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角度/平直度] 再议平板工作面的平面波动性和局部平面度

 关闭 [复制链接]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9-10-29 16: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议平板工作面的平面波动性和局部平面度的异同
  在主题帖“平板的局部工作面平面度”(链接地址:http://www.gfjl.org/forum.php?mo ... &extra=page%3D1)中,大家讨论了平板局部平面度的问题。该主题帖中有位全国知名平直度检测“专家”发表了恶意人身攻击性的帖子,声称:“‘平面波动性’,又一不伦不类的规氏自创术语,出自欠抽且语无伦次的横竖嘴!”。其实“平面波动性”正是他本人在JJG117-2005中提出的概念,在他谈及“局部工作面平面度”检测的检测方法时,大讲要使用“平面波动量检具”检测“平面波动量”(注:使用的术语是“平面波动量”,并非“局部平面度”),大谈用“平面波动量”判定“该平板局部工作面平面度”是否合格,从而制造了与“局部平面度”混淆甚至全等的“平面波动性”现象。
  GB/T11337规定了四种平面度误差的间接测量法分别为“水平仪法”、“自准直仪法”、“跨步仪法”、“表桥法”。其中“水平仪法”和“自准直仪法”均使用了“桥板”,除与桥板组合使用的仪器不同外,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完全相同,常被称为“节距法”。但“跨步仪法”、“表桥法”则与“节距法”的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均不同。2005版规程提到的“局部平面度”检定所使用的正是“跨步仪法”中的“跨步仪”。
  使用跨步仪检测平面度应严格按GB/T11337的5.5.3条规定操作。但JJG117-2005虽然也执行了GB/T11337的5.5.3条规定,讲“局部工作面平面度的测量按 6.3.4 的方法进行”,讲“将平面波动量检具 (见附录 B ) 放在平板工作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检具,移动距离为平板对角线的一半且不小于 200mm ”,因为用“6.3.4 的方法进行”检测和数据处理,且“移动距离不小于200mm”,暂不说数据处理的严重错误,其描述也仍然是整个工作面的平面度,而并非“局部”平面度,效果却是制造了一个“平面波动量”术语并与术语“局部平面度”画了等号。
  JJG117-2013纠正了2005版的错误,在6.3.5.1条规定的检测方法是:将平面波动量检具(注:即跨步仪)放在平板工作面上,“沿任意方向移动”检具,迅速“扫描”整个平面(注:没有跨距大小规定,只关注表针变化)确定“最大偏差区域”,在指示表最大偏差区域的250mm×250mm内“将该变化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平板工作面的平面波动量”。这段话明确区分了“平面波动性”与“局部平面度”的本质上的差别:
  第一,“平面波动量”属于“整个”工作面,不是“局部工作面”,检测时必须“沿任意方向”“迅速扫描整个平面”。
  第二,“平面波动量”的检测与跨距无关,只观察跨步仪上的指示表读数变化。
  第三,平面波动量的大小与合格与否的确定方法是:在整个工作面确定“最大偏差区域”,在“最大偏差区域”确定边长250mm的正方形工作面,以指示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平板工作面的平面波动量,并不是按节距法计算出“局部平面度误差”。
  第四,只有在“平面波动量”不符合表3规定时,才在平面波动量最大的“区域”,按6.3.4条讲述的节距法确定该平板“局部平面度”。
  骂街者自己制造了“平面波动量”术语,犯了严重的概念混淆错误,自己在检定方法条款中放弃使用“局部平面度”,使用自己制造且与标题完全不同的术语“平面波动量”,还要大骂平面波动性“不伦不类”,骂别人“自创术语”,“欠抽”,“语无伦次”,“横竖嘴”,岂非笑话!
237358527 发表于 2019-10-29 16: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规程的问题很大,
在检定项目中,只提到了  局部工作面平面度
而在 具体检定过程中,又在 做 平面波动量
完了,还说了一句 当平面波动量不符合时,用 工作面平面度方法,确定 局部工作面平面度

这什么 乱七八糟的规程 ,
规程后面举例的工作面平面度算法的例子也看不懂,反正跟 主流软件 算出来的数据也对不上
一本失败的规程
 楼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9-10-31 15: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237358527 发表于 2019-10-29 16:52
这本规程的问题很大,
在检定项目中,只提到了  局部工作面平面度
而在 具体检定过程中,又在 做 平面波动 ...

  你说得很对,2005版的JJG117(以下简称旧版)问题很大,但2013版的JJG117(以下简称新版)在纠正旧版的错误时,也犯了许多错误,让人感觉“乱七八糟”问题也很大。但总体来看,我认为旧版的错误之处是违反科学的,致命的,新版的错误之处则主要是粗心大意和笔误方面的错误。
  关于局部平面度和平面波动量的问题,我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平面波动量”是旧版首先使用的术语,旧版规定的“局部平面度”检定方法却不讲“局部平面度”而从头至尾使用了“平面波动量”,但规定的局部受检工作面大小与规定的检测和数据处理方法又是完整工作面的平面度检测,而无法实现“局部”平面度的检测。新版规定的检定方法的确不是局部平面度的检测,而是平面波动量的检测,若将其6.3.5条标题改为“平板工作面平面波动性”,即可达到标题与内容名副其实,因此这个错误可认为是复制粘贴了旧版标题而产生的“笔误”。
  旧版水平仪分度值 t= 0.005mm/m,与跨距180mm、 152mm 、95mm的桥板组合为新的测量设备后,分度值分别变为0.9μm、0.75μm、0.47μm,乘以“字”(即格数)后就得到各表μm列中的数据。新版为了保持旧版示例,但将将水平仪分度值改为 t= 0.001mm/m后,与跨距180mm、 152mm 、95mm的桥板组合的测量设备分度值应分别为0.18μm、0.15μm、0.095μm,却忘记乘以“字”(即格数)重新计算,完全复制粘贴了旧版数据,必然产生错误结果,造成大家认为“算出来的数据也对不上”是必然的。这个错误我认为可视为粗心大意的“笔误”错误。
  上诉错误作为国家检定规程同样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该尖锐地提出批评。对旧版规程的修订在新版规程的“引言”中已经讲了不少,但我认为就错误性质相比,旧版的错误首先是那个典型的“莫须有”的低级错误换算因子1000,原因是没把水平仪分度值的单位mm/m视为计量单位所造成。第二是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将“平面波动量”等同于“局部平面度”。第三个错误是对节距法的表述,将平面度误差(计量单位μm)硬说成是检测倾角(计量单位为角度秒或μrad),造成原因是反对“测量设备”概念,不承认水平仪与桥板组合后已变成另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该测量设备的分度值不再是水平仪的分度值mm/m,而是μm。旧版的这些错误则都是致命的。新版的概念是清晰的,应改正的错误则是修改6.3.5条标题,重新计算示例中的数据。
237358527 发表于 2019-10-31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专业的,我也不懂,我只是从 客观角度来分析的。
检规要让人看得懂,而不是 云里雾里
yrt1986 发表于 2019-12-20 1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起来好难呀
 楼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19-12-23 14: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yrt1986 发表于 2019-12-20 11:07
这个看起来好难呀

  其实也不难。对于模拟式仪器读得“格数”,“格数”乘以仪器的“分度值”就是被测量的测得值,对于数字式仪器读得“字数”,“字数”乘以仪器“显示装置的分辨力”就是被测量的测得值。所有的仪器均是如此,由若干个测量仪器和相关辅助设备组合在一起的一套“测量系统”(暂且称为组合测量设备吧),也是如此。
  只不过,组合式测量设备的分度值或显示装置的分辨力需要根据组合的原理重新确定,由小角度测量仪(如水平仪为例)与辅助设备桥板组合在一起的新的平直度误差测量设备,水平仪是新的测量设备的读数装置,不再是独立的角度测量仪器,桥板是新测量设备的“传感器”,新测量设备的“分度值”也不再是水平仪的分度值,而是水平仪的分度值乘以桥板跨距得到的值,计量单位也从水平仪分度值的单位角度秒(″)或毫弧度mrad(mm/m),变为平直度误差的单位微米(μm)。
  我们使用水平仪与桥板组合而成的测量系统测量平直度误差,同样也只从该测量系统的读数装置(水平仪)上读取“格数”,然后乘以组合测量系统的“分度值”,即可得到被测量的“测得值”,即得到相邻两受检点的高度差,这个“高度差”的单位是微米(μm),而不再是毫弧度mrad(未给出专有名词“毫弧度”前的计量单位书写方式就是mm/m)。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新组合的平直度检测系统分度值是“水平仪的分度值乘以桥板跨距得到的值”,因桥板跨距的不同而具有相应不同的分度值。
chinahelin 发表于 2020-4-7 17: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正确的计算软件呀。原理真的看不明白。只求有个软件输入数据。得出正确的值 。
 楼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4-8 01: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helin 发表于 2020-4-7 17:48
有没有正确的计算软件呀。原理真的看不明白。只求有个软件输入数据。得出正确的值 。 ...

http://www.gfjl.org/forum.php?mo ... DJ8MjYwOTF8MTcxODUy给你参考
路云 发表于 2020-5-9 1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四舍六入五留双”修约规则都不用的所谓“软件”,居然也好意思搬出来兜售。

 楼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5-10 02: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不怀好意,又完全不懂平直度检测的人,在这里还奢谈平板检定规程中的“四舍六入五留双”修约规则,实在是可笑。你认为规程给出的表格数据都是按“四舍六入五留双”修约规则得到吗?如果认为别人提供的“软件”哪里有错,欢迎指出,更欢迎提供不同的“软件”。对也好,错也罢,大家都本着善意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加以完善,不存在什么“居然也好意思搬出来兜售”的说法。相互提供经验教训和自己的想法,目的是使平面度检测的量友们获得一个“正确的计算软件”,输入数据即可“得出正确的值”。有人自己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懂还要居心不良,恶意攻击。
路云 发表于 2020-5-10 13: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0-5-10 13:16 编辑

自己不懂就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修约规则与平直度检测有什么关系,哪里规定了平直度检测的数据处理就不需要按“四舍六入五留双”的修约规则处理呀?连数据处理如何进行修约的基本常识都不懂。规程给出的表格数据不是按“四舍六入五留双”修约规则得到的,按什么修约规则得到的?计量基础知识啥时候说了可以不按这一修约规则进行修约呀?GB/T81702008是用来干什么的?哪本培训教材里说了可以不依据该国标进行数据修约呀?错了就承认错了,老老实实拿回去修改才是正道。在这里死不认错地耍横嘴有什么用?

相互提供经验教训和自己的想法,目的是使平面度检测的量友们获得一个“正确的计算软件”,输入数据即可“得出正确的值”。有人自己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懂还要居心不良,恶意攻击。

未按修约规则进行修约,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吗?不懂修约规则的,恰恰是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学术无赖”。搬出这种存在明显BUG的所谓“软件”,无非就是存心恶意地忽悠。

xqbljc 发表于 2020-5-10 14: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20-5-10 15:13 编辑

         龟氏自称为“拧种、煮熟的鸭子嘴硬”,在本论坛一直是胡搅蛮缠、东扯西绕,以忽悠公众为荣,所以被众多量友誉为“学术流氓”,并被逐出论坛版主团队,也是其罪有应得,实在是大快人心!

         “再议”版块的一楼,厚颜无耻的龟氏就扯下了弥天大谎,“其实“平面波动性”正是他本人在JJG117-2005中提出的概念”,那么“平面波动性”这一不伦不类的自创术语,到底出自哪个欠抽且语无伦次的横竖嘴呢?又是哪位横竖嘴里吐出的象牙呢?看到下面的帖子大家就一清二楚了:
          波动性.jpg
         不伦不类的自创术语“平面波动性”,到底出自哪个欠抽且语无伦次的横竖嘴,由上面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摔锅给任何人包括JJG117都属极其龌蹉下流的行为!

        附带说一句,“再议”应该是“学术流氓”与数字“玩意”二人转的舞台,大家应该不屑参与,静观低俗、下流的二人转即可。




补充内容 (2020-5-11 09:58):
"平面波动量"是国家规程、标准用过的正确术语,而"平面波动性"则是横竖嘴里吐出的象牙!
 楼主|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5-11 03: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坛骂街师徒终于又开始“二重唱”了,滑稽而丑陋的表演,大家一起来欣赏吧,呵呵。不过,骂街的合唱由他们去吧,本人不予理睬,其中仅就此骂街师徒二人的有关技术提问,我的答复如下:
  问:GB/T8170-2008是用来干什么的?未按修约规则进行修约,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吗?
  答:日常检测数据的修约,应该按GB/T8170-2008进行。但特殊情况有特殊的规定,例如优先系数计算结果的修约必须满足优先序列,测量不确定度的修约可以不论尾数大小一律进位。涉及本主题帖的不同规格平板不同准确度等级的允差值,计算结果的修约应满足“优先系数”的优先序列规定。这些特殊情况下的修约,可以不需要严格按“四舍六入五留双”的修约规则处理。
  问:“再议”版块的一楼,厚颜无耻的龟氏就扯下了弥天大谎,“其实“平面波动性”正是他本人在JJG117-2005中提出的概念”,那么“平面波动性”这一不伦不类的自创术语,到底出自哪个欠抽且语无伦次的横竖嘴呢?又是哪位横竖嘴里吐出的象牙呢?
  答:我再重复一下:其实“平面波动性”正是他本人在JJG117-2005中提出的概念。翻开此人执笔的JJG117-2005,其中4.4条就是讲“局部工作面平面度”,4.4.2条说“局部工作面平面度也可用平面波动量判定”,表1给出了“平板局部平面度”的允差,其实就是“平面度允差”,表3给出了“平板工作面的平面波动量”的允差,暂且不表表1与表3的相互矛盾,但文字描述中就出现了“平面波动量”,这个“平面波动量”是什么?难道不是“平面波动性的量值”吗?难道不足以证明“‘平面波动性’正是他本人在JJG117-2005中提出的概念”吗?我仅仅是有意使用了JJG117-2005发明创造的“平面波动”术语,在这里“厚颜无耻”“扯下了弥天大谎”的人是谁呢?“平面波动”“到底出自哪个欠抽且语无伦次的横竖嘴呢?”,建议他向特烂普、蓬佩獒学习,烂谱、乱咬,玩甩锅游戏吧,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