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质量报记者:
请问计量与测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从计量体系向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转变?目前我国的测量能力和水平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朱美娜:
谢谢您的提问,您问的问题很好,也很专业。计量,古称度量衡,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也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在中国,计量与测量是两个词,但在国外大多数时候就是一个词,都是用“measurement”进行表示。例如我们常说的计量单位有时也被翻译为测量单位,计量基准、计量标准都属于测量标准,计量器具也被称为测量器具。
根据现行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计量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要统一计量单位;二是要建立量值传递体系,通过计量基准复现计量单位,并通过计量标准、计量器具等将量值传递到实际测量活动中,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由此可见,计量与测量密不可分。计量是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而开展的技术和管理活动的统称。没有计量,就不可能有准确可靠一致的测量。同样,计量工作也应当紧密围绕测量需求而展开。
但长期以来,传统计量工作主要围绕测量单位、测量标准和测量器具进行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但对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测量结果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至于大量“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尺子在实验室检定准确了,不一定就能造出高质量的飞机发动机,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充分发挥计量对精准测量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将传统计量向现代测量转变,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以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手段,共同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提升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
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计量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测量基础。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测量器具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测量能力不断迈上更高水平;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计量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工业测量基础和能力,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对计量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测量管理体系;从社会层面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如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始聚焦产业发展测量需求和瓶颈问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检定、校准、测试服务,计量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测量基础还比较薄弱,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测量方法缺乏统一管理,高端测量仪器长期依赖国外,测量数据未能在科技、工业和社会治理层面得到有效应用。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支撑,都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新需求与现有测量体系支撑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测量需求的变化,研究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央广中国之声记者: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将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产生哪些影响?

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郑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点专项,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民生等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实现国家质量基础技术能力升级换代。在重点专项的牵引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提升了计量先行引领能力;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比例明显提升,推动多项中国标准“走出去”;形成了多套“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夯实质量强国战略技术基础,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
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将以《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为契机,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急需的计量基准建设发展任务,优化测量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建立多方参与的科技攻关机制,协调推动测量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提升国家先进测量基础能力,并与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良性互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网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中央企业参与建设国家测量体系的相关情况及下一步考虑。

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方磊: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新闻媒体朋友对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支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资委高度重视相关工作,近年来通过优化国资布局、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政策支持,取得积极成效。可以概括为三个“不断”:
一是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工业领域中央企业全部设立了计量和测量管理部门,建立了精准有效的量值溯源体系,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先进测量仪器设备,培养了一批专业化测量人才队伍,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央企实际的测量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测量工作更加系统、更为有力。二是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基础测试、精密计时、物质检测、光谱分析、环境感知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量仪器仪表核心装备,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自主可控水平,有力支撑了重点领域一批工程项目建设。三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围绕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建设需要,加大国有资本在相关产业领域布局力度,积极培育以中国中检等企业为代表的央企测量技术服务专业力量,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持航天科工、中国航发、国家电网、中国中车集团等中央企业建设了14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着力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能力保障。
下一步,国资委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中央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夯实质量基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布局。加大测量领域研发投入,前瞻布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努力承建更多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先进测量原创技术“策源地”。二是强化成果应用推广。鼓励中央企业积极应用央企内部和全社会先进测量技术成果,以用促研,加速自主产品国产化替代和迭代升级。面向行业发展,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方面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测量数据治理,促进先进测量技术、设备和数据共享。三是着力培育一流企业。发挥中央企业在市场资源、科技创新、供应链等方面优势,强化创新协同,在测量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更多测量仪器设备品牌企业,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同时,国资委也将继续按照“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原则,从改革、发展、监管等方面全力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发挥好国民经济“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为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贡献央企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具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考虑和精准发力?
朱美娜: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持之以恒去推进。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要强调“多元性”,积极发挥各方力量。要用“大计量”的思维和理念去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建立,动员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形成多部门共建共享共用和协调推进的计量工作机制。测量不是市场监管总局一家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协同推进。其次,要鼓励社会各方资源围绕国家重点领域测量需求,建立各类先进测量服务机构,为行业发展提供精准测量服务,推动先进测量能力差异化、多样化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再次,企业作为测量活动的主体,要更多发挥作用,应加强测量投入,合理配备测量设备,严格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测量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长企业,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带动产业上下游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二是要增强“创新性”,强化科研攻关。第一,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围绕国际单位制变革,重点研究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小型化技术,加快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测量需求,研究解决极值量、复杂量、微观量等准确测量难题。第二,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测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推进测量仪器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加快测量仪器设备研发,提升测量仪器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测量仪器设备品牌。第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测量主体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测量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增强国家先进测量体系的创新活力。
三是要突出“保障性”,夯实测量基础。首先,要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动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研制和建设,增强计量基准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原子时标基准、能量天平法质量基准和热力学温度基准等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填补我国在人工智能、环境保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最高测量能力空白,强化量值源头供给,建立以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
其次,要完善测量相关的技术规范,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先进测量技术成果和经验,组织制定一批对测量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测量技术规范,指导测量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建立适应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需要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再次,要加强测量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各领域测量能力的不足,加强国家测量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推进大型测量仪器设备、科学测量数据等测量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强化测量实验室计量溯源性意识和要求,保证测量结果准确、一致和有效。
四是要坚持“可持续性”,强化人才培养。首先,要推动测量知识全民普及,结合“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等活动,大力普及测量常识,增强全民测量意识,营造支持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环境,从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培训和宣传。其次,加大对测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国家测量技术机构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造就一批懂测量、懂技术的专业测量技术人才队伍;坚持专业技术人才定期“走出去”,实时跟进国际发展动态,实现测量技术引进,建立国际测量专家库和人才库。再次,还要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战略咨询专家智库,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优化高等院校计量测试相关专业设置,完善注册计量师制度,加强测量技术人才培训,打造富有自主创新精神、专业技术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测量人才队伍。
量值定义世界,精准改变未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测量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测量精度的提升和测量范围的扩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
唐冀平:
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事关质量强国建设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相关工作希望得到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出席,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