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63|回复: 39

[温度(热电偶/热电阻/膨胀)] 关于热电阻换热电偶后的温度降低的问题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9 1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刻注册计量论坛 交流工作中的点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成为会员

x
公司测量过热蒸汽原设计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蒸汽温度为240℃,通过技术讨论,认为用K热电偶测量240℃不太合适,就将热电偶改为PT100热电阻,采用原热电偶护套、插入深度一样深,但是安装后温度比之前热电偶测量降低了10℃左右,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是原热电偶不准呢还是现热电阻的安装有问题,大神给点建议,我将拆下的热电偶标定了在240℃也挺准的,现在问题在哪???
发表于 2018-7-9 10: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插入深度到底有多深呢?热电偶线径是不是很细,热电阻的线比较粗且线数多?我估计是传热造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3: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7-9 10:42
插入深度到底有多深呢?热电偶线径是不是很细,热电阻的线比较粗且线数多?我估计是传热造成的。 ...

插入深度都是管道中心点,热电偶的线就K补偿导线,热电阻是三线的,关键线都比较短也就三米左右
发表于 2018-7-9 14: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K型热电偶300度以下本身误差就大,你原来热电偶检过300度以下的点吗
发表于 2018-7-9 16: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laixiangsen 发表于 2018-7-9 14:38
K型热电偶300度以下本身误差就大,你原来热电偶检过300度以下的点吗

楼主的热电偶测量240度时很准了,但装到管道上用热电阻比用热电偶的读数低了约10度,说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向外传热较大,导致测得温度偏低(温度传感器与被测环境的热耦合较弱)
发表于 2018-7-10 08: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排除热电偶和热电阻误差问题的前提下,一、检查配套热电偶使用的二次仪表的冷端补偿功能是否正常,设置是否正确,是自动补偿,还是固定点补偿等等;二、检查铂电阻的接线,一般工业用都是三线制,于其配套的二次仪表也必须使用三线制,但很多企业在安装铂电阻的时候出于成本考虑都是安装的两线制的铂电阻然后在二次仪表上进行短接,但是这种做法只可能造成温度示值增加;三、就是楼上说的散热的情况, 不过楼主说的采用的原有套管的话这个问题基本可以不讨论了,毕竟如果有散热,那么用热电偶的时候也会散热,但是前提是铂电阻的感温元件与热电偶的测量端在用一位置,楼主可以把铂电阻拆开看看,如果感温元件很长,那么由于管道内部温场不均匀和受到散热的影响,必然会出现问题。总之,再没有取得热电偶和铂电阻的检定证书之前,妄加判断是不科学滴!
发表于 2018-7-10 0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yao_yc 发表于 2018-7-10 08:47
在排除热电偶和热电阻误差问题的前提下,一、检查配套热电偶使用的二次仪表的冷端补偿功能是否正常,设置是 ...

K型热电偶丝镍铬-镍硅或者镍铬-镍铝的导热能力都比较弱,且感温点很小,与保护管前端可能靠得很近,可能更接近管道内实际温度。热电阻的导线都是铜或者铜镀银导线,同等截面积相比热电偶丝导热能力强许多。热电阻相对管道内的热阻可能与热电偶的相差不大但相对外部环境的热阻就要小得多,根据传热学,热电阻的温度就会低于热电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9: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yao_yc 发表于 2018-7-10 08:47
在排除热电偶和热电阻误差问题的前提下,一、检查配套热电偶使用的二次仪表的冷端补偿功能是否正常,设置是 ...

已经将二次表的热偶补偿关了,改成了热电阻模式且采用三线的,别的都检查 了,还是感觉没啥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9: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7-10 09:23
K型热电偶丝镍铬-镍硅或者镍铬-镍铝的导热能力都比较弱,且感温点很小,与保护管前端可能靠得很近,可能 ...

没听太明白,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9: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laixiangsen 发表于 2018-7-9 14:38
K型热电偶300度以下本身误差就大,你原来热电偶检过300度以下的点吗

我换完拆下检了下,还挺准的
发表于 2018-7-10 09: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量积算仪测量过没有,会不会是 PT100模拟段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9: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7-10 09:23
K型热电偶丝镍铬-镍硅或者镍铬-镍铝的导热能力都比较弱,且感温点很小,与保护管前端可能靠得很近,可能 ...

那根据您给出的结论,我是应该认为热电偶的温度更准确还是热电阻的温度更准确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9: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18-7-10 09:40
流量积算仪测量过没有,会不会是 PT100模拟段问题

不会,二次表我的重新给的信号侧的
发表于 2018-7-10 1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太明白,不过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8-7-10 1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huan521 发表于 2018-7-10 09:43
那根据您给出的结论,我是应该认为热电偶的温度更准确还是热电阻的温度更准确呢? ...

在你这个应用实例中,我认为K型热电偶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一般来说PT100铂热电阻应该是要比K型热电偶准的,但这是在正确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有此结论。要想排除散热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引出线附近局部保温,减少内外温差减少传热影响。也可以换更长的铂电阻,引线用细一些的。
市场上有很多带不锈保护管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不需要也不应该再加一层套管。
发表于 2018-7-10 1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能看懂不?
无标题.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懂,但是不能明白环境热阻具体指什么,您就告诉我,那个相对更准确就好啦,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7-10 10:15
在你这个应用实例中,我认为K型热电偶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一般来说PT100铂热电阻应该是要比K型热电 ...

关键我这常年运行,您的意思用原有热电偶的套管放上热电阻不合理是吗??
发表于 2018-7-10 11: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huan521 发表于 2018-7-10 10:59
关键我这常年运行,您的意思用原有热电偶的套管放上热电阻不合理是吗?? ...

是的。薄膜式PT100温度传感器内部是要充填导热材料的,直径大的用氧化镁、氧化铝、石英粉,直径小的充填导热胶、环氧树脂。目的是要减小感温元件到被测环境的热阻。如果没充填导热材料,内部就是静止空气,感温元件到被测环境的热阻就会比较大,感测到的温度势必偏低
发表于 2018-7-10 1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脆把热电偶跟铂电阻插油槽了测一下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耀煌 发表于 2018-7-10 11:20
是的。薄膜式PT100温度传感器内部是要充填导热材料的,直径大的用氧化镁、氧化铝、石英粉,直径小的充填 ...

,热电阻仅仅是最顶端才是热电阻的感温件吧,其他都是引出的才对,不应像你说的会由于在原热电偶套管内直接放入热电阻不添加导热材料就影响了热电阻与外界的传热吧,不太能接受,但是我决定试试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6: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yao_yc 发表于 2018-7-10 11:46
干脆把热电偶跟铂电阻插油槽了测一下好了。。。

我拿我这的一个恒温炉子加热到240左右,确实两个都仅仅2℃的温差,现在很纠结,是不是换成热电阻换错了
发表于 2018-7-10 16: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huan521 发表于 2018-7-10 16:25
,热电阻仅仅是最顶端才是热电阻的感温件吧,其他都是引出的才对,不应像你说的会由于在原热电偶套管内直 ...

你用来放到热电偶保护套管内的PT100热电阻长什么样?发张照片吧。要是有规格书和购买链接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18-7-10 16: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试一下铠装的PT100热电阻,这种的热电阻测管道的温度比较准确;还有就是K型热电偶和铂电阻的感温位置是不太一样的,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发表于 2018-7-11 05:0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做个SAT吧!可能就发现问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0 07:43 , Processed in 0.0647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