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49|回复: 38

[概念] JJF1059.1-2012 A.3.5“评估例”的“试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3 18: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8-23 18:34 编辑

尝试将JJF1059.1-2012的“评估例” A.3.5进行一些“修改”,原文对照如下——
P1_JJF1059.1_2012_A.3.5_改p1.png
P2_ JJF1059.1_2012_A.3.5_改P2.png
P3_ JJF1059.1_2012_A.3.5_改P3.png
欢迎批评!
发表于 2017-8-23 2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3 21:41 编辑

标准温度计(修正后
)的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与JJF1509.1 A3.5原例子中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是不一样的,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只是标准温度计(修正后)示值误差不确定度的一个分量而已。
现在手机不方便,明天到单位后贴一个也是类似改写JJF1059.1A3.5的例子。
发表于 2017-8-23 2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JJF1059.1的做法是正确的,修改显然不妥,我认为楼主混淆了“示值”和“示值误差”的概念。JJF1059.1的A.3.5是举例说明示值的校准值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举的例子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的校准值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不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误差”的校准值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示值”和“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确定度评定自然也就不相同。
发表于 2017-8-24 09: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4 09:15 编辑
何必 发表于 2017-8-23 21:39
标准温度计(修正后
)的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与JJF1509.1 A3.5原例子中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是不一样的,修 ...


接2#

例子来自 : CNAS-TRL-003: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的评定与实例》

11.png

22.png

33.png

44.png

55.png

66.png













个人感觉该例比JJF1059.1A3.5例子“靠谱”一些。(所谓“靠谱”是指所考虑的分量情况)
发表于 2017-8-24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17-8-24 09:39 编辑

u1、u2、u3应该是重复项,只考虑一项比较合理,u6、u7、u8应该是重复项,只考虑一项比较合理,分辨力、不垂直最终要反应到读数中,只考虑一项是比较合理的

u5考虑得有点粗糙了,既然有5年证书,或可分析出年变化规律,是线性、准线性、还是无规律,至少应有所交待,应该可以评得更合理一些

感觉比较而言还是JJF 1059的合理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8-24 11:03 编辑
何必 发表于 2017-8-24 09:13
接2#

例子来自 : CNAS-TRL-003: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的评定与实例》


1. 对所谓“xk因素对量y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k”,我的理解是——
   量y中存在一个由xk因素制约的分量 yk=fk(xk)【其中的函数fk()未必确知】,即有
         y= yk+其他分量
   而uk就是u( yk)。

2. 对于被测量为y,测得值是y的“直接测量”——
   我认为,合适的测量模型是【y=y+e】, 其中e是所用“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对于单台仪器直接测量,由其示值给出“测得值”的情况,也就是所用仪器的“示值误差”)。而不应该是【 y=y 】!

    若将【 y=y 】作为测量模型,含义是什么?..... 被测量y的值就确定无误的等于“测得值”吗?!
发表于 2017-8-24 1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4 11:05 编辑
csln 发表于 2017-8-24 09:37
u1、u2、u3应该是重复项,只考虑一项比较合理,u6、u7、u8应该是重复项,只考虑一项比较合理,分辨力、不垂 ...


我觉得JJF1059.1 A3.5例子中好像是未考虑校准值或修正值的长期稳定性因素!

77.png





+++++++++++++++++++++++++++++++++++++++++++++++++++++++++++++++
88.png

补充内容 (2017-8-25 14:09):
详见14#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0: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 发表于 2017-8-24 09:13
接2#

例子来自 : CNAS-TRL-003: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的评定与实例》


对于——
001.bmp

其中的 “2之1)”项与“1中的1)、2)、3)”是否有可能的“包含关系”?   “1中的1)、2)”之间是否会有所“重叠”?.....或许要看 “2之1)”的来历“报告”?

主贴中只考虑了 “2之1)”项,如果不是在此标准温度计被“检定”(或“校准”)后的“短期内”使用,则显然是不恰当的,应当考虑 “2之2)”项。
发表于 2017-8-25 01: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评定不确定度一定要识别输出量是什么,测量模型是什么。JJF1059.1-2012的“评估例” A.3.5与CNAS-TRL-003的例子“输出量”并非同一个。前者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的校准值”,后者是被检温度计的“示值的修正值”。因此前者测量模型是y=ts+Δts,后者测量模型是Δt=ts+Δts-t。前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y,输入量是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两个,后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修正值Δt,输入量有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以及被检温度计读数值t共计三个。那么前者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只能两个,后者的不确定度分量就必须是三个。
  以CNAS-TRL-003的例子为例给出了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4个共11个子项(见4楼给出的G2.2),按测量模型的三个输入量归纳为三个分量则应该是计量标准值ts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计量标准修正值Δts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以及被检温度计读数值t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计量标准值ts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是评定检定方法的不确定度,应该使用计量标准的示值允差评估,但因为是实物量具使用了修正值,这个分量就主要是计量标准分辨力引入了(见JJF1059.1的A.3.5.3的1和CNAS-TRL-003的G3.1.2),如果如果做了A类评定,则应取大舍小。其他的相对于此都是可以忽略的。
  计量标准修正值Δts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见JJF1059.1的A.3.5.3的2和CNAS-TRL-003的G3.2.1。
  被检温度计读数值t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则必须采用A类评定方法做重复性试验或用其分辨力进行评估得到,并取大舍小,见JJF1059.1的A.3.5.3的3和CNAS-TRL-003的G3.3.1、G3.3.2、G3.3.3。
  至于恒温槽应划归计量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中的子项,CNAS-TRL-003的G3.3.4、G3.3.5应放入计量标准值ts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子项中,恒温槽不是被检对象,不是被检温度计。
  因此总体上看,JJF1059.1不愧为不确定度评定的专业性规范,其案例总体上都是正确的,不能随意修改。其它规范、标准在引用和贯彻JJF1059.1中很可能会有些许偏差。
发表于 2017-8-25 1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5 11:02 编辑




我只是想表达:您改写后的测量模型中,标准温度计(修正后)的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应该与JJF1509.1 A3.5例子中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是不一致的。

并不见得我对CANS-TRL-003:2015附件G例子就100%认同!

发表于 2017-8-25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5 11:43 编辑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7-8-25 01:11
  所以说,评定不确定度一定要识别输出量是什么,测量模型是什么。JJF1059.1-2012的“评估例” A.3.5与CN ...


JJF1059.1-2012的“评估例” A.3.5与CNAS-TRL-003的例子“输出量”并非同一个。前者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的校准值”,后者是被检温度计的“示值的修正值”。因此前者测量模型是y=ts+Δts,后者测量模型是Δt=ts+Δts-t。前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y,输入量是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两个,后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修正值Δt,输入量有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以及被检温度计读数值t共计三个。那么前者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就只能两个,后者的不确定度分量就必须是三个。

自己说的话能不能麻烦你保持前后一致啊!“被校温度计示值的校准值”与“被检(校)温度计示值”能是一样吗?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2: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7-8-25 12:44 编辑
何必 发表于 2017-8-25 11:01
我只是想表达:您改写后的测量模型中,标准温度计(修正后)的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应该与JJF1509.1  ...


    理解!

    之所以“试改”,就缘于本人对原文有许多的“不解”。

    “不解”之一正是: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Δts的“不确定度”究竟何意?

    这首先涉及代号“Δts”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究竟是代表【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真值)】?  还是代表【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的检定“测得值”】??

    如果是后者,那代号“Δts”就是一个具体数值: 0.0x℃,她的“不确定度”何解?——本人“不解”  ;

     若是前者,则有Δts=( 0.0x±Us ) ℃(k=...),其中的Us与我那个所谓“标准温度计(修正后)的示值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应一致。

    原文中似乎是指者?我对其"不解",当然会对不上茬。


补充内容 (2017-8-25 16:10):
主帖中认为代号“Δts”是一个具体数值: 0.0x℃。
发表于 2017-8-25 14: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号“Δts”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好像这个“分量”常常出现在主标准器加修正值使用时的情形中,也有人称其为“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
看上去,楼上两个例子中,1059.1的标准温度计是加修正值使用的,而CNAS的未加修正值使用。
一般考虑标准器不准所引入的分量时,在不考虑修正和年稳定性的情况下,其最大允许误差常常是评估的主要依据,但上两例好像都不是这样。

1059.1例子先修正,然后用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来评估,这样的好处是可有效减小标准器所引入的分量,在各种测量比对的时候经常采用。

CNAS的那个看上去,好像是直接用检定证书中那个点的示值误差来评估了。这样其数值肯定要比最大允许误差小一些,但必须考虑年稳定性了。而且,本例也就限定在仅仅是某年某月使用这支标准温度计的实际结果。   

发表于 2017-8-25 14: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5 14:33 编辑
何必 发表于 2017-8-24 10:59
我觉得JJF1059.1 A3.5例子中好像是未考虑校准值或修正值的长期稳定性因素!


接7#

当然,也有可能是标准温度计长期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较小,小到可以忽略。只是我们并不知道JJF1059.1 A3.5l例子到底是未考虑长期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还是考虑了该分量,只是该分量较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过从CNAS-TRL-003:2015 附件G的例子看,该分量好像还不是很小。

11.png



发表于 2017-8-25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 发表于 2017-8-25 11:32
JJF1059.1-2012的“评估例” A.3.5与CNAS-TRL-003的例子“输出量”并非同一个。前者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 ...

  接受你的意见,保持前后一致。我说的“被检(校)温度计示值”请大家加上“的校准值”,前后说的是同一个“被校温度计示值的校准值”。我的意思是:
  A.3.5与CNAS-TRL-003的例子“输出量”并非同一个。前者是被校温度计的“示值的校准值”,后者是被检温度计的“示值的修正值”。因此前者测量模型是y=ts+Δts,后者测量模型是Δt=ts+Δts-t。前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校准值y,后者输出量是被检温度计示值修正值Δt;前者输入量是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两个,后者输入量有计量标准值ts及其修正值Δts,以及被检温度计读数值t共计三个。
发表于 2017-8-25 17: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号“Δts”的确切“含义”是什么?CNAS标准和JJF1059.1不约而同都规定Δts是计量标准值ts的修正值。
  Δts代表【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真值)】还是代表【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的检定“测得值”】?理论上当然是代表【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真值)】,但谁能够给出这个“真值”呢?谁也给不出。人们只能给出【标准温度计之示值修正值的检定“测得值”】。既然只能给出修正值的“测得值”,这个“修正值的测得值”就必有测量不确定度。
  “Δts”的确就是一个具体数值,可能大也可能小,甚至是 0.0x℃,无论Δts大多少小多少,获得Δts的方法并没有变。不确定度是由测量方法的有用信息评估得到,测量方法不变,Δts的不确定度就不会变,因此如果Δts=0.0℃,它和Δts=+0.5℃,以及Δts=-1.8℃的不确定度都是同一个。
发表于 2017-8-29 11: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9 12:12 编辑

不确定度应用疑惑问题一:关于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表述问题?

虽然被校仪器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绝对扩展不确定度与被校仪器示值的校准值的绝对扩展不确定度相同,但是当测量模型输出量是被校仪器示值误差(或修正值)时,在最后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时,由被校仪器示值误差(或修正值)这个输出量的绝对扩展不确定度“转变”到被校仪器示值的校准值(或被测参量)的绝对扩展不确定度时该如何表述才显得顺畅?

如果使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转变到被校仪器示值的校准值(或被测参量)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又该如何表述才显得顺畅?例如CNAS-TRL-003:2015附件C例子:扭矩扳子校准结果的CM评定:扭矩,测量模型输出量室被校仪器示值误差,使用的是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但个人感觉这个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本质上还是被校仪器示值的校准值(或被测参量)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不是示值误差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最终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时,转变表述成被校仪器示值的校准值(或被测参量)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时如何表述才显得顺畅?




发表于 2017-8-29 1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29 12:11 编辑

不确定度应用疑惑问题二:关于测量模型问题?

当被校对象是指示式测量仪器时,由于仪器本身一般不提供量值,其量值需要用其他测量标准进行标定。故在不确定度评定时,如果被测量用示值误差(或修正值),其测量模型需写成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形式???可能好理解一些;如果写成被校对象示值的校准值形式,如JJF1059.1-2012 A3.5例子,总感觉不太好理解。

当被校对象是实物量具时,由于实物量具本身能提供一个标准量值,故在不确定度评定时,被测量既可以是示值误差,也可以是它所提供的量值。也就是说,其测量模型就可以是示值误差的形式,也可以是被测量值的校准值的形式?
发表于 2017-8-29 16: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确定度应用疑惑问题三:如何确认评估出来的不确定度的合理性、有效性?

不确定度应用疑惑问题四: “测得值±U(或U95)”在既定概率下(如95%)一定能包含真值吗?

发表于 2017-8-29 23: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着回答何必先生提出的四个疑惑问题,供各位相互切磋、参考或拍砖:
  疑惑问题一:关于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表述问题。我赞成17楼的分析,实物量具与仪器仪表不同,因此实物量具的检定多为“实际值”或“偏差”,仪器仪表的检定多为“示值误差”,不同的被测对象,不同的输入量,共同铸就了不同的测量模型,也就决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不同。
  疑惑问题二:关于测量模型问题。如果是仪器仪表的检定/校准,被测量用示值误差,测量模型写成示值误差的形式,的确是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计量检定人员对示值误差的概念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不可能出错。当被校对象是实物量具时,一般而言实物量具直接提供一个量值,直接通过其标称量值,但这个标称量值往往是通过标准量值赋予,与标准量值存在一个差,所以往往检定结果给出实际值与标称值的差,这个差就是所谓的“偏差”(注:不是误差),这个偏差与修正值绝对值相等符号也相同。故在不确定度评定时,被测量既可以是示值(标称值代表的值),也可以是它所提供的偏差或修正值。也就是说,其测量模型不能是示值误差的形式,只能是被测量值的校准值的形式或修正值的形式(有的称为“偏差”的形式)。
  疑惑问题三:如何确认评估出来的不确定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严格按JJF1059.1或由这个规范导出的其它专业领域里的不确定度评定规范规定的步骤,不要丢三落四、颠三倒四,即可确认评估出来的不确定度合理、有效。  
  疑惑问题四: “测得值±U(或U95)”在既定概率下(如95%)一定能包含真值吗?我认为一定包含真值。因为不确定度的定义就是包含真值的区间的半宽,不包含真值就不是不确定度了。问题是不确定度仅仅是区间的半宽,包含真值的区间位置(对称中心)在哪里?对称中心不是测得值,而是真值最佳估计值,或称为约定真值、参考值。以约定真值、参考值为中心不确定度U为半宽的区间是一定包含被测量真值的。
发表于 2017-8-31 0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17-8-31 08:43 编辑

-
                                      “疑惑”试解(1)
-
                                                                                                  史锦顺
-
       njlyx先生可能认为,现行不确定度体系有问题,所以要“试改”。
-
       何必先生可能认为,现行不确定度体系有问题,所以有“疑惑”。
-
       规矩湾先生与众不同,为了维护不确定度体系,采取随心所欲的歪曲手段。-
-
       修正也好,疑问也好,甚至包括“歪曲”,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确定度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
       逻辑规律要求,任何思维、理论必须有“确定性”。逻辑的三大规律的第一条就是“同一律”。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没准谱,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不确定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不确定度”,到底是什么,竟有各种说法。这表明,不确定度体系不是好东西。
-
       试着解释何必先生的“疑惑”。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此机会说明不确定度体系的错误与弊病。而不是修修补补。我对不确定度体系的总的评价是:
       立基于不可知论,哲学观错;定义跳槽、分类穿帮、对象与手段混淆,逻辑错;估计代替计算、假设代替分析,方法错;混淆两类测量、混淆两种误差,测量模式错;混淆两种统计,统计方式错。由此导致计量、测量的各种处理方法全错。不确定度体系的一切,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不确定度体系是害人误事的伪科学。
       就最基本的学术理论、业务操作而言,由于违反测量计量的多项基本法则,不确定度体系的最常用的五项基本公式全错。最基本的性能指标给出、合格性判别、测量结果表达三项实际操作,项项出错。
       对错误百出的不确定度体系,要揭露它!否定它!
-
(一)关于校准结果的表达
       在校准中,有两项不同的计量误差:判别合格性的计量误差范围与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关于被校仪器的误差,也有两种:不修正的仪器误差范围和修正后的仪器误差范围。
       换成不确定度体系的语言,该有:判别合格性的计量不确定度与测定系统误差时的测量不确定度。关于仪器的不确定度,也有两种:不修正的仪器不确定度和修正后的仪器不确定度。
       当前,不确定度体系的U95,在校准中只有一个,没法用。用则必错。
-
1 计量的误差
       第一种计量误差,是判别被校仪器合格性的误差,这里记为R计。
       计量的误差公式推导如下。
       必须认清: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要明确:分析计量的误差,是分析计量活动的影响,自变量必须是计量的因素,而测得值函数在计量中是常量。
       测量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以求得被测量的值。而校准是用被校仪器来测量已知量值的标准,以求得测量仪器的误差,看是否合格。校准是测量的逆操作。测量仪器的误差,是校准的认识对象。校准的第一个目的是求得仪器的误差,而得到的是仪器示值与标准标称值之差;对计量本身的误差分析,就是求这二者的差别。
       设测得值为M,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B,标准的真值为Z;仪器的误差元(以真值为参考)为r,校准得到的仪器测得值与标准的标称值之差值为r,标准的误差元为r
       1)要得到的测量仪器的误差元为:
               r = M – Z                                                                     (1)
       2)检定得到仪器的视在误差元为:
               r = M – B                                                                     (2)
       3)标准的误差元为
               r = B–Z            
       4)(2)与(1)之差是计量误差元:
               r = r – r =(M-B)-(M-Z)
                    =(Z–B)
                    = r                                                                         (3)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由(3)式,误差范围关系为:
               |r|max = |r|max
即有
               R = R                                                                       (4)
    (4)式是计量误差的基本关系式,计量误差由标准的误差决定。计量误差与被校仪器的误差因素无关。
-
2 合格性判别
       被校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记为MPEV。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是R,若
                R ≤ MPEV                                                                        (5)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
       R是被检仪器的真误差范围,参考值是被测量的真值。而实测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值的。计量中实测得到的是被检仪器的误差的测得值是r,规范《JJF1094》中记为|Δ|,准确地说应为|Δ|max,误差量的测量结果是:
                 r = |Δ|max±R
                   = |Δ|max±R                                                              (6)
       判别合格性,必须用误差的测量结果与仪器指标比。
       (A)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大可能值是|Δ|max+R。若此值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小,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合格。因此,合格条件为:
                 |Δ|max+R≤ MPEV

                 |Δ|max ≤ MPEV - R                                                      (7)
-
       (B)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小可能值是|Δ|max-R。若此值因过大而不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大,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不合格。因此,不合格条件为:
                 |Δ|max―R ≥ MPEV  

                 |Δ|max ≥ MPEV  + R                                                     (8)
       注:检定中的合格性判别,同于校准中的合格性判别。
       计量(包括检定与校准)中的计量误差是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合格性判别中的待定区的半宽是R。计量误差与被校(被检)对象的性能无关。
-
3 测定系统误差的误差
       计量中的第二种计量误差,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
       测定系统误差,是校准的必然操作。其实,对精密仪器的检定也要测定系统误差,以便精确地测定仪器的实际误差范围。有时修正,它也是给出的修正值的误差范围。
       系统误差元的定义值是:示值期望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β = EM - Z                                                                     (9)
       系统误差的测得值为
                 β = M- B + 分辨力误差
                      = M- EM +EM +Z - Z - B + 分辨力误差
                      = (EM – Z) + (M- EM) +(Z – B) + 分辨力误差           (10)
       系统误差的测定误差元            
                 rβ = β – β = 3σ ± R ±分辨力误差范围
       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仅R一项系统误差取“方和根”)
                 Rβ =√[ (3σ)2  + R2 +分辨力误差2]                           (11)
       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是
                 β = β±Rβ                                                                   (12)
-
       换成不确定度的语言,确定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为
                 Uβ =√[ (3σ)2 + R标[/sub]2 +分辨力误差2] = R[sub]β                    (13)
       现行不确定度论的校准不确定度U95,其包含的内容与Rβ包含的内容相同,就是Rβ,这里记为Uβ,是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
-
4 仪器的不修正的误差范围与修正后的误差范围
       系统误差,包括恒值部分与慢变化部分,可分解为恒值系统误差与长期稳定度。有计量标准,可测量当时的系统误差总量。方便的表达方式是测定时的系统误差(视在系统误差)看成是系统误差的恒值部分;而此时刻到下一次校准时刻(半年或一年)系统误差的变化,视为长期稳定度。
-
       不修正,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长稳、分辨力误差的合成结果。
                 M = Z + β长稳 ± 3σ + 分辨力误差  
       不修正的仪器误差范围(两项较大系统误差取绝对和)是
                 RM  = √[(|β|+|β长稳|)2 + (3σ)2 +分辨力误差2]            (14)
-
       修正值
                 C = - β恒视
                    = - β± Rβ
       由于测量点与校准点不同,修正值的误差要加一项:代换误差。

       修正后的测得值(β替代是测量点与校准点不同的代换误差)是
                 M = M + C
                      = (Z + β + β长稳 + β替代± 3σ + 分辨力误差)+ C
                      = (Z + β + β长稳± 3σ ± 分辨力误差)– β± Rβ + β替代
                      = Z + β长稳 + β替代 ± Rβ ± 3σ  + 分辨力误差            (15)
       修正值M修的误差元为
                 r = M - Z
                      = β长稳 + β替代± Rβ ±3σ  + 分辨力误差                     (16)
       大系统误差β长稳、β替代、Rβ应绝对合成,其他是随机误差,合成取“方和根”。
       修正值的误差范围是
                 R =√[ (|β长稳|+|Rβ|+|β替代|) 2 ±(3σ)2 ±分辨力误差2 ]   (17)
       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Z = M ± R                                                                  (18)
       注意:修正后的测得值变了,误差范围也变了。整个测量结果变了!
       对单值量具,如量块、砝码,β替代、(3σ)、分辨力误差三项不存在,β长稳可略、仅有Rβ一项,修正是可以的;但对测量仪器,(17)式的五项误差都存在。这就是99%以上的测量仪器不修正的基本原因。马凤鸣、史锦顺等主张测量仪器(不含单值量具)不搞修正,技术上的原因就在于此。                                                                 
-
【对不确定度体系的质疑】      
       当前,校准与检定的不同点是校准不判别合格性而必须给出“校准不确定度”。“校准不确定度”是什么,该怎样应用,这是计量界急需弄明白的问题。

       1)“校准不确定度”不是计量误差范围
       计量的核心任务是判别被计量仪器的合格性。校准是计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主管合格性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却规定校准通常不判别合格性。而当用户要求判别合格性时,要用到“待定区”。《CNAS-GL27声明检测或校准结果及与规范符合性的指南》的五个区划分,其中待定区的半宽用U95,是错误的。计量误差等于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而不应是校准不确定度U95。U95比计量误差多出被检仪器重复性、分辨力、环境影响量各项。这样就多计了、重计了。

       2)“校准不确定度”不是仪器的不确定度
       不进行修正,被计量仪器误差范围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辨力误差的合成结果,而U95中缺系统误差项。

       3)“校准不确定度”不是修正后的仪器的不确定度
       当前,通常把“校准不确定度”,当成修正后的“仪器不确定度”。缺长期稳定度项(包括漂移与环境影响等变化项);缺随机误差项3σ;对非单值的测量仪器,缺“替代误差”项。

       4)“校准不确定度”是测定被检仪器的“校准时的系统误差”的误差范围。可以叫修正值的不确定度。
-
【对何必先生疑惑1的回答】      
       现在的校准,针对的对象与给出的结果,都是针对系统误差的,应给出修正值(即系统误差的负值)的值,以及修正值的不确定度(即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给出的不是仪器示值的不确定度或标准值的不确定度。因此,没有过渡的问题。不是一回事,没法直接过渡。
       1)修正值的不确定度U(误差范围)是测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仅R一项系统误差取“方和根”)
                 Rβ =√[ (3σ)2 + R2 +分辨力误差2]                             (11)
       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是
                 β = β±Rβ                                                                     (12)
-
       换成不确定度的语言,确定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为
                 Uβ =√[ (3σ)2  + R2 +分辨力误差2] = Rβ                     (13)
       现行不确定度论的校准不确定度U95,其包含的内容与Rβ包含的内容相同,就是Rβ,这里记为Uβ,是确定系统误差时的误差范围。

       2)修正后的仪器示值的不确定度(误差范围)是:
                 R =√[ (|β长稳|+|Rβ|+|β替代|) 2 ±(3σ)2 ±分辨力误差2 ]   (17)
       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Z = M ± R                                                                  (18)
-
        对非单值量具的测量仪器来说,(17)与(11)差距甚大,不能“过渡”。而对砝码、量块等单值量具来说β替代、(3σ)、分辨力误差三项不存在,β长稳可略,于是,是可以“过渡”的。
-


发表于 2017-8-31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 于 2017-8-31 10:52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17-8-31 08:19
-
                                      “疑惑”试解(1)
-


我一直也是这样理解的:校准领域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是示值误差(严格地,应该如您所说的是系统误差)或修正值的不确定度。但JJF1059.1 A3.5例子也明确说明:被校仪器示值误差(系统误差)或修正值有着与其被校示值的校准值相同的不确定度。所以在现实应用中遇到一些让我纠结的问题:

1、如何理解被校示值的校准值?如果直接使用标准器的示值,那被校示值的校准值就是标准器上的示值,如果使用修正值,那被校示值的校准值就是标准器上的示值加上修正值?

2、如果不认可JJF1059.1 A3.5例子所说的:“被校仪器示值误差(系统误差)或修正值有着与其被校示值的校准值相同的不确定度”,而CNAS又规定校准参量不应是“示值误差”,而应是具体的某某参量;CNAS的校准与测量能力CMC表述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具体某某参量的不确定度;但在评定不确定度时,在我能涉及到的范围内,很多都是使用“示值误差(必要时再加上一些影响量)”作为测量模型,也就是说被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是“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所以才有疑惑一。
发表于 2017-8-31 14: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老师说我“为了维护不确定度体系”,我完全认可,对于科学的发展进步,我历来表示支持和欢迎。但说我“采取随心所欲的歪曲手段”,我并不认同。我的观点我都尽量做到了引经据典,有政府发布的国家标准、国家规程、国家规范作依据,并尽可能给出条款号。我刚刚得到的信息是本月14日FDIS ISO/IEC 17025-2017发布进入投票表决阶段,投票截止日期10月9日。标准正式投票通过后将有三年过渡期,过渡期满ILAC将不接受以ISO/IEC17025-2005认可的实验室。其中关于不确定度的变化如下:
  ●首次提出了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应考虑“抽样”所引入的不确定度。
  ●不再强调实验室应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直接要求实验室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因每项检测或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没有程序实验室是无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此删除了“程序”的用词。
  ●以“注”的形式说明如果对某一检测方法,实验室已经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只要实验室能够证明对所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就没有必要再重新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我的理解如下:
  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虽然在标准中删除,但实际上仍然需要,实验室认可的要点之一是必须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增加了应考虑“抽样”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的要求。
  3实验室已经进行过不确定度评定的项目,只要证明自己的测量是使用规范规定的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下进行的,原来的评定结果即可证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符合要求,不再重新评定不确定度。也就是说一个测量方法就有一个不确定度,测量方法不变,测量不确定度就不变,测量结果的可信性也就不变(过去有的人曾经认为每一个测量结果都应该重新评定不确定度)。
发表于 2017-8-31 14: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试着回答22楼的两个问题。
  1被校示值的校准值,“被校示值”指的是被检仪器的某个受检点显示值(常常是仪器刻度的指示值或名义值、公称值),“校准值”是通过校准得到的值,是计量标准给出的值,或称标准值。“如果直接使用标准器的示值,那被校示值的校准值就是标准器上的示值”,完全正确,这意味着将标准值通过校准活动赋予被检参数的“赋值”活动。“如果使用修正值,那被校示值的校准值就是标准器上的示值加上修正值”只能算基本正确,值得注意的是加上的这个“修正值”是所用计量标准给出的值的修正值,不是被校仪器该受检点的修正值。
  2JJF1059.1 A.3.5例子所说的:“被校仪器示值误差(系统误差)或修正值有着与其被校示值的校准值相同的不确定度”,查了一下,A.3.5例子没有这么说。示值误差(系统误差)与修正值有着相同的输入量个数,相同的输入量,测量模型相似,因此也就有着相同的不确定度。被校示值的校准值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个数与前者不同,因此被校示值的校准值不确定度与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不确定度一般来说并不相同。
  “CNAS又规定校准参量不应是“示值误差”,而应是具体的某某参量”,这是指的示值校准值的不确定度,不是指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不确定度。CNAS的校准与测量能力CMC表述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具体某某参量的不确定度;但在评定不确定度时,使用“示值误差(必要时再加上一些影响量)”作为测量模型,也就错误的给出了测量模型,有张冠李戴的嫌疑。由于给出的是示值误差的测量模型,被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是“示值误差(或修正值)”的不确定度是铁定了的,评定出来的不是示值校准值的不确定度。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5:2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 发表于 2017-8-31 10:51
我一直也是这样理解的:校准领域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是示值误差(严格地,应该如您所说的是系统误差)或修 ...

【  而CNAS又规定校准参量不应是“示值误差”,而应是具体的某某参量;CNAS的校准与测量能力CMC表述的不确定度应该是具体某某参量的不确定度;】……对此,可能有误会?

"能力"申报中不能写的"参量"未见得不能"校准": 具备"电压"校准能力,可以"校准"电压表的"示值误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3 14:47 , Processed in 0.0448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