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徐鼎皓

[数据] 数据处理时修约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4 10: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1-4 03:38
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哦!
      其实在之前的讨论过程中,让我收获很大,在讨中使我对该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 ...

以我们该实例来说,分辨力为1摄氏度的该干燥箱上的仪表,示值给出105摄氏度时,代表着104.6摄氏度至105.4摄氏度这么一个区间的量之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出什么示值误差-0.2摄氏度,修正值0.2摄氏度,真的没意义哦!

您所说的104.6℃~105.4,仅仅是显示示值的不确定区间(区间的中心位于105.0℃),而不是实际温度的不确定区间。对于实际误差为-0.2℃的干燥箱来说,实际温度应该是105.2℃,实际温度的不确定区间应该是104.8℃~105.6℃(实际温度的不确定区间中心位于105.2℃)。那你此时的温度修正值到底是0℃还是+1℃呢?得不到更加准确可靠的实际误差值,校准还有何意义?那还需要用准确度和分辨力更高的计量标准来校准吗?等精度的比对足矣。

发表于 2020-1-4 11: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0-1-4 11:45 编辑

因此,尽管被测量的值末位数无限延伸情况客观存在着,但示值就是仪器的指示值,所谓仪器“化整前的示值”根本就不存在。

23楼某人说此番话自相矛盾。前半句说“客观存在”,后半句就说“根本不存在”,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以下是JJG5392016《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的表述:

a.png

b.png

“化整前的示值P”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呀?你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是不是?那真值也测不到,是不是也不存在呀?看不到,不可以用尽可能准确可靠的方法来进行定量的检测与评估吗?

关于“鉴别阈”,请不要与“分辨力”相混淆。定义中的形容词一个使用了“最大”,另一个使用的是“最小”,一个是受“噪音”、“摩擦”、被测量变化或如何施加的影响,另一个是在设计时就确定的,完全不受影响。与“仪器指示的”值末位数长短有关的,应该是“分辨力”不是“鉴别阈”。

又是一处自拍脑袋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胡说八道。看看术语定义原文是怎么说的吧:

c.png

d.png

到底受不受“噪音”、“摩擦”的影响啊?“最大”与“最小”完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表述的,前者是站在不可察觉到变化的角度而言,后者是站在可察觉到变化的角度而言,实际两者表征的都是同一个量值。当察觉到变化的瞬间,得到的量值就是不可察觉到变化的“最大值”,同时也是可察觉到变化的“最小值”。就如同人们称“垂直度”一样,也有人将该参量称其为“不垂直度”这有何区别吗?自己不懂,却要装懂。

至于“仪器最终示值误差的修约,不是按照仪器分度值来修约,而是根据‘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末位来进行修约”,其实,“仪器最终示值误差的修约”肯定与“仪器分度值”密切相关,分度值只有0.1mm,仪器最终示值误差修约到0.001mm只能是骗人的把戏而已。但“根据‘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末位来进行修约”的说法有一定道理。JJF1059.1就明确规定测量结果的末位数与其测量不确定度末位数对齐,这种“对齐”是相互的,这是因为归根到底都与仪器的“分辨力”或“分度值”有关。“分辨力”或“分度值”的末位数为小数点后1位,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就不可能达到小数点后3位,“仪器指示的”测量结果最终值同样也不可能达到小数点后3位,否则就可以判定为“假账真算”。

这不是废话吗。分度值只有0.1mm,最终扩展不确定度的首位能评到小数点后第3位去吗?JJF1059.1所规定的修约方向就是测量结果的末位向不确定度末位对齐,到了规某人嘴里就成了“相互的”,“分辨力”或“分度值”的末位数为小数点后1位,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就不可能达到小数点后3。谁跟你扯到3啦?你怎么不说呀?后两位难道也不可能吗?从头到尾都在鼓捣别人“真账假算”。

发表于 2020-1-4 1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1-4 10:46
以我们该实例来说,分辨力为1摄氏度的该干燥箱上的仪表,示值给出105摄氏度时,代表着104.6摄氏度至105.4 ...

我认为此时的修正值只能是0℃。如果说105℃时,标准示值为106.2℃,则修正值为1℃。
发表于 2020-1-4 14: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7楼说:因此,尽管被测量的值末位数无限延伸情况客观存在着,但示值就是仪器的指示值,所谓仪器“化整前的示值”根本就不存在。23楼某人说此番话自相矛盾。前半句说“客观存在”,后半句就说“根本不存在”,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答:技术讨论中可以发表任何不同观点,但随随便便地骂人却只能反映骂街者的低劣道德品质,于技术讨论有害无益。
GUM说“真值”的“真”字可以省略,我说的“客观存在”是被测量的(真)值。“真值”很可能是个无限循环或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测得值是通过仪器显示或读出的,其末位数受测量仪器“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制约只能是“有限的”,尾数位数“无限的”测得值“根本不存在”。尾数位数无限的“真值”“客观存在”与尾数位数无限的仪器显示的“测得值”“根本不存在”,相互并不“自相矛盾”,更不是你所骂的“胡说八道”。
发表于 2020-1-4 14: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1-4 12:28
我认为此时的修正值只能是0℃。如果说105℃时,标准示值为106.2℃,则修正值为1℃。 ...

那还用得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吗?JJG53920167.5.5条和第7.5.11.3条和第7.5.11.4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搞清楚了没有?到底这样检测到的实际误差时“假戏”还是“真戏”?到底报出实际误差是“假戏真做”还是“真戏真做”?报出实际误差等于0或-1是“假戏真做”还是“真戏假做”?

发表于 2020-1-4 15: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7楼复制粘贴了JJF1001的7.14和7.16,这种精神值得鼓励,但其目的是为了混淆两个术语就属于用心不良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人混淆概念的手法的确非常高明,呵呵。27楼说,“最大”也好,“最小”也罢,只不过“完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表述的”,“实际两者表征的都是同一个量值”是最为典型的概念混淆用语,也是他所表达的真实目的。如果,“分辨力”与“鉴别阈”真的如他所说都是表征“同一个量值”,岂非我们的计量界术语专家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专门对同一个东西制造多个术语忽悠大家,大家越云里雾里,就越显示其知识渊博高深了?在前面我就善意地提醒过此人,之所以定义“分辨力”和“鉴别阈”两个术语,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值”。它们的区别我再提醒他一次,关键在于:
  “分辨力”由设计者规定和提出,同一型号规格的每个测量仪器的“分辨力”都相同,在制造前就已被设计者确定。所谓分辨力受“噪音”、“摩擦”、被测量变化或如何施加的影响,是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这些要素在使用阶段的影响已包含在“分辨力”之内,不再考虑。末位数跳一个字代表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分辨力”不能通过调修加以改变。即便某些仪器使用中分辨力或分度值可能会发生变化,也不能调修,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大小,更改标识内容(例如水平仪等)。
  “鉴别阈”受“噪音”、“摩擦”、被测量变化或如何施加的影响,是使用阶段需考虑的要素,是在设计者已确定了“分辨力”的前提条件下,考虑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因此“鉴别阈”对同一型号规格的不同仪器个体,很可能完全不同,具体大小需要通过检定或校准获得。“鉴别阈”达不到要求的仪器个体,需要“调修”,也完全可以通过调修达到要求。
发表于 2020-1-4 15: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7楼的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既然此人已经承认刘彦刚量友关于仪器的读数值末位数的小数点后位数不可能过多“这不是废话吗”,那就还有点自知之明,我就不想多说了。但“分度值只有0.1mm,最终扩展不确定度的首位能评到小数点后第3位去吗?”仍然是可笑的。我们讨论的是“修约”问题,修约的对象落实在“末位数”,在这里没有人谈及“首位”,JJF1059.1也没有谈及“首位”,讲的都是“末位数”,“末位数对齐”。
  “末位数对齐”理所当然是“相互的”。谁的末位数是正确的,另一个就必须与它对齐。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不得多于2个是铁定的原则,修约后多于2个或修约后不确定度等于0而与测得值末位数对齐,测得值可能错了,或测得值的末位数一定是修约错了。但,测得值修约正确,不确定的评定结果的末位数与它对齐后有效数字多于2个,就可以断定不确定度评定一定出了错,必须检查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哪里出错了,需找到错误,加以改正。
  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不确定度的末位数与测量结果的末位数(相互)对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在于所用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或“分度值”决定了必然产生这个现象,所用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或“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结果的末位数位置,也决定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末位数位置,因此它们的末位数必须“相互”对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分辨力”或“分度值”都是测量设备的设计者确定的,不是测量设备使用中的计量特性,一般不需要检定/校准。
发表于 2020-1-4 16: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29楼某人无理都要搅三分。铁的事实摆在这里,自拍脑袋瞎编臆造的东西,又拿不出证据,还不就是胡说八道吗。我所有的说词,都有证据为凭,不要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测得值”就是被测量的(真)值的估计值,测一次也是测,测N次取平均值也是测。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具有不同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难道单次测量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都一样?

尾数位数无限的“真值”“客观存在”与尾数位数无限的仪器显示的“测得值”“根本不存在”,相互并不“自相矛盾”,更不是你所骂的“胡说八道”。

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你没有那个能力完全得到。但可以通过使用准确度更高、分辨力更细、改变测量方法等力所能及的手段,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其“真值”有效逼近。以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的方法,就可以明显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或可靠度),这已经是数学上早已证明了的东西,却被你扯成了毫无意义的“假账真算”。

发表于 2020-1-4 16: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7楼问:“化整前的示值P”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呀?你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是不是?那真值也测不到,是不是也不存在呀?看不到,不可以用尽可能准确可靠的方法来进行定量的检测与评估吗?
  答:用JJG539《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否定我所说的“分辨力”决定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数位置的观点,同样是玩的概念混淆和偷换概念的把戏。规程讲的“化整前的”示值和误差,仍然是受到“分辨力”的制约,与大家讨论的测量结果修约是两回事。
  我一直在说被测量的“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也从来没有人否定过这个客观存在,灼灼逼人的反问除了栽赃的嫌疑外,毫无价值。规程所说“化整前的示值P”,同样因为“分辨力”决定了检定数字指示秤时的检定结果的末位数位置。
  这个“检定”过程其实也是“测量过程”,是用砝码测量数字指示秤的示值,然后计算出示值误差的测量活动。该测量过程尽管被测对象“秤”的分辨力是e,但使用的测量设备是砝码,“分辨力”由“相当于0.1e的附加砝码组”的质量间隔确定。这仿照了模拟式仪器检定过程,被测对象模拟式仪器的“分度值”尽管是e,但肉眼可估读到分度值的1/10,即可认为分度值e的仪器的“分辨力”可达0.1e。此时测得值末位数位置应与0.1e的末位数位置对齐。模拟式仪器最典型的检定例子可参见JJG21-2008千分尺检定规程。JJG539既然规定检定所用测量设备是“0.1e的附加砝码”,检定结果就必由附加砝码的分辨力限定,你“化整前”的测得值怎么也不会比0.1e的末位数位置还长。但,如果用分辨力e的数字指示秤去测物品质量,就只能读得与e末位数对齐的测得值,绝对得不到与0.1e末位数对齐的测量结果。
发表于 2020-1-4 17: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辨力”由设计者规定和提出,同一型号规格的每个测量仪器的“分辨力”都相同,在制造前就已被设计者确定。所谓分辨力受“噪音”、“摩擦”、被测量变化或如何施加的影响,是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这些要素在使用阶段的影响已包含在“分辨力”之内,不再考虑。末位数跳一个字代表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分辨力”不能通过调修加以改变。即便某些仪器使用中分辨力或分度值可能会发生变化,也不能调修,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大小,更改标识内容(例如水平仪等)。

这是31楼某人典型的将仪器“显示装置的分辨力”的概念与仪器“仪器的分辨力”的概念混为一谈。“分辨力”的定义说得清清楚楚,是被测量的最小变化,而不是示值的最小变化。而“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恰恰是指“显示示值间的最小差值”。对于示值非连续变化的数显仪器而言,“显示装置的分辨力”就相当于模拟仪器的“分度值”。而模拟仪器“显示装置的分辨力”,则由多种因素决定,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2(如普通游标卡尺),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5,也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10

什么叫“承认刘彦刚量友关于仪器的读数值末位数的小数点后位数不可能过多”呀?这分明是JJF1059.1的规定,也被你搬到我身上来做文章,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

不确定度的首位,就是表征测量结果欠准数的首位,怎么叫没有意义呀?当不确定度仅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时,其“首位”即为“末位”,当不确定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时,既有“首位”也有“末位”。“测量结果”就应该向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哪里有什么“互相的”谬论。

“分辨力”、“分度值”不需要检定/校准,这还用得着你来宣传吗。“误差”要不要检定/校准?数字指示秤的“化整前示值P”要不要检测?不测出P,秤的误差如何确定?哪里规定了最终测量结果不向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而要向“分辨力”、“分度值”对齐呀?

“末位数对齐”理所当然是“相互的”。谁的末位数是正确的,另一个就必须与它对齐。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不得多于2个是铁定的原则,修约后多于2个或修约后不确定度等于0而与测得值末位数对齐,测得值可能错了,或测得值的末位数一定是修约错了。但,测得值修约正确,不确定的评定结果的末位数与它对齐后有效数字多于2个,就可以断定不确定度评定一定出了错,必须检查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哪里出错了,需找到错误,加以改正。

现在讨论的情况,是修约后的测量结果的“末位(整数部分的个位)”,与不确定度的“首位(第一位小数)”都不对齐,到底错在哪儿呀?该如何改正呀?

发表于 2020-1-4 1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1-4 16:42
  27楼问:“化整前的示值P”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呀?你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是不是?那真值也测不到,是不 ...

JJG539《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否定我所说的“分辨力”决定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数位置的观点,同样是玩的概念混淆和偷换概念的把戏。

我哪一句是概念混淆偷换概念呀?“分辨力”决定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数位数位置究竟是哪一位呀?是与“分辨力”同位还是与“分辨力”下一位同位呀?数字指示秤“分辨力”是多少?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又是哪一位?请举例说明。与此对应的干燥箱的示值“分辨力”是多少?校准结果的又应该修约至哪一位?不要在这里东扯西绕。

该测量过程尽管被测对象“秤”的分辨力是e,但使用的测量设备是砝码,“分辨力”由“相当于0.1e的附加砝码组”的质量间隔确定。

怎么现在“分辨力”又成了由“相对应0.1e的附加砝码组”的质量间隔确定呀?你不是说由设计者规定的吗?设计者啥时候给出了这一规定呀?

但,如果用分辨力e的数字指示秤去测物品质量,就只能读得与e末位数对齐的测得值,绝对得不到与0.1e末位数对齐的测量结果。

你只能说,单次测量结果只能读到与e末位对齐的测得值,凭什么说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也得不到与0.1e末位对齐的测量结果?请问你的最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首位(欠准位)是哪一位?

发表于 2020-1-5 0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1-4 17:56
“分辨力”由设计者规定和提出,同一型号规格的每个测量仪器的“分辨力”都相同,在制造前就已被设计者确定 ...

  一、对一贯混淆概念的人,能在35楼第二自然段认识到“显示装置的分辨力”与仪器的“分辨力”不同,实在难能可贵。但其解释却是可笑的,说出“模拟仪器‘显示装置的分辨力’”的话,更是令人笑掉大牙。众所周知数字式仪器有“显示装置”,因此只有“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没有“分度值”。模拟式仪器有“标尺”,没有显示装置,因此只能有“分度值”,没有“显示装置的分辨力”。定义都没搞清楚,奢谈什么“分辨力”与“显示装置的分辨力”的区别,怎能不蹩脚?
  二、35楼说“承认刘彦刚量友关于仪器的读数值末位数的小数点后位数不可能过多”分明是JJF1059.1的规定,也被搬到他身上来做文章,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
  答:这是我对一贯概念混淆的人尚能有这么点正确认识的鼓励,此外别无他意。
  三、35楼说“不确定度的首位,就是表征测量结果欠准数的首位,怎么叫没有意义呀?”,这是混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的典型话语。不确定度表征的是测量结果“可信性”或“可靠性”的参数,并不表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表征测量结果“欠准”的参数叫“误差”,“误差”才是表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参数。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儿子,他还用得着分大儿子小儿子吗?同样,“仅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时,其‘首位’即为‘末位’”的论调不值一驳,“仅有一个”,何来首末、前后、大小之分?这种狡辩只能被人们耻笑。
  四、35楼能认识到“分辨力”、“分度值”不需要检定/校准,值得表扬。但,提出“‘误差’要不要检定/校准?数字指示秤的‘示值’要不要检测?”的问题,就太小儿科了,自己去查检定规程,只要识字,一看便知。
  五、哪里的规定都是测量结果“与”其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哪里都没规定最终测量结果“向”或“不向”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向”有主从关系,“与”是并列关系,谁与谁的“对齐”没有主从关系,一定是“相互的”。测量结果与其不确定度的末位之所以能相互对齐,根本原因就在于出具测量结果所用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或“分度值”对读数值末位数给予了限定。
  六、35楼问:现在讨论的情况,是修约后的测量结果的“末位(整数部分的个位)”,与不确定度的“首位(第一位小数)”都不对齐,到底错在哪儿呀?该如何改正呀?
  答:首与末的区分太简单了,小孩子们都会。要说错在哪,错就错在应该是“末位数对齐”,是末位数与末位数的对齐,不是末位数与首位数的对齐。作为一个资深计量工作者连这么简单的事都拎不清,难怪对许多概念都混淆不清!
发表于 2020-1-5 0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1-4 19:33
用JJG539《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否定我所说的“分辨力”决定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数位置的观点,同样是玩的 ...

  一、我哪一句是概念混淆偷换概念呀?“分辨力”决定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数位数位置究竟是哪一位呀?是与“分辨力”同位还是与“分辨力”下一位同位呀?数字指示秤“分辨力”是多少?测量结果的修约末位又是哪一位?
  答:你到处都概念混淆偷换概念,自己去看自己的帖子吧,对于一个资深计量工作者还用我点破吗?
  我和量友们已经多次告诉你,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末位数在哪里,用这个测量设备实施测量,所能读得的测得值末位数就是那里。数字指示秤是被测对象,“砝码”连同“0.1e的附加砝码组”是检定中使用的测量设备,此时使用的测量设备又被称为“计量标准”。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再次提醒你请与分度值相区分)是什么,测量(检定)结果的末位数就应该与它对齐。
  二、怎么现在“分辨力”又成了由“相对应0.1e的附加砝码组”的质量间隔确定呀?你不是说由设计者规定的吗?设计者啥时候给出了这一规定呀?
  答:附加砝码组是数字指示秤检定使用的计量标准装置组成之一,单个附加砝码的质量间隔就是该测量设备(即计量标准)的“分辨力”,因此也就决定了使用该测量设备“测量”被测对象(数字指示秤)示值或示值误差时测得值的末位数。而砝码组各单个砝码的质量间隔是设计人员在砝码制造前早就确定了的,因此这种“测量设备”的分辨力仍然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就给出的,是无法改变的。
  三、单次测量结果只能读到与e末位对齐的测得值,凭什么说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也得不到与0.1e末位对齐的测量结果?
  答:“单次测量结果只能读到与e末位对齐的测得值”完全正确。“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也得不到与0.1e末位对齐的测量结果”是你的臆造,在本论坛中,我还没有发现一个人像你这么说。误差理论和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告诉我们,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时,其准确性和可信性均高于单次测量的结果。平均值是通过多次测量所得测得值通过计算得到的,并非由仪器直接读得,如果平均值仍然“只能读到与e末位对齐”,还是与单次测量结果的末位数保持一致,将无法与单次测量结果与区分准确性和可信性的高低,因此误差理论告诉我们,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时应比单次测量结果多保留一位小数。
  四、请问你的最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首位(欠准位)是哪一位?
  答:我再强调一遍,完整的测量结果表述方法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效数字不得超过两个,测量结果的末位数与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末位数对齐,从来不讲“首位数”。因此,我对你的这个问题也只能“呵呵”了。我认为,一个资深计量工作者提出这个问题,真的很莫名其妙,很外行,即便初入计量门槛的新人,都不会提出如此外行的问题。
发表于 2020-1-5 04: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1-4 14:49
那还用得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吗?JJG539-2016第7.5.5条和第7.5.11.3条和第7.5.11.4条的 ...

       那还用得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吗?JJG539-2016第7.5.5条和第7.5.11.3条和第7.5.11.4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搞清楚了没有?到底这样检测到的实际误差时“假戏”还是“真戏”?到底报出实际误差是“假戏真做”还是“真戏真做”?报出实际误差等于0或-1是“假戏真做”还是“真戏假做”?
       因为在整个30分钟校准过程中,被校准干燥箱仪器示值,就我们前面讨论的该实例来说,未必一定一直是105摄氏度,箱体中心的实际温度更不太可能一直不变。所以必须用15次(规范规定的)测量被校准干燥箱仪器示值取平均值,用15次(规范规定的)测量被校准干燥箱中心实际取平均值,并按规范给出的测量模型计算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发表于 2020-1-5 08: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5 09:12 编辑

测量结果
校准点105℃ ,y=105.2℃ ,U=0.7℃(k=2) 没毛病

至于去考虑干燥箱显示分辨力的不确定度分量,太扯了

假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要如何评定不确定度?又如何给出测量结果?再假如这台干燥箱为了某种特别用途,就只有105度这一个温度点,又如何评定不确定?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数据处理问题,这是一个物理问题,不了解被校准仪器和标准器原理,不了解测量的物理机制,评定不确定度,纯属瞎掰
发表于 2020-1-5 11: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1-5 04:13
那还用得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吗?JJG539-2016第7.5.5条和第7.5.11.3条和第7.5.11 ...

无论你怎么测,所有的读数,都是以被校对象干燥箱的设定值(105℃)为基础,在准确度和分辨力更高的标准装置上读数获得。实际对最终测量结果修约至哪一位,只能由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末位决定,而不可能是依据被校对象的分辨力来决定。

就如38楼量友所说,假如干燥箱的分辨力是5℃,用同样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校准,最终得到的干燥箱的温度示值误差是不是要修约至5℃的整数倍呢?完全没有道理嘛。30分钟15次的测量结果肯定有变化,但被校对象的示值在30分钟内完全有可能根本不变化。你将其实际误差修约到5℃的整数倍(要么是0℃,要么是+5℃或-5℃,要么是+10℃或-10℃),你觉得合适吗?这是“真戏假做”还是“假戏真做”还看不出来吗?

发表于 2020-1-6 05: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20-1-5 08:51
测量结果
校准点105℃ ,y=105.2℃ ,U=0.7℃(k=2) 没毛病

测量结果
校准点105℃ ,y=105.2℃ ,U=0.7℃(k=2) 没毛病

至于去考虑干燥箱显示分辨力的不确定度分量,太扯了

假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要如何评定不确定度?又如何给出测量结果?再假如这台干燥箱为了某种特别用途,就只有105度这一个温度点,又如何评定不确定?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数据处理问题,这是一个物理问题,不了解被校准仪器和标准器原理,不了解测量的物理机制,评定不确定度,纯属瞎掰。
~~~~~~~~~~~~~~~~~~~~~~~~~~~~~~~~~~~~
       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分辨力仍为1℃,那么不确定度评定仍与原实例一样。只是此时通过干燥箱温度设定值,修正干燥箱仪表示值的能力就更低了。
       如果干燥箱温度仪表分辨力为5℃,那么此时就被校准仪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就达0.289ơ=0.289X5℃=1.5℃。
发表于 2020-1-6 05: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云 发表于 2020-1-5 11:40
无论你怎么测,所有的读数,都是以被校对象干燥箱的设定值(105℃)为基础,在准确度和分辨力更高的标准装 ...

      无论你怎么测,所有的读数,都是以被校对象干燥箱的设定值(105℃)为基础,在准确度和分辨力更高的标准装置上读数获得。实际对最终测量结果修约至哪一位,只能由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末位决定,而不可能是依据被校对象的分辨力来决定

      就如38楼量友所说,假如干燥箱的分辨力是5℃,用同样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校准,最终得到的干燥箱的温度示值误差是不是要修约至5℃的整数倍呢?完全没有道理嘛。30分钟15次的测量结果肯定有变化,但被校对象的示值在30分钟内完全有可能根本不变化。你将其实际误差修约到5℃的整数倍(要么是0℃,要么是+5℃或-5℃,要么是+10℃或-10℃),你觉得合适吗?这是“真戏假做”还是“假戏真做”还看不出来吗?
~~~~~~~~~~~~~~~~~~~~~~~~~~~~~~~~~~~~
       可是不确定度也要受到被校准仪器分辨力的影响,而且像这样分辨力较大的仪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占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比例更大哦!也正为该仪器分辨力较大,使得出现的一些现象(校准结果及其不确定度要由分辨力来主主宰)着实让我们不习惯!
发表于 2020-1-6 07: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1-6 05:17
无论你怎么测,所有的读数,都是以被校对象干燥箱的设定值(105℃)为基础,在准确度和分辨力更高的 ...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已经涵盖了被校对象的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该多大就多大。用分辨力d5℃的测量仪器(假设示值误差E=-2℃,不确定度U3℃k2),对实际温度为103℃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如果进行的是不修正测量,那么修约后的最终测量结果就应该是101(修约至与U的末位(个位)对齐)。如果进行的是修正测量,那么修约后的最终测量结果就应该是103(同样修约至与U的末位(个位)对齐)。绝不可能依据分辨力d5℃,将最终测量结果修约至100105

发表于 2020-1-6 1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位数对齐,所以偏差应该是-0.2。
发表于 2020-1-6 1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1-6 05:05
测量结果
校准点105℃ ,y=105.2℃ ,U=0.7℃(k=2) 没毛病

假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要如何评定不确定度?又如何给出测量结果?再假如这台干燥箱为了某种特别用途,就只有105度这一个温度点,又如何评定不确定?

你倒是把后面这一半也评出来啊,如果这台干燥箱就只能指示105度,你也评一下不确定度出来
发表于 2020-1-6 15: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20-1-6 13:18
假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要如何评定不确定度?又如何给出测量结果?再假如这台干燥箱为了某种特别用 ...

  不确定度是“评”出来的,不是“测”出来的,“测”出来的叫测得值、测量结果、误差,“评”出来的才叫“不确定度”。因此,在评定不确定度前,应该给出所有评定不确定度的真实可靠的“有用信息”,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评定的不确定度就是“假账”,再怎么“真算”,也还是假的,骗人的。
  本例有两个测量过程,一个是用计量标准校准干燥箱温度显示值,另一个是用干燥箱的温度计监控干燥箱内的温度。前一个测量过程的被测对象是干燥箱上的温度计,使用的仪器是温度计检定标准。后一个测量过程的被测对象是干燥箱内的温度,使用的仪器是干燥箱上的温度计。因此在不确定度评定前,一定要给出以下确切的“信息”:评定的对象(叫“输出量”)是什么,测量过程的诸要素(人机料法环)各是什么,各要素的大小和误差(或允差)是多少(叫“输入量”),测量方法是什么(为了正确写出测量模型)。
  “假如干燥箱温度设定是5度间隔,要如何评定不确定度?”,这个问题只给了确定受检点数量的原则是每间隔5℃有一个受检点,环境可默认为自然环境,测量方法可默认为直接测量法,被测温度就是所用温度测量设备的显示值。但因为不知道要求评定干燥箱上的温度计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还是评定使用干燥箱上的温度计监控干燥箱内温度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也不知道温度计检定标准或温度计的计量要求,这些基本信息都没有,所以无法评定。
  “假如这台干燥箱为了某种特别用途,就只有105度这一个温度点,又如何评定不确定度?”的问题,与上一个问题相同,虽然给出了被测参数大小是105℃,环境默认为自然环境,测量方法也可以默认为直接测量法,但并没有给出评定的对象是温度计的校准结果还是干燥箱内的温度监控结果,没有给出温度计检定用标准(校准用的测量设备)或温度计(干燥箱我的监控用的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信息量相差甚远而无法评定。
发表于 2020-1-6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1-6 15:53
  不确定度是“评”出来的,不是“测”出来的,“测”出来的叫测得值、测量结果、误差,“评”出来的才 ...


如果你能读懂楼主的问题,又了解一点干燥箱工作原理和箱内温度校准方法,信息足够了,完全可以评定出不确定度

如果这些你都不懂,只会教条地读规范条文还读不清楚,你说再多也没用
发表于 2020-1-6 2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csln 发表于 2020-1-6 16:12
如果你能读懂楼主的问题,又了解一点干燥箱工作原理和箱内温度校准方法,信息足够了,完全可以评定出不确 ...

  我承认愚钝,对不给已知信息或信息不足,甚至连被测对象(被评定的对象)都不告诉,这种糊里糊涂的不确定度评定题,我的确无法评定。既然这是你自己出的题,而且自己说可以评,还是请你不吝赐教,亲自评定这个不确定度吧,本人愿洗耳恭听,诚心诚意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20-1-6 21: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湾锦苑 发表于 2020-1-6 21:35
  我承认愚钝,对不给已知信息或信息不足,甚至连被测对象(被评定的对象)都不告诉,这种糊里糊涂的不 ...

你总算还谦虚一回,40楼已经清楚告诉你答案了

干燥箱内温度及其稳定性是由其伺服控制电路决定的,跟其指示没有直接关系,其指示分辨力是多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温度指示都不影响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因为这些不参与校准时温度测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4-4-25 08:48 , Processed in 0.0629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