以“拧种”,也可以胡搅蛮缠,但想搅混水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此行为,只能使其“痞子文风”更加暴露无遗!
      再次将GB/T11336-2004中5.4.4的“表桥法”文字描述粘贴如下:
       表桥法1.jpg
          5.4.4的“表桥法”文字描述的第一句话就将何谓测量基准交代清楚了,那就是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至于后面的条款“b) 各点示值 bi 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这其中的“两点连线”完全就是前面定义中“两固定支点的连线”的简称,而绝不是某版主瞎讲的【两个受检点连线】!毕竟标准中 5.4.4的内容从未涉及【受检点连线】的词语,GB/T11336标准的编写人员(或一个团队)应该是有相当水平的技术人员,其在 5.4.4的开头交代了是“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后面的条款b)也绝不会自相矛盾的写作【两个受检点连线】,某版主胡搅蛮缠的将标准中的简称“两点连线”曲解为【两个受检点连线】,应该是蓄意所为,反映的是其恶劣的学风及不端的操行。这个事情本人不想再去多讲或再去评论什么,相信大家会看清楚的。
      某版主谈及【受检点的读数】【不是以表桥的两个支撑点连线为参考线读得】,这显然与标准中“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的规定背道而驰的!所以,某版主可以违背标准的规定,但不可以拿那些奇葩的、自创的、无依据的,也是完全错误的所谓“三新”理论来误导论坛中的量友们,抛开其胡搅蛮缠、恶劣学风先不谈,这样做起码是亏心的,也是不道德的!尽管道德对某版主这样操行的人毫无约束力。
      某版主所讲的【表(指示器)测头到这个连线的距离也必将是固定不变的定值】,上述话语应该是无法让人看懂的,是水平距离呢?还是竖直距离呢?何谓【固定不变的定值】呢?这【定值】与“测量基准又有什么牵扯呢?提请某版主及大家注意到标准在测量步骤2)的规定:将专用表桥放在研磨平尺上,使指示器示值对零;由于某版主经常性的整出些奇谈怪论的话语,估计其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些啥,所以,别人也只能猜测着来谈意见了,这应该是某版主除“拧种”特质外的又一“奇葩”特质吧?!
      某版主帖子最后反复重复的东西,本人已经不屑于去再评论了,只想告诫某版主,错误的东西,毫无理由的重复无数次,也依旧是错误的东西,“反复重复”只能使大家更加认识清楚罢了,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效果或作用。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11 21: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规矩湾锦苑 于 2014-12-11 21:10 编辑

  “各点示值 bi 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是对5.4.4关于表桥法的解释。 “各点” i 指的该不是表桥上的某个点吧,其“前后两点”(i-!)和(i+1)居然跑到了表桥上竟出自平直度检测的“专家”之口,难道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吗?点 i 及其前后两点(i-!)和(i+1),均为被测表面上的受检点,当检测(i+1)受检点的示值b(i+1)时,就应该相对于(i)和(i+2)两个受检点的连线来读取数据,以此类推。的的确确大家都是看明白了的,只有某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才会如楼上那样将所有的受检点读数理解为都是相对于表桥上的“两固定支点”连线那么可笑!
  不知道作为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的某位是真的不懂呢,还是像他自己所说“蓄意所为,反映的是其恶劣的学风及不端的操行”,本人的确“不想再去多讲或再去评论什么”,大家也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标准条文说的也够清楚了,各受检点示值是“相对于前后两点连线的偏离量”,受检点在测量中不断推进,前后两点也就不断改变,前后两点的连线也就不断改变,测量基准也就无法使用同一个。某专家可以继续回避我指出的两个款项,可以继续回避公式15是统一测量基准的计算公式这个事实,但他绝对改变不了国家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具有“奇葩特质”的专家级人物才会解释为各受检点示值是相对于表桥两个固定支撑点连线的偏离量。还是用其自己的话告诫某专家吧:错误的东西,毫无理由的重复无数次,也依旧是错误的东西,“反复重复”只能使大家更加认识清楚罢了,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效果或作用
ydq 发表于 2014-12-11 22: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版主没有胆量就标准中5.4.4对“表桥法”的定义来谈测量基准的事情,反而跑到后面的“作图步骤”去“绕圈”,那里除没有“稻草”可捞外,“绕圈”的无聊做法反映出的是某版主恶劣的文风及不端态度。“作图步骤”对前面定义是什么【关于表桥法的解释】这样的话,让人如何来理解,难道在同一个标准中,标准要瞬时对标准作出解释?某版主大概忘记了其所谈及的【标准不是课堂讲解,标准需要的是简单明了,标准应该尽量追求“一字千金”】这样的话了吧?
     “作图步骤”中的b)“各点示值 bi 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此话明确讲明了以下几点:1.各点示值 bi 是仪器的读数值;2. 仪器读数肯定是依据前面谈及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测量基线)”读出;3.两点连线(测量基线)应该就是两固定支点的连线(测量基线)的简称。
      至于某版主【笑掉大牙】的无聊说辞,本人不屑于评论,动不动的就【笑掉大牙】,应该就是“无齿”了,但愿某版主的“无齿”不是“无耻”就好!
      标准条文说的确实够清楚了: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表桥在测量中不断移动(【受检点在测量中不断推进】应该是非人话,莫非受检点在测量过程中受推力而动起来了?),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两点连线)作为的测量基线固定不变,测量基准也就始终为同一个。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12 0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定义不是某专家抄在那里了吗?还要我重复吗?难道不是“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测出中间点相对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吗?请问平直度检测“专家”,你知道“中间点”是指三个连续的受检点位置处在中间的点吗?知道这个受检点以及前后两个点在被测表面上还是在表桥上吗?如果某专家不知道这个定义中“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到底是在表桥上还是在被测表面上,标准给出的作图步骤b)款给你做了详尽的解释,“各点示值 bi,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当bi,为正值时,在 Zi 点向下绘制,为负值时,在Zi 点向上绘制”,解释得何等明白,某专家就是刻意采取省略这个解释,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在那里抠“两个固定支点”字眼,那就继续抠吧,不知道某专家如何解释当测量i+1或i-1点时,它们的前后两点是不是也都在表桥上?
  各点示值 bi 当然是在仪器(应该是指示表)读出,任何测量结果没有不在测量设备上读出的。但表桥法指示表读出的是被测表面某个受检点 i 的“高度”,这个高度读数也必须说明是参照哪个测量基准读出的。标准说的非常清楚是参照该受检点的前后两点连线读出的,这条由(i-1)和(i+1)两点的连线就是定义中所说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只有专家级人物才会把它变成表桥上的固定两个支点。把某受检点相对于其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的高度读数曲解成相对于表桥固定两个支点连线的读数难道还不令人“笑掉大牙”吗?如果按其理解,测量第i+1点的高度读数,因为 i 在被检表面上,i+1 在表桥上,我们的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就可以用被测表面的 i 点与一个不知道在哪里的 i+2点相连作为测量基准读取表桥的一个支点高度了,呵呵,至于某专家笑掉大牙后“有齿”还是“无耻”,我们就管不着了。
  呵呵,很有意思,我们的知名专家连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也无法理解了。我们在进行直线度检测时总是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受检点逐一进行,这就叫不断推进。每检完一个受检点,就必须依次检下一个受检点,检完了 i 点,就应该检 i+1点。如果按某专家的可笑解读,i 点的前后两点在表桥上,那么 i+1 点的前后两点还在表桥上吗?是不是 i+2点和所有的受检点都在表桥上。此时的 i 是不是也跑到表桥上了?
  某专家终于明白了“表桥在测量中不断移动”,可是却仍然没明白这个移动是受检点的不断后移产生,表现形式只不过是测量系统的“传感元件”必须随着被测点的变换而更换位置,测量 i+1 点必以第 i 点和第 i+1 点的连线我测量基准,作为“传感元件”的表桥两个支点要将信息传递到指示表中加以放大和显示,这两个支点就必须分别与受检点第 i 和 i+2 点相接触,前后两点的连线就是第 i 和 i+2 点的连线,而并不是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在表桥上,完成测量采样后表桥刀枪入库,两个支点的连线也就远离受检点。
  受检点 i 的测量基准是被测表面上第 i-1 和 i+1 点的连线,完成数据采集表桥拿走了,所有的受检点仍然都在被测表面上,所以完成了第一步布点采样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后面的统一测量基准和直线度误差评定两大步。
ydq 发表于 2014-12-12 08: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尝试破译并批驳楼上“外星人语言的”帖子:
         【“中间点”是指三个连续的受检点位置处在中间的点吗?】
      所谓的中间点就是被测实际线上的一个点,它处于表桥两固定支点的连线(测量基线)中间,也就是某版主17楼所讲的【类似于桥板的工具两个支撑点对称中心打个孔】的正下方;
     【这个受检点以及前后两个点在被测表面上还是在表桥上吗?】
      每段的中间受检点在被测实际线上,前后两个点是指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
     【标准给出的作图步骤b)款给你做了详尽的解释,“各点示值 bi,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当bi,为正值时,在 Zi 点向下绘制,为负值时,在Zi 点向上绘制”,解释得何等明白】
      既然讲【解释得何等明白】,那某版主就在帖子中说教吧,如果其能把这“向下绘制和向上绘制”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指的描点?给大家说教清楚,还算其没有白狂妄一时。本人已将个人意见对论坛中的某量友讲清楚了。希望某版主不要仅是在这里瞎吹一气!
     【刻意采取省略这个解释,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
      不存在【刻意省略】,也不存在什么【鸵鸟政策】,GB/T11336是公开发行的技术文件,每个人都可以找来全文阅读,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大家都会搞清楚何谓“测量基准”的。
     【当测量i+1或i-1点时,它们的前后两点是不是也都在表桥上?】
      当测量被测实际线的i+1点时,表桥两固定支点分别落在被测实际线的i 点和i+2点上,当测量被测实际线的i-1点时,表桥两固定支点分别落在被测实际线的i-2点和i 点上。
     【表桥法指示表读出的是被测表面某个受检点 i 的“高度”】
      指示表读出的是被测实际线i 点相对于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的“偏离量”。这样就把【参照哪个测量基准】的事情说清楚了。而某版主说的是半截话;
     【标准说的非常清楚是参照该受检点的前后两点连线读出的】
      某版主明显在编瞎话,如有胆量,可将标准的原话粘贴过来。标准讲的“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简称)是指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编瞎话属于堕落的表现!
     【这条由(i-1)和(i+1)两点的连线就是定义中所说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
      某版主又在编瞎话了,“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是没有序号的;
     【把某受检点相对于其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的高度读数】
      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毫无意义,这两个受检点是被测量的量,其连线不可能成为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只存在于测量仪器(包括其辅助工具)中;
     【令人“笑掉大牙”】
      某版主笑掉几颗牙了, 应该“无齿”了吧“但愿不要”无耻“就好;
     【测量第i+1点的高度读数,因为 i 在被检表面上,i+1 在表桥上】
      某版主显然又将“差”说“话”了,第i+1点是受检点,怎么会跑到表桥上去呢?i 、i+1、i+2点都是被测实际线的点,再重复一遍:“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是没有序号的;
     【笑掉大牙后“有齿”还是“无耻”,我们就管不着了。】
      某版主自己就是个“无齿”或“无耻”的最底层痞子,管好其自己那张可横可竖的臭嘴吧!
     【测量 i+1 点必以第 i 点和第 i+1 点的连线测量基准】
      某版主显然又将“差”说“话”了,测量 i+1点 ,那第 i 点和第 i+1 点的连线又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将前一点与中间点给以连线呢?这只是个半段啊!半段也是测量基准?一个连序号都搞得一塌糊涂的人也有脸来论坛写帖子?
     【前后两点的连线就是第 i 和 i+2 点的连线,而并不是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
      某版主又在瞎讲一气,【不是表桥两个支点的连线】的说法,明显违背了标准中“表桥法”的定义,标准中的定义是“以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测出中间点相对测量基线的偏离量,……”;
     【受检点 i 的测量基准是被测表面上第 i-1 和 i+1 点的连线】
      既是被测量的量,又是测量基准,这是哪家的歪理斜说?某版主就不要继续首创“三新”理论了,违背标准的定义,自己另搞一套,某版主没那个水平的,再说也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就不要丢人现眼了!
      
  说明:     
      某版主46楼的帖子,胡扯瞎绕不讲,且文字表述怪怪的,完全不按正常人的说话方式,应该就是“外星人”的语言,帖子中除观点错误多多外,词语错误也不在少数,当然其恶劣学风导致其设置的文字“陷阱”也确实让人鄙视。无奈下,只有采用破译及批驳的方式发帖,应该讲,对于某版主这样的痞子确实没什么道理可讲的!如其他量友对这些检测基础知识有兴趣,我们可以个别交流。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12 1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关于中间点和前后两点这三个点到底存在于哪个物体上的问题
  “外星人”当然不明白地球人的语言,连小孩子都明白中间点及其前后两个点是在同一个参照系统中说的。本来三个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被测物上,相互位置一旦确立将永不更改。外星人不理解,非要把中间点放在被测物上,前后两点放在测量工具上,“每段的中间受检点在被测实际线上,前后两个点是指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两个不同的物体一旦分离,何来中间与前后?某专家总算是干了平直度检测二三十年,还是讲出了“当测量被测实际线的 i+1 点时,表桥两固定支点分别落在被测实际线的 i 点和 i+2 点上”这点道理,知道 i 和 i+2 点在“被测实际线”上,只不过是表桥两个支点分别“落在”被测实际线的 i 点和 i+2 点上了, i 和 i+2 这两个点并不在表桥上,显然 i 点的读数是相对于 i 和 i+2 两点的连线读得,但某专家非要说是相对于表桥两个支点读得,这恐怕也只能用“外星人语言”才能解释清楚了。
  2.关于若干个受检点能否在测量中互为读数的测量基准
  某计量专家发出了质疑:既是被测量的量,又是测量基准,这是哪家的歪理斜说?如果ABC三个受检点,我们以A为测量基准读得B相对于A距离10km,以B为测量基准读得C的距离20km,我们就知道AC两点距离30km;如果以A为测量基准读得B相对于A距离10km,读得C相对于A的距离30km,就可以得到BC两点距离20km,这就是受检点互为测量基准的案例,当然如果在ABC三点之外另找一个测量基准也未尝不可。就连某专家自己也清楚,“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是没有序号的”,编了序号的就是受检点,某专家稍微认真看一下标准就会发现 i 点的前后两点是有编号的,编号为 i-1 和 i+1 , i-1 和 i+1 点是表桥上的支点还是被测表面上的受检点还用得着解释吗?大骂别人“最底层痞子”、“可横可竖的臭嘴”的用语是不是也该收回到“专家”自己身上了呢?不过要把“最底层”改一个字“高”。
  3.关于“向下绘制,向上绘制”
  “各点示值 bi,是相对前后两点连线(测量基线)的偏离量,当bi,为正值时,在 Zi 点向下绘制,为负值时,在Zi 点向上绘制”,对于标准的这句话,我们的著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居然不明白,甚至说出“前后两个受检点连线,毫无意义”这种外行话,还要大骂他人“编瞎话”、“无耻”,实在令人震惊!“专家”骂人的话咱们就别计较了,毕竟骂人只是某专家一个人的专利,我不得不斗胆对专家的质疑略作解释。
  被测表面上连续三个受检点 i-1、i、i+1,点 i 的示值 bi,是相对其前后两个受检点 i-1 和 i+1 的连线的偏离量。指示表测头和表桥两个支点是测量系统的“传感元件”,必须分别与被测点及其前后两个受检点相接触,以感应出被测点相对于测量基准直线的“高差”信息,并传递给“数据放大处理”元件和显示元件,以前后两点连线为0,指示表测头受压时,bi 为正值,被测点相对于其前后两点连线的高差变小,实际高差为负,所以“向下绘制”,反之向上绘制”。
  顺带说一点,也算是再次对某专家的劝阻。某专家“恶劣学风导致其设置的文字陷阱也确实让人鄙视”,想当初我对其人盲目崇拜了一二十年,公开和私下喊了多年的老师却只不过是个只会讽刺挖苦和谩骂的“最高层痞子”,见不得一点点与己不同的学术观点,只要谁指出其丝毫问题所在就破口大骂“精神病”、“帕金森”、“痞子”、“无耻”等,无所不用其极,其恶劣作风跃然纸上,甚至不惜在面向全国和全球公开的计量论坛媒体上大放厥词,并不顾许多量友们的诚心劝导,依然我行我素,似乎不骂就不是某“专家”,越来越被量友们嗤之以鼻。我历来不反对“个别交流”,甚至赞成量友们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交流、沟通和探讨,推动我们共同的计量事业和计量科技创新、进步和发展,但我相信凭某专家的所作所为,与其“个别交流”者会越来越少。
ydq 发表于 2014-12-12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12 16:48 编辑

         1. 由标准中的“测出中间点相对测量基线的偏离量bi”表述可以看出:中间点(受检点)是在被测实际线上;再由标准中的“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的连线作为测量基线”表述可以看出:中间点(受检点)的前后两点是在“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上,而某版主却非要瞎讲【三个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被测物上】,也就是讲,在某版主看来,标准中对“表桥法”的定义是错的,被测物与表桥为同一个物体?莫非又是一个新的【组合测量系统】吗?在测量过程中,这三个点难道没有中间与前后吗?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懂,没受过教育的小孩子确实连外星人都不如的!否则,其也就不会讲出【测量 i+1 点必以第 i 点和第 i+1 点的连线测量基准】这样的外星人话了,也只有外星人才会去连接前一点(i ) 与中间受检点( i+1)这半段【连线测量基准】吧?呵呵!实在是可笑之极了!
     【i 点的读数是相对于 i 和 i+2 两点的连线读得】应该属于外星人的瞎讲一气,i 点的读数是相对于“表桥相间两固定支点连线作为测量基线”读得才是正解,因为这是标准中的文字描述,某版主的那点水平与标准没有可比性的!
     2. 某版主的外星人话实在可笑,【如果ABC三个受检点,我们以A为测量基准读得B相对于A距离10km,以B为测量基准读得C的距离20km,我们就知道AC两点距离30km】,这怎么可能呢?首先没有交代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其次没有交代使用的什么测量仪器,也没有讲明是否使用现在谈论的“表桥法”,另外A、B两点也可能是测量起点,而非什么测量基准的,所以,所谓的【互为读数的测量基准】【案例】应属“无头案”的,至于某版主究竟是“有头”还是“无头”,他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i 点做为被测实际线上的受检点肯定有序号了(非【编号】),但做为表桥两固定支点的两点连线(测量基线)也有序号的说辞,显然就是公众场合下编瞎话了,否则,就请某版主将表桥两固定支点有序号的标准中的文字内容粘贴过来给大家见识一下,顺便某版主也【出来溜溜】。毕竟严格的技术话题不可瞎讲一气的,它绝不像某版主那样,可以有多个“自称”的(包括拧种、下里巴人、帕金森....)。某版主之所以荣衔“最底层痞子”的称号,不也就是源自其众多极不光彩的“自称”吗?!某版主受益匪浅啊!呵呵!大家给你恭喜了。
     3. 某版主对【标准给出的作图步骤b)款】认为【解释得何等明白】,也就是表白其非常清楚了,但其所给出的【略作解释】,又让人忍俊不止,大家看一下某版主的【略作解释】吧:【以前后两点连线为0,指示表测头受压时,bi 为正值,被测点相对于其前后两点连线的高差变小,实际高差为负,所以“向下绘制”,反之向上绘制”】,【指示表测头受压时,bi 为正值】是对的,暂且抛开【其前后两点连线】以及【高差】文字错误及不规范不谈,怎么就会出现【高差变小,实际高差为负】呢?这里谈不上偏离量变大或变小,只能是偏离量为正或为负,当测得值【bi 为正值】时,那偏离量肯定应该为正吧(指示表测头与两固定支点在同一条测量基线上),既然偏离量为正,说明受检点i在表桥两固定支点连线的上方,连接Zi-1与 bi顶点交i+1点的纵坐标线于Zi+1点,所以此时“向下绘制”的应该是什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如此明显的提醒应该是足够了,某版主就自己动脑子想去吧。综上所述,某版主瞎讲的【bi 为正值.........高差变小,实际高差为负,所以“向下绘制”】,让人不得不怀疑此人的智商,以及不懂装懂、信口开河瞎讲一气的胆量,莫非真的没有点羞耻感?
     最后附带说一点,本人与某版主从不相识,【喊了多年的老师】以及什么【崇拜】、【老乡】等说辞,纯属编瞎话的蛊惑人心,本人与其根本不是一路人,其恶劣的学风、不端的态度、不懂装懂的瞎讲一气,以及尖酸刻薄的臭嘴,都是本人最为鄙视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本人将不再与某版主在计量技术问题的讨论上发生任何交集!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4-12-12 23: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某专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被测点 i 在被测平尺上,i 点的前后两点是 i-1 和 i+1 ,这两点连线却不住平尺而在表桥上,某专家的这个道理难道不可笑吗?被测点有n个,测量基准只有一个,测得值还需要统一测量基准吗?那么某专家是不是也动脑筋想一想公式15是干什么用的呢?
  ABC 三点的距离测量问题目的是告诉某专家测量基准是可以任选的,因此受检点之间可以相互为测量基准,并不是知名专家所质疑的“既是被测量的量,又是测量基准,这是哪家的歪理斜说?”。至于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问题,小学生都用不着说清楚,某专家如果需要说清楚,那就加一句“在一条直线上”也罢,加了这几个字,也还是掩盖不了“专家”质疑的可笑性!
  看来知名“专家”真的是徒有虚名了,“指示表测头受压”导致“高度差变小”也想不通了,不至于像他骂别人那样精神上有什么了吧?测量基准直线的高度设为0,高差Zi 变小了,Zi<0还不为负吗?反之为正就不用说了吧。还是用他自己的话还给他自己吧:让人不得不怀疑此人的智商,以及不懂装懂、信口开河瞎讲一气的胆量,莫非真的没有点羞耻感?
  当然,“大人物”从来都是对“小人物”不屑一顾的,某专家楼上的最后一段话也确实道出了其真实的思想,小人物记住和崇拜大人物也的确是太容易了。经过两三年的论坛交往,的确让我识别了长期崇拜的偶像与本人不是一路人,其水平和能力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与我想像的天壤之别,“其恶劣的学风、不端的态度、不懂装懂的瞎讲一气,以及尖酸刻薄的臭嘴,都是本人最为鄙视的东西”,今年以来本人的态度就已经从所崇拜的计量界知名人士中抹掉,从不与这个以挖苦讽刺和谩骂为荣的人直接打交道。本人乃孔孟家乡济宁人士,山东是礼仪之邦,我以有这样的山东老乡感到耻辱!但对于计量技术问题的讨论,我将不受此人的影响,顶住某专家的一切打压和谩骂,仍将一如既往,与量友们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在计量工作中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想讲出来,提供给大家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5-5 15: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