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10年了! 我工作七年了,上了七年论坛,灌了七年的水,基本每天都来,可是七年过去了,我怎么还是个新手呢?!屌丝为了逆袭成土豪,也只好来整篇征文,弄个VIP当当,至于VIP有啥用,还真不知道,只是中国人的心态--有总比没有强!
之所以每天都来,是因为这是国内目前影响力最大,也最有活力的论坛吧,每天来看看,但是有技术含量的帖子不多,结合7年的工作经历和目前国内计量现状,谈谈以下几个原因吧: 1.目前国内计量人员专业背景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都不是计量专业出身的,包括我,和我周围的所有同事。在毕业前都不知道计量是干什么的,直到找工作时乱投了一堆简历后,某一天有一个自称计量院的让我去面试,我都不知道我投过这个单位的简历,于是稀里糊涂入了计量这一行。我原来是研究纳米材料的,但是本科时好歹也是化学出身,所有去做理化计量也算对口,身边有几个同事原来是学文科的,去了温度室或天平室,但是是不能来理化的,不然连什么东西有毒或易燃易爆都不知道,风险就很大了。所以理化和其他专业比起,专业性要强一点。 2.普通计量门槛低: 普通的计量,说到底就是一熟练工的活,不用说文科生能干,高中生就能干,初中生也能干,有了检测设备,输入规程规范中的检测程序,机器人都能干。 不敢直接说整个计量门槛低,因为自己也是计量一员,不能太灭了自己行业的威风,也怕被人用唾沫淹死,但是在身边接触的一些科研大牛眼里,目前国内计量的科研水平真的一般,包括某些国字号机构的某些项目。国内确实有做的很牛的,像原子量检测方面最牛的院士记得是北大的,可是人家也不归计量口或计量专业,只能说是计量界喜欢把专业有点沾边的牛人拉上,给行业贴金吧。在计量行业干了七年,也参加了七年的科研,从当年一头雾水、老实巴交的毕业生,到现在所谓胸有成竹的科室科研主力,我不敢说我这七年科研水平提高了,只能说我面对现实、适者生存的能力进化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想,如果说现在高校科研灌水太厉害,只为了发些文章而没有实用性,那么计量的科研实用性就强的多,买来了就能用。 3.积极性不高: 进入计量行业的人,特别是进入计量机构事业编制的人,一部分像我这种稀里糊涂进来的,一部分就是为了图个安稳。如果是在南方市场化的地方,大家干活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在北方这种强调稳定的地方,有时候连干活积极性都没有,更不用说科研。今年某个同事在岗位聘用时,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做气相色谱方面的计量工作,这方面工作很成熟了,没什么可研究的。我提问他说,从我进入这个科室干活时,就有老同事教我,对于不同极性的气相色谱柱,需要选用不同的液体标物检测才能出峰;后面进来的新同事我也是这么教他们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想过,用不同的物质来检测,对气相色谱的检出限有什么影响?只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们也这么做,如果我们问个为什么的时候,就发现其实里面可研究的工作很多。写这段话时,我挺犹豫的,因为规程规定气相就得用正十六烷或甲烷标气检测。但是在北京这种安检特严格的地方,我们没有下厂专车,我们不可能带着瓶甲烷标气去挤公交或坐地铁,否则可能会被当恐怖分子处理了;我们也不能强迫所有气相色谱仪的用户必须在检定时把其他机型的柱子都换成符合规程要求的柱子,因为换柱子真是个技术活,我承认我干了这么多年都没学会。于是,我们只能选用别的标物来检测这第三种方法,实在是因为写规程的人往往不是现场第一线干活的人,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给考虑进去了。 4.计量相关技术参考资料缺乏 市场上不乏有计量相关参考书,但是大部分都是介绍不确定度和仪器原理的书。虽然理解仪器的原理,才能更好的开展计量工作,可是有些原理太复杂,往往把计量工作者绕晕了,却对检定过程轻描淡写,让很多人误以为计量过程需要把那么多复杂因素都考虑进去,结果就更糊涂了。最典型的是酸度计的计量,凡是计量参考书都要大书特书酸度计电极的原理,包括各种极化现象对电极的影响,却对酸度计校准过程只字不提,“转换系数是通过校准过程得到的”这种信息基本查阅不到,倒是一堆资料,包括检定规程,都只介绍转换系数理论值k=2.303RT,误导了多少人以为酸度计转换系数是由温度换算得到的,而且这种误导还在持续。 所以我们不缺仪器原理的书,但是我们缺少从计量检测过程详细介绍计量检测原理的书。
The End
(再写下去就该骂人了,凑够篇幅就见好就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