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问题疫苗案让人们明白了冷链的重要性。其实,不光药品,日常生活中许多消费品也需要冷链保证质量安全。比如,现在天气日渐热起来,冷饮产品开始走俏,而冷饮产品就须臾离不开冷链。那么问题就来了:疫苗这么重要的药品冷链出了事,冷饮的冷链安全吗?
这个问题真是个问题。过去冰棍雪糕等冷饮制作工艺不如现在好,卫生条件也有限,冷链各环节无法做到严丝合缝,吃冷饮吃坏肚子是经常的事。即使现在冷饮生产和储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若某些环节不注意,也会吃出问题。哪年夏天没有因吃冷饮而生病住院的案例呢。
为了避免吃出病来,有人总结出一些防病小窍门,比如,当拿起一根冰棍往嘴里塞之前,最好看一看它是否身形完整、线条流畅,要是身材变形了,那最好就别吃了。为什么?因为冰棍变形说明它很可能曾经融化过,经过了二次冷冻,而一旦有过融化,就很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侵袭,变得不卫生。这就是冷链出问题了。
冷饮之所以为冷饮,必须够冷才行。从科学上讲,这个“冷”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标准,才能保证食物的安全。当然,因材质不同,冷饮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冰含量多些的冷饮(比如果味冰棍)要求保存在低于-18℃的环境下,奶含量多些的冷饮(比如雪糕、雪泥、冰淇淋等)则要求保存在低于-22℃的环境下。在销售终端的店面冰柜,要求稍微低一些,一般温度不高于-15℃。
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制作和储存冷饮产品的硬件设备应该都具备,只要管理到位,就不会有问题,但是,从厂家冷库出来到消费者手里这个过程的卫生安全情况就不保险了。虽然业内通行的行业标准对冷饮运输、销售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对运输条件这样规定:“第一,运输车辆应符合卫生要求,短途运输可使用冷藏车或有保温设施的车辆,长途运输应使用具有制冷功能的运输车;第二,产品不应与有毒、有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第三,搬运应轻拿轻放,严禁摔扔、撞击、挤压。”但是这些规定太过粗率,而何为“长途”、何为“短途”亦未清晰界定,这就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虽然比不上药品对冷链设备及各环节要求那么严格,但若严格按照标准来,冷饮产品的冷链投入也不低。假如普通仓库的造价是500元/平方米,配备保温系统的低温冷库的造价则要高出5倍以上。硬件设备投入外,更多的花费还在于运营中的耗损以及维护。比如耗电,一些面积大的低温冷库一个月的电费就可能高达数十万元。这么大的投入对企业而言就是压力。在近年来冷饮行业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有的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就在冷链上偷工减料。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城市,许多二、三级批发商并没有配备专用冷冻运输车或者运输车的冷藏条件达不到要求,从厂家冷库到销售终端,用什么车运的都有,普通面包车、摩托车都上了。到了终端店面,冷柜也有问题,许多厂家配的冷柜要么质量本身就不好,要么年久失修,根本达不到冷藏要求。在农村,更甭提了,冰棍从冷柜里拿出来,汤汤水水、稀里哗啦。
冷链有这么多问题,既有企业缩减成本及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该领域法规标准不健全的原因。我们看到,现行有些标准不够细化,而且也缺乏强制力。人们在享受冷饮带来的欢愉时,却因为其不卫生、不安全而要冒健康风险,这就不值了。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冷饮相关法规标准,加强市场监管,使企业重视冷链各环节,让冷链真正成为一条保障消费者饮食健康卫生的安全链。胡立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