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概念] 请教平均值和最大偏差值得使用

[复制链接]
king66imp 发表于 2020-7-19 21: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在规程或规范编写中示值误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平均值,什么情况下使用最大偏差值?谢谢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7-20 0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彦刚 于 2020-7-20 00:35 编辑

       对于我们来说由规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并给出,我们照办就是。对于参与规程起草的老师,我觉得他们较我们水平高,我还达不到为他们操心的程度。
史锦顺 发表于 2020-7-20 08: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20-7-20 08:25 编辑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7-20 00:30
对于我们来说由规程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并给出,我们照办就是。对于参与规程起草的老师,我觉得他们较 ...
       刘先生自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连叶德培先生宣传的“GUM要求被测量为线性”都质疑过,况且发表在权威刊物《中国计量》上。此帖竟然宣传起“盲目服从”的观点,令人惊诧,不应该吗!

       做计量工作,就要懂测量计量的知识。学习是重要的。有机会就发问、请教是对的。要提倡认真研究、敢于提出见解的精神。计量界的领导、老一些的人物、特别是一些权威人士,提倡“本本主义 ”,甚至说“要忠于原文”,这实际是“愚民政策”,这同“大众创新”的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数理统计是门科学。学学统计知识,就会知道,那种取“视在最大值”的作法,是违反统计理论的,或者是过于粗糙的简化处理,或者是低档次的陋习。精密测量中是不允许的。在要求很低的场合,可以这样做,但要明白,这是不科学的。

       测量结果中的“平均值”,是被测量的最佳表征值,是必要的。求系统误差之大小,也要取平均值。

       有时要表达“分散性”,那就可能要求取最大值了。



-

moonkai 发表于 2020-7-20 08: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史老的回复,让我受益匪浅。另外我自己也谈一下想法,我觉得一般检定规程或者校准规范里,对于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还是偏差最大值都是有规定的,作为检定员或者校准员,执行就可以了,不执行反而违反了检定规定或者校准规范,客户知道了或者质量部门查到,就是你的错。我个人觉得使用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规程或者规范,对每一次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太高,因为个别测量值可能偏差较大。使用最大偏差值作为测量结果的,对每一次的测量结果都要符合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相对来说对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比如医疗计量领域,JJF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里就要求使用偏差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要求每次除颤(救命的)的能量都要达到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而不是取平均值。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7-20 1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彦刚 于 2020-7-20 19:57 编辑
史锦顺 发表于 2020-7-20 08:06
刘先生自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连叶德培先生宣传的“GUM要求被测量为线性”都质疑过,况且发表在权 ...


       谢谢史老师关注!其实我也不是说盲从,而是有的时候还真的是要这样和那样的值作为结果,当然楼主给出的该情况,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例子。但我给出如下一规程实例给予说明。不知能说明白不?
101.png
~~~~~~~~~~~~~~~~~~~~~~~~~~~~~~~~~~~~~~~~~~~
102.png
~~~~~~~~~~~~~~~~~~~~~~~~~~~~~~~~~~~~~~~~~~~
103.png
~~~~~~~~~~~~~~~~~~~~~~~~~~~~~~~~~~~~~~~~~~~
104.png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7-20 2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20-7-20 08:06
刘先生自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连叶德培先生宣传的“GUM要求被测量为线性”都质疑过,况且发表在权 ...

       当然,史老师一定会说我这是偷换概念,严格意义意义上讲示值误差当然是示值的平均值减真值。但现在规程规范众多,检定校准的参数更是星罗棋布。在没有证明并通过对应专业的全国计量技术委员会确认,且给出修订单之前,还是要按规程规范执行。
刘彦刚 发表于 2020-7-20 2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锦顺 发表于 2020-7-20 08:06
刘先生自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连叶德培先生宣传的“GUM要求被测量为线性”都质疑过,况且发表在权 ...

       说到“GUM要求测量模型为线性”一事,那是因为其错得大离谱了。如果按该限制条件的话,那很多测量都没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例如最典型的相对误差都不能评,因为相对误差 = (示值 - 真值)/真值,该测量模型显然是非线的,但不管JJF1059.1修改与否,大家不都在评吗!
史锦顺 发表于 2020-7-21 08: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史锦顺 于 2020-7-21 09:21 编辑
moonkai 发表于 2020-7-20 08:55
谢谢史老的回复,让我受益匪浅。另外我自己也谈一下想法,我觉得一般检定规程或者校准规范里,对于测量结果 ...

      在判断合格性的场合,无论是检定还是校准,都要取误差量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应该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范围3σ合成的结果。
       “取平均值”,实际上是去掉了被检仪器的随机误差,是不对的;而所谓“取最大值”,因为测试次数较少(10到20次)也达不到概率99%意义上的最大值。

       计量中的理论、操作与计算公式,我在拙作《史法测量计量学》的表述如附录,仅供参考。

--------------------------------------------------------------------------------
附录
第8章 计量要义
8.1 计量标准
    基准是复现单位定义值的装置。基准的实际值与标称值的偏差,构成基准的偏差范围,这就是基准的准确度。这里的“标称值”指的是单位的定义值或根据定义值得到的计算值。这是国际计量大会的约定值。基准的量值,通过量值传递系统逐级传递到各级计量标准,直到测量仪器。从上到下称量值传递;从下到上称量值溯源。标准的标称值,本质是定义值。
    在计量实用中,对被检仪器起物理作用的是标准的实际值。人们通常把标准的标称值看作是对标准的认定值,用以代换标准的实际值。由于取绝对值,偏差(实际值减标称值)范围与误差(标称值减实际值)范围是相等的。如是,标准定义时的“偏差范围”,在计量中,转化为标准的“误差范围”。

8.2 计量的误差      计量的误差公式推导如下。
    必须认清:求什么,用什么,靠什么,得什么。要明确:分析计量的误差,是分析计量活动的影响,自变量必须是计量的因素,而测得值函数在计量中是常量。
    测量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以求得被测量的值。而检定是用被检仪器来测量已知量值的标准,以求得测量仪器的误差,看是否合格。检定是测量的逆操作。测量仪器的误差,是检定的认识对象。检定的目的是求得仪器的误差,而得到的是仪器示值与标准标称值之差;对计量本身的误差分析,就是求这二者的差别。
    记测得值为M,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B,标准的实际值为S;仪器的误差元(以实际值为参考)为r
,检定得到的仪器测得值与标准的标称值之差值为r,标准的误差元为r
    1)被检测量仪器的误差元(定义值)为:
            r
= M – S                                                 (8.1)
    2)检定得到仪器的视在误差元(以计量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
            r
= M – B                                                 (8.2)
    3)标准的误差元为
            r
= B–S            
    4)(8.2)与(8.1)之差是计量误差元:
            r
= r – r =(M-B)-(M-S)
               =(S–B)
               = r
                                                      (8.3)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误差范围关系为:
            |r
|max = |r|max
即有
            R
= R                                                  (8.4)
    小r表示误差元,大R表示误差范围。(8.4)式是计量误差的基本关系式,计量误差由标准的误差决定。计量误差与被检仪器的误差因素无关。

【说明】
    计量的误差分析,是计量工作的基本问题,是计量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不确定度体系的根本性错误之一是“对象与手段混淆”。把被检仪器的部分性能计入检定的误差中,严重降低了计量标准的功能,也就是严重低估计量的水平。于是,一些本来可以进行的计量工作,无法进行,因为被检仪器的部分性能计入计量误差后,计量误差堵塞甚至封死合格性的通道。
    函数改变量对自变量改变量依赖关系的认定错误,是不确定度体系推导公式的基本错误。函数的改变量,对应于因素(自变量)的改变量。在因果关系上,被检仪器因素与计量的误差无关,因此在求计量误差的微分中,被检仪器的示值是常量。微分所确定的改变量间的关系,必须是有因果关系的二量。
    我们可以设想,计量标准的值就是实际值。和这一设想接近的情况是用国家基准来检定普通仪器。仪器测量实际值的误差就是定义的仪器的误差,这时是没有计量误差的。此时仪器误差引入的变化,就是仪器误差本身,它不引入计量误差。由此可以认识到,通常检定时的计量误差,仅仅是计量标准的问题(环境等影响,在计量标准的工作条件内,是可以忽略的)。

8.3 计量的资格
     公式(8.4)指出:计量的误差取决于所用计量标准的误差。因此,要选用误差范围足够小的标准。标准的误差范围与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之比的q值要小于等于q;q值通常取1/4,时频计量q取值为1/10。
    《JJF1094-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只规定标准误差可忽略的条件,这是把资格条件误导为可忽略条件。降低要求,不当。

8.4 检定的操作与计算
    检定的具体操作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计量标准。因已知标准的量值,由此来求得测量仪器的测得值与实际值的差,即误差。测量仪器性能的表征量是误差范围,因此必须求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求最大可能值的严格方法是统计方法,通常的检定工作可采用简化法,但不能忘记找最大差值这个要点。
    必须明确,对精密仪器(非单值常量量具)的计量是统计测量。

【统计方法找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
    设标准的实际值为S,标称值为B,被检仪器测量值为Mi,测量N次。
    1)求平均值M
                     M =(1/N)Mi                                                                  (8.5)                              
    2)按贝塞尔公式求单值的σ。
                     σ=√{[1/(N-1)]∑(Mi-M  2}        
                                                                            (8.6)
    4)求测量点的系统误差范围
                    β = M- B                                             (8.7)                             
    5)单值随机误差范围是3σ
    6)被检测量仪器的视在误差范围由系统误差范围β视、示值的单值随机误差范围3σ合成。因系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得出,称其为误差元计量值,记为
                  r仪计 = β± 3σ                                            (8.8)
    二项中仅有一项为系统误差,合成取“方和根”,误差范围为
            
                   R= [β2 +(3σ)2]                          (8.9)
              


    按计量界的习惯,误差元r仪计记为Δ,因而R仪计记为|Δ|max

【注1】 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的σ,是实验标准误差,它代表标准误差的定义值。σ表明测量值的分散性,与实际值大小无关。   
【注2】 现行规范《JJF1094》记R仪计为|Δ|,其实,应为|Δ|max .

【简化操作】
    对低档次的普通仪器的计量,凡测量值变化量不大于分辨力两倍的,可简化操作。
    在被检仪器量程上,选有代表性的以及可能误差较大的测量点,每点测量3次,求各点的误差元绝对值的最大值。
            R仪计 = │Mi - B│max                              
                 = |Δ|max                                                 (8.10)

8.5 合格性判别
    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是R仪指标。若
                R仪计 ≤ R仪指标                                           (8.11)
则被检测量仪器合格。
    R是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参考值是被测量的实际值。而实测的仪器的误差范围,是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值的。计量中实测得到的是被检仪器的误差的测得值是R仪计,误差量的测量结果(以量值的实际值为参考值)是:
              R = R仪计 ± R                                        (8.12)  
    判别合格性,必须用误差的测量结果与仪器指标比。
    (A)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大可能值是R仪计+R。若此值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小,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合格。因此,合格条件为:
                 R仪计+ R ≤ R仪指标

                    R仪计 ≤ R仪指标 - R                                     (8.13)
也可表成
                 |Δ|max ≤ R仪指标 - R                                   (8.13+)

    (B)由于计量误差的存在,R的最小可能值是R仪计-R。若此值因过大而不合格,因仪器误差绝对值的其他可能值都比此值大,则所有误差可能值都不合格。因此,不合格条件为:
                 R仪计 - R ≥ R仪指标   

                 R仪计 ≥ R仪指标 + R                                  (8.14)        
也可表成
                 |Δ|max ≥ R仪指标 + R                                  (8.14+)
    注:校准中的合格性判别同于检定中的合格性判别。


8.6 几点说明
    1)安全裕度的作用
    合格性判别式(8.13)中的标准误差R项,被称为“安全裕度”(如《GB/T3177-2009工件尺寸检验》),似乎是人们为了保险而外加的,这个理解不妥。
    计量误差项(安全裕度项)实现了一种转换,就是用可得到的示值误差的视在值,代替实际误差值。也就是用“相对实际值的作用”代换“实际值的作用”。
    注意,在计量中,已知的相对实际值(标准的标称值),代换了实际值。
    2)不能以平均值判别合格性
    有的检定规程规定取示值的平均值来计算误差,这是不对的。取平均值的结果是减小了被检仪器的误差范围(忽视了随机误差部分)。显然,这是不应该的。
    3)不能剔除异常数据
    计量的手段是计量标准;除少量稳定的单值量具外,计量的主要对象是测量仪器。手段的误差范围远小于对象的误差范围,对被检测量仪器来说,隐含着手段的变化范围远小于被检仪器的变化范围,因而对测量仪器的计量是统计测量。统计测量不能剔除异常数据。
    出现现异常数据要查明原因。一个方便的方法是调换被检仪器。有条件,也可调换标准。   
    若异常数据来自检定装置,该更换标准,或失去检定资格。若异常数据来自测量仪器,仪器判为不合格。若是操作失误,要重新测量;比原测量次数增加一倍。没有异常数据才能给出测量结果。
    4)不能除以根号N
    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的表征量是单值的σ,不能除以根号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计量论坛 ( 闽ICP备06005787号-1—304所 )
电话: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072号

GMT+8, 2025-5-2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